国策-第6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半岛电视台大胆预测,9月底,最迟10月初,得到共和国支持的印度临时政府就将在新德里成立,随后逐步接管占领区的工作。如果共和国打算让军人尽快回家与亲人团圆,竟会同时为印度临时政府武装一支准军事力量,并且提供相应的培训。在此期间,共和国肯定会为印度提供包括粮食、药品、日用化工品、衣服、家电在内的人道主义援助,稳定印度社会,提高临时政府在印度的地位与威信,为战后的正式大选,而且是民主大选打下基础。
照此推论,共和国将把印度还给印度人,由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
毫无疑问,半岛电视台的相关报道遭到了西方新闻媒体的一致驳斥,用CNN的报道来说,共和国投入数十万大军,以牺牲数千官兵、耗费数十万亿战争经费、损失巨额社会经济为代价,绝不会轻易放弃印度,更不会让印度成为印度人的印度。为了证明这一观点,CNN还罗列了许多证据,比如印度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而这些都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针对CNN的报道,半岛电视台一一做了反驳。所谓“印度自然资源丰富”,那也是总量而不是平均量,实际上,印度一直是资源进口大国,连自己的国民都满足不了,印度的资源再多也无法得到利用。
“劳动力充足”就更不是理由了,即便没有这场战争,印度也需要庞大的海外市场来消化其巨大的劳动力,而消费能力最强的中国市场,无疑是解决印度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础,中国确实需要印度的劳动力,而印度也需要中国的市场,两者是共生互存关系,不是剥削关系。
在CNN与半岛电视台的“引导”下,印度战后政治体制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问题。
虽然各国政府暂时没有参与进来,但是大肆炒作的新闻媒体都知道,印度的战后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印度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放弃印度的利益,均想从中获得好处。只要新闻炒起来了,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心,迟早会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或者说会让高度重视该问题的政府正式表态。只要有足够多的国家表态,中国政府就不可能在印度为所欲为。
很明显,西方新闻媒体用的是“激将法”。
报道的新闻负面性越大,越容易引起民众的重视,也就越容易激发民众进行讨论,只要民众参与进来,就能形成一股中国政府无法抗拒的力量,迫使中国政府在印度的战后问题上向全世界妥协,从而确保西方国家在印度的利益。
问题是,共和国政府一直没有发表任何相关评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争只期间一直比较稳定的共和国民众也沉不住气了,纷纷通过网络发表相关看法。
毫无疑问,共和国的公民希望能够借此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174章 民众眼里的战争
与历往数次战争相比,共和国的民众对待印度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没有第四次印巴战争时的震撼与惊讶、没有东海战争时的激情与积极、没有南海战争时的愤怒与轻松、没有半岛战争时的昂扬与雄壮、也没有日本战争时的狂热与疯狂,有的只是冷静与反思,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反思战争对国家与民族造成的影响。
俗话说的好,久病成医。
共和国在短短20年内,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战争,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只有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美国能够相提并论。虽然没人否认共和国在这20年内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没人否认共和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这20年内得到的巨大提升,短短20年共和国成了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提高7倍、国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11倍、国民消费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增加到6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到72%,除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之外,共和国用2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年,甚至200年才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更加没人否认,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共和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唯一无法依靠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力、金融资本等表面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刺激人口增长的政策,二是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三是充足的时间。
反思战争的时候,引导民间言论的学者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刺激人只口增长的政策不是大问题,早在纪估国执政时期,共和国就调整了施行4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首先鼓励有条件的夫妇养育第二个孩子;赵润东执政时期,生育条件再次放开,不但鼓励有条件的夫妇养育第三个孩子,还为养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提供财政补贴与福利保障;王元庆上台执政后,虽然没有继续放宽对“三胎”的限制,但是通过提高生育福利保障、义务教育水平、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等方法,减轻了普通家庭养育第二个与第三个孩子的负担,让更多的家庭有能力养育第二个与第三个孩子。
关键就是后两个必备条件: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与充足的时间。
王元庆第二次当选国家元首,在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到: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快只能在2055年得到缓解、在2070年得到根本解决;在此期间,共和国不但要坚持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工业竞争力,还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周边环境。
这句看上去极为简单的话,实际上概括了共和国在2070年之前的发展道路。
坚持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不是王元庆提出来的,早在纪佑国执政的时候,共和国就把科技发展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复合蓄电池、超导电动机、可控聚变反应堆、远程电力传输技术等“电力革命”的基础技术都是在纪佑国执政时期取得成果,并且在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共和国飞速发展2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在纪佑国执政时期得到确定,并且打下了基础。
按照某些民间学者的观点,虽然王元庆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已经超越了纪佑国,比如推动政治改革、比如彻底铲除日本的威胁,但是从根本上讲,王元庆的成就建立在纪佑国的成就之上,没有纪佑国打下的基础,王元庆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更有一些学者认为,王元庆的改革行动实质上是纪佑国改革政策的自然延续。以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论的政治改革来说,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百姓生活稳步提高,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需求逐渐提高,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就算王元庆不提政治改革,甚至今后几任国家领导人都不提政治改革,到了某个时期,民众的意愿将超过政府的管制力度,迫使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王元庆主动发起政治改革,实际上掌握了改革主动权,而不是在民意的压迫下被动改革。
王元庆只是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而不像纪佑国那样,以开创性的方式为共和国指明了发展方向。换句话说,就算没有王元庆,迟早也会有人完成纪佑国没有完成的改革壮举。
政治改革如此,科技立国也是如此。
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赵润东是名副其实的过渡领导人,主要任务就是消化纪佑国留下的改革果实,让国家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但是在某些人看来,王元庆也是过渡型领导人,主要任务也是消化纪估国留下的改革果实,为共和国创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内外环境。当共和国的实力达到更高的程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肯定需要一位像纪佑国那样的领导人,率领共和国登上辉煌的巅峰。
不管这些说法站不站得住脚,事实是,只要坚持科技立国的政策,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就不会遇到大问题。
当然,稳定的内部环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事实上,经济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单独考虑的问题,政治、外交、军事、文化、价值观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虽然稳定国内环境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但是绝对无法只用经济手段达到目的。
众多百姓关心的还是战争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虽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因为在20年内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争,所以共和国民众承受战争的能力非常强,远远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众,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持续不断的战争已经改变了共和国百姓对待战争的态度。别的不说,20年来,共和国民众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上,可是在扣除了通货膨胀之后,共和国民众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11倍,而是仅仅增加了5倍。虽然这个速度仍然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所有大型经济体,但是在部分共和国民众看来,如果没有连续不断的战争,他们的收入还能增加不少。换句话说,战争夺去了原本属于民众的财富。
为了迎合共和国民众的胃口,部分西方新闻媒体也在宣传中夸大其词,认为没有持续不断的战争,共和国的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共和国民众的收入会增加好几倍,早就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了。
事实确实如此吗?
没有任何经济学者支持西方新闻媒体的观点,就连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虽然战争对共和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但是大部分影响都是短期与暂时的,从长远看,战争给共和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利益。
第四次印巴战争,共和国用大约2000亿元的战争开支获得了巴基斯坦近2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与数千万廉价劳动力,随后通过建立“中国…南亚经济共同体”,获得了一个拥有5亿人口(除印度)的庞大市场与数亿劳动力,为共和国国内的数万亿资本找到了出处,也为共和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南海战争,共和国除了获得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与数亿廉价劳动力之外,还获得了极为宝贵的资源,为“电力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为国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半岛战争,共和国不但消除了切身威胁,还通过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获得了巨额回报。就算绝大部分人认为得不偿失的日本战争,共和国也获得了无法用经济价值衡量的好处,比如消除日本威胁之后,共和国的国防开支至少可以缩减20%,获得琉球群岛的驻军权之后,共和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安全保障,大量军事设施向外转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无利不起早,没有任何国家会打没有好处的战争。
当然,战争带来的好处,往往都有“延迟性”。比如第四次印巴战争结束后,直到2020年左右,共和国的民族资本家才开始大举进军南亚市场。直到2023年,南亚地区才成为共和国主要的初级产品供应地。
民众考虑的只是眼前利益,而国家领导人考虑的则是长远利益。
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从2015年到2035年的战争,任由美国在共和国周边地区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就算共和国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共和国的民众又能得到什么,而且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吗?
不得不承认,印度战争确实对共和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因为是正规战争,所以开战之后,共和国就进行了初级战争动员,招募在2030年初到2035年初之间退役、年纪在24岁到32岁之间退役军人。虽然按照国务院制订的标准,申请再服役军人必须接受全面体检与体能测试,只有达到全部要求,才能再服役,而且总招募量不超过50万,招募对象也以陆军退役士兵与初级军官为主,但是一下招募50万人,而且是50万社会主要劳动力,仍然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要知道,2035年初,共和国总人口已经降到11亿以下,赡养比(18岁以下、65岁以上的非劳动人口与18岁到65岁之间的劳动人口的比例)超过50%(相当于每2个劳动人口养1个非劳动人口)。社会主要劳动力(22岁到50岁的女性与22岁到55岁的男性)不到3亿,其中男性主要劳动力仅有1。54亿,而24岁到35岁的男性壮年劳动人口仅有6500万,由此可以算出,招募的50万军人占社会总劳动力的0。68‰、占主要劳动力的1。67‰、占男性主要劳动力的3。25‰、占男性壮年劳动力的7。69‰。虽然都是千分比,但是千万别小看这个比例,因为这意味着每550个家庭就有1个成员被征召、每1150个男性公民就有1个被征召、每300个适龄服役的男性就有1个被征召,每130个壮年男性就有1个被征召。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属于生产必需品的劳动力每减少1%,劳动力价格就将上涨10%。虽然这会让没有被征召的公民获得好处,但是必然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事实上,共和国确实发生了通货膨胀。
战争爆发当天,共和国的基本生活物价就上涨了4%,其中主要依靠进口的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了7%。
严重的通货膨胀,早就让共和国的民众感受到了战争压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共和国来说,物价快速上涨,必然导致连锁反应。因为这是由战争导致的通货膨胀,所以无法用加息等正常手段进行调控。8月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启用战略储备的法案,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物资,平抑因为战争导致物资紧缺产生的通货膨胀。
万幸的是,共和国早就建立起了完善的战略储备体系。
因为战略储备物资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在短期内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正是如此,在裴承毅提出加快战争进程,争取在2036年春节之前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王元庆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实际情况是,在70多种必备战略物资中,只有最重要的30多种能够维持1年左右,另外的多种只能维持半年。虽然通过扩大进口、开辟新的资源产地、采取金融手段消化市场上过多的流通性等手段,能够对平抑物价产生帮助作用,但是这些都不是长期策略,只有尽快结束战争,才能使共和国的经济恢复正常。
从稳定国内经济来看,王元庆把颜靖宇调回中央,并且打破原来的惯例,让颜靖宇担任国务院总理,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