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这次共和国陆军动员了18个战斗单位,还得到了18个盟国师的支持。
单从兵力上讲,在比第一轮进攻战役多出了近3倍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会为了内高加索那块巴掌般大小的地方而大动干戈吗?要知道,以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计算,总兵力超过40万的18个战斗单位足以打到莫斯科了。虽然内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的粮仓,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共和国并不缺粮、更不缺少矿产资源,比起俄罗斯的发源地,内高加索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可见,当时俄军高层肯定认为共和国陆军在借扫荡内高加索地区,为进军莫斯科创造机会。这也很好理解,“休战”几个月,俄罗斯已经初步完成战争动员,新组建地面部队接近500万,加上美国陆军派来的精锐部队,共和国陆军进军莫斯科的难度并不小,要想降低风险,首先就得拉开战线,并且在距离主攻方向较远的地方发起佯攻,迫使俄军进行战略大调整,从而露出破绽,让共和国陆军能够趁机突击莫斯科。从地理位置上看,内高加索就是距离莫斯科最远的地区,也就成了理想的佯攻方向。
认定这个道理后,俄军在前3天按兵不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题是,战争的实际情况与俄军的预料相去甚远,即“佯攻”的共和国军队都是主力部队,而且攻得非常猛,就地固守的俄军正在被各个击破、逐一歼灭。如此一来,战线上的俄军不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才是怪事。
3天足够共和国陆军突击上千公里,也足以让战局明朗化。
等到俄军高层认识到,他们再次错误判断了共和国陆军的战役企图时,已经来不及调整防御部署,也就没有翻本的机会了。
第80章 再次遭遇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代号“厄尔布鲁士”(大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这个代号是由伊朗陆军的一名高级参谋提出来的)的第二轮进攻战役将成为大陆战争的转折点,或者说是共和国陆军进攻行动的分水岭。
单从战术上讲,“厄尔布鲁士”是大陆战争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进攻战役。
南面主战场上,进攻行动在5月22日请晨开始,即在进攻部队出发的时候,火力准备只进行了不到4个小时。与以往的战役进攻行动相比,火力准备明显偏弱。不是进攻部队不需要充足的火力准备,而是在整条战线上,确实找不到多少需要在进攻开始前进行火力打击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驻守在战线上的作战部队已经对战线对面的俄军进行了点名式的火力打击。而俄军为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采用大纵深防御战术的基础上,将主要军事设施、乃至防御部队都分散部署,并且尽量伪装。可以说,如果有值得打击的目标,不管是数百公里外的炮兵、还是在战场附近活动的低空攻击机,都不会在乎多花点力气。
事实上,第一轮进攻战役期间共和国陆军就发现,前期火力准备的意义并不明显。
相对而言,在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也就是越过战线之后,趁敌人组织防御的机会,再以火力支援与火力掩护的方式来杀伤敌有生力量、瓦解敌人的防线,反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共和国陆军的火力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前的军事改革,共和国陆军已经能够将“随动式火力支援”变成现实。
关键性的基础条件只有一个,即强大的战术航空兵。
按照共和国陆军在战争爆发前制订的支援战术,地面部队进攻的时候、特别是在不能轻易减缓进攻速度的情况下,由配属给支援旅的战术航空兵承担近距离支援任务,炮兵则负责战场遮断(即以弹幕隔绝战场,阻挡敌人的增援部队)。这一战术安排的理由很简单,即炮兵的射程越来越远,因此反应速度也就越来越慢,加上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威力往往过于强大,即便能够用技术手段提高炮弹的弹着精度,也很难适应50米以内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容易误伤友军。与大口径电磁炮相比,战术航空兵不但作战使用更加灵活(即通过配备不同的弹药,执行不同性质的支援任务,在使用小直径炸弹或者类似的威力有限、附带杀伤效果较低的弹药时,甚至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20米以内的火力支援),还能够伴随地面部队行动,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支援”。如果考虑到共和国陆军的主要进攻方式不是让装甲部队在地面挺进,而是以低空突击的方式直接越过敌人的防线,占领敌后重要地区,那么只有战术航空兵能够为进攻部队提供及时可靠的火力支援。
当然,对火力支援战术影响最大的,还是进攻战术。
仍然拿前期火力准备来说,在部队发起进攻前,对敌防御阵地进行炮火打击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多少敌人、也不是摧毁多少武器装备,因为从理论上讲,对构筑完善的防御阵地上的敌人进行火力打击,效率肯定非常低,无法发挥火力打击的威力。而在进攻作战中,更容易受到火力打击的不是躲在防御工事里的守军,而是暴露在外的进攻部队。由此可见,前期火力打击的目的是压制敌人、特别是敌人的火力打击部队,阻止敌人利用防御设施,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敌防御阵地的机会。从此出发,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炮兵会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休止的追求射程了。说得直接一点,因为进攻部队在炮兵的前面,而炮兵的任务是压制敌人的炮兵,让敌人的炮兵无法对己方进攻部队构成威胁,所以炮兵的射程肯定要比敌人的炮兵更远一些,不然无法完成作战任务。问题是,在现代化战争中,压制敌人的不仅仅是炮兵,而且进攻部队在突破敌人防线的时候,不见得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比如在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进攻的时候,进攻部队就不会进入敌人火力打击范围,也就不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自然不需要对敌人的防御阵地进行火力压制,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前期火力准备。如果为了震撼敌人,或者说打击敌人的士气,或者说让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前期火力准备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换个角度看,现代化战争中的前期火力准备与100多年前,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前期火力准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就连进攻与防御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现代化战争中就没有明确的战线,而且防御阵地的深度不再是几公里、几十公里,而是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某些特殊情况下,整个战场都是守军的防御阵地。如此一来,前期火力准备不再是针对战线附近的火力打击,而是在进攻开始前,对进攻目的地、即需要占领的地区所进行的重点清除式的火力打击。当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些时候也可以用故意炮击敌人防线后方某一区域的方式来干扰敌人的防御部署。
总而言之,现代化战争中,前期火力准备的覆盖范围扩大了许多,某些时候甚至是最有效的欺骗手段。
在南方战线的进攻行动中,共和再陆军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4个小时的前期火力准备中,参战的4个战斗单位的炮兵旅全数出动,以最高的热情将成千上万的炮弹投向数百公里外的俄军防御阵地。事实上,在前期火力准备中遭到炮击的俄军目标里面,只有2成与支援进攻有关,其他8成多是在麻痹俄军,或者让俄军向错误的方向增派防御部队。
进攻开始后,除了以重装甲力量为主的第91战斗单位之外,以第九战斗单位为首的另外3个战斗单位都是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攻击。为此,共和国陆军在这场战斗中投入了近20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从而保证在第一轮攻击的时候,就能将3个战斗单位的3个战斗旅全部送到目的地。
前面已经提到,为低空突击部队提供支援的是战术航空兵。
虽然共和国陆军航空兵接受了空军战术航空兵的多用途战斗机部队,但是陆航近距离支援的主力仍然是低空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多被用来执行遮断任务与重点轰炸任务,很少随同低空突击部队行动。正常情况下,支援旅的低空攻击营是低空突击营的三分之一,而在战时肯定会根据情况加强低空攻击营。在“图兰风暴”中,参战的低空攻击机就相当于垂直起降运输机的一半。根据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记录,在5月22日清晨有900架低空攻击机参与了作战行动,而实际达到战场,即伴随突击部队行动的不会低于800架。虽然这个比例比第一轮进攻战役稍微低了一点,但是从规模上看,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一轮进攻战役,堪称迄今最大规模的低空攻击行动。
如此强大的低空攻击机群,让进攻行动变得毫无悬念。
虽然按照俄罗斯当局的记录,在5月22日之前,高加索方面军的兵力高达110万,加上在罗斯托夫还有乌克兰方面军的巴泰斯克集团军,所以俄军在内高加索地区的总兵力不会低于130万,再算上各地组建的民兵、居民自卫队等等准军事力量,在人口仅有2000万的内高加索地区,军事人员就有接近300万。毫无疑问,该地区的俄军兵力密度高得吓人。但是这么多的俄军,并没对进攻的共和国军队构成太大的影响。说得不客气一点,因为过早丧失了制空权,就连防空系统都没能幸免,对于俄罗斯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即便武装再多的军事人员,也无法对来自空中的敌人构成威胁,更不可能阻挡由低空攻击机掩护的低空突击部队。
从战场形势来看,5月22日中午,即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全部到达罗斯托夫东面的新切尔卡斯克,并且赶在守军反应过来之前就端掉了城防司令部,让负责该地防御的俄军少将下令投降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锁定了第二轮进攻战役的战果。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进攻战役。
5月22日当天,共和国陆军3个战斗单位的3个战斗旅分别到达罗斯托夫外围、阿尔马维尔与克拉斯诺达尔。其中第92战斗单位与第94战斗单位均占领目标,仅有第九战斗单位在罗斯托夫遭到巴泰斯克集团军的顽强抵抗,没有能够赶在天黑之前占领罗斯托夫,甚至没能攻入罗斯托夫。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巴泰斯克集团军有10多个师,兵力接近20万。如果不是第九战斗单位的进攻来的非常突然,而且战斗旅全数到达,还在到达之后就控制了新切尔斯克的机场,为航空兵提供了支持,从而让低空攻击机群可以以新切尔斯克为基地,不需要返回几百公里外的基地补充弹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低空攻击机群的作战效能,不然在俄军发起反击的时候,第九战斗单位很有可能被俄军反噬。与之相比,阿尔马维尔的守军少得可怜,让第92战斗单位几乎毫不费力的就占领了这座致关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克拉斯诺达尔的守军有1个步兵师与大约5000民兵,虽然做出了抵抗,但是在第94战斗单位、以及随同作战的200架低空攻击机的轮番打击下,在天黑前就缴械投降了。
事实上,罗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团军也没有坚持多久。
实事求是的讲,3个战斗单位的进攻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问题是,从这三处地点来看,袁晨皓安排的进攻行动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北,特别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让人搞明白他的意图。
要知道,罗斯托夫、克拉斯诺达尔与阿尔马维尔都在战场西面,罗斯托夫西边就是亚速海,克拉斯诺达尔往西就是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阿尔马维尔则是从罗斯托夫与克拉斯诺达尔前往高加索山区的必经之地。也就是说,战役开始后,袁晨皓一口气把包括1支主力战斗单位在内的3支战斗单位丢到了几百公里外的战场西面,而在正面进攻的,只有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第91战斗单位。虽然当时留在阿斯特拉罕的还有第90战斗单位与第93战斗单位,后者还是重装甲部队,算上后面的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袁晨皓手里并不缺乏预备队,随时可以加强正面进攻,但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在俄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不在正面做文章,反而到敌后去布棋子,更像是在为一场大规模歼灭战做前期准备,而不是为了攻占内高加索地区。
由此来看俄军高层的小心谨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也反映出裴承毅在用人上的特殊才能。要知道,论战术策划能力,袁晨皓不在裴承毅之下,而且只有他得到了裴承毅的真传,能够把战术部署应用得出神入化,让敌人无法摸清他的战役企图。
只不过,有些时候,袁晨皓更具有冒险精神。
在罗斯托夫的战斗才刚刚开始的情况下,袁晨皓丢下了苦战的第九战斗单位,让从阿斯特拉罕出发、正在向埃利斯塔挺进的第91战斗单位加快了行军步伐,并且在5月23日夜间,也就是第91战斗单位占领埃利斯塔后不到8个小时,就让11000多名刚刚填饱了肚皮与养足了精神的官兵北上杀向伏尔加格勒,摆出了从俄军右翼进行包抄的架势。几个小时之后,顶替第九战斗单个进驻伏尔加斯基的巴基斯坦军团也投入了战斗,共和国无偿援助的上千门电磁炮(全是共和国陆军淘汰的轨道电磁炮,巴基斯坦陆军只出钱更换了加速轨道与配电器)猛烈轰击河对岸的俄军。而巴军的地面部队则在炮火的掩护下,搭乘在前几个月空运来的气垫登陆艇,强渡伏尔加河。
打到这个时候,别说南面杀来一支重装甲部队,就算来的是几个战斗单位,伏尔加格勒的俄军也不敢分心。不管怎么说,如果不能击溃强渡伏尔加河的巴基斯坦军队,让敌人在西岸站稳脚跟,从而让共和国陆军的作战部队能够从容渡河,就算能够击溃侧翼的敌人,也守不住伏尔加格勒。
守不住伏尔加格勒,丢掉的就不是内高加索地区,而是整个俄罗斯。
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晨皓让巴基斯坦军团强攻伏尔加格勒,也是让俄军将领深信共和国陆军将进军莫斯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怎么说,在北方的大地刚刚解冻,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更愿意从南面向北挺进,从而可以始终在较为有利的天气下作战,不用过分担心天气对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