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0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些已经是国家的战略问题,与军备竞赛的关系并不大。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海军军备竞赛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也非常突出。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英日法意等列强通过《华盛顿条约》与《伦敦条约》对海军军备竞赛加以严厉约束,希望以此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些条约失效后,军备竞赛仍然成为了世界大战的前戏。比如从1936年开始,美国与日本的海军军备竞赛就全面展开了,而且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结果。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备竞赛的最大特点就是海陆并重,而且加上了空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以空军为主。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飞上蓝天之后不久,空军就诞生了,战争也从此由平面走向立体,空中力量成为了主宰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速度竞赛”为标志的空中力量竞赛就是军备竞赛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优秀的几种战斗机,比如德国的Bf…109与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实际上都是“速度竞赛”的产物。
可以说,争相发展空中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备竞赛的一大亮点。
从战术上看,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典型的机械化战争,而最具代表性的地面战术就是德国陆军的闪电战与苏联陆军的大纵深进攻理论,但是这两种陆军战术的核心力量并不是通常说的以坦克战车为主的机械化部队,而是以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为主的航空兵,特别是以战斗机与攻击机为主的战术航空兵。可以说,如果没有航空兵在前面开路,德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不可能横扫西欧,更不可能兵临莫斯科,苏联红军也不可能打到拍林,最终击败德国。
从战略层面上看,由美国发起的战略轰炸,更是把战争推向了新的高峰。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德与对日战略轰炸取得了辉煌成果,才催生了美国空军,让美国当局把空军当成了头号军事力量。美国空军(当时还是陆军航空兵)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宰天空,也与战前的军备竞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美国的B…29轰炸机上使用气密座舱就来自二战前的技术探索,而涡轮增压发动机更是与战前的“速度竞赛”有密切关系。
与前两次世界大战相比,2050年开始的军备竞赛更加残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国与美国按照新的战略思想,即放弃以进攻为主的建军方式,把重点放在防御上,那么两国必须在战争爆发前为部队换装,至少需要更换一半以上的主战装备。
拿陆军来说,共和国就得调整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作战平台的战术指标。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并不严重。不管怎么说,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作战平台都是采用了开放式架构,而且按照模块化标准进行设计的,调整战术指标后,只需要重新开发各种功能模块。
拿主战坦克来说,在确定要将防御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50%,具备抵抗第一代螺旋电磁炮发射的穿甲弹的能力之后,即最大防护标准下的战斗质量由35吨提高到45吨,主要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生产成本提高大约30%,主要就是增加高强度合金装甲用量。二是防护模块得重新设计,毕竟质量改变后,尺寸数据也会变,自然要重新设计外形。三是对动力系统的要求更高,在增重10吨,即增重30%的情况下,要想保持战术机动能力,动力系统的功率至少需要提高30%。这3个问题对开发工作的影响并不大,用中重集团工程师的话来说,具要有足够的钱,就能解决问题。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海军。
不管怎么说,陆军的主战装备是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主战坦克、还是低空攻击机,大批量采购的时候,都是以百为单位,甚至以千为单位。海军的主战装备就不一样了,哪怕是装备数量最多的反潜舰艇,批量采购的单位也是艘,最多不过几十艘,如同航母这样的大型战舰的采购数量也就几艘。
更重要的是,海军主战装备的设计周期更长,而且变动难度更大。
虽然海军舰艇也早就采用了开放式架构与模块化设计,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海军定下了战术指标之后,都会订下一个价格,设计人员将据此首先确定战舰的排水量,然后再进行细节设计。拿航母来说,在确定标准载机数量为90架、持续作战15天、部署周期为6个月等战术指标之后,工程师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排水量区间,即到底是10万吨左右,还是15万吨左右。在确定了排水量区间之后,才会根据实际要求配制各个功能模块。如此一来,如果海军半途改变了战术指标,比如要求标准载机数量为120架、持续作战30天、部署周期为12个月,工程师就会将排水量从10万吨提高到15万吨,然后调整模块,等于一切从头再来。
事实上,这就是“重庆”级航母折腾了10多年的主要原因。
当然,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
在确定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之后,航母的重要性就不那么突出了。要知道,航母绝对是以进攻为主的海面战舰,而且只有进攻才能体现出航母的价值。
问题就在这里。
中东战争、以及之前的印度战争已经证明,在未来海战中,航母的那点攻击能力很难在制海任务中对同等级别的对手构成威胁。以共和国的“上海”级航母为例,在搭载90架舰载机的情况下,以最大出动能力计算,即出动全部72架战斗机,其中24架执行护航与舰队防空任务,另外48架执行攻击任务,而且每架都携带4枚反舰导弹,也只能投送192枚导弹。在一支以1艘航母为核心,拥有1艘巡洋舰、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2艘反潜驱逐舰的战斗群的防空网能够在一次防御中拦截300枚以上的反舰导弹。也就是说,在规模相当的情况下,进攻很难打垮对手。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此之前的几场战争中,即便在印度战争初期,共和国海军也没有完全依靠舰载战斗机消灭过一支规模相当的印度舰队。
受此影响,航母完全变成了活动的海上机场。
问题是,在支持作战飞机方面,航母远不如海上基地。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航速等问题,海上基地是更加理想的航空兵支援平台。甚至可以说,只要磁感应推进系统成熟,空军发展的“空中基地”的支援能力都在航母之上。如此一来,航母存在的价值将大受影响。
事实上,在2041年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过航母的存在价值。
虽然有人认为,在2042年之前的战争体现不出航母的价值,毕竟在目的与规模都有限的战争中,争夺制海权的战斗并不具备决定性的意义,或者说交战双方在夺取制海权的问题上并不积极,所以航母很难在制海作战中有正常表现。在全面战争中,航母的制海能力,特别是战略机动与部署能力将完全体现出来。但是必须承认,在技术迅速进步的情况下,航母的这个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当然,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都不会轻易改变海军建设方向。
原国很简单,海军的建设周期最长,变动后产生的影响最大,所以在情况明朗之前不宜做大幅度调整。事实上,历史上的强大海军都有类似的发展战略。拿英国来说,皇家海军横行全球的时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积极进取的海军,很多新技术与新武器、比如蒸汽机与鱼雷,都首先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海军之中,然后才被英国海军采用,并且凭借英国的强大国力,迅速超越对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英国无法继续维持全球第一大海军的时候,皇家海军才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比如对现代海军影响最大的弹射器、斜角飞行甲板与滑跃起飞方式都是英国人的杰作。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并不急于创新。
事实上,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海军的国际地位已经得到承认,成为了与美国海军平起平坐的一流海军,所以在此之后,共和国海军也变得更加保守了。
2050年底,共和国国防部就批准了“重庆”级航母第二批次的建造工作,并且在次年年初批准了第三批次的改进设计工作。
也就是说,共和国不但没有放慢海军的建设速度,反而加快了新式战舰的建造速度,做出了迅速扩充海军实力的决定。实际上,这也是对美国最直接的挑战。要知道,除了加拿大与墨西哥之外,其他任何国家要想威胁美国,首先就得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最无法容忍的就是出现一支能够对美国海军构成威胁的海上舰队。
受此影响,美国当局也在2050年底与2051年初批准海军的扩充计划。
与陆军、海军相比,空军受到的影响最小。
相对而言,空军是一支“绝对性”的进攻力量。在杜黑的“制空论”中就强调,空军存在的价值就是进攻,与其在空中击落敌人的战机。还不如将敌人的战机炸毁在地面上,因此真正强大的空军,绝对是以轰炸机为主,而不是以战斗机为主。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技术进步,战斗机的打击能力的到大幅度提升,而受价格因素影响,轰炸机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少,即便在美国,轰炸机的数量也仅有数百架,到了21世纪,更是缩减到百架以内。但是在作战使用上,对地打击仍然是空军的主要任务。
当然,从技术上讲,空军要从进攻转为防御,主要就是结构调整,即重型制空战斗机在机群中所占的比例。对共和国与美国空军来说,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那就是花更多的钱采购更多的、更好的制空战斗机,以加强防空作战能力。
由此可见,不管是陆军、海军,还是空军,在新的作战指导思想下,首先要做的就是采购新的武器装备,以雅广新的战术。事实上,这就是军备竞赛的实质,即由战争思想来推动装备建设,由此对国家经济产生影响,最终让国家在此期间为战争做好准备,为战争的最终结果奠定基础。
问题是,谁也不能忽视“第四军”,即天军的影响!
第64章 一切为了战争
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制天权”成为双方争夺的制高点。
虽然从维度上看,“制天权“与“制空权”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以夺取三维空间制高点为首要目的。如此说来,在某些方面,天军甚至比不上电子部队。问题是,谁也不能忽视制天权带来的巨大优势。可以说,在各国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都位于外层空间的时候,制天权不但超过了制空权,还是制信息权的直接体现。
从2050年开始,共和国与美国就把天军的建设放在了第一位。
前面已经提到,天军是一支典型的以防御为主的军事力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天军的强大进攻能力。关键就在这里,在天军建设中,防御能力等于进攻能力。从综合成本的角度考虑,天军的收益超过了其他三个军种,更重要的是,天军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在以确保本土安全为首要目的的情况下,天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寓。
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在天军建设上的投入都非常惊人。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仅在2050年,共和国就以公开、半公开、秘密等三种方式,为天军建设支付了不低于18万亿的经费,相当于当年正式国防预算的50%。也就是说,共和国用在天军建设上的钱,要比公开的多得多。与共和国一样,美国在天军建设上的投入也非常惊人,除了正常国防开支之外,还动用了大笔秘密经费。可以说,与之前被称为“吞金怪兽”的海军相比,天军吞金的能力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当时一些国际机构估计,天军耗费资金的能力基本上是海军的2倍。
巨大的投入,带来的是巨大的财政支出。
严格说来,2050年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的实际国防开支(均远超过该财年度的国防预算,分别为国防预算的225%与230%)均超过了国家在正常情况下的承受能力,从而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按照国际社会的普遍认识,国防开支应该尽量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以内,才不会对国家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实际情况也相差不大,2015年以来,除掉战争时期的战争开支之外,共和国的国防开支一直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在40年代初期甚至一度降低到2%左右,直到2047年才恢复到了4%左右。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国防开支很少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4%。
而在2050年,共和国与美国的实际国防开支均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共和国的为9。1%,美国的为10。2%。毫无疑问,这大大超过了正常时期的比例,肯定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社会购买能力降低。
政府要想增加国防开支,无非两个办法,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增大货币发行量。一般情况下,政府会双管齐下,而不会只采用某一个方法。事实上,这两个方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基本上是一样的,那就是原本应该由国民掌握、并且用在日常消费中的资金,以税收或者货币贬值的方式流入国库,最终用到了国防建设上。如此一来,社会购买能力就会降低,即常说的消费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社会产能过剩。
毫无疑问,一直发展下去的话,肯定会导致经济危机。
正是如此,在2050年的时候,才有人大胆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2055年爆发。
要知道,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都会在2055年左右崩溃。
事实上,不到2055年,两国经济就出了问题。
2051年,美国当局率先出台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
可以说,这是经济危机即将到来的明显标志。
虽然当时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出问题,甚至让人觉得过热,毕竟巨大的军费开支给某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好处,从而导致部分行业经济过热,加上股市炒作等因素,几乎没有人相信美国的经济出了问题。但是经济学家都知道,庞大的军费开支不可能持续下去,最终要么以战争收场、要么以经济崩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