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719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719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产量与可靠性,使其能在绝大部分时候取代引爆药,做为炸弹的单一引信使用。

可以说,只要弹药的生产速度跟得上的话,只需要半年,中国空军就能炸垮美国。

可惜的是,各方面的难题都限制了弹药的生产速度,也就让牧浩洋不得不考虑战略轰炸之外的进攻手段。

结果就是,陆军终于获得了出头的机会。

从西向东攻占美国的作战方案出自魏成龙之手,只是在庞跃龙的要求下,魏成龙给陆战队留了一个位置。

当然,魏成龙与庞跃龙合作,不是想与陆战队平分战果,而是他必须跟庞跃龙合作。

原因就是,陆军的弹药生产系统早就被空军接管,也就是说,之前生产陆军弹药的兵工厂都在为空军服务。在空军的弹药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陆军的肯定更加没有保证,所以就不得不跟陆战队合作。要知道,陆战队的弹药生产系统是与海军和在一起的,而海军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作战任务了,而且还有不少的库存弹药,特别是对海打击弹药,所以弹药的采购量不大。结果就是,原本为海军服务的兵工厂,都转而为陆战队服务,生产陆战队所需的各类弹药。

当时,为陆战队生产弹药的兵工厂大约占了四分之一。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足以保证陆战队的弹药补给绰绰有余了。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不拉拢陆战队的话,陆军就别想获得足够的弹药。只有在拉拢陆战队之后,陆军才能获得充足的弹药。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弹药是通用的。

显然,就算魏成龙不大乐意,也必须拉拢庞跃龙,不能把陆战队撇到一边。

至于兵力,根本就不是首要因素。就算中国军队只有六百万可以调动的地面部队,也足以攻占整个美国了。就算占领区扩大之后,需要更多的占领军,中国也不会在此之前让盟国军队参加地面战斗。

当然,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登陆,也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事实上,正是陆战队在地面作战中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庞跃龙才提出了在三个月后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然后把舰队转移到北大西洋,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底直接攻打华盛顿特区。

可以说,当时中国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的战争方案不但经得起推敲,还有足够的实施价值。甚至可以说,当时中国军队手里已经有相关的作战计划了,就等着黄瀚林在首脑会议之后批准。

当然,考虑得深入一点就能发现,美国也不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要知道,在大城市一座接一座的在轰炸中变成废墟,成百万的美国人丧生,就算卢卡斯再坚强,也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区别只是,卢卡斯会在牺牲多少美国人之后,才能意识到必须投降。

显然,印度总理在这个时候提出由盟国出兵,显然不是担心中国无法取胜,而是有别的用意。其他国家附和,也正是有相同的目的,而这个目的,也正是黄瀚林一直在努力避免的结局。

*

正文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取胜的基础

第二百五十六章取胜的基础

印度等盟国在这个时候要求出兵协助中*队作战,都是希望在已经能够看到胜利的时候抓住最后的机会,在美国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从而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赢话费,

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打算。

印度总理先站出来,不是在借此机会向中国挑战,而是希望能够巩固与中国的同盟关系,从而使其在南亚的地位得到中国的承认。当时,印度的基本战略不是称霸南亚,而是成为中国在南亚的代言人。

说白了,印度早已没有了野心,现在甘愿充当中国的地区操盘手。

当然,也不能说印度没有野心,只是印度的野心不再是成为世界大国、更不会为此挑衅中国,只是希望能够在中国主导的新世界里,成为中国的头号盟国,从而成为新世界里的老二。

事实上,这与半个世纪前的日本非常相似。

紧跟着印度站出来的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不是针对中国,而是针对印度,即不希望印度展壮大。

在巴基斯坦的战略中,亲华遏印是重中之重。

如此一来,巴基斯坦就得遏制印度,阻止印度成为东方同盟集团中的老二,至少也应该获得与印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在战后的新秩序中,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才能得到保证。

第三个挺身而出的是印度尼西亚,其目的与印度相似,即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代言人与头号地区强国,在协助中国控制东南亚的同时,获得该地区的最大利益,以维持本国的高展。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何会积极提出向美国出兵了。甚至连新加坡都以准盟国身份提出,愿意在美国战场上出力,帮助中国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时,新加坡甚至成立了一个“亲友团”,由民间知名人士组成,专门跟中国的高层领导人拉关系,甚至还有几个新加坡的知名商人与黄瀚林是老乡,提出要回故乡展,帮助故乡的现代化建设出力。

问题是,中国已经不是五十年前的中国了。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之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达的国家,即便按照人均国民产值计算,中国也不比美国差多少,如果以购买力为标准来计算人均值的话,中国则过了美国。至于所谓的“现代化”,中国就是标杆,其他国家都得跟着学。比如,中国在战前就实现了电力免费供应,而生产电原料、维持电站、建设电力输送网络与电力基础设施的费用,全部由政府税收承担,居民在全国平均水平内的电力使用全部免费,只有过平均值的部分才需要交纳“社会公共资源占用税”,而这笔每年有上万亿元的税收,全部用来维护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要知道,在战前,人口过一亿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电力免费供应。此外,城市供水、生活用燃气供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等与民生有直接关系的社会资源,要么已经实现了免费、要么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免费,即国民的基础消费都通过税收支付。

什么叫现代化?

这就叫现代化,而且是比西方国家还要彻底的现代化。

当然,中国立下的标杆,还不止这些。

当时,中国已经完全废除计划生育制度,开始鼓励国民生育后代。原因很简单,在获得了几乎无尽的能源、以及农业生产不再需要依靠土地之后,一个国家能让多少国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不再由自然资源决定,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效率决定。以中国在战前的生产效率,一个劳动力就能养活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口,因此人口增长对中国已经没有明显影响。

为了鼓励生育,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规定一对夫妇在生育子女之后,其中一方可以不参加工作,由政府通过社会公共保障基金,提供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社会抚育金,而出台这项政策的根本理由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个人财产,而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因此社会有义务承担抚育责任。如果夫妇养育的子女达到或者过三个,那么在最小的孩子年满六岁之前,那么该家庭就能获得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百分之二百四十的社会抚育金,而且在最小的孩子年满六岁之后,夫妇中的一方能够在未来六年之内,继续领取相当于当年平均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社会抚育金,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止,另外一方则能在半年之内接受由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培训。

可以说,这一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要知道,在全球自然灾害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降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最低的时候在七亿左右。随后十多年,人口逐渐恢复正增长,并且在大战爆前五年,迎来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生育高峰。

除了鼓励生育,中国还在其他社会福利上进行了全面改革。

教育制度上,除了全国性质的十二年义务教育之外,部分较为富裕的地区还出台了更加详细的教育政策。比如在上海与广东,十二年义务教育分成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国家基本义务教育一样,第三阶段则分成了两种形式,一是三年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三年的素质培训。前者,主要面向社会工作岗位,由政府与用人企业协商,确保接受了劳动技能培训的学生能在出身社会之后找到工作,就业率一直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后者,主要面向高级教育,即在结束三年的素质学习之后,学生将向大学提交入学申请、参与大学的入学录取考试。

最初的时候,参加素质培训的学生非常多,毕竟传统教育观念摆在那。

只是到二零五零年前后,社会风气生了转变,主要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而不如掌握了劳动技能的中学毕业生,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的前十年的收入,比中学毕业生低了百分之二十,随后十年与中学毕业生持平,要到二十年之后,才过了中学毕业生,而在二十年之后,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中学毕业生已经是所从事的工作中的骨干了,收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再说了,谁愿意在四十岁之后才迹?

结果就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天平开始倾斜。虽然在大战爆前,两者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只要展下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就能达到平衡状态,从而避免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知道,大部分社会工作岗位,实际上都不需要大学生,技能娴熟的中学生就足够了。

在医疗方面,虽然中国在大战前还没有实现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但是在大战期间,该制度已经得到落实,常见疾病都在免费医疗保障的范围之内,而且凭公民身份证号码来获得对应的医疗保障服务。

有趣的是,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的时候,中国的税收比例并不高。

大战爆前一年,中国的税收比例为百分之三十七,而且包括了地方税收,比社会福利相当的北欧国家低了大约二十个百分点,比法国、德国等高福利国家低了十五个百分点,比美国都低了五个百分点。

当然,西方国家觉得中国的税收比例有很大的水分,实际应该在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五之间。

事实上,就算按照百分之五十五计算,也低于北欧国家。

导致中国在实现高福利的同时,保持低税收的主要原因,就是以聚变核能带代表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降低了社会福利的总体成本,使政府在维持较低税收的时候,能够实现高福利。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中国实际上是在用整个地区经济体来供养几亿国民。

要知道,与美国为主的地方经济体相比,以中国为主的地方经济体中,其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了许多。战前,只有中国算得上是真正的达国家,像展较好的巴基斯坦、朝鲜与马来西亚等国,只算得上是准达国家,而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都还不是达国家。在以美国为的地区经济体中,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与英国都是达国家,墨西哥、巴西与南非是准达国家,即便是展中国家,总体水平也比较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在战前的基本社会体制,可以国取胜的基础。

要知道,在富裕起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为,正是通过过去近四十年的对外扩张,打下了国家强大的基础,让公民富裕了起来,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并没有感到满足,或者说都知道,只有武装起来,才能捍卫幸福的生活,也才能获得更加幸福的未来。

结果技术,在战争爆后,中国公民的积极性最高,远远过美国。

这种积极性,在战争中转化成了强大的战争实力。

(第二百五十七章 切入点 文字暂缺)

正文 第二百五十八章 金融战略

第二百五十八章  金融战略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最主要的战胜国不是债权国,而是债务国,而且是全球头号债务国。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在大战结束的那一天,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在过去四年多里,平均每一天产生一万亿的战争债务,而手持借条的就是东方同盟集团的其他成员国。

显然,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要知道,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都是债权国,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而且这个债权国就是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通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向盟国借款,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英国手里接过了世界霸主的权杖,成为了全球头号超级大国,也成功取代英国成为西方领袖。

这次,中国的玩法与美国完全不同。

可以说,这是中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金融战略。

从时间上看,在大战爆发前二十年、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就针对世界大战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金融战略。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最初制订这套金融战略的不是中国政fu官员,而是一位归国的华商,即从未登上世界首富的位置、却是全球公认的最富裕的人,曾经在中国商政两界呼风唤雨的盛世平。

从时间上看,盛世平力推的金融战略,在黎平寇担任总理期间就开始实施了。

别忘了,黎平寇与盛世平是同学,两人的私交非同一般,而黎平寇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就经常与盛世平碰面。后来,黎平寇在当上国家元首之后,推行的很多经济改革政策都与盛世平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民营资本能在黎平寇主政的二十年里,以举世震惊的速度发展壮大,最大的功臣不是黎平寇,而是盛世平,因为黎平寇本人并不是非常了解中国的民营经济。

当时,盛世平甚至被外界称为“中国的影子总理”。

盛世平所推行的金融战略,就是用债务取代债权,通过巨额债务,把更多的国家绑定在中国利益之上。

说得直接一些,其他国家持有的中国债权越多,就会越支持中国。

原因很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