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80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580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点轰炸琉球群岛上的军事设施,向东海派遣潜艇等等。

结果就是,一时之间,美军手里没有多余的空中力量。

当时,部署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美军战斗机已经超过了三千架,而在战争爆发前,美军的战斗机总量在三千五百架左右。因为中国有一支规模不算小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而且这些轰炸机的航程大到能够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所以美军必须在本土保留最低限度的防空力量。结果就是,美军的三千五百架战斗机、以及在战争爆发后生产的两百多架战斗机全都用上了。

面对以色列的困境,美国空军基本上是爱莫能助。

在答复总统的时候,阿诺德上将明确提到,即便情况十分理想,最快也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向以色列派遣空中部队。

这下,能够动用的就只有海军了。

十一月十六日,美军第四舰队依然在亚丁湾活动,只是乔丹上将已经有了安排,决定再过几天让第四舰队前往东印度洋,与第三舰队一同封锁巽他海峡与马六甲海峡,因为中国舰队进军印度洋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接到总统的电话,乔丹非常为难。

如果不支援以色列的话,中国军队很有可能在数日之内扭转中东战局。到时候,为了拯救以色列,美国还得动用更多的兵力,甚至得动用地面部队,从而使攻打冲绳岛的计划彻底落空。如果支援以色列的话,中国舰队就有可能趁机进入印度洋,而且很有可能在首战的时候干掉落单的第三舰队,再挑战第四舰队;会有什么结果,乔丹心里非常清楚,也知道绝对不能这么做。

在他看来,中国进军中东,就是要牵制美国海军,为舰队进入印度洋创造机会。

乔丹别无选择,在答复的时候,他明确提到,还没有到派遣舰队参战的时候,但是可以调动舰载航空兵。按照乔丹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第四舰队的航空兵派往以色列,然后从西太平洋方向上抽调三支舰载航空兵、加强之后补充给第四舰队,而其他舰队则用刚刚组建的航空兵补充。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卢卡斯批准。

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总共有十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其中十五支是作战部队,另外一支是训练部队。除此之外,还有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已经组建、正在进行训练,而这三支联队计划部署到第二批“企业”级航母上(因为首舰命名为“美国”号,但是二号舰“企业”号首先服役,所以又被称为“美国”级)。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还有富余的空中力量,只是暂时不具备作战能力。

当然,这不是大问题,因为要到十二月底,才会攻打冲绳岛。

结果就是,战场时间十七日清晨七点左右,第四舰队的两百多架舰载战斗机就启程飞往以色列,在当天上午十点左右到达。因为海军的舰载预警机性能不大好,所以空军增派了六架大型预警机。

完成这个任务之后,第四舰队离开了亚丁湾,全速赶往东印度洋。

按照乔丹的安排,第四舰队在到达澳大利亚附近之后,将获得来自第七舰队的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天之内,再补充数十架战斗机,而第七舰队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将退回到夏威夷附近,到十一月底获得补充之后再赶往关岛,并且在十二月底以预备力量的方式参与战斗。

这个安排很巧妙,可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十一月十九日之前,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兵力将完全对等,即两个方向上都只有六支航母战斗群,对中国海军剩余的四支航母战斗群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海军抓住这个机会,决战就将提前打响。

即便中国海军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也很有可能对十二月底的进攻产生影响,因为正在训练的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原本计划到二零五三年才能成军,而现在提前了几个月,训练肯定不到位。在三分之一的舰载航空兵部队欠缺战斗力的情况下,美军攻打冲绳岛的难度将大幅度提高。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即美军舰载战斗机参战,等于证明了第四舰队在亚丁湾活动。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海军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就会在第四舰队到达之前派遣舰队进军印度洋,集中力量干掉第三舰队。

事实上,当时中国海军已经在努力搜寻第三舰队了。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第三舰队在十一月六日就主动撤退了五百多公里,只是这种局面很难维持下去。

当时,连乔丹都意识到,中国海军正在寻找决战机会。

中国舰队还没有进入印度洋,与第四舰队行踪不明有很大关系,即中国海军不想在印度洋上冒险。

只要搞清楚了第四舰队的行踪,中国海军肯定不会犹豫不决。

第三十八章 猛攻

第三十八章 猛攻

中东战场上,因为中国军队参战,所以以军的进攻行动一再推迟。直到十七日凌晨,巴拉姆收到总理发来的消息,美国海军的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将在上午到达,才决定在十七日上午再次发动进攻。

此时,第十五集团军已经有三支突击集群进入约旦。

因为战略空运要在十七日下午开始,所以蒋博文没有让部队向南推进,只是控制了约叙边境地区的桥头堡,把叙军防线向南延伸了数十公里,并且在以军右翼制造了一个长约二十公里、宽约三十公里的突出部。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蒋博文最担心的还是以军调整计划,转而向南攻打安曼。以军的战斗力仍然非常强悍,约旦军队绝对不是其对手,因此有可能一举拿下安曼。

显然,这对接下来的战斗非常不利。

当时,戚凯威已经电令蒋博文不要向以军施压,因为在他的计划中,必须守住安曼,并且以此威胁以军的侧后方。等到以军深入叙利亚境内,第十五集团军发动反击时,安曼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蒋博文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没有向以军施压。

只是,在防御部署上,蒋博文也留了一手。

事实上,当时战场上的情势有点复杂,主要就是以军延迟了进攻时间,从而使蒋博文不得不有所顾虑。

要知道,按照之前的计划,以军在十六日夜间就应该越过约叙边境。

在十七日凌晨的时候,蒋博文一度认为以军放弃了进攻叙利亚的打算,而是准备向南扫荡整个约旦,巩固右翼防线。说得直接一些,以军已经因为中国军队参战,放弃了战略进攻计划,转为战略防御。如此一来,继续留在贾比尔站的第十五集团军就将错过良机,等于拱手把安曼让给以军。

针对这一点,蒋博文没有让叙军进入约旦境内。

说白了,如果贾比尔站的防线过于坚强,以军肯定会调整作战计划。只有让以军相信能够取得突破,才能让以军继续采纳之前的作战计划,从贾比尔站杀入叙利亚,进入蒋博文设置好的圈套之中。

当然,蒋博文想多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虽然在十六日夜间,巴拉姆的几名参谋就提到,第十五集团军很有可能在约叙边境北面,即苏韦达省西南设置了圈套,之前的作战计划已经没有意义,应该首先拿下安曼,再挥师北上,而且巴拉姆也确实考虑过这个计划,甚至派遣参谋去前线部队了解情况,以便知道有没有可能让主攻部队转向。但是到了十七日凌晨,在得知美国海军航空兵即将参战的消息之后,巴拉姆没再犹豫,仍然坚持原定的作战计划,让主攻部队在十七日上午发动进攻。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巴拉姆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部分人甚至认为,如果巴拉姆在十六日夜间调整了作战计划,哪怕只动用一个旅,也有很大的把握在十七日拿下安曼,消除大后方的威胁,而这对正面进攻的影响并不大,好处却极为明显。在这些人看来,如果巴拉姆这么做了,以军就算进攻遭遇挫折,也能退守约叙边境线,守住右翼战线。

当然,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就算以军在十七日拿下了安曼,也不可能避免右翼遭到包抄的结局,因为这些挺以份子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战略空运力量。

从传统战术来看,安曼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军事价值,因为这里是约旦境内的交通枢纽中心,贯穿约旦的铁路线与公路线中,四分之三都得经过安曼,另外四分之一也得从安曼附近通过,所以控制了安曼,等于控制了约旦境内的交通大动脉。问题是,中国军队已经用行动证明,地面交通线不再是进攻的脉络,在有必要的时候,中国陆军有能力打一场不依靠交通线的地面战争。

要知道,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数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

从后面的战局发展来看,最迟到十二月初,中国空军就能把三分之二的战略空运力量放在中东战场上。如果中国海军夺取了制海权,打通了前往红海与波斯湾的航道,这支战略空运力量就能以伊拉克与埃及为基地,把空运效率提高好几倍。即便以巴基斯坦为基地,也能支持两到三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还能同时为十支战术航空兵联队提供保障,确保中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没有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以军占领安曼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要知道,约旦境内,不只是安曼才有机场。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必要,中国陆军的地面部队随时可以在前线开辟野战机场。别忘了,中东以沙漠为主,有足够多的地区适合开辟野战机场。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第十三集团军进军中东之前,戚凯威就制订了一份备用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第十三集团军在叙利亚的作战行动受阻,以军守住了边境防线,不得不开辟新战线。在这份计划中,戚凯威明确提到,要么借道沙特阿拉伯,要么从伊拉克的西部地区出兵,从东面进入约旦,包抄以军右翼防线,在控制安曼之后,从约旦河谷进入以色列境内。当时,唯一没有确定的就是兵力问题,即有没有必要在中东战场上投入第二个主力集团军。只不过,这也是小问题,毕竟戚凯威已经调动了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而且在十二月的时候,他肯定有能力再抽调一个集团军。即便让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进驻埃及,他手里也有足够多的兵力。

由此可见,就算以军夺取了安曼,也守不住右翼防线。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巴拉姆没有错过机会,而是在争取机会。原因很简单,巴拉姆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以军取胜的关键是能否尽快打到大马士革,控制叙利亚南部地区,迫使中国继续向叙利亚增兵。如果办不到,就算以军占领了整个约旦,也只能拉长长线,给中国军队创造反击机会。

从战略上讲,只有尽快打下大马士革,以军才能继续掌握主动权。

由此可见,当时蒋博文与巴拉姆都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一个明知道对方必攻,一个明知道对方必守。

十七日清晨,在空军的全力掩护与支援下,以军发动了进攻。

因为叙军没有进入约旦,所以守卫贾比尔站的中国军队且战且退,一面想方设法的通过战术反击迟滞以军的推进速度,一面从突出部退回到约叙边境防线上,最后才一口气撤退到了叙军阵地后方。

快到中午的时候,以军花了五个小时才推进了三十多公里。

与之前的进攻速度相比,以军这轮进攻明显慢得多,而且损失大得多。

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作战记录,在攻占贾比尔站的战斗中,总共损失了三百多辆主战坦克与两百多辆装甲战车,部署在后方的炮兵还遭到中国军队突然反击,十多个炮兵阵地被摧毁,损失了上百门远程火炮。

在以军的战报中,没有提到中国军队的损失。

事实上,在这天上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只有十多辆反装甲平台被以军击毁,而且只有三辆离战线太近而被迫抛弃,其余的都被装甲抢修部队拖走,并且在数日后修复。

当时,以军前线指挥官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反装甲平台不易对付。

比如在贾比尔站西南的一场战斗中,依托简易阵地的六辆反装甲平台就让一个以军加强装甲营在两个小时内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主战装备,而且最后还是中国军队主动撤退,不然以军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当然,这也不全是以军地面部队的问题。

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以色列空军依然没有夺得制空权,甚至不得不放弃早已安排好的打击任务,全力与中国空军争夺制空权。打到十一点左右,也就是以军杀入贾比尔站、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一个小时之内,以色列空军甚至没有进行一次空中支援,导致以军地面部队不得不独自作战。

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军终于攻占了贾比尔站,打开了进入叙利亚的大门。

只是,在这五个小时的战斗中,包括第一步兵旅在内的三个以军旅几乎被打残,而其对手不过是总兵力相当于半个以军旅的三支突击集群。更糟糕的是,以军已经失去了继续向北推进的动力。

下午一点过,美国海军航空兵参战。

到这个时候,战场形势才有所改观,至少在美军支持下,以色列空军有能力为地面部队提供有限的空中支援了。

当然,中国军队也顺利退到了叙军防线后方。

根据蒋博文在当天下午发回来的战报,在十七日上午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仅有四十多名官兵伤亡,损失微乎其微。

接下来,就得看叙军能否守住防线了。

按照蒋博文的安排,叙利亚国防军必须在防线上坚守十二小时,因为第十三集团军需要这十二个小时完成部署。接下来,就算叙军守得住,也要主动撤退,但是不能让以军扩大突破口。

一切顺利的话,决战将在十八日凌晨打响。

问题是,叙军能够坚守十二个小时吗?

十七日下午,牧浩洋还收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出现在了中东战场上。

第三十九章 机会

第三十九章 机会

十七日下午,在美国海军航空兵参战的时候,向安曼运送地面部队的行动也开始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主战场方向上,以军与美军能够暂时获得空中优势的主要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