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大寿琢磨了好半天,就下命令道:老吴,你带侦察连出去看一看,一旦发现清兵的踪迹,就快快返回,千万别让人家逮住,听清楚了没有?
末将得令。吴襄立正,白了儿子一眼,就带着几百人的侦察连出城了。
走出了几里路,已经看不到建昌城的影子了,视野中却仍然是无尽的荒草,耳畔中只听到凛凛的寒风,仍然见不到清兵的踪迹。于是吴襄就下令,大家下马,休息一下,喝杯下午茶。
众人下马,开始进午餐,野餐的滋味很是美妙的,请把咖啡递一下,谢谢,要加糖吗?谢谢,我有糖尿病,医生不让我吃甜食,就这样气氛极其融洽的聚餐之时,地面突然晃动了起来。
怪事,好端端的,这地面为啥乱晃啊?
众人抬头,顿时惊得呆了。
只见地平线尽头,开水翻锅一般涌出一道黑影,那黑影越来越近,震耳欲聋的马蹄声,惊得大家脸色惨白。
清兵来了。
奶奶的,居然说来就来,连个招呼都不打。
当下大家毫不犹豫,扔下午餐不管,撒腿跑到马前,骑上去掉头就跑,这一跑才发现,就在前方,同样也是黑压压密麻麻的清兵铁蹄,正板着无数张脸,向他们疾冲过来。
霎时间四面合围,少数也有四万清兵铁蹄,团团将吴襄这支小部队围住了。
吴襄呆若木鸡,好半晌才抽了抽脸皮:大家好,吃了吗?
清兵一声不吭,都用阴沉沉的眼睛看着他。
吴襄扭头,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士兵,见士兵们也都吓得全身颤抖,只好鼓足勇气,说道:你们清兵以多打少,胜之不武,我吴襄不怕你们。
清兵还是一声不吭。
突然吴襄狠下心来,把刀一举:兄弟们,杀啊,跟他们拼了……率先向着清兵冲了过去。士兵们见吴襄如此勇敢,也被激起血性,同声发出一声呼喊,紧随其后,向清兵展开了自杀式冲锋。
怪事发生了,正对着吴襄的清兵,却不接招,而是掉头就跑,后方和左右两方的清兵,则一声不吭的紧跟着吴襄,一块往前跑。追了一会儿,追不上前面的清兵,吴襄停了下来。
所有的清兵也停了下来,用纯洁的眼神看着他。
这些清兵什么毛病?
吴襄心里纳闷,就带着士兵向另一个方向走。前方的清兵与他保持着同一的节奏向后退,后面的清兵则紧随不舍,却始终不肯上前撕杀。
霎时间吴襄想明白了。
围点打援。
清兵之所以不快点宰了他,是拿他当诱饵,引诱明军来救,然后干掉出城的明军。
(8)把咱们的饭碗抢回来
被困于几万名清兵之中,吴襄彻底傻眼了。
清兵始终将他们围在当中,吴襄快跑,清兵就快围,吴襄慢跑,清兵就慢围,即不与吴襄交手,也不让吴襄出包围圈,急得吴襄眼泪都流下来了。
就这样吴襄一会儿慢跑,一会儿快跑,带着这数万名清兵,来到了建昌城下。
楼堞之上,祖大寿正在那里观望敌情。
看到吴襄这情形,祖大寿就说话了:坏菜了,看来我妹妹得改嫁了。
此时的城外,足足有几万名清兵主力部队,清一色的骑兵,这时候如果明军出兵援救吴襄,那必然是以卵击石,全军覆没。全军覆没倒也没关系,但随后的结果,必然是城池的失陷,到那时候,只怕北京的老百姓又该咬死他祖大寿了。
不能让人家咬死他。
所以祖大寿只能站在城楼上观望。
吴襄也知道这个道理,不敢呼救,就象个没头苍蝇一样在城下奔来跑去,清兵们始终与他保持着固定的距离,跟着他一块到处乱跑。
吴襄这个妹夫,可是和祖大寿多少次在生死线上走过来的,多少次的清兵追杀,就是这大舅哥和妹夫两人并马齐驱,生死与共,性命相托,而如今,祖大寿却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吴襄死去,那心里的滋味,真是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正在难受之际,旁边突然走出一人:大舅,你咋不快点派人去救咱爹?
咱爹……祖大寿扭头一看,见说话的是楞头青吴三桂,气得脸色霎白,一句话也不说,把头扭了过去。
祖大寿身边的亲兵火了:这他妈的谁家孩子,会说人话吧?滚!
吴三桂不服不忿的瞧瞧那几个亲兵,扑通一声,跪在了祖大寿脚下:舅父,三桂求你了,快点发兵救咱爹吧。
祖大寿实在受不了他了:拜托,那是你爹,别咱咱咱的。
吴三桂道:谁爹都行,我不跟大舅争爹,不过咱们无论如何也得出兵救人吧?
祖大寿咬着牙,摇了摇头:三桂,你已经不小了,我不信你看不出来,人不能救。
为啥不能救?吴三桂却非要问个究竟。
为啥?因为……祖大寿回答道: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归?
说完之后白了吴三桂一眼,心说你能听懂吗?
吴三桂也确实听不懂,他死缠不放,坚持要求祖大寿出兵营救,祖大寿坚决不允,弄到最后,吴三桂大声的哭了起来,说:
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
此时吴三桂鼻涕眼泪哗哗,祖大寿根本听不明白他说什么,就嗯了一声。就见吴三桂腾的跳起来,大声道:遵令,转身下了城楼。祖大寿呆呆的看着他,心说这家伙在搞什么鬼?我也没下什么命令啊,他遵什么令?追过去往城楼下一看,只见吴三桂已经叫来他自己的二十个家将,正在那里训话。
只听吴三桂大吼道:兄弟们,你们现在食有酒,穿有衣,床上有美貌的女人,儿子生下来就有田产,这些是谁给你们的?
家将们还是明白事理的,当下齐声吼:是少爷给的。
差矣,吴三桂道:你们吃的饭,你们穿的衣,不是我吴三桂给的,而是我爹吴襄给的,我爹是咱们的饭碗,是咱们的衣食啊,你们说是不是?
众家将答:没错。
吴三桂又道:可是现在咱们的饭碗,咱们的衣食,咱们的荣华富贵,就在城外被清兵围着呢。只要我爹他在,咱们的衣食饭碗,咱们的荣华富贵,就都不用咱们操心,可是如果我爹被清兵杀了,那咱们的饭碗和富贵,还在不在?
众家将答:应该……大概……不在了吧?
吴三桂接道:那咱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二十名家将回答:操,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出城,把咱们的饭碗抢回来。
当下吴三桂带着这二十个人,上马疾奔向城门。
祖大寿追下来,惊叫道:我知道这孩子缺心眼,可没想到他心眼缺到这种程度,这才二十个人就敢冲击清兵几万主力,这孩子真的是活腻了。
正要叫人拦住吴三桂,祖大寿却又改了主意。
拦什么拦,这缺心眼的孩子,你今天能拦住他,明天他还会找个机会送死。
拦不住的。
(9)爹多了不愁
吴三桂冲出城来,将二十名家将分为三部分,一名悍勇的家将和他自己居中,九人居左,九人居右,齐齐的呐喊一声,向着几万名清兵冲了过去。
清兵大诧,搞什么搞?怎么城里才出来这么几个人 ?'…'打?还是不打?犹豫之间,吴三桂已经冲到,看他满脸愤青的模样,清兵不敢招惹,急忙让开。
吴三桂冲入清兵堆中。
这时候一名清将手执红旗,迎着他冲了过来,吴三桂迅速引弓搭箭,叫一声,着,一箭正中咽喉,射得那员清将四仰八叉,倒跌下马去。吴三桂疾冲而至,跳下马去割人家的脑袋。不曾想那清将异常的勇猛,虽然咽喉中箭,却犹自不肯死去,眼见得吴三桂举刀,却被他手疾眼快,腾的跃起,手中短刃一挥,噗哧一声,吴三桂的鼻梁就塌陷了下去,鲜血长流。
这下子吴三桂火大了,骂一声娘,一脚踹过去,复一刀,剁下那清将的脑袋,顺手扯过红旗,往自己的脸部正中一缠,算是绷带,止住鼻子上长流的鲜血,飞身上马,呐喊着冲杀过去,与吴襄会合。
吴襄呆呆的望着这个脸缠红旗的怪人,问道:阁下何许人也?来此何事?
吴三桂懒得跟他多说,大喊一声,跟我来,数百名被困的明军都跟在他后面,疯了一样的狂吼乱叫,向外猛冲。这情景祖大寿在城楼上看得明白,急忙命令明军擂鼓。霎时间楼楼上金鼓之声大作,城上城下,阵里阵外,喊杀声响成一片,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架式,惊得清兵神经高度紧张,忽东忽西,伸长了脖子四下里乱看。
人在战场,无不是疑神疑鬼,眼见得吴三桂敢以二十人冲阵救人,明摆着,这必然是诱敌之计,否则的话,天底下哪有这么傻的人 ?'…'所以清兵不敢用力堵截,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防止明军大队人马突然杀至上来。
更何况吴三桂来势凶猛,锐不可当,身后的数百名明兵又都是拼了老命,可怜的清兵哪里敢惹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突围而出,却是连追也不敢追。
吴三桂疾驰城下,祖大寿亲自带着人马出迎,看到吴三桂满脸是血,不由得称赞道:果然是我的外甥啊,要得,要得,硬是要得。
吴三桂扑通一声跪在地下,这时候想起刚才的生死一线,心里战栗,忍不住放声嚎淘。
祖大寿赶紧拿手拍着吴三桂的后背:好了好了,孩子你别哭了,我马上写奏表,你不用发愁富贵的事情。
吴三桂问了句:真的?
祖大寿:当然是真的。
吴三桂这才不哭了。
这时候吴襄走过来,对祖大寿说:幸亏了我这个儿子啊,要不是他舍命相救,你妹妹就得守寡了。
瞎说,祖大寿道:难道我妹妹还不会改嫁吗?
一行人施施然回城,祖大寿马上打报告,给吴三桂请功。最先接到报告的,是关宁援兵太监高起潜,他看了报告,当场一拍桌子,曰:吴三桂真不愧是我的儿子啊!
吴三桂怎么又成了这个太监的儿子?
原来,吴襄这人,打仗是有名的长跑健将,但为人却是老道,堪称官场上最成熟的老油条,他知道儿子吴三桂要想混出个名堂来,单只是自己这一个爹,那万万不够用的。所以一旦见到有势力的人,就立即拉着吴三桂过去,让吴三桂管人家叫爹。
所以吴三桂的爹,也就比较多。
太监高起潜,只是吴三桂的爹之一。
但光靠爹不行,还得自己有出息。
吴三桂的名望与地位,可以说就是靠此次闯围救父打出来的,这一行动正印合了中国人心理期待,忠孝之名,得以远扬,勇而敢战,名动公卿,这时候吴三桂未来的前程,已经不再有什么悬念。
(10)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当吴三桂暂露头角的时候,皇太极正在宫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
祖大寿,祖大寿,朕要得到祖大寿。皇太极说:诸位爱卿,你们有没有办法,帮朕把祖大寿给弄来?
美人计?苦肉计?瞒天过海?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一计的琢磨过来,好象都不太管用。
大家正在发愁,这时候有外调人员回来报告:报告,已经调查清楚了,祖大寿的老家,就在永平三十里村,他的亲戚朋友都住在那里。
好好好,皇太极急忙下令:出动一支别动队,把祖大寿的亲戚朋友给朕逮来,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没多久,敌后武工队回来了:报告首长,祖大寿的两个儿子被我们逮来了。
好,皇太极大喜:快请,快请,来人呐,笔墨侍候。
祖大寿的两个小儿子被带进皇宫,皇太极和蔼的与小朋友交谈:小朋友,几岁了?小朋友回答:六岁了。皇太极乐了:哦,六岁了,会说话了吗?
让祖大寿的儿子给父亲写封信,皇太极自己也写,这个皇太极特别爱写信,他不仅给祖大寿写信,还时不时,给大明流寇李自成写上几封信,也不管有没有回音,但是他知道,这些信件都会影响到对方的思维,让事情向有利于他自己的方向转化。
这时候祖大寿正和副将何可刚,忙着修筑大凌河军事防线。以宁远、锦州和大凌河三点为一线,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壁垒,让清兵无法对大明天下形成威胁。
对这件事情,皇太极持明确反对态度。
为了表明自己坚决不肯妥协的态度,皇太极亲自统领八旗及蒙古联军,总计八万人马,浩浩荡荡开到大凌河,扎营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环城挖掘壕沟四道,其中一道宽深各丈余,一道宽五尺,深七尺五寸。此外还在壕沟边修筑丈余高墙,把大凌河围困得水泄不通。
这场战争,可把工程兵累惨了。
皇太极说:咱们不硬来,硬来太野蛮,不文明,容易伤害到我们士兵,生命是宝贵的,大家要珍爱生命,加强基本建设投资,总之,就是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然后他又坐下来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回来吧,放弃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回到人民的怀抱中来吧,祖国人民期待着你……
不停的收到皇太极的怪信,让祖大寿心里那个郁闷啊,有一种想要大哭一场的强烈冲动。
此时的大凌河,城中军民三万人,百姓和军队一半对一半,一万五千的商人,一万五千的明军。皇太极在城南山冈上修筑了高楼,每天坐在上面往城里看,一边看一边嘟囔:明善射精兵,尽在此城。
大明的精锐战士,真的差不多都在这里了,如果拿下祖大寿,那大明王朝,是不是应该完蛋了呢?
皇太极对此充满了幻想。
这时候有侦察员跑来报告:报告首长,明军的援兵来了。
来的是啥人呀?皇太极剔着牙问。
来的是长跑健将吴襄,还有张春等人,带了四万多人马。侦察员报告道。
那朕就奇怪了,皇太极皱眉道:朕这里有八万人马,城里边的祖大寿,只不过一万五千人马,这吴襄连兵带将,刚刚不过四万,你说他们怎么就敢来呢?
可能是想碰碰运气吧?
打仗这事,靠的是实力,讲的是硬碰硬,这事哪有运气好碰?
皇太极生气了,站了起来:与朕把这些明军赶回去,别让他们添乱。
(11)好多好多俘虏哦
大凌河被围,标志着明王朝的最前线随都会被满清所突破。
这可不是小事。
解围大凌河,最佳的做战方案是,由宁远、锦州方面的部队,大搞游击战术,骚扰敌后方,专打清兵的运输队,而关内至少应该调集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奔大凌河,让皇太极首尾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