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人大都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李银河后来回忆说:“美国人当老大当惯了。对别的民族和别的国家难免兴趣缺乏,有的年轻人竟然能够问出中国大陆面积大还是台湾面积大这样无知的问题。”⑧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李硬是要把留学坚持到底。她知道,这次留学的机会难得。如果一旦错过,就会前功尽弃。这时候,她想起了自己早年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艰苦经历。她以此来勉励自己,大不了把这次美国留学当成一次“洋插队”。就这样,李银河一直坚持着海外的漂泊生活。
事情的改变发生在1984年。那一年,丈夫王小波同样考入了美国匹兹堡大学。于是,夫妻两人可以在海外团聚了。这件事对他们夫妻两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李银河想在美国拿博士学位,就需要在那里度过6年的时光。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在异地分居长达六年,那简直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而且那六年时间正是他们青春年少,人生的黄金时期。谁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它从自己身边流走呢?弄不好还会造成移情别恋,虽然他们之间的感情很不错。
王小波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让李银河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王到了之前,李曾有这样一个愿望。一天,李无意中看到一本摄影集,全是美国的旷野、森林和消息。她简直着了迷。她想象着,她与小波两人坐在那水边的石头上。旁边是一棵巨大的红枫,周围是寂静、清新的空气。她完全陶醉在那样的情境中了。
也许是上天偏爱这个爱做梦的小女孩。不久,李的愿望就成为了现实。那一年暑假,王与李从匹兹堡出发,经中南部的70号公路驾车横穿美国,一路走走停停,用了10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西海岸,游览了粗旷壮丽的大峡谷,在黄石公园、“老忠实”喷泉前留恋忘返,还饱览了绚丽地自然风光和大小城镇的生活。一路上,他们或者住汽车旅馆、或者在营地扎帐篷,留在内心里则是永远难忘的浪漫与欢乐。⑨
这次旅途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丽的景物,这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两个孤独的心灵可以走到一起了。这样,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感到害怕。王没来美国之前,那些美丽的景物就是客观存在的,那时侯李为什么没有兴致独自一人去游览美景?一个人,的确需要一个,至少是一个,与他分享快乐或痛苦的人。
选择回国
现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当他们留学生活结束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到祖国。李银河也曾在这样的人生十字路口中徘徊过。或许她的选择能够为许多人起到借鉴作用。
1988年,李拿到博士学位。她开始面临留在美国与返回祖国的选择了。她觉得,人活一生,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事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哪个国家能使她过得快乐,能有利于她的事业发展,她就要到哪里去。
她开始比较中、美两国了。她发觉,在美国,人们的挣钱压力非常大。人们一辈子不停地赚钱,并最终把它花掉。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无趣得很。对于这一点,王小波也有类似的感觉。王说到:“美国有很强大的力去促使人们挣钱,比方说洋房,有些只有一片小草坪,有的有几百亩草坪,有的有几千亩草坪,所以仅就住房一项,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挣钱动力……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孩子对同伴说:我爸爸穷。”李与王不原卷入美国式的世俗生活,把自己变成挣钱的机器。而如果回到中国,他们的挣钱压力则很小。他们俩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在当时的中国属于“稀有动物”,回国后工作很好找,而且工资肯定比一般人赚得多。在中国过轻松、宽绰又逍遥的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个回国的重要动力是,回国更有利于他们事业的发展。如你所知,王小波是搞文学的。如果离开了母语环境将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我们知道,小说家张爱玲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才女,但她的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因为在这三年里,她是居住在上海的,那里能给她提供创作的灵感。那时,他的作品味道很浓,心理描写也很到位,而到了美国之后,她作品的味道就越来越淡了,似乎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她的写作源泉似乎被切断了一样。这不能不说和她脱离母语环境有关。而李银河是搞社会学的,她自然对中国社会更为了解。另外,当时中国搞社会学的人本来就不多,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就更少,但可以研究的社会问题却很多。回国之后,当然更容易做出成果,取得成绩。
于是,王、李二人没有经过太多的犹豫,就携手回国了。李说,中国唯一的不足是文化娱乐方面很差。不象在美国可以到商店租大量的录象带。不过,李自我安慰说:“娱乐的诱惑少些,可以多做些事,虽然是一种强制性的剥夺,也未尝不是好事。”这就话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李的人生态度。李是喜欢过快乐的生活的,但她又觉得如果生活得过于快乐、安逸,又会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她有时候希望自己过快乐的生活,有时候又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加入些痛苦。
这大概也是李氏难以解开的一个自我矛盾吧。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
4,成功的秘密
读别人的人生,可以总结一些人生的道理,从而妥善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对他人的故事非常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肯定地讲,李银河的人生经历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就应该是其中的一个。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可能都会不同。在我眼里,我觉得李银河的生命就是成功的。而且她的成功与她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密不可分的。我把这些当成成功经验。当然,你完全可以不同我的观点,认为她的生命失败透顶。那么,你不妨这些选择当成教训。
李氏以研究性学而闻名,为什么研究性会使人出名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少有人会做这样的事。如果一件事,大家都在做,你也跟着做,那你取得巨大成就的可能性就不大;相反,如果一件事,大家都不愿做,而只有你在做,那你很可能会做出些名堂。简单地讲就是一句话:想要成功,做点别人没做过的。
不过,单单有这一个条件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比如说做这件事的风险有多大、成本有多高、把握有多少等等。李银河的性学研究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实际上,中国第一个研究性的学者并不是李银河,而是张竞生。张竞生出生于清朝末年,后来也到海外留学,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再后来也回了国。可以说,在经历上与李银河有点像。回国之后,他提倡过限制生育和优育等先进理念,不过收效不大。后来,他写了一本书《性史》却产生了轰动效应,不过他也因此而倒了霉。《性史》是中国近代性学史上的“开山之作”。但在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旧中国,写这样一本书,其作品的遭遇可想而知。该书一出版即遭到官方和非官方的围剿。宋子文在南京教育会议上点名斥责张竞生倡导“乱爱”和“淫乱”,林语则称张氏的著书是“一本很颓废的书”。在各方压力下,北京大学,这个号称兼容并包的名校,也不得不解除对张竞生的聘任。张氏遭此打击,郁郁不乐,返回故里。
而李银河回国时正值改革开放,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还是十分开明的,至少比旧中国开明。因此,李在进行性学研究时,虽然也会遭遇压力,比如李在80年代曾三次申请在某大学开设性学课程,但均被拒绝等等⑩,但比起张竞生来肯定要小得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李发表她的性学作品之后,本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作品也没有遭到禁止。相反,许多媒体报道了这一事实,并对李的工作表示了赞赏。也就是说,要做某事之前,你应该看看社会大环境如何,风险有多大,会不会遇到大麻烦。如果李银河要是在文革的时候写这几本书,那她恐怕就要遭到迫害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另外,做事之前,还应该考虑量力而行,以及判断这件事所带来的结果。李氏在留学期间,就看到了金西发表性学报告所产生的轰动性影响。因此,她估计自己发表一份性学报告也能产生不小的轰动。于是,她决定做这件事。不过,金西做的是大规模的调查,人数达到好几万。为此,金西不得不找好多个助手,走好多个地方,花十几年时间。而李银河觉得这样做难度太大,成本太高,又比较冒险。于是,她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做法,寻找几十个调查对象,花个两三年时间,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然后进行写作。这样做相对容易,而且也很能产出不少学术成果。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成功了。她用了较小的成本,同样取得了不小的轰动,成为中国性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性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对李银河作品和声名的传播起到了一个较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许本来就是李银河预料之中的事。
我想,做点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虽然有相当的风险,但回报也同样是丰厚的。这也应该是获取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不是最重要途径的话。
①李向南:“我妹银河”,《经济日报》
②“我的事业和我的爱情”,《现代妇女》,2000年01期
③“我的事业和我的爱情”,《现代妇女》,2000年01期
④“我的事业和我的爱情”,《现代妇女》,2000年01期
⑤“个性真我李银河”,《黑龙江日报》,2003年
⑥“路透社评述林春和李银河关于民主和法制的文章”,《参考消息》
⑦来源,《扬子晚报》,该报纸报道了此事件,却未讲明杂志的名称,笔者也没有查找到,所以只能这样写。
⑧“李银河与他们”,《新民周刊》,2004年12月
⑨参见《爱你就像爱生命》
⑩“关于中国人性生活状况的调查”,《南方周末》,2002年12月
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李银河与福柯
第二章 李银河与福柯
1,李银河的精神导师
要想了解李银河,必须了解福柯。只要是对李银河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李银河对福柯的态度,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赞美。福柯是当代西方学界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学者。追随他的人确实有不少,不过像李银河这样执著的人恐怕没几个。李称福柯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崇高,不是别的学问家可以替代的。
正因如此,福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的学术进路。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性时,李银河曾陈述过这样一条理由“我常常用福柯的研究为自己打气:福柯这样的大师都会选择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这本身就说明性的问题有足够的重要性。”其实,当初李银河在选择性作为研究领域时,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可当她看到福柯也研究性时,便坚定了研究的信念。①笔者猜测,李的一部重要作品《虐恋亚文化》,就是由于福柯欣赏虐恋的原因,才致使其进行写作的。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我想,福柯对李最大的影响恐怕在于生活态度上。福柯虽然普遍被认为是一个人文学者,可是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一个关于生活的艺术家。我想,李银河对福柯之所以崇拜,正是因为福柯巨大的人格魅力,而不仅仅是其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创造艺术品成了一种职业性的活动……由画家作画,由雕塑家雕塑,由音乐家作曲,由文学家写小说,由摄影家摄影。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变得与艺术无缘。而福柯却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不但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件艺术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活的艺术家。
正因如此,福柯最深恶痛绝的就是按照规范生活。他倡导人们探索并创造各种快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更加多姿多采。福柯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并敢于实践各种新的快乐形式,比如虐恋。
也正因如此,福柯的许多思想都是围绕这些而展开的。他很善于发现文化中那些压抑人快乐的东西,敢于质疑那些已被接受下来的观念,从而改变人们的精神习惯。
不过,遗憾的是,福柯英年早逝,死于1984年。但这并不影响其思想的传播。直至现在为止,福柯仍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依然影响着我们时代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末,福柯进入了李银河的视野。李回忆称:“刚一进入福柯的世界,我的心就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也就是从那时侯开始,李银河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知道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于是,在不同的时空轨道上,福柯的灵魂远渡重洋,倏忽之间来到了李银河的身边,为她讲述有关人生的哲学。这时的李银河,眼神中充满渴望与期待,盼望着眼前的这位思想巨人为其指点迷津。
福柯摸摸自己的秃头,憨态可掬地笑了一下。然后便搀起李银河,与其漫步在黑夜的丛林中,向她讲述黑暗王国中的各种有趣故事。李被福柯滔滔不决的口才和充满智慧的思辩所深深吸引,而福柯也因为有李银河这样一个忠实的信徒而感到欣慰。他们彼此陶醉在这种美丽气氛中,难以自拔。
直到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座黑色的岛国,福柯才停止了讲话。福柯转向李说:“哦,我的朋友,我不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