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反元 >

第225部分

反元-第225部分

小说: 反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阳走到门口,扭头看了她一眼,随口道:“其实你也不必叫我张大人,我更喜欢你叫我士诚哥哥。”

说着,张阳走了出去。

士诚哥哥?这个叫法,既亲切,又自然,祖晴的脸,顿时红了。

张阳望着天上的繁星,却是有些头大,这件事答应下来了,只是怎么和母亲还有若寒解释?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现在他已经派人将若寒和母亲接到杭州来过年了,他突然有些不知怎么面对她们的感觉。

张阳更不知道,如果何照依得到消息,自己又定了一门亲,真不知这个女强人会有何反应。

算了,这些还是随他去吧,张阳知道,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将船厂建立起来。

船厂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选址就选在既定的地方,还要招收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给他们提供住宅和粮食,以及工钱。得提前准备大型的木材,尤其是大型的宝船,龙骨需要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优质木材来做,需要将基地里的负责蒸汽机制造的人员调过来,与祖晴共同研究蒸汽机的功率以及如何布置。如果协调得好的话,在半年之后,应该可以先开工了。

张阳望向了广阔的苍穹,他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推翻鞑子,而是全球。

第三百三十九章 回杭州

∷:∷

安顿好了祖晴,船厂的事宜已经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张阳一次就调拨给了祖晴十万两银子,用来船厂的前期建设,当然,这点银子,对于一个造船基地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平江的事情差不多了,张阳再次回到了杭州。

此时的杭州,已经有了新年的气氛。

已经是腊月二十七,至正十四年的新年,马上就要到来。

相比当初刚到这个世界的那个盐场的纲司牙侩,如今的张阳,已经是一方霸主。

北起宝应,南到杭州,这么大片广袤的地区,都已经在张阳的治下,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回到杭州,刘伯温就已经前来报,弘文馆开设这几天来,已经有许多士人前来投奔。

到如今为止,大部分明眼人已经能够看出来,元朝气数已尽,当初鞑子骑兵,铺天盖地而来,灭亡了宋朝,可是,残暴可以征服文明,残暴却不能统治文明,才过几世,新的乱世就已经到来。

乱世,是百姓的痛苦,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站出来,带领着人民走向光明。

如今,几支义军已经显现锋芒,北方的刘福通,南方的徐寿辉,都已经建立起了国家,所以有的士人投奔他们,妄图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在乱世中得到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但是,一些更加有识之士,却选择了投奔张士诚。

虽然张士诚是后发,但是,明显更加有蓬勃的生命力。张士诚发迹于盐场,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有小到大,屡次以弱克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尤其是朝廷百万大军来围攻一座小小的高邮府,本来都以为高邮府会像徐州芝麻李一样,落得个被攻破屠城的下场。

没想到,被屠戮的却是朝廷的军队,百万大军,最后竟如鸟兽散,所剩十之无一。

张士诚的军队,仅仅五万人不到,强悍竟然如斯

在乱世中,武力是最有力的靠山。

而且,张士诚也非常体惜百姓,免除了三年赋税,给百姓分田地,获得了所有百姓的认同。

虽然这样会触及到各方面人的利益,但是,张士诚的田地,并不是直接从地主手里硬抢,而是他出钱买回来,虽然有些不愿意卖,但是比直接没收要好多了。

所以,张士诚在收缴土地时,并没有引得士人阶层怨声载道,他们对比之后,也就释然了。

张士诚,绝对是个体恤百姓,做大事的人,跟着张士诚,会大有前途。

所以,许多士人,听到他们最敬仰的刘青田都投效了张士诚,又给他们道路:参加弘文馆。他们终于动心了,现在张士诚是新建立的江南江北行省的左丞,投效到他的门下,这不算是反抗朝廷,而且,谁都看得出来,张士诚岂是甘居人下的人,将来如果有一天,张士诚做了皇帝,他们可都有从龙之功,前途无量啊。

所以,他们都选择在了年前,加入弘文馆。

张阳回到杭州,就得到了这个喜讯。

“主公,自从你让卑职主持弘文馆的事务以来,江南士人,纷纷投效,如今,我们已经招纳了近三百人。”刘伯温说道。

“青田兄,真是个大喜讯啊”张阳听到也非常高兴:“好,那我去弘文馆看看。”

张阳一边走,一边听着刘伯温的介绍。

弘文馆在杭州城西,这里风景优美,古朴典雅。

这里本来是江浙行省右丞的住宅,被义军进来没收之后,略加改造,就成了现在的弘文馆。

刘伯温知道,虽然主公说所有开支都可以由李善长处支取,但是,如今主公要做许多大事,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自己不宜铺张浪费,再说,自己新来,就得到了主公的赏识,自然做事要为主公考虑。

来之前刘伯温就听说,张士诚最反对铺张浪费,即使如今已经贵为大官,但每天的吃穿用度,仍然和在盐场当纲司牙侩时无异。

这么做,果然合张阳的心意,张阳大为赞赏。

刚一进门,张阳就听到一个人在高昂地yín道:“铁崖道人吹铁笛,宫徵含嚼太古音。一声吹破混沌窍,一声吹破天地心。一声吹破虎豹闼,彤庭跪献丹康箴。”

“好一个一声吹破天地心。”张阳说道:“刚才是谁在赋词?”

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拱手道:“正是在下。”

“这位就是杨基。”刘伯温说道:“他在当世,称为吴中四杰之一。”

吴中四杰?张阳说道:“难怪辞赋如此激荡人心,只是不知这鉄崖道人是谁?”

“正是老朽。”一个已经胡子花白的人说道。

杨维桢,此时已经五十多岁,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虽然人老,但是他仍然心怀国家,乱世之中,人命贱如草,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再度建立,才能平息刀戈,为百姓带来稳定的局面。

所以,他也选择了再次出仕。

接着,刘伯温又为张阳引见了高启、陈基、张羽等人,这些人,都是刚才刘伯温挂在嘴边的,也是弘文馆招来的最有名头的人。

张阳知道,所谓什么江南第一才子,那种称号都是虚的,自己的政权,也不需要那种只会yín诗作词的人,那些文绉绉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用处,偏偏这个年代却要以这种方法来个选拔人才,比后世的高考,还要扯淡得多。

不过,在这种年代,能够将这些古文融会贯通的人,除了少数书呆子之外,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

刘伯温知道张阳的意思,所以,这些人之所以被他特殊拿出来,因为这些人都做过官,而且,在当官的过程中,都是看不惯官场中的,自己身体力行,惩治不法行为,最后,遭佳n吏报复被黜,这些人,都是正直的人,在元朝的官场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才骇然辞官,最后走到了一起。

任用这些人,对主公的事业,绝对是有帮助的,任何一个朝代,如果能够根治了官吏自身的问题,就可以长久。

当初丞相脱脱治理黄河,朝廷已经拨付了大笔的银子,结果,这批银子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到了民工手里,连一个铜钱都没有,几十万民工,就这样在工地上,忍受着劳累,饥饿和死亡的危险,最终导致百姓的起义。

如果任用的大批清廉的官吏,当时又怎么会出这样的事。

“大家觉得,我现在在本地推行的各种政策?”张阳问道。

说他们是能臣,但也要考察他们一下才行,而且,张阳想听一下,在这些准士人的心里,究竟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些政策的。

“古语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胡子最长的杨维桢首先说道:“百姓是天下的根本,现在社会动荡,就是因为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造成的,现在,张大人能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江南江北行省,自然就会安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杨基说道:“张大人所带的部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张大人的麾下的官吏,清正廉明,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大人的策令能够被秉公执行,正是可贵之处。”

张阳一边听,一边点头,这些被朝廷的贪污所淘汰下来的正直人,说话果然不同,自己现在需要大批的官吏,可以先让他们在地方当个县令,考察一下,如果能够胜任,再逐步提拔他们。

张阳在弘文馆里面巡视了一天,熟悉了投效过来的许多人等,发掘其中有才能的,准备委以重任,由于刘伯温的严格筛选,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并没有混入自己的队伍。

当然,张阳虽然会提拔一部分士人,但是,他并不会让这些人全部担任了自己未来帝国大厦的基层,一部分的官吏,将会来自民间,而且要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总之,能者善任。

回到府衙,张阳就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曹氏和妻子刘若寒,以及自己的儿子。

几个月没见,小家伙已经长大了,抱在刘若寒的怀里,正在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头。

“娘,若寒,你们旅途劳顿,先歇息吧。”张阳说道。

想起那个事情,张阳觉得头大,还是相好了怎么说再和她们详谈吧。

“恭喜相公再次升官,当了行省左丞。”刘若寒说道。

“算了吧,这个官究竟怎么回事,谁都心知肚明,这是我自己打下来的。”张阳说着,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此刻,他也正在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张阳。

胖嘟嘟的小脸,张阳忍不住揪了一下。

“哇”小孩已经不认识了张阳,感觉疼痛,大哭起来。

“虎子别哭,他是你爹啊,你看看他,他现在已经是三品大官了啊。”刘若寒赶紧哄道。

张阳有些心痛,自己到处征战,陪他们母子俩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少。这几天要过年了,也没什么事,多陪他们待会儿,等到时机成熟,再把自己的又一门婚事告诉她们吧。

第三百四十章 大都风云 一

∷:∷

第三百四十章大都风云(一)

北方,大都。{。首。发}

漫天的雪花,洋洋洒洒,将整个北国,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日好过,月好过,年关难过。

虽然南方的粮食已经运到了北方,但是,僧多粥少,粮价还是没有下来,这一冬天,不知有多少人在挨饿,再一下大雪,被冻死得就更多了。

如今,已经没有人在街头上走动,都窝在自己家里,挨着年关如何过去。也没有发现,大都的天,要变了。

中书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从杭州返回大都后,径直来到了皇宫。

此刻,达识贴睦迩,正坐在自己的皇座上发愁。

“皇上,中书平章政事大人在外面求见。”太监进来传话道。

“快,宣他上来。”达识贴睦迩喊道。

如今,他手下可以利用的能臣已经不多了,他曾经颇为倚重哈麻,现在哈麻已经成为了中书左丞相,其弟雪雪(哈麻的弟弟也叫雪雪,和前面的雪雪不是一个人)拜御史大夫,国家大权,已经流落到二人之手。

有人替自己干活,达识贴睦迩还不想多事,但是,若是有人想撼动自己的位置,那就难了。

现在达识贴睦迩已经有些后悔,当初听信哈麻所言,将太师脱脱流放,当初太师在时,就极力反对册立太子,当时自己还没有看出来,现在却知道,情况不妙啊。

即使在没有占据中原之前,蒙古部族之间,甚至部族内部,为了争夺权力,经常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父子相残,也有其事。

现在,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达识贴睦迩非常头疼,而且,手下已经有一些人,投效到太子一党,其最大的后台,就是扩廓贴睦迩。

因为太师脱脱的事,扩廓对自己已经有了很深的成见,达识贴睦迩知道,扩廓的军队本来就是私人武装,因为太师的招募,才逐步壮大发展起来,脱脱对扩廓有知遇之恩。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初招募他们这些人,是自己点头同意的,这个扩廓怎么就不知道效忠自己?

达识贴睦迩感觉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当初反对册立太子的,是太师脱脱,而极力促成此事的,是哈麻,如果达识贴睦迩到现在还看不出什么阴谋来的话,他恐怕也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

达识贴睦迩有些后悔,如果太师还在的话,大都的局势不会搞得如此之乱。

在这种时刻,达识贴睦迩知道,必须要有一支有力的武装,放在自己身边,自己才能够安心。

大都侍卫亲军,是大都内部最大的力量,但是,由于他放松了警惕,这支军队内部恐怕已经有一部分人,投效了太子,所以,现在的大都侍卫亲军,也得受到自己的监视。其指挥使德超,有几分向着自己,也很难说。

现在,达识贴睦迩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孛罗帖木儿的军队。他是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之子,本来父子在襄樊防御,后被调到河南同义军作战,成为红巾军的劲敌。在父亲死后,他继任统领了该部。

现在,孛罗帖木儿的军队就在大同驻扎,只要他一个命令,就能进大都。

但是,达识贴睦迩虽然作为皇帝,骨子里却有一种优柔寡断,真的要做事的时候,却一直在犹豫不决。

“皇上。”孛罗帖木儿说道:“如今下臣不负重托,终于将张士诚的军队招安过来。”

“哦?太好了,只要张士诚平定下来,其余的红巾军,不足为惧。”达识贴睦迩有些高兴。

“只是下臣答应下来,让他单独组建了一个江南江北行省,统治他占领的那些土地,只要他老老实实在那里呆下来,我们就有机会。”孛罗帖木儿说道。

如今,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啊,外面闹得再凶,也是一群流寇而已,要是内部出了动乱,随时都会皇位不稳,被赶下台啊。

达识贴睦迩点了点头。

“还有,我还答应了他,让他所在地的产盐,可以随意销售,因为他一直坚持这个条件,我只好答应下来,不过,也让他将所关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