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世-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在二楼比较好,可惜只给了一个指标,尹懋和德志是过客,不需要升级,不用到二楼居住,在一楼居住的时间也不长,等项目启动了,他们就马上离开,到最需要他们去的地方去。
第253章 地震过后
德志跑过去告诉尹懋盆地发生地震了,尹懋正在床上午休,听了德志说的话,他说:“不会,绝对不会,我在床上感觉不到。”
“真有这回事,我看书看累了,趴在桌子上休息,突然感到自己动了一下。开始不觉得,还以为是头晕,后来又来一次震动,才觉得这不是梦。我的教友闫菲发短信来说‘盆地地震’了,我才来跟你说一声。”德志说,解释完了之后,德志感到一阵轻松,好在自己住的地方安然无恙。
说了这事之后,德志就又回到房间里,听到尹懋跑到操场上,对着楼上余哥的房间喊:“余哥,余哥,快跳楼,地震了。”
余哥打开房门,高声问道:“尹懋,尹懋,我要翻上栏杆,跳楼逃生,现在分不清左右腿了,快来告诉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余哥在关键时刻,往往掉链子,让和他有点关系的人的脸上无光,丢面子,余哥却不以为然。
余哥在栏杆上试了半天,就是不跳楼,看来,这次盆地发生地震,估计损失惨重,德志从小到大,还没想到会有这种事情,现在算是开了眼界,地震就在自己身边,一点都不奇怪,刚才还在呼吸,转眼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心脏停止了跳动,或者脑死亡,都是生理上已经失去了活力和机能。死人的财物和债务,都由死者的合法继承人继承。也可能在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开始了纷争,争来争去,都是为了那点蝇头小利。
德志不担心还会来地震的余震,他立马打电话给他妻子,他妻子还不知道发生地震,只是觉得家里的灯有点问题,怎么晃动了起来?外面有人大声喊:“地震来了,赶快跑啊。”
德志的妻子才冲出门去。出去后。马上又回来,因她忘了拿存折。女人的弱点就在这里,在细节方面十分注重,存折丢了。找谁呢?只能怨自己。如果硬着头皮去做事。恐怕自己闹得不开心。如果又来一次余震,刚好遇到她回去拿存折,岂不是十分危险的吗?
女人就是看中这个。当然,不是所有的女人是这样。
闫菲说了这事,估计以后就麻烦了,这种关系超出了一般的关系,也让德志感到为难。有一段时间,闫菲打电话给德志,诉苦诉了好半天,真的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竟然还愿意听她诉苦,而且是当着他妻子的面,这种作法,世上没几个女人受得了。德志竟然没有顾及到他妻子的感受,还是一意孤行,继续说话。
放了电话,德志就发现他妻子的脸有些扭曲了,颜色也不对,不过,她没有立刻发作,等到攒够了一桌菜,一齐端上来,好好地修理修理德志,德志万万没想到女人的隐忍是十分可怕的,到一齐算账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从那以后,德志就故意远离闫菲,尽量不联系她,她联系德志,也是有次数的,再说,除非有很大的事就不联系,小事就算了。像这次地震,就算是大事了。她果断地发短信来。
德志发了回信,然后就说谢谢了。
这种回信没有任何感彩,毕竟这是一种正常的弟兄姊妹之间的关怀,没有任何意图,也不存在任何歧义,希望闫菲不要有什么想法,当然,如果她有什么想法,就对上帝说吧,关键是都是已婚的人,都有家庭和家人,要对老公老婆孩子负责,不要因为感情的事出轨,不要干涉对方正常的家庭生活,如果有爱,就深藏在心底,永远不要翻出来。这是国人的过人之处,善于隐藏真情,要尊重现实,既然选择,就要将所选择的坚持走下去。
人生的变数太多,没有什么固定的,但是,对于爱和责任,需要固定,需要加强。
德志将地震的消息发给了刘小姐,看她是什么反应,免得她总是埋怨没有人来关心她,没想到信息发出后,她马上回复,说网上已经发布了消息,地震的时候,她在车上,没有感觉到。
看来,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震感,这次地震震级不低,马上就有官方消息说是7。8级地震,据国家地震局的消息,说是这个级别,但到了傍晚,级别升级,说是8级。
这就是说,到了8级,世界救援组织就能无条件进入灾区,没有限制,而那里又是很多国家重要军事保护区,不适应对外开放。出于这种考虑,地震一开始,官方就知道了震级,故意对外宣称是7。8级,实际在国外已经检测出了盆地的震级,官方无法遮掩,只好报告了实情。这是关乎人的性命的大事,自己做不了,又不让别人做,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
官方开放了灾区,但是,有些重要设施所在地,仍然不给开放,那里恰好是重灾区,军事设施肯定遭受损坏,人命受到伤害,非死即伤。具体情况,德志不清楚,只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知道。可是,德志的手机无法上网,只能靠手机报,手机报报告的消息太慢,还不如看电视。
这时候,德志有些紧张,为灾区的人担心,没有什么好做的和能做的,只有靠祷告了。
看到房后的老人回来,德志上前问:“老人家,盆中地区发生了地震,你知道吗?”
“不知道呢。”
老人长得黑,比较和蔼,看起来经历了很多事,满脸都是褶子,那每一道褶子,就有一个故事吧。
他说:“我们在山坡上做事,地震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觉得头晕了一下。还以为是干活累的呢。”
德志说:“等一会看新闻吧,估计伤亡的消息已经出来了。”
“好的,我这就去看。”老人说,慢慢地往回走,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央视播音员铿锵有力的声音,德志听到这种声音,觉得好像播音员刚从灾区回来的一般,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再调到地方台,发现了记者一边播音一边哭泣。原来。灾情非常严重,伤亡数字不断上升,已经让人无法承受,看到那一幕幕的场景。让人肝肠寸断。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德志心想。作为慈善机构,这时候就得有所行动了吧。
果然,在第二天中午。蒋门神来了,和他们谈项目,救灾的事村里也做不了,只能募捐,然后交给政府,让政府交给灾区,但这个白鹳村本来也是贫困山区,在家的老人,也没什么钱,在外打工的,估计在务工地会参加当地的募捐活动。
蒋门神知道这些套路,以前村里也搞募捐,效果不太好,后来干脆强迫捐献,否则就不给粮食补贴,这一招挺狠的,没人不捐,至于捐出去的钱,有着怎样的命运,捐款人并不知道。
余哥收到刘小姐的短消息,说:“准备派你去灾区,搞灾后重建。现在正是抢救期,我们也不能做抢救的工作。等一周后,就要恢复重建,需要大量的物资和金钱,给灾民提供帮助。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你是最好的人选,请做好思想准备。”
余哥看了短信,哈哈大笑。
蒋门神说:“人家盆地都受灾了,你还笑?”
“不是,我要去久赞啦——”余哥拖着腔调说。
“什么?”蒋门神一脸疑惑地问。
“我要去久赞啦。”余哥又重复了一遍。
“什么?久赞?”蒋门神摸摸自己的耳朵说。
“什么久赞?”蒋门神又问。
尹懋脸一黑,说:“他说的是救灾,要去盆地救灾。”
“对对对,就是,我要去久赞了。”余哥说。
德志心想,有一句话,上帝叫谁灭亡,先让他膨胀。
没错,他现在正在膨胀,领导很信赖他,重用他,派他去这里,去那里,就是要让他扛大梁,而对消极的德志和尹懋,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算是一种奖勤罚懒吧。
也不是懒,关键是不透明,奖惩都是糊涂的,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要说勤快,还是属于德志最勤快,每天都读书写字,不敢有什么懈怠,关键是要让自己不浪费时间和生命。
蒋门神说:“那好啊,恭喜你啊,看来领导十分重视你,你是领导的重点培养对象啊。”
余哥不说话,抿着嘴笑,他心里肯定乐开了花。这个人,就是想要推销自己,让自己比别人强,然后,凌驾在领导头上,让领导成为一个压制同事的工具。
这个余哥,看来和尹懋在一起,学会了斗争的艺术,能用杀人不见血的刀来对付同事。
蒋门神问:“什么时候去?”
“还不知道,随时做好准备,说走就走。”余哥说。
德志心想,港岛那边肯定在组织募捐,等募捐到了钱,就会委托机构来进行救灾活动。每遇到这种事,港岛政府就会行动,当然,政府不会主动亲自去做这件事,而是委托慈善机构来做。
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和国内不同,国内政府一般都是自己亲自操刀,政府代替社会组织做本来应当由社会组织来做的事,有点越厨代庖的嫌疑,不过,因为利益的驱使,这块蛋糕政府是不会放手的,更重要的是,政府担心社会组织做事动机不纯,会借此机会弄出一些动作,让当局无法收拾。
蒋门神来,是要讨论项目,但是余哥的兴奋点不在这里,而是憧憬着灾区,想在灾区大干一番。德志不看好这个,灾区受灾的群众多了去了,基金会不可能用很多钱,也帮助不了很多人,人手也不够,怎么会让救灾做好,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第254章 转移阵地
新章节发布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感谢!
蒋门神知道了目前基金会的工作重点,在一个月内,余哥是随时可能去救灾的,没有人手,项目还不能全面铺开,现在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始,以点带面,先做一个成功的示范点,再让全村的村民来参观学习,照葫芦画瓢就行了。
余哥安排蒋门神邀请技术员,做好勘测选点工作,然后做出具体的预算,这段时间就做这个,做完之后,先调拨一部分资金过来,对反应积极的村小组进行重点帮扶,让积极的小组尽快做好示范点,让其他村民过来学习。
安排好之后,大家已经没有兴趣继续呆在白鹳村,除非有人愿意继续守在这里。德志看看几乎六十度的山坡,出门到村里,就得爬山,爬上去后,一身汗,下山来,也是一身汗,前者的汗是累的,后者的汗,是吓的,因为坡太陡,只有鸟儿能自由上下,因它们有翅膀。
在山区做项目,最渴望拥有的,就是项目飞机,可这个不现实,实现不了。一架直升机的售价,可能在四百多万,问题是飞机要飞的话,还要办一大堆许可证,能否办到证,还说不定,办到了证,花费一大堆钱,也是得不偿失的。
蒋门神知道了计划,就离开,没有说请吃饭的话,大家也就不做要求,谁让蒋门神没有弄到钱呢。考察一个村干部优劣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从上面弄到钱,这成了一个硬性指标。能弄到钱,就行;弄不到钱,就不行。一般来说,都是以钱来论英雄。有钱就是英雄,没钱就是狗熊。这是世界人的看法。
当晚,忐忑休息了一晚上,德志只是为他们祷告,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去灾区救灾吧。该去的就去了。不该去的也去了。但是,坚守工作岗位,德志认为也是救灾,至少没有像政府官员说的。给当地添乱。
天明之后。他们离开了白鹳村。项目启动工作已经结束,等具体实施方案出来之后,就开始进去实施。当然,再去白鹳村,就要带点启动资金了,让他们看看,好让他们明白,慈善基金会是做好事做实事的,不是空口说白话的机构。
三人上了车,回到了县城,县城看上去,还有点陌生。这么一个小地方,是德志走过所有县城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九峰县县城是个袖珍城市,一不小心,就把县城转完了,要是吸烟,一根烟都抽不完,县城就走完了。
德志料想这个县城可能是做项目的最后一个县城了,看这个情形,没有指望继续在山区投资了。
既然县民委要求每一次到县城都要和他们打招呼,余哥当然要贯彻执行这一要求了。每次联系,都会有好结果,因为现在正在进行项目,不搞好关系,恐怕就没项目,或者项目终止,都有可能。县民委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但是,他也参加了签字,也有义务协助机构完成项目。而协助的最好方式,就是请客吃饭,办公到办公室是办不好公的,需要在酒桌上解决问题,在酒桌上才能办好公。
到了县城,也没有什么朋友,找民委是比较可靠的,怎么说,对他们也有好处,毕竟都要吃饭,至于喝酒,另当别论。一般情况下是不喝,特殊情况下才喝,这个特殊情况,就是在混熟的情况下,可以少喝一点,如果想更加认识,认识深入一点,或者加深感情一些,就需要加点量了。
对于酒的危害,认识得越深,越感到可怕,但是,为了建立关系,或者为了名利,可能会把健康放在次要的位置,如果不为名利,自己又很有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可以做个决定,到底是选择喝酒还是不喝酒。本来机构是花钱的,不存在求人的问题,但是,在人事方面,还需要管理,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给村一级的施加压力,让村里按照机构的原则做事,跟上机构的节奏,免得越走越远,越走越偏,完不成任务,或者完成了任务,却不理想,达不到既定的果效,实际上会减少捐款人的捐赠的款项。
和县民委打了招呼的好处就是吃饭。饭局还在老地方,得月楼酒店。那个地方的老板跟局里关系好,菜也做得可以,就定了下来,以后会怎样,还不知道。
再说到了得月楼,吃饭还是吃饭,喝饮料还是喝饮料,都还行,大家都比较讲究礼貌。说到地震,大家都很关注,但政府有统一的安排,他们反对民间救援队去救灾,弄不好,没有把灾民救活,自己倒成了被救的对象。有热情有爱心当然好,但是要有技巧和力量,对付地震灾害,不容易达到目的,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