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天遁攻心 >

第13部分

天遁攻心-第13部分

小说: 天遁攻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的红、绿、黑3色缎带扎柬。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上一条,西方石油公司愿从尚未扣除税款的毛利中取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之用。此外,投标书还允诺在库夫拉图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而库夫拉图恰巧就是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国王父亲陵墓也座落在那里。挂在招标委员会鼻子前面的还有一根“胡萝卜”,西方石油公司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采出石油,该公司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1966年3月,哈默的暗渡陈仓果然成功,同时得到两块租借地,其中一块四周都是产油的油井,并有17人投标竞争这块土地,且多是实力雄厚的知名公司,可结果个个名落孙山,唯有西方石油公司独占鳌头;另一块地也有7个人投标,但最终还是归在了西方石油公司名下。这第二轮谈判招标的结果使那些显赫一时的竞争者大为吃惊,不明其所以然,深深为哈默高超的谈判手段、技巧而叹服。

夺得这两块租借地后,西方石油公司凭着独特有效的经营管理,使之成为其财富的源泉。1967年4月,西方石油公司的黑色金子流到了海边,在那个令人难忘、规模宠大的纪念日,仅庆典就用去整整100万美元之巨。

实力弱小的西方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众投标者中独占鳌头,一举夺得两块租借地,关键在于他在明修栈道、引人瞩目的大动作下,暗中又来了暗渡陈仓的小动作,致使利比亚政府在哈默提供的利益允诺的诱逼下,天平倾向于西方石油公司,哈默取得了招商谈判的巨大成功,招商竞标的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9…1敌战计中第三计 袖手旁观隔岸火

…………………………………………………………………………………………………………………………………………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出处】

计名出自于《孙子?军争篇》:“以治待敌,以静待哗。”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释义】

计名出自于《孙子?军争篇》:“以治待敌,以静待哗。”意指在河的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袖手旁观,并从中取利。此计含义有三:一是能坐得住,不轻举妄动;二是坐看敌人受损;三是要坐收渔人之利。一般在自己不愿出战或无力出战时,皆可使用“隔岸观火”之计。

原文是:“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却豫,豫顺以动。”意思是说,在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之际,我方应静待敌方形势的恶化。届时,敌人横暴凶残,相互仇杀,必将自取灭亡。我方采取顺应的态度,相机行事,坐收渔人之利。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XX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案例典故】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赏析】

此计原意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要旨是“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一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9…2郭嘉遗计定辽东  玄德观火求自保

…………………………………………………………………………………………………………………………………………

【郭嘉遗计定辽东】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和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描写的相当清楚: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临终之时,由其妻刘氏及谋士审配、逢幻操纵,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袁绍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此时,曹操乘连胜之威,进攻黎阳。袁谭迎战大败,只好派人向袁尚求救。袁尚只拨5O00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军全部截杀。此后,袁尚即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谭大怒,便欲投降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袁谭降曹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去黎阳救助袁谭。袁谭闻讯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不久,袁熙、高干也领救兵来到黎阳城下。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与高干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袁谭与袁尚退入冀州坚守;袁熙与高干则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势。曹军连日攻打,一时难以奏效。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计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于是乎曹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袁谭与袁尚即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向,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掉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后,引兵连夜奔往辽西投依乌桓去了。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畴为向导,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轻军千里往袭,在白狼山与袁氏兄弟及乌桓王冒顿的大军相遇。两军大战一场,冒顿大败被杀,袁熙、袁尚率数干人逃向辽东。曹操并不追赶,退军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张辽入禀曹操说道:“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众将都不相信且“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重赏来使,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众官问曰:‘何为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玄德观火求自保】

自从曹操当了丞相,就有废掉汉献帝的野心,不过朝廷里有不少忠臣,他也就一直未敢轻动。这一天,他计划与献帝外出打猎,见机试探群臣,汉献帝因为对曹操早有警觉,不想去打猎,但曹操以古训相邀,献帝只好听从了。刘备、关羽也各自随队出发。

曹操从开始就打定主意,想试探群臣,所以有意与汉帝并马前行,按去的礼节臣下骑马是不能与皇帝并行的。曹操不但与皇帝并行,而且态度十分傲慢。到了猎场之后,有一只雄鹿出现了。汉献帝得先射呀,不知是技术不行,还是点背,连发三箭未中。也怪皇帝一时无措,将机会让给曹操了,曹操正想借皇帝的箭来试探呢,机会来了,怎肯错过,从皇帝手中拿过箭来,一箭便中……群臣一看射中了,而且箭是皇帝的,便高呼万岁,曹操上前迎接拜贺……这在那封建礼教的时代可是犯上诛九族也不为过的行为,但曹操就是要看群臣的反映,能看出谁反对自己,看篡位夺权的时机是否成熟。

关羽见曹操目中无人,欺君犯上,便要杀曹操。刘备也知道曹操野心,但此时动手不会成功,一是自己兵少将乏,现在还投在曹操门下。另外还恐伤了皇帝,所以示意关羽不要动手。在这件事上,刘备看得比关羽透彻,他深知曹操并不是说杀就杀得了的,关羽虽勇,但曹操手下人都跟随在侧,皆忠勇之人,有可能还未等关羽杀掉曹操,恐怕献帝自己和关羽早已被杀。自古以来,君侧难除,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刘备不同意关羽杀掉曹操,最好的办法就是隔岸观火,等待时机到来。

9…3曹营屡用观火计 三番两次观虎斗

…………………………………………………………………………………………………………………………………………

【荀?献计观虎斗】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献帝既定大事后,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计可图之?”

许褚曰:“愿借精兵五万,斩刘备、吕布之头,献于丞相。”荀?曰:“将军勇则勇矣,不知用谋。今许都新定,未可造次用兵。?有一计,名曰二虎竞食之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操从其言,即时奏请诏命,遣使赍往徐州,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

没想到这招被刘备破了:刘备向吕布实告此事,并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事。吕布看毕,立嘛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耳!”玄德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吕布再三拜谢。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荀?又说:“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曹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报信;接着又以天子诏下令往徐州。却说袁术听说刘备上表,欲吞其州县,也大怒曰:“汝乃织席编屦之夫,今辄占据大郡,与诸侯同列;吾正欲伐汝,汝却反欲图我!深为可恨!”也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奔徐州,两军在盱眙打起来。导致徐州处于空虚的状态,这样吕布见徐州空虚则会趁虚夺取徐州。后来吕布果然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反客为主取了徐州,至此两家生出嫌隙。但还是没有火拼起来,这时曹操又发密信给刘备约其共取吕布,而故意让送信的人被吕布手下捉到,吕布看信大怒,发兵小沛,至此两家开始火拼。此前曹操一直在使用“隔岸观火”之计,等到两家反目打了起来,他坐收渔翁之利,趁势取了徐州,最后吕布殒命白门楼。$‘ztiVu3

【曹丕亦用观火计】

有其父必有其子啊!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刘备发动彝陵之战征吴的时候,孙权料难敌蜀,于是向曹丕称臣求救。当时,大夫刘晔劝曹丕说:“现在吴国惧怕蜀国,才来请降。蜀、吴交兵,正是天灭吴国之时,我们应该出兵吴国,与蜀国并攻吴国,只要消灭了吴国,则蜀国也难保了。”

但曹丕认为,孙权既以礼来降服,如果反而攻打他,是阻天下来降者之心,不如纳之为好;另外,自己不帮助吴国,也不帮助蜀国,静看两国交兵,只要他们一个国灭亡了,消灭另一个国还有什么难的呢?于是册封孙权为吴王。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