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347部分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47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和似乎早就料到父亲有此一问,坦然回答:“孩儿所图者,乃大汉千秋之业!”
  刘虞又问:“欲做霍光乎?欲效王莽乎?”
  刘和大笑,纠正父亲话语中的错误。“父亲。我们的身份既不同于霍光,亦不同于王莽。怎可以霍光和王莽做比呢?孩儿知父亲心中所虑者为何,孩儿今日便向父亲保证,今生绝不会登基称帝,也不会对现在的皇帝有任何不该有的动作。”
  刘虞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向来重诺,只要是说出口的话,从来都是言出必行。他点点头,然后问道:“为何今日要在城门外当着众大臣的面邀请皇帝与你同乘一车?为何在皇帝入宫时言语随意?”
  “孩儿邀皇帝同车共辇,是要告诉天下人,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皇帝也不能违逆!孩儿在皇帝入宫时称其为皇侄,是要告诉天下人,刘氏皇族内部和睦,皇帝与宗族同气连枝。”
  “你这样行事,难道就不怕别人指责你无君无臣,是董卓第二?”
  “父亲放心,孩儿自认养望已足。过往种种善行,可使天下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我现在的这种强势举动。还请父亲理解孩儿如今的处境,我可以不去争夺那张龙椅,也可以保证皇帝过得体面尊严,甚至还会逐步把帝国的权力收拢上来,然后拿出一部分放到皇帝的手中。但为了跟随我的千万军民,我必须要保持一种强势而不可侵犯的姿态,否则人心一散,则大事难成。”
  刘和这话说的很直白,也很坦诚,刘虞虽然忠于汉室,但面对自己儿子时。却也不好指责他这种权臣的心态。毕竟大汉在眼看就要分崩离析的时候转危为安,甚至渐渐显露出涅槃重生的迹象,这一切都得益于儿子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刘虞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若是把大汉交到刘和的手中,绝对比交到如今这个傀儡皇帝的手中更好。既然刘和承诺不会对皇帝下手,甚至还会主动替皇帝收揽权力,刘虞也就不再苛求儿子,转而询问起刘和的具体打算。
  面对父亲的询问,刘和并不掩饰和保留,将他来洛阳之后的长远打算和近期目标都说了出来,刘虞听完之后甚感欣慰,鼓励儿子说道:“吾儿胸中既有如此雄心壮志,汝父就算是被天下人误解和质疑,也要替你扫清障碍,遮风挡雨!”
  刘和谢过父亲,连夜返回将军府中,也顾不得一路劳顿,胡乱吃了一些夜宵之后,便与赵云、李严、贾逵和陈群等属下商议起来。
  李严首先向刘和汇报了洛阳城内城外的局面,赵云则向刘和简要汇报了洛阳周边各路兵马的动态,陈群等人也向刘和汇报了洛阳地区经济民生方面的情况。刘和听完之后,对众人说道:“诸位勤于任事,各项准备滴水不漏,这对下一步我们的计划大有裨益。今日议事便到这里,下一步的行动一切听令行事。”
  诸人于是各自散去,其中随刘和一起来洛阳的郭嘉、田畴等人住进将军府内,赵云在洛阳有自己的府宅,贾逵则返回申息军的军部,李严和陈群返回太傅府继续协助刘虞。
  却说刘和抵达洛阳当日的高调亮相很快就传遍了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尽管有不少人对刘和称呼皇帝为“皇侄”的跋扈做法很是不满,但慑于刘和的威名以及洛阳周边严阵以待的各路大军,从第二日开始,洛阳城便陷入到一种奇怪的观望气氛之中。
  原本,在许多人看来,刘和携大军而来,必然是要在洛阳掀起一阵血雨腥风,将那些不愿屈从的势力和曾经在朝堂上顶撞过刘虞的人统统清理干净。然而,刘和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作为却是大大的出乎了人们的预料。
  刘和在四更天的时候送走众属下之后,便躺下睡了,然后一觉直到午时才醒。刘和醒来后,首先派人将一箱书籍送入宫中,还专门给皇帝留下两位先生,专门回答皇帝在看书时的疑问。留在宫中的这两位先生,可不是凡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邴原和管宁,乃是继郑玄和卢植之后最为博学的大儒。由这两位名士君子回答皇帝的疑问,不仅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还因为他们在幽州生活定居了多年,正好可以将幽州的巨大变迁细细地讲给皇帝听。
  外人所不知的是,管宁和邴原如今也已加入天正道,成为天正道的核心成员,他们经过蔡邕和刘和等人的影响,已经彻底摒弃了自董仲舒以后独尊儒家的那种狭隘的门派之见,现在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钻研天正道的宗义上来。虽然刘和才是天正道的宗主,但天正道不是刘和一个人的组织,而是这个时代各行各业最顶尖的精英们汇聚的殿堂,所以管宁和邴原对于编修天正道甚至是天正教教义的事情格外上心,因为这件事情做好了,他们就能实现“立言、立德、立行”的人生最大宏愿。
  管宁和邴原入宫教导皇帝的同时,刘和也没有闲着,他从马日磾开始,挨个儿登门拜访了朝中各位大臣,将他变法革新的决心透露给这些人,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不济也不要成为变革道路上的绊脚石。
  马日磾的年岁已高,他对刘和没有提别的要求,只求刘和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尽量采取一种温和渐进的方式,就像在北方那样,不要贪功冒进,更不要采取过于暴烈的手段。刘和同意马日磾的这种想法,直言自己还年轻,有耐心用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来改变大汉,所以绝对不会因为变革而导致大汉各地血流不断的事情发生。不过刘和也特别强调了自己准备削减各州州牧的权柄,尤其是要把各州的军队收编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决心,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到时候该打的仗总得打,该死的人也得死。马日磾对此表示支持,完全同意刘和收编各州军队的做法。
  见过马日磾之后,刘和又见了卢植、郑泰、韩馥、段煨、司马防、张邈、张杨、卫觊等人,这些人当中既有跟刘和一直过从甚密的卢植和韩馥,又有自成一系的郑泰和段煨等人,还有态度不明朗的司马防和张杨等人,刘和都以极大的耐心与他们沟通,并没有摆出大将军手握重兵的架势来逼迫他们。刘和这种虚心谨慎的态度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好感,也赢得了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挨个拜访了洛阳城内的各路大佬之后,刘和又召见了洛阳周边各县的官员,详细询问了这些县令的施政思路和当地百姓对于改革的态度。
  时间倏忽而过,转眼便是半月过去,刘和这日终于见完了想见的人,于是派人前往宫内传话,准备入宫面见皇帝。


 第五三四章 入宫见皇帝

  洛阳城内的皇宫,要比纵火犯董卓当初离开时缩小了不少,尤其是后宫的面积,更是大大的缩水。
  当初重建洛阳皇宫的花销,都是由刘和审核之后下拨的,所以当刘和置身于瘦身了的皇宫之内时,一点也不觉得诧异和奇怪。刘和之所以要把皇宫缩小,就是看不惯皇帝三宫六院却无法让众多宫女雨露共沾的积弊,因此特意缩减皇宫的规模,逼着皇帝今后少祸害天下女子,把精力用于少数妃嫔的身上,确保皇室的优生优育从现在开始做起。
  说起来,皇帝自长安返回洛阳以来,刘虞也就为其选取了四名妃嫔侍奉左右,皇后更是至今未定。朝中有人呼吁要为皇帝增选妃嫔,以便增加天家子嗣,都被刘虞严辞拒绝。刘虞拿当初汉灵帝在宫中荒淫无度,甚至令宫女们穿着开裆裤以便随时宣淫说事,自然是把这些人驳斥的无话可说。
  如今的皇宫之中,有每天负责安全警戒的龙虎卫士兵数百人,还有负责饮食、洒扫、服饰的老嬷嬷数十人,照顾四位妃嫔的婢女十数人,除此之外再无他人。以往在宫中随处可见的阉人,已然彻底绝迹,今后估计也不会再有。
  刘和将入宫面见皇帝的时间选在傍晚,来的时候只带了二十人的卫队,相较于当初董卓出入都是数百人前呼后拥的排场,明显要低调许多。虽然带的卫兵人少,但刘和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整个皇宫如今都在警卫营的严控之下,而负责守卫皇宫的士兵刚刚换防,用的全部是刘和从邺城带过来的龙虎卫士兵,领队的将领又是慕容平,所以就算有人想要暗中收买和拉拢,也是根本没有可能。
  刘和与皇帝会面的地点选在御书房内,因为谈话内容十分重要,所以不仅有管宁和邴原两位大儒作陪。更有史官负责记录这次谈话的内容。
  刘和问皇帝:“这半月之间,可曾将我让人送进宫内的书册阅读完毕?”
  皇帝回答说:“幸有管学士和邴学士日夜在旁指点迷津,已将皇叔让人送来的书册通读一遍,感觉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刘和又问皇帝:“可知我为何让你通读这些书册?”
  皇帝回答说:“皇叔是想让我知道治理国家的一些道理和方法。”
  刘和点头,接着说道:“这些书册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律法、民生、财富、科技、宗教等许多方面。经过燕京大学众多的师生多年来反复修改订正,代表了大汉目前最高的学术水准。仅仅是通读一遍还不够,今后你要更加勤奋努力,争取做一个博学、明辨、深思、睿智的好皇帝。”
  “皇叔的谆谆教导,侄儿铭记于心,今后一定身体力行。”面对刘和这位既是长辈,又像老师的大将军,皇帝不敢有半分骄横自满的心思。
  “我今日入宫见你,有几件重要的事情与你商议,我们君臣之间不必拘谨。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我们把话说透了,今后也能少些隔阂和争执,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还请皇叔明示。”
  “第一件事情,我想问问你,是否还记得当初废帝刘辩被国贼董卓逼着饮下毒酒的那一幕?”
  刘协闻听此言。顿时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地看着刘和说道:“当时小侄与皇叔皆在场,那一幕惨事,此生不敢忘记!”
  刘和不管皇帝的脸色,继续说道:“刘辩之死,是因为他品行不佳。还是因为他治理天下的本领不够?”
  刘协虽然心中惶惶,却摇头说道:“皇兄之死,既非品行,亦非本领,只因当时局面混乱,奸佞当道。若是当时入主洛阳的是太傅或者皇叔,皇兄不仅不会死。还会稳坐皇位。”
  刘和听到皇帝这一通高明的马屁,忽然笑了,他纠正刘协说道:“别给我和太傅戴高帽子,当时的情形,就算太傅从幽州赶回洛阳,迟早也会被董卓之流驱逐,刘辩在位子依然无法长久。废帝之死,不过是承担了灵帝之前种下的种种恶果而已!当时你被董卓推上皇位的时候,只有九岁,在长安的那些年,你定然也吃了不少苦,不仅没有感受到大权在握的滋味,每天还要在死亡的威胁中惊恐度日。还记得你悄悄派我出宫返回幽州时说过的话么?当时你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愿不当这个皇帝,也要远远地离开长安和董卓。”
  刘和重提往事,刘协听得心中酸楚,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小侄比皇兄幸运,有太傅和皇叔力挽狂澜,如今在洛阳锦衣玉食,高坐庙堂,再也没有人敢以性命相逼。”
  “你放心,只要有我在,今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威胁到你!”
  “皇叔,小侄有句话一直想对你当面讲出来。”
  “呵呵,我能猜到你要说那句话,不管你是试探我也好,还是真心诚意的,我都不会让你把这句话说出来!你且把心放回肚子里面,我来洛阳可不是跟你抢龙椅的,只要你能明白我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不要总是想着那些于国于民毫无利益的帝王之术,我就保你皇位稳固。”
  刘和说这些话的时候,半开玩笑半认真,说的轻松之极,只是落到史官和两位学士的耳中时,却是人人闻之色变,心中惊骇不已。能把类似于“抢龙椅”这种话说的如此坦然自信的,恐怕刘和当属古今第一人。
  刘协的智商绝对不低,虽然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但从刘和这些话里听懂了很多意思。他一脸诚恳地望着刘和,语气坚定地说道:“皇叔只管放手去做,小侄虽然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但也知晓如今的大汉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皇叔但有吩咐,小侄莫不从焉!”
  刘和对皇帝的这个表态比较满意,从袖袋中掏出一叠手稿,说道:“我在入宫之前,已把近期要做的事情归纳出来,你先仔细看看,想不通的地方,可以问我。”
  管宁上前,从刘和手中接过文稿,转递给了皇帝。
  刘协仔细阅读了刘和亲手所书的奏章,然后一脸兴奋地说道:“大汉有皇叔庇佑,真乃邀天之幸!”
  第二日,在大朝会上,皇帝亲口提出废除大将军的称号的职位,另设大汉兵马大元帅之职,统领大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军队,由骠骑大将军刘和出任。众大臣此前已经见过刘和,知道刘和出任兵马大元帅的目的是要收揽各州军权,因此无人出语反对。本来按照刘和的惊天功绩,直接升任大将军之职也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但因为大将军这个职位已经被何进之流彻底污了名声,而且还容易与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起冲突,所以刘和干脆另起炉灶,以兵马大元帅这样更加“高大上”的称谓执掌大汉的军队。
  因为兵马大元帅位高权重,又是新设,所以皇帝命人在洛阳城北筑坛,效仿当初高祖刘邦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做法,亲自登坛向刘和授予印信节钺,以向天下人表明刘和手中所握权柄乃皇帝亲授,没有任何问题。
  刘和大权在握,立即从改革中央和全国的军队开始做起。他把司令署这一行辕机构迁往洛阳,直接作为兵马大元帅府中的主体机构继续存在,司令署下设各司的司长依然保持不变,只是各自头上加了一顶朝廷授予的官爵。
  除了将司令署迁往洛阳,刘和还将北方钱行、大汉时报等机构一并迁至洛阳,以便他在掌握军权的同时,还能紧紧掌控大汉的经济和舆论喉舌。
  刘和在洛阳的这番举动,得到了北方各州的热烈响应。辽州牧赵该,幽州牧刘惠,宁州牧杜畿,冀州牧韩珩,青州牧沮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