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134部分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134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刘和的记忆之中,郑泰此时应该已经作古,而且是死在前往扬州出任刺史的道路之中,不知道怎么搞的竟然活蹦乱跳的出现在了自己面前,还带着他的弟弟郑浑。
  虽然弄不清郑泰为何该死不死,但既然他来了,正缺人手的刘和当然不会避而不见,相反的,刘和以最高的规格接见了这位反董猛人,还有他的弟弟郑浑。
  实际上,如果当初郑泰跟荀攸和何颙等人谋杀董卓成功了,他就是现在的王允,大权在握,声名远播!
  刘和记得郑泰的弟弟郑浑也不简单,在郑泰死后最终被曹cāo征用,曾经多次出任地方官员,稳定了任职所在地的混乱局势,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也就是说,郑氏兄弟二人都是有本事的,而且忠于汉室,因此可以信任和重用。
  鉴于郑泰的名声,刘和向长安朝廷上表,奏请加封反董义士郑泰为御史中丞,今后留任洛阳,监察洛阳百官的言行举止。同时,任命郑浑为太傅府令史,今后辅助自己处理政务。
  郑氏兄弟到来不久,长安朝廷委派司空赵温领着一些官吏也抵达了洛阳。
  年前,刘和为了缓和与王允的关系,曾经上表长安朝廷,请求朝廷委派够分量的官员前来洛阳,主持皇宫修缮等事宜,结果王允竟然将看着有些碍眼的,与他同为三公的赵温给赶到了洛阳。
  光武帝刘秀即位之后,设置了大司空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府中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部署四十二人。
  赵温,字子柔,今年五十七岁,与王允、马rì磾、杨彪等大臣年岁相仿,老家在蜀郡成都。当初朝廷任命他为京兆郡丞,赵温嫌官小,于是感叹着说了一句:“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于是弃官返回老家蜀中。当时正遇家乡灾荒,赵温便慷慨施舍家中积粮赈救饥民,后来得封江南亭侯,历任侍中、司空等职。
  赵温此人,xìng情比较直爽,有什么话都要说出来,而且不怎么给人留面子,所以不被把持朝政的王允所喜。刘和的奏书送抵长安时,王允正想着如何撸掉碍事的赵温,正好借此机会将他赶到洛阳来,以此牵制和对付势头强劲的刘和。
  对于赵温的到来,刘和有些意外,但并不是非常抵触。赵温虽然位高,但他再高也高不过自己老爹刘虞,刘和如今是代父坐镇洛阳,实际上行使的是太傅的权力,加之他又控制着数万兵马,所以赵温根本无法撼动刘和的地位和权力。
  洛阳城中的大小官邸经过去岁今chūn的一番修葺,很多已经可以住人,其中就包括原司空府。刘和客客气气地将赵温送进了司空府,然后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向赵温点名要了几个小吏来帮自己处理公务。
  赵温有感于刘和的懂事和尊重,非常大方的让刘和在自己从长安带到洛阳的吏属队伍中挑选,刘和也不矫情、,直接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然后领着人离开了司空府。
  在被刘和选中的这几人当中,有一位名曰杜畿,是京兆杜陵人;另有一位名曰徐岳,是青州东莱人;还有一位名曰贾逵,是河东襄陵人。
  此三人,在这时声名并不响亮,还属于长安城内不怎么入流的官吏,因此才被赵温作为低等幕僚带到了洛阳。然而,开着金手指而来的刘和却知道这三人的本事和能力,他早就派人盯着这几个家伙好几个月了,等得就是赵温带着他们前来洛阳!
  据史书记载,杜畿不仅是一位爱民如子,为政有道的好官,而且不畏权贵,品德高尚。他曾出任河东郡太守长达十六年之久,史书评价其政绩为“常为天下最”。曹cāo去世之后,曹丕曾任命杜畿监造御楼船,等到楼船造成之后,杜畿亲自到陶河试航,不幸遇到风暴,溺水而亡,时年六十二岁。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杜畿的品行:杜畿的母亲去世很早,他父亲续娶了一位凶狠的后母,更加悲催的是,杜畿的后母来到杜家没有多久,杜畿的父亲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凶狠的后母一个人照管,rì子过得十分艰辛凄苦。
  然而,就算后母对杜畿不好,但杜畿在长大之后却拥有了孝子的名声,当长安动乱之后,还带着后母一起逃亡到荆州避祸。等到长安稳定下来之后,杜畿还亲自扶着后母的灵柩返回故里,不将后母的尸骸丢弃在他乡。
  杜畿能被刘和相中,除了他的品行能力,更因为刘和看重了杜畿能为曹丕督造楼船的本领。刘和现在虽然未曾涉足海洋,但他作为后来人,非常清楚探索海洋对于汉民族具有怎样深刻的意义。远的不说,将来刘和若是统一了中原地区,率军南渡长江时,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
  被刘和相中的第二位人才徐岳,在某罗的演义之中根本看不到名字,但他却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灵帝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洪编修出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观察到月球运动不均匀xìng的历法《乾象历》,并把乾象历的jīng髓传授给了弟子徐岳。徐岳潜心研究月球运动,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搜集前人留下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了《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著作。
  徐岳一生之中最大的贡献和发明,则是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游珠算盘,也就是后世所见的那种算盘。
  别人或许不会在意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徐岳,但刘和却将他当成上天赐给自己最大的一个“宝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徐岳的价值比之赵云,比之郭嘉,比之刘和所有的手下,只高不低。
  最后一位被刘和选中的人才贾逵,也是了不得的人才,纵观贾逵的一生,可以用文武兼备,功勋卓著来形容。
  贾逵出身名门,但因为家道中落,所以少年时便成了孤儿,家中十分贫苦,甚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得穿。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因为外面太冷,只能穿着柳孚的裤子离开。就是这样一个少年穷苦之人,在成年之后,却屡屡做出了令天下人吃惊的大事。
  贾逵文能治理州郡,武能统率十万大军镇守一方,是个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现在虽然只有二十岁,甚至比刘和还要小一岁,却已经被刘和内定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刘和这次借助马rì磾的暗中帮助,让赵温帮忙将这几位人才带到洛阳,只因不想让这几人发现自己对他们的特殊关注,以免他们生出骄横自满的心思,结果成长到最后变了质,金瓯变成瓦罐,岂不可惜?
  赵温抵达洛阳不久,刘和的准岳父蔡邕也从“人才基地”颍川讲学归来,然后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未完待续。)
  
  


 第二零七章 人才大丰收

  刘和在年前极度缺少人手的时候请大学士蔡邕亲自出马,前往颍川替自己招揽人才,足见颍川在刘和心目中多么的有分量。
  颍川号称汉末的人才储备库,并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历数颍川所出的人才,从战国末年的吕不韦、韩非子,到汉初的张良,再到后来的晁错,然后再到东汉时期的“颍川四长”,即陈寔、钟皓、荀淑、韩韶等四位德行清高的名士,以及四长的子孙和其他许多许多的牛人,从未断档,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兴盛的势头。
  颍川四长之首的陈寔,有个儿子,名叫陈纪;陈纪有个儿子,名叫陈群。历史上陈群在曹魏阵营官至尚书令、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他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影响深远,乃是封建时代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制度。
  钟皓有个孙子,名叫钟繇,现在长安担任侍中。如果给汉末的人才在治理内政方面进行量化评分的话,以一百分为满分,则钟繇可得九十九分。钟繇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与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名家,。
  荀淑是先秦诸子百家荀子的后人,他养的八个儿子被时人称为“荀氏八龙”,比之河内司马防养的那八个儿子,毫不逊sè。荀淑养了一个很厉害的孙子,名曰荀彧,被后世人称为“王佐”。除了荀彧,荀淑还有一个同样了不起的曾孙子荀攸,其智谋不在徐庶之下。
  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如今皆在曹cāo帐前效力,前面提到的钟繇虽然在长安为官,但也跟曹cāo暗中联系密切,仅剩陈群一人因为年纪尚轻,目前似乎还未被人所招揽。
  韩韶的后人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也有人推测韩韶的先祖可能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而韩韶的后人则跟现任幽州牧韩馥有些关系。
  总之,“颍川四长”个个了不起,不仅自己出名,而且培养和教育出了一大批同样出sè的后人,为汉末乱世增加了许多光彩。
  除了“颍川四长”养育的后人个个光灿夺目,在这个时代颍川还出了水镜先生司马徽、智者戏志才、剑侠徐庶等名人,以至于像荀谌、荀衍、辛评、辛毗、郭图等很有能力的文士,都难以排上号
  当然了,去年被某个“无赖”以绑架的手段弄到洛阳来的一代鬼才郭嘉,同样也是出自颍川!
  汉末的颍川,之所以人才如此高度密集,跟遍布颍川郡的私家学馆不无关系,也跟颍川良好的学术风气有关。
  只要蔡邕站在颍川书院里随便揪出一个书生来,说不定就是能够治理国家的良才。刘和请蔡邕前往颍川为自己物sè幕僚,就好比是让一位目光敏锐的牧人前往羊圈之中挑选肥羊,实在是再拿手不过。
  蔡邕虽然不是出自颍川,但他也曾多次游学颍川,对于颍川当地有名气的学社了然于胸,所以到了颍川之后,凭借他享誉海内的学识名声,吸引了不少的士人前来结交和拜访,顺便帮着女婿jīng挑细选出一批可用之才。
  这不,当蔡邕在孙坚派出的卫兵护送下返回洛阳时,竟然为刘和带回来了年轻的陈群、荀彧的三哥荀衍,辛评的弟弟辛毗,还有一些书院当中有意出仕的年轻学子,一下子就将偌大的太傅府塞得满满的。
  刘和看着跟随在老丈人身后的这一大群学子,乐得合不拢嘴,觉得自己总算有点暴发户的感觉。
  为了让颍川来的这一大群士子觉得受到重视,刘和将他们全都安顿在太傅府中,天天好吃好喝的招呼着,还让蔡邕、赵温、郑泰、审配等有身份学识的长者轮流与他们进行论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满足这群颍川学子们指点江山的愿望。
  刘和不急于给这些颍川来的学子们安排具体事务,主要是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摸清大家的底细,看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都有哪些,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刘和把颍川来的士子们刚刚安顿好,张济那边竟然也派了人来,将李儒送到了洛阳。刘和信守诺言,立即将张绣释放,准许他返回张济的身边。
  张绣被刘和从长安弄到洛阳,基本上处于软禁状态,刘和对他并无太多恶意,所以就算洛阳闹粮荒的时候,张绣每rì的饭食都不曾降低标准。败在赵云手下或许是张绣此生都无法抹去的耻辱和yīn影,但他想要来个咸鱼翻身,只怕这辈子赵云都不会给他这种机会。
  送走了张绣,刘和单独接见李儒。
  对于李儒,刘和的感受有些复杂。
  李儒此人,确实是个有本事的,而且也善于审时度势,但因为他曾给董卓出过不少主意,所以在士人当中口碑很差,如果刘和不能妥善进行安置,那么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到他在洛阳好不容易拉起来的这个班底团结。
  李儒似乎也知道刘和的难处,所以在见到刘和时并未提出过分的要求,表现的十分低调,只是表态愿意辅助刘和做事,至于具体做什么事情,一切听从刘和的安排。
  刘和沉吟良久,对李儒说道:“文优先生也是明白人,当知司隶如今难以容下你,不知可愿远离洛阳,北上幽州?”
  李儒回答说:“吾乃落魄之人,但求能有一处容身之地,不敢挑剔。”
  刘和点头说道:“幽州是吾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文忧先生去了那里,绝对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只要你踏实做事,将来迟早还能再回洛阳。”
  刘和这些话说的很含蓄,但李儒却是听懂了。刘和所谓的“踏实做事”,是在提醒李儒要做到忠诚可靠;刘和所谓的“迟早还能再回洛阳”,是向李儒承诺将来他还可以回到朝廷中枢。
  李儒恳求说道:“承蒙公子不弃,我想早rì前往幽州,在太傅大人帐前做事。”
  “明rì我便安排护卫随你动身,路上千万小心!”
  刘和将李儒的事情搞定之后,于是着手人事方面的委任和调整。
  目前,刘和手下可用之人增加了许多,武将方面有赵云、张郃、慕容平、牵招、李蒙、邓海、陈贵等人,谋士方面有郭嘉、李严、田畴等人,内政方面有审配、陈逸、卫觊、郑泰、郑浑、荀衍和辛毗等人,幕僚方面则有张逸、屈蒙、杜畿、贾逵、陈群等人,学术方面则有蔡邕、徐岳等人。
  这样的划分还是有些笼统,实际上李严既是刘和的谋士,也是一位不错的带兵将领,将他划归于武将之列,赵云和张郃绝对没有任何意见。类似的还有审配,他现在虽然为洛阳令,主抓内政建设,但也是一个挺不错的谋士。
  另外,在刘和的幕僚之中,贾逵、杜畿和屈蒙都可以作为统兵将领来进行培养,走文武兼备的成长道路。
  武将是刘和在洛阳安身立命的最大本钱,目前他麾下虽然只有赵云和张郃两员顶级武将,但这二人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刘和仍然将所有骑兵交给赵云统率,将龙虎卫交给张郃统率,将申息军交给李严统率。慕容平和李蒙被刘和派给赵云担任属下,牵招和杜畿则被刘和派给张郃担任属下,邓海、陈贵两位泥腿子出身的将领则由李严亲自进行培训,贾逵从旁协助。
  理顺了麾下各军的人事安排,刘和在洛阳的安全就有了保证。洛阳城内如今除了直属于刘和的幽州骑兵、申息军和龙虎卫三支部队,还有朱儁招募统率的一支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