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36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36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昌尧、赵三才等,跟随一名携带数千两黄金的乘客登机。起飞后,案犯 欲劫机往中山平沙机场,遭机师乘客反抗,案犯开枪恫吓。机师中弹,飞 机失控坠向海底。案犯黄裕文在机尾,飞机坠海时得以逃生,但摔断大腿。 澳门警方对黄进行套供,黄对劫机供认不讳。      失事原因公之传媒,对航空客运的信誉有所挽回,乘客数缓慢回升, 但各航空公司仍不太景气。      雪上加霜,同年12月20日,中航的空中霸王号由上海飞往香港,在香 港东海面火百州附近坠毁,机上30多人无一生还。惨剧发生后,已订购机 票的乘客纷纷退票,尚未恢复元气的各航空公司又元气大伤。据查,空中 霸王号失事是由于机械故障。 
… 页面 166…

     空中霸王号被称为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之一,这对各航空公司打击之太, 可想而知。1948年,是香港航空史上最不吉利的年份。      施约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逆水行舟,知难而进,两步收购,成为国 泰最大的股东,从而入主国泰。                                     惨淡经营      太古收购国泰,是福是祸,当时尚是未知数。      在伦敦与香港的董事会上,不少董事指责施约克的草率行为。施约克 回忆道:“当时压力确实不小,我虽然坚信航空业将会有惊人的发展,但这 个包袱要背多久,我心中却无底。”      战后赢利最大的行业,当数航海运输。船坞、港务、船队成为太古的 聚宝盆,航空在当时并不十分看好。怡和等大洋行,均无涉足航空业的企 图。      虽然如此,香港的航空业竞争却非常激烈。属于小矮人的国泰,在英 美法等空中霸王面前,只能望其项背。      施约克之所以敢接国泰,是看中本地公司具有航线上的优势,外地公 司开辟航线会受到相应的法例限制。施约克说:“我既已接下国泰,非得好 好经营不可,不能浪费这种优势。”      同一条航线,不同公司的班机,谁盛谁衰,完全由乘客来决走。      施约克牢牢抓住安全管理与服务管理不放。他经常向员工谈起他第一 次乘机的险遇,告诫员工,安全与服务是公司的命脉。      机型显然是公司盛衰的至关因素。当时执航空工业牛耳的,数美国道 格拉斯公司,DC3与DC4军用飞机在二战中大出风头,战后,道斯拉斯迅速 民用化,这两种机型成为战后至50年代初的飞行明星。      1949年,国泰斥资购入4架道格拉斯作为重要航线的定期班机。      1952年,英国推出世界第一架民用喷气式DH106慧星式飞机,同年5月2 日,完成伦敦与约翰内斯堡(南非)之间的远程载客飞行。这标志着民用 喷气时代的到来,喷气客机以其航速快、航程远而使航空业人士大为振奋。      施约克获得汇丰的贷款,准备回英订购慧星式。他最后空手而归,不 是其他原因,而是他举棋不定,他听取了专家劝告,专家认为喷气技术尚 未完全成熟,最好再观望一段时期。      1954年,两架慧星式飞机机毁人亡,纯属技术原因。慧星式寿终正寝, 国泰逃过劫数。      英国在1953年还推出子爵708式客机,它使用的是传统的螺旋桨涡轮发 动机,四引擎,两种型号各载客47人与75人。慧星昙花一现,子爵一枝独 秀。      50年代中后期,子爵708式是国泰主要的机型。施约克说:“国泰的作 风一向稳健,但稳健并非固步自封,要想赢得乘客,必须赶上世界航空业 的新潮流,潮流的标志就是机种机型。”      50年代,美国洛克希德、道格拉斯、麦克唐纳、波音等飞机公司,先 后推出性能可靠的喷气式军用、民用机。波音公才后来者居上,它推出的 最新式的707—121型飞机,具有各种良好性能。1958年10月26日,世界航 空巨擘泛美航空公司,在北大西洋航线最先使用波音707。泛美航空一直是 
… 页面 167…

世界航空业的龙头,被泛美航空认可的飞机等于贴上金字招牌。波音707名 声远播,从60年代至今,波音系列独占世界航空业鳌头。(关于波音公司的 故事,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熊光炯著《波音帝国风云录》)      毫无疑问,从60年代至今,波音系列客机是国泰的当家飞机。      1964年,国泰太平洋航空公司分拆为国泰航空有限公司和香港飞机工 程有限公司。最大股东为施怀雅家族控制的太古集团。      国泰经过近20年的惨淡经营,稳步发展为大型航空公司。在太古接手 国泰的最初数年,常常亏损或无利可图,稍后慢慢盈利,到80年代,国泰 航空、港机工程、航空食品等航空业的盈余,占整个太古集团年利润的一 半。国泰成为名符其实的聚宝盆。      国泰聚金,自然有人见猎心喜,于是在80年代末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 空中争霸战。 
… 页面 168…

                     第二十四章 印籍豪门六族同居共苦乐      华商中,张祝珊家族以同居共财而闻名港九。无独有偶,印商夏利里 拉家族也恪守同居共财。家族六房三代50余人同居于一幢印式住宅里,庞 大的财产为家族成员共有。然而,人们发现,夏氏家族的同居共财,与张 氏家族迥异,其奢侈令人叹为观止。夏氏家族是如何成为巨富的呢?      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香港商界的投资热点。      香港的楼堂馆邸,常雇用大胡子印度人做保安与仆人,这给人一个印 象,似乎香港的印度人皆是下人。      当人们经过九龙塘或渣甸山的印式建筑,不由会驻足探视这宫殿式的 豪华私邸,睇视在花园漫步、衣着华丽的印度男女,不禁在心底喟叹:“住 这里面的印度人真有钱呀!”      这两幢印式官殿私邸,九龙塘那幢属夏利里拉家族,渣甸山那幢属梅 真尼家族。梅真尼是战前印籍港商首富,他的后代有的回国,有的去美国 发展,私邸成为家族的度假别墅,家族的影响自然随着后代的淡出而淡化。 今日的港人。已不太知道香港曾有一位名叫梅真尼的巨富。      战后,独领印籍港人风骚的,当数夏利里拉家族。      香港的印籍人有多少,大概要以万来做计数单位。过去湾仔的一家戏 院(电影院),每逢周日要放一场印度语电影,场场爆棚。电视兴盛,电影 式微,电视台也是每逢周日播映一场印度语电影,时间长达10余年。毋庸 赘言,印度人一定为数不少。      香港印度人的移民史,大概要从香港开埠的第一天算起。英国占领军 及英国官员的随从中,就有印度人。在早期,印籍商人和工人为数不少。 因印度的殖民历史长,印度人多懂英语,技术及管理方式较先进,又与英 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富裕程度普遍高于华人。      当时有这种说法,西洋人为一等臣民,印度人为二等,华人则列三等。      香港毕竟是中国的地盘,印度人普遍采取“赚钱发财在香港,置业享 受回印度”的做法。一代一代,流水似地来而去也,长期扎根的较少。      随着华商的崛起,印商今非昔比,影响日下。故而,像夏利里拉家族 这样的豪门,分外引人注目。       “夏利里拉式婚礼”,已成为香港的特定名词,意指“印度贵族式结婚 仪式”。这种仪式,通常只能在印度电影中才能见到,现在却活生生展现在 香港人眼前。香港富豪遍地,见富不怪,但香港人亲睹夏利里拉家族成员 的婚礼后,一定会叹为观止,终身难忘。别的不说,光荟萃世界美味佳肴 的婚宴,就要摆七天七夜。      人们对富豪发迹史的兴趣,并不亚于对富豪奢侈生活的关注——夏利 里拉家族,是怎样成为巨富的?                                     诚实是金      夏利里拉家族掌门人哈利·夏利里拉曾说:“我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富 翁都是白手起家,我家自然也是如此。但我感受最深的,却是诚实,正是 诚实,才使我们家发生根本的转机,从此告别苦难,一步步迈向富裕之门。” 
… 页面 169…

     哈利所指的,显然是指香港收复后,哈利与英军以货易货。他的诚实 得到英军的信赖,从而获得数单利润丰盈的生意。      在此之前,夏利里拉家族来中国已有23年。      1922年,一名印度小商人尼云斯·夏利里拉来中国做生意。当时,中 国的瓷器及樟木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尼云斯便经营这两类商品,把它们 销往国外。      夏利里拉中国工艺品店设在紧靠英租界的里弄里,那里印度人甚多, 多从事巡捕、仆人、车夫、商贩等职业。印度人常来夏利里拉店玩,原以 为夏利里拉是店号,一问,才知是尼云斯的姓。印度人皆甚觉奇怪,从未 听过这个姓。      印度确实没有这个姓,尼云斯本姓梅珍旦尼。尼云斯很小在东南亚做 工,一年,母亲病危,尼云斯接到电报即赶回老家,希望能见母亲一面。 在归途中,母亲病逝,家族人便将她火化。尼云斯对家族成员“无视他” 异常愤慨,决定放弃家族姓氏。他把先母夏利、先父里拉云的名字的一半 合起来,改姓夏利里拉。      从这一点,我们可知尼云斯的反叛性格。尼云斯稍有积蓄,便来远东 第一大都市上海发展。这一年(1922年)8月10日,次子哈利·夏利里拉在 印度老家出生。      尼云斯赚了一笔钱,打算把家人迁来。考虑到家人适应不了上海的寒 冬,便把店铺南移广州,然后与家人团聚。      1929年,欧美爆发旷古未有的经济危机,危机波及与西方经济关系密 切的广州。广州接连几年市景萧条,尼云斯于1932年举家迁往香港。香港 自然也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直接影响,由于英政府给予香港优惠政策应 急,情形不如广州那么糟糕。      不幸的是,夏利里拉一家境况刚刚转机,灾难临头,家中的顶梁柱老 夏利里拉病倒卧床。看病吃药,掏空了家中的积蓄,病情不见好转,家中 欲断炊烟。      家庭共9口人,挤在九龙钵兰街的小屋子里。母亲要哺育最小的妹妹, 并做全家的家务,14岁的佐治和12岁的哈利不得不辍学。兄弟俩上街做报 童及小贩,赚钱给母亲买米。哈利回忆道:“那时,我们一家很久都不知肉 的滋味,住的情况,那更是连牲口都不如。”      13岁那年,哈利参加工作,在一间印商的写字楼做勤杂员,月薪15港 元。哈利只留1。5港元自用,其余全部交给母      哈利熟悉中、英、印三国语言,14岁就被老板带身边做翻译。哈利由 此而熟谙生意。19岁时被老板任命为经理,月薪200港元,跻身香港的高薪 打工阶层。      好景不长,哈利甫做了3个月的经理,日军就攻陷了香港。老板卷资回 印度,哈利失去饭碗,又流落街头做小贩。      日军横行,港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父母说:“我们老了,但你们一定得 离开香港回祖国保命。”      家中底子很薄,凑不齐全家的盘缠,父母要求儿女先回,能走几个算 几个。哈利舍不得香港,他觉得回印度不如在香港更有作为——虽然眼下 的状况很不尽人意。哈利坚持“要回祖国一道回,要不我留下陪父母,你 们先回去。” 
… 页面 170…

     结果,夏利里拉一家没有一个离开香港。      日占时期,哈利、佐治两兄弟,从关闭的成衣厂购入一些英造衣车头, 修理喷漆后,卖给日本军人寄回家乡给亲人用。日本军人拿粮食药品作为 交换,哈利兄弟又把粮食药品卖给中国人。这样来回倒几下,哈利兄弟赚 了很多钱,也练就了经商的才干。      香港收复,喜庆中的夏利里拉家族遭致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积蓄的 大量日军军票,市面禁止流通,盖上港币印章使用,已大大贬值如同一堆 废纸。      夏利里拉家族又一贫如洗。      战后的香港经济已濒临崩溃,市场供应紧张,尤其大米食品奇缺。一 家人陷入生计之忧中。      聪明的哈利便在驻港英军的供给上动脑筋。英军在接收日军仓库时获 得大批烟酒。烟酒是香港市场的紧俏商品,英军受用不尽,又不好拿到市 场易货。当时英军有配给的食品,但很多食品仍需依赖黑市,黑市价格昂 贵,连有着充沛军饷的英军也叫苦不迭。      新界大埔的蔬菜较市区便宜。哈利兄弟就每日清晨,到大埔购买农民 手中的蔬菜,运往英军兵营交换烟酒,再把烟酒拿到黑市卖给华人,卖得 的钱作为一家的生活费。      驻港英军大部从印度调来,精通英语的哈利就跟英军套近乎,与英军 建立朋友关系。      开初,换多少烟酒,都是英军估量着给的。现在,他们叫哈利自己到 仓库去拿,拿多少由哈利自便。哈利却很老实,每次都拿与自己提供的蔬 菜大致等值的烟酒便离去。      获得这便利的小贩有好几位,最后,只有哈利与英军保持长久的交情。 哈利·夏利里拉回想起这事便感慨万千,70年代的一日,哈利对传媒追忆 道:       “我常常牢牢铭记母亲的教诲,做人要诚实,不能贪心。英军很慷慨, 由我们这些易货商自拿。我看见别人大大咧咧拿,甚至动用车子来搬货, 但我还是只拿几条烟、几支酒离去——得我应该得的。一些印度同乡说我 好傻,那些烟酒本来就不是英军的,不拿白不拿。我说:不是英军的,那 也不应该是我的。没想到,我的傻气竟感动了一位英国军需官,他把供应 尖沙咀兵营粮食的生意交给我。这成为改变我一生运气的契机。”                                     兴旺发达      英军充分信赖哈利的忠诚,竟先付哈利粮款,让哈利去采购粮食。哈 利赶赴中国的产粮区,购买优质价廉的粮食运往九龙,以比市价便宜的价 格卖给英军。哈利本来完全可以牟取暴利,但他却把价格定在应得利润的 基点上。      哈利的诚实和傻气,又一次感动这位军需官,他把驻九龙片英军的军 服也交给哈利承包。哈利马上聘请裁缝与车工,开设家庭制衣坊,加上全 家大小也忙不过来。哈利不断地扩大规模,不断增加人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