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11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11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期著作54 种、还有众多香港澳门的历史照片。      遮打收藏的早年香港地图,有三幅是港岛北海岸地形图。第一幅绘于 1845年;第二幅绘于1862年;第三幅绘于1923年。透过这三幅海岸图,便 可勾勒出香港早期填海的大致轮廓。      遮打爵士留于后世的有三样东西:收藏、街名、实业。      遮打的收藏,是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早期通商史、香港发展史的珍贵资 料。      遮打数十年坚持不懈,促成了香港首次大规模填海造地,在新填地上 留下遮打道这一街名。      遮打创建九龙仓、置地公司和港灯公司,这三家公司现在仍是香港的 大型公司。在近10多年的香港商战中,它们均扮演重要角色或成为争夺的 焦点。      香港的金市十分活跃。 
… 页面 51…

                      第七章太古洋行 南辕北辙港为营      太古洋行是1866年来远东发展的,最初总部设在上海,香港太古仅是 一家分行。施怀雅家族的先辈力主发展重点放在上海,但后来,却出现香 港太古一枝独秀的既成事实。是家族的后代有意违逆先人遗嘱,还是别的 原因?太古在香港创办一系列实业,终成为香港赫赫有名的大洋行。     这是全长2。2公里的香港青马大桥。大桥两条吊索的钢丝长约16万公 里,可环绕地球四圈。     今日港人,不知太古洋行者,可谓没有,它是现在港埠的最大英资财 团之一。然而在上世纪后半叶,太古还默默无闻。      太古是施怀雅家族的产业。它下像早期的许多洋行公司,易帜改号, 创始人的后代早已排斥在外。百余年来,施怀雅家族一直牢牢控制着太古。      施怀雅家族经商史源远流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商人的地位大大 提高。殖民扩张,是以武力与贸易力战略的。在18世纪,施怀雅家族的先 人,就去当时最大的英殖民地北美从事贸易。      1816年,老约翰成立约翰·施怀雅父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英格兰中 部的约克郡。公司业务主要是棉花贸易与成衣制作。美国南部是世界最大 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质上乘,价格低廉。老约翰常常往返十美国萨凡纳与 英国的赫尔港之间,英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小小的约克市就有好 些间纺织厂。老约翰不想脐身竞争激烈的纺织业,他在约克郡开办了一家 制衣厂,由家族成员打理。     老约翰有两个儿子,长子约翰森姆·施怀雅出生于1825年,3年后,其 次子威廉克逊·施怀雅出生。他们均在约克郡的贵族学校读书。      1847年,老约翰离世。年仅22岁的约翰森姆与不到20岁的威廉克逊继 承父业。约翰森姆关闭了盈利甚微的制衣业,专门从事棉花贸易,盈利颇 丰,销售渠道遍布西欧各国。      美国的棉花主要靠黑奴种植。1861年,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固守 蓄奴制的庄园主爆发南北战争。施怀雅家族的棉仓毁干大火。战争期间, 棉花种植停顿,海疆被封锁,棉花出口中断。南北战争,一直延续到1865 年才结束。      家族事业遭受沉重打击,施怀雅兄弟束手无策。                                   译名之误     这时,一位叫罗拔·贝达费德的商人,怂恿施怀雅到远东去发展。贝 达费德曾到过中国,他和众多初到中国的商人一样,把赌注押在鸦片上, 但很快发现,鸦片生意并不好做,基本给大洋行垄断,小商小贩,只能吃 他们剩下的残羹。贝达费德转而做其他生意,待他回家乡娶妻,已是令人 企羡的小富翁。      贝达费德以中国通的身份,向施怀雅兄弟介绍远东掘金的神话。其时 正是远东热,而美国南北战争不知会打到什么时候,约翰森姆透过传媒, 洞悉出远东贸易确实前景远大,遂答应了贝达费德的建议。      1864年,贝达费德及施怀雅公司成立。贝达费德任董事长,约翰森姆 
… 页面 52…

任总经理。次年,两人来远东作商贸考察。他们先达香港,贝达费德认为 香港的天地大小,除了转口贸易,本地市场太小。他们沿海北上,在厦门、 福州、宁波短暂停留,认为不甚理想。最后到达上海,立即为上海蓬勃的 发展势头所吸引,决定在上海扎营。      1867年,贝达费德及施怀雅公司在上海开业,中文译名为太古洋行。 关于这个译名,历来有两种说法。贝达费德请一位英国的通译翻成中文名, 通译认为,公司设在中国,中国是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古国,便叫大古。 另一种说法,约翰森姆在上海城隍庙游览,见中国人的红包和灯笼上有大 吉二字。回公司后,照葫芦画瓢歪歪扭扭写下大古二字,殊不知记错了, 就将错就错,作为洋行之名。      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就是施怀雅家族的后代都说不清楚。对他们来 说,考证行名已无任何意义,太古早已是香港响当当的公司名,大古就是 施怀雅家族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贝达费德与太古仅有一年的缘份。他虽然吃过走私鸦片的亏,但欲借 鸦片暴富的梦始终索绕心中。他认为现在财力雄厚,有上海的商馆为据点, 正好跟赚得忘乎所以的大鸦片商竞一日之长。      约翰森姆却不苟同,他已靠棉花掘到第一桶金,不愿去冒这个风险。 约翰森姆并不认为走私鸦片是罪恶,他只是认为若要在一个地方落脚,必 须做正途生意,中国人仇视鸦片贩子,做这种偏门生意不会长久。      两人意见悸逆,常常闹得脸红脖子粗。贝达费德见公司的正途生意分 外萧条,提出退股,与施怀雅兄弟分道扬镰。贝达费德说,没有他,太古 洋行将难以维系。      贝达费德退股,大古洋行的确陷入困境。施怀雅兄弟到在沪的英商中 招股,维持住洋行的生存。在以后的岁月,太古洋行还组建成股份有限公 司,不断增资扩股。最大的股东,仍是施怀雅家族。      兄弟俩惨淡经营,洋行渐有起色。老大约翰森姆不待洋行实力雄厚就 积极向沪外扩张。他向股东这样解释道:“必须吸取棉花贸易的教训,不能 把公司困在一个业种,困在一个地方。”                                     涉足香港      1869年,太古洋行在日本横滨和香港设立分行。其业务仍是商品贸易, 把英国的工业品运至远东,又把远东的初级产品输往国内。      香港分行的经理由施怀雅家族外的人担任。施怀雅兄弟。一个坐镇上 海总行,一个常年在海外巡视。      香港太古很快成为各分行中的明星。这首先得助于香港得天独厚的地 理位置以及港府奉行的自由港政策;其次,是约翰森姆物色了一位出色的 买办,鼎助分行业务。      这位买办就是莫仕扬。当时他往返于省 (广州)港做洋货生意,与各 国商人交际甚广,精通英语。约翰森姆聘他为太古买办,莫氏家族也由此 而成为省港有名的买办世家,先后有10多人任太古洋行的买办。      莫什扬根据他对港埠英商的恫察,建议总行大班约翰森姆投靠港府。 这个建议为约翰森姆所采纳,确定为在港发展之根本。以后,凡是港督重 视的公益慈善事业,太古必有表示。港府的方针政策只要未严重损及太古 
… 页面 53…

的利益,太古总是投赞成      莫仕扬、约翰森姆都是极有眼力的人。他们深知,太古不可能像渣甸 那样,以其雄厚的实力使得历任港督不敢怠慢。太古只有谨小慎微,才能 博得港府的好感。这种感情投资,在数十年后才得到巨大的回报,使太古 成为香港的超级商业帝国。      1872年,约翰森姆力主投资航运业。不少股东表示疑虑,航运业日趋 饱和,竞争激烈。约翰森姆例举世界航运史,世界贸易总是在不断扩大, 航运也就会随之而繁忙。      太古同时开办两家轮船公奇。一家叫黑烟囱轮船公司,开辟中国沿海 航线,并涉足长江内河航运;另一家叫蓝烟囱轮船公司,大股东不是太古, 太古代理其在中国的航运业务,蓝烟囱轮船公司跑中国至海外的航线。      在中国的各轮船公司,分别在香港等商埠设立分公司,其中以香港分 公司实力最强。在此之前,香港已有:香港广州轮船公司开辟的省港线, 铁行轮船公司的上海香港定期航班,旗昌洋行的日夜行驶的省港线,法国 邮轮公司的欧洲香港定期航线,省港澳轮船公司的省港澳航线,太平洋轮 船公司的旧金山香港航线,等等。      面对着众多强大的对于,大古把策略定在优质服务上。它从英国购置 豪华汽船,加入上海香港、香港广州航线。太古汽船的服务有口皆碑,票 价虽定得稍高,有钱的乘客都乐意乘太古汽船。      太古船队的船长,均是高薪从英国聘请来的,他们经过现代航海培训, 海洋气象是他们的必修科目。那时,中国还没有海洋气象站,众多的海难, 皆是恶劣天气造成的。太古船队,在历次热带飓风中,遭受的损失最小。      1881年7月,太古在鲗鱼涌购置土地,创办了太古糖厂。鲗鱼涌所在的 东区,当时是港岛的荒凉之地。由于太古先后在鲗鱼涌开办多处实业,带 旺了东区,使东区渐成为港岛的繁华之地。      在太古涉足糖业的前一年,东角糖业公司兼并了其他糖厂,一举成为 香港糖业的巨无霸。东角糖业从珠江三角洲运来红糖,精炼成白砂糖后, 除供应港岛外,主要返销珠江三角洲。      太古糖厂尽可避免与东角糖业正面交锋。它从古巴、澳州、毛里求斯、 台湾等地运入红糖,加工成的白砂糖及方糖,主要销往非产糖国家和地区。 据曾任大古买办的莫应桂先生回忆,“太古糖厂有两套炼糖设备,每日可溶 糖100吨,每月可生产精糖12。5万担。这个糖厂成立之初,曾一度独占远东 精糖市场。”      到19世纪末,珠江三角洲白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外来白糖销量锐减。 东角糖业式微,太古糖厂后来居上,成为香港糖业的巨无霸。      尽管太古洋行在香港的业务有长足的发展,约翰森姆仍不看好香港, 始终把发展重点放在上海。      约翰森姆说:“香港与上海,都可成为沟通世界的纽带,若说对中国的 辐射力,香港只能辐射南中国的两广,而上海,其辐射面差不多覆盖整个 中国。”                                     北业南移      在中国的英商,有一类像香港电业世家嘉道理一样,整个家族都定居 
… 页面 54…

香港,彻底扎下根来;有一类仍把家安在国内,只把中国当作生意场,这 一类以施怀雅家族最典型,家族的大部分成员仍居住在约克郡等地,并另 有家族事业。      施怀雅家族的年轻一代,均在英国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与父辈一道 参加贵族社交圈的活动。在香港的英商中,施怀雅家族贵族气最依,其男 性成员,均被英王授予爵士衔。      1898年,约翰森姆爵士病逝在家族的庄园宅邸。他临终前对儿子约翰 和华伦说:“香港虽是英殖民地,可大地太小,家族事业的重点只能放在上 海。”      施怀雅兄弟来到万里迢迢的远东。他们与父亲一样,先滞留香港,然 后再沿海北上,一路巡视太古设在厦门、福州、宁波的分行和办事处。施 怀雅兄弟进了上海的太古商馆,听取代理大班和买办的汇报。      太古的轮船公司,已成了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最具实力的航运公司。 但是,太古的海外贸易却遇到空前的挫折。中国的茶叶受到印度茶叶的猛 烈冲击,印度茶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现在中国的茶叶输出业务每况愈下。      中国的丝绸输出也基本处于这种情况。日本缫丝业崛起,它的现代工 厂作业的成本,远低于中国的古老作坊。横滨的分行的丝绸业务,受到日 本商社的有力挑战。所以,太古的丝绸业务已是无利可图。      现在,摆在施怀雅兄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缩小贸易,增强实业。太 古的实业,有以上海为中心的航运业,还有香港的糖业和冷藏业。      施怀雅兄弟决定投资造船业。首选地点是上海。上海已成大远东最大 的造船中心,虽有许多造船的便利,竞争也是很激烈。浦东有大片稻田蔬 菜地可资办厂,由于洋商均看好上海,土地价格并不菲。      施怀雅兄弟沿海南下,几个通商港埠都不甚理想。到香港,没想土地 竟这么快解决。太古以每平方英尺3仙的价格,向港府租赁了53英亩的荒地, 其地点就在今日鲗鱼涌的太古城。      太古船坞花费了9年时间,于1909年才建成,为筹措资金,太古不得不 把冷藏库卖给温逊医生创办的牛奶公司。      当时香港最大的造船公司,仍是历史最悠久的黄埔船坞。为与其竞争, 太古船厂从英国聘请造船师和工匠。船坞的岸边,还设有太古机器公司, 与造船相配套,并开发制造纺织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大型船厂转入制造军舰。一贯依赖欧洲 造船业的远东船商,不得不在远东购置新船。远东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 太古船厂趁机扩大规模,工人达4000之多,与香港造船业者大黄埔船坞并 驾齐驱了。      1916年,黄埔船坞造出万吨级海轮。1917年3月,太古船厂造的爱图里 加士号下水,远航旧金山。该船为太古参股的蓝烟囱轮船公司所有,是当 时吨级最大的商船。      约翰、华伦无意违背先父遗嘱,洋行总部仍设在上海。但实际上,已 造成重点逐步向香港转移的既成事实。                                     崭露头角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偃旗息鼓。施怀雅家族派施怀雅四世施约克 
… 页面 55…

赴远东,以香港为大本营主理远东业务。      施约克毕业于英国名校——牛津大学法学院,时年27岁。在英期间, 他担任施怀雅家族的法律专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世家弟子。      在此之前,香港太古洋行大班,都是家族外的成员担任。施氏太子专 驻香港,意味着家族对香港的重视。几年后,施约克升任大班,成为施怀 雅家族任香港太古大班的第一人。以后,香港太古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