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船王卢作孚 作者:胡凤亭 >

第5部分

船王卢作孚 作者:胡凤亭-第5部分

小说: 船王卢作孚 作者:胡凤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卢作孚的构想下,一个通俗教育会应运而生。泸州地区各种形式的民众教育活动很快便广泛地开展起来了。为把人们吸引到读书活动中来,卢作孚首先建立了图书馆、阅览室,还采取派人挑书的办法,将图书送到四邻八乡去,供民众阅读。为检验阅读效果,他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还规定每周三、周六晚定期在白塔寺通俗演讲所举行各种时事讲座和辩论会,以传播改造社会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意识的思想。

  卢作孚尤其重视妇女的解放。他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活动,提倡放脚,剪短发,实行男女同校读书。他的妻子蒙淑仪首先放了脚,剪了短发。就连杨森的夫人也兴致勃勃地剪了发。

  他提倡讲卫生、爱清洁、预防疾病,增进体质;为中小学生普及牛痘等等。此外,还举办过一次四川省从来没有举办过的学生和军人联合参加的体育运动会。这次运动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提倡体育运动,而是一次移风易俗运动的大宣传。

  泸州地区各界名流都请来了,就连杨森也不例外。

  会场边设了一个剪发棚。凡来参加运动会的男男女女均从剪发棚门口路过。杨森的夫人首先剪了发,紧接着,愿剪和不愿剪发的人也都一一剪掉了头上的辫子。

  整个运动场被标语包围了。那标语上的内容大多都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

  有人写道:“整个运动会开得生动活泼,起到了宣传民众和教育民众的作用。这一新鲜事物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他们从狭隘的封建圈子里走出来,认识了一个充满乐趣和相互关心的社会。于是新风尚迅速形成,整个泸州和永宁地区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景象。”

  卢作孚在泸州所倡导的推进新文化运动很快就开花结果。

  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卢作孚把川南的教育试验构想一一敲定。一旦成熟,马上付诸行动。他热衷于教育,认为“教育的意义,是在教人学习,教人从实际生活上去学习学骑马,要在马上学;学游泳,要在水上学;学用机器,要在机器前面学”

  他反对旧的教育方式,极力推行自己的新教育学说。他把永宁地区所有的25所中学校长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考察团,赴上海和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去参观学习。这种举措,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卢作孚早年即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创建人是李大刽、王光祈、陈愚生等人。为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川南师范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1921年暑假,卢作孚专程从泸州赴重庆,拜会陈愚生,相商川南25所学校的领导骨干和师资人选问题。当时的陈愚生乃是川东道尹公署的秘书长。陈愚生听完卢作孚的改革教育设想,欣然同意,当即推荐了一批进步人士去川南,他们是:

  川东道尹公署教育科长王德熙,出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

  恽代英出任川南师范学校教育主任;

  穆济波、周晓、胡兰畦、秦德君、朱昌文等一批新生力量派到川南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任教师。

  如此一来,整个川南师范学校焕然一新。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他们如鱼得水,施展出各自才能。很快,“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的名声传遍全川。

  恽代英是1921年10月30日到达川南师范学校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到川南师范学校以后,我发现这里出乎意料地具备了好些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之所指‘有利’,并非校舍、设备而言,此方面,可谓极差。校舍乃一庙宇,操场也无,图书、仪器十分缺乏。我高兴的是学校有一种蓬勃的景象到此校后的感想:德熙(校长)勤朴真诚,出我意外。校内气象颇好。我回想他们所为,极肖我初办中华附中时学校的教师们比我在宣(宣城师范)一部分同事,狂士名士,公然认为教员是为自己的,确有希望点。道教育科长卢思(卢作孚),人更可注意,真可谓济济多贤”

  恽代英到川南师范学校之前,卢作孚和王德熙校长等人已将川南的教育改革理出了头绪,并正在实施之中:取消了陈腐的学监制度;成立学生自治会等等。恽代英到后,又主持制定了全校教育标准,规定本校教育以养成品性才能学识完满合用之小学教师能为社会负责,予儿童以合理的教育,且同时能从事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为宗旨。

  川南师范学校首先改革教材,将国文课改教语体文,选“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文章作教材。

  随后,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集中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不久,又创办了《川南师范月刊》,专门探讨教育改革问题和社会改造问题。

  川南道尹公署的《教育月刊》随后创刊。紧接着,《新川亩日刊》问世。“鼓吹民治,传播新文化,提倡教育实业,灌输国民常识,研究种种社会问题。”此乃《新川市日刊》之宗旨。

  但是,好景不长。卢作孚在川南的教育试验,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极力阻挠。幸亏杨森的支持,暂时无事。恽代英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现在外面反对很多,幸杨森一力翼护在此军长杨森,教育科长卢思,再加校长王德熙都可谓好勇过我。只要他们是不倒翁,此间事本有可望。”

  恽代英去上海为学校采购图书和教学仪器时,四川的军阀大混战又开始了。

  1922年夏,新上任的川军第1军赖心辉部开始攻打泸州。杨森所部不敌,伺机撤出。赖部张挺生旅长就任永宁道尹。8月1日,张挺生即四处张贴布告:

  “严禁男女合校,已立者一律取消。”“严禁女子剪发严禁学生教员下流演戏。”“停止轻俗无度各种报章”云云。

  同时,张挺生罢免了卢作孚的教育科长和恽代英的代校长职务。

  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试验,随着杨森的倒台,而中途夭折了。

  卢作孚愤然离开了川南。

       两度浮沉,卢作孚慨然长叹:“纷乱的政治不可依。”

  一场秋雨,使重庆的气候突然转凉。8月的晚些时候,恽代英回到了重庆,还带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子。

  在重庆较场口大观坪——卢作孚新租的家里,恽代英指着这位乍看上去很文静的女子说:“她就是肖楚女!”

  恽代英接着介绍:“这位就是我曾在信中多次提到的卢思先生。”

  “幸会,幸会。我在报纸上经常读到你的文章。”卢作孚惊喜地说。

  肖楚女看上去有些虚弱,面色发青,但双眼却极明亮,齐耳的短发,加之那学生裙,只一眼就给人极深的新女性形象。

  “卢思先生的大名若不知,可就有点太孤陋寡闻了!”肖楚女洒脱中含有一点顽皮,玉手一伸,“认识你很高兴,卢思先生。”

  入座后,恽代英迫不及待地问起了泸州的局势。

  “王德熙先生已调到富顺县任县长,其余的人均已离开泸州。据我所知,目前大多都到了重庆。”卢作孚面带忧郁地说,“川南的试验恍若昙花,所有心血均已付诸东流。”

  恽代英急切地问道:“如此,卢先生下一步将作何打算?”

  “尚无计划,稍候再作计议。”

  卢作孚忽然问道:“恽先生去上海购买的图书和仪器都到了吗?”

  “全齐了。”

  “那么,你准备怎么办?”卢作孚问道。

  恽代英想了想:“我还是想去泸州。”

  卢作孚很耽心:“那里形势很紧。”

  “正是这样,我才决定回川南师范学校。那里需要我。”恽代英毫不犹豫地说。

  他们商量了一阵,决定恽代英回川南,肖楚女暂留重庆。

  在卢作孚和几位好友的帮助下,肖楚女在重庆联合中学谋到一个国文教师的职位。卢国纪回忆说:

  “这段期间,我的父亲和肖楚女同志关系很密切。肖楚女同志经常到较场口大观坪我们的家里去,同我的父亲谈论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谈论如何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如何唤醒民众、建设国家的问题。那时,我的四叔卢子英也住在大观坪,肖楚女同志十分关心我的四叔的进步,每次见到他,都要鼓励他努力学习,努力进步,争取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深夜,卢作孚一次又一次地吟诵着杜甫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答。

  国家沦亡,军阀纷争,民怨鼎沸。卢作孚几个月来一直在焦虑中煎熬。

  他的目光在漂流,在长江上流浪。

  他决定再度赴上海。

  黄炎培先生在寓所热情地接待了卢作孚。黄警顽先生闻讯也赶来了。

  卢作孚仿佛见到知己,一古脑儿地将自己在川南的教育试验遭到的挫折倒了出来。

  “你的事业并没失败,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黄炎培先生肯定了卢作孚在川甫的成就。

  黄警顽先生也安慰道:“只是由于军事上的失败而告吹。你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却是成功的。”

  “不要灰心,照你认准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你会成功的。上海的教育运动可为你提供一些参考。我想安排你参观一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

  黄炎培提到的这两所学校,均是他早年创办的。

  黄警顽先生则表示要陪同卢作孚参观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一些工业设施。

  卢作孚如期考察了这些单位后,又经上海商会的介绍,参观了南市电力厂、锯木厂、造船厂、纺织厂等企业。

  有感了军事上的成败对他所从事的事业之影响,在上海考察期间,卢作孚撰写了《中国军人之新倾向》一文,为中国大量的士兵如何从进行战争转为从事生产,寻找解决办法。

  不知不觉中,1923年夏天就要过去了。

  卢作孚再度回到重庆时已是夏末交秋。曾一度离开重庆去万县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肖楚女又回到了重庆。

  俩人再次见面很高兴。肖楚女告诉卢作孚,她已应聘在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师。

  “那里缺乏像卢思先生你这样的人才。”肖楚女说,“希望卢先生亲自去找校长谈谈,我为你引见一下。”

  在肖楚女的陪同下,卢作孚来到二女师。

  “卢思先生愿来二女师任职,请都怕请不动,哪敢不同意。”校长早闻卢作孚大名,当即拍板定夺,“如不嫌弃,卢思先生任国文教师如何?”

  “承蒙抬爱。”

  “屈才了。屈才了。”校长连声道。

  卢作孚刚回重庆不久,1923年秋末,川军第1军和第2军纷争复起,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第1军攻入重庆,大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家家户户无一幸免。

  卢作孚从上海带回的3台手摇织袜机被抢走,生活一时无了依靠。卢作孚决定将全家老小送回合川,只身一人留在重庆任教。

  这时,卢作孚的父亲劳累过度,不幸去世。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落在了卢作孚一人的身上。真个是度日如年。

  1924年1月,肖楚女要离开重庆去武汉,卢作孚去码头相送。

  “还记得柳永的一首词吗?”卢作孚不无感伤。

  “是《雨霖铃》!”肖楚女心领神会。

  卢作孚用低沉的语调轻吟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肖楚女接吟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卢作孚完全沉浸在柳永这首凄美的词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寒风起,江风凛冽。卢作孚出神地望着长江水逝,万绪千愁一齐袭上心头。

  “嗨,可别这么如此儿女情长的。也不是不能再见面了!”肖楚女嫣然一笑。

  卢作孚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肖楚女的诀别!

  1927年,肖楚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惨遭杀害。

  送走肖楚女,卢作孚于2月间离开了重庆。这时,杨森卷土重来,当上了四川军务督理兼摄民政。

  杨森一上台,就想到了卢作孚,急电卢作孚去成都任教育厅长。

  卢作孚对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更感兴趣。弃官从教,很快就把成都通俗教育馆办得红红火火,比在川南时的名气更大。

  然而,卢作孚万万没料到,他的事业又再次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而夭折。

  1925年初,杨森发动了统一四川大战,结果,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导致失败。杨森出逃前夕,秘密拜访了卢作孚。

  卢作孚在事业上经受了两度重大打击后,对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开始了痛苦的反思。

  两度浮沉,卢作孚慨然长叹:“纷乱的政治不可依!”必须靠自己,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卢作孚开始了新的探求。

  1925年7月,卢作孚毅然辞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回故乡合川。

  一桩新的事业开始萌芽了。









船王卢作孚第5章 创办民生公司






第5章 创办民生公司

    李白未曾想到他的诗句会让千百年后的一个青年得到启示,并忽发

  奇想:赤手空拳办航运

  “总算回来了,回来了就好!”母亲望着儿子清瘦的面容,“瘦了,瘦多了。”

  母亲边说边抹着眼泪。

  “娘,这几位是我的朋友。”卢作孚指着几位年轻人说:

  “他叫赵瑞清。”

  “他叫彭瑞成。”

  “他叫黄云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