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国内,帝国各大金矿开采和探测公司相继接到政斧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加大黄金开采。同样作为硬通货,白银也可以对黄金提供辅助,因此内阁同样下发文件到各省州和市县,要求对白银的储备工作也提上曰程。
此时的中华帝国,白银储备量高达20万吨,但绝大多数都在民间老百姓手里。为此,内阁指示财政部和帝国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质的龙币在市面上流通,因为市面上的大多数生活所必需的衣食等商品的价格都在几个龙币以内,使用硬币足以购买。这样一来,大规模发行银质硬币,便可以抵消一部分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当然,这不是治本的方法。内阁的重点放在了海外黄金市场上,对海外欧美各国的黄金矿藏虎视眈眈,这就导致中华帝国的金融策略开始向全球各地的黄金产区转移,影响中华帝国的国策也向这些地区倾斜,控制这些地区的黄金开采于是成为中华帝国为了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
在中华帝国的政策倾斜下,在中华帝国的武力保护下,中华帝国的各大黄金矿业公司陆续将魔抓伸向了世界各地,一场全球黄金大掠夺计划展开。
从光华二十年开始,到光华二十七年间,中华帝国一百多家矿业集团公司陆续进军亚洲其他地区、欧洲、美洲和非洲。在美洲,中华帝国控制了阿根廷圣胡安附近的贝拉德罗金矿,该金矿每年可开采957000盎司的黄金。秘鲁圣地亚哥的北拉古纳斯金矿(年产黄金77万盎司)和卡哈马卡的亚纳科查金矿(年产黄金129。3万盎司)也被中华帝国控股,黄金大部分送回中华帝国。另外,秘鲁作为全球最大的产银国,中华帝国在当地控股十几家银矿公司,每年数万吨白银运回中华帝国,缓解中华帝国庞大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硬通货缺乏的巨大压力。
同样,中华帝国对美国也没有放松。由于美国作为世界第三大黄金生产国,中华帝国利用在美国的驻军和特权,对美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地区内华达的斯图亚特金矿(年产黄金1088000盎司)和科尔特斯金矿(年产黄金1421000盎司)强行占领,迫使美国内华达州跟中华帝国签署转让协议,这样中华帝国除了控制美国的几个重要的金融和工业城市外,也控制了美国80%的黄金生产地区,对遏制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太平洋地区,中华帝国加大了对澳洲和巴布亚地区的黄金矿藏勘探力度和对现有黄金矿藏进行改造,大规模提升产能。
当然,中华帝国从来都没有忘记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南非。正因为南非年产黄金占据了全球50%的黄金生产份额,中华帝国才会不遗余力的主导联合''入侵南非。即打击英国经济,又可以将大批黄金开采出来满足中华帝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所需,可谓一箭双雕。
随着联合''攻入南非首府比勒陀利亚,联合''主导下的南非只剩下了南非民国,但联合''并未将权力移交给南非民国,而是成立了联合''占领委员会,由国联控制南非。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主导,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辅助,德国因为暗中帮助南非,一直被安理会其他四国排挤,拿不到真正话语权。
蔡锷指挥联合''进攻比勒陀利亚时,故意下令让英军、法军、德军和意大利等''队佯攻东西北三个方向,而中华帝''则猛攻南面,并且第一个攻入比勒陀利亚。
蔡锷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先占领南非共和国的国库,达到独吞国库黄金等财富的目的。
4月2曰,联合''攻入比勒陀利亚,灭掉了南非共和国政斧。按照蔡锷的计划,中华帝''先头部队第一个占领了南非共和国的金库,里面200多吨黄金,2000千多吨白银,8000多克拉的钻石,还有六千多万兰特(400万龙币)现金等南非共和国的财富悉数被中华帝国夺取。为了掩盖强盗罪行,中华帝''在其他联合''进城前转移的所有财产,并炸毁了国库,连同南非共和国财政部的资产档案库也一并烧毁,对外宣称南非共和军已经将资产转移,反正所有证据已毁掉,就算其他国家猜到中华帝国方面做了手脚也没有办法。
战前的南非每年开采黄金高达200吨,到了1926年时,因英国急需黄金,加紧了对南非金矿的掠夺,从而使得南非的黄金年产量在1926年达到了600吨。不过,南非共和国的黄金大多数都被英国掠夺走了,今年的黄金虽然到手了450多吨,但是其中250多吨已经交给了德国换取德国的军火。因此,中华帝国只得到了200多吨黄金,但这也是一笔巨额的横财,对于中华帝国明年增发龙币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除了掠夺财物外,中华帝''第一个进入比勒陀利亚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控制了南非共和军空军司令部和装备后勤仓库,从那里得到了德国援助给南非空军的亨克尔战斗机、梅塞斯密特轰炸机、德国一号坦克等先进武器装备,同时也得到了这些先进武器装备的设计图纸和使用说明书,使得中华帝国能够掌握德''方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对德军的实力进一步做出正确的评估。
直到第二天早上,联合''其他部队才陆续进城,南非共和军此时已经悉数投降,不过有少量部队继续在农村进行游击战。
联合''南非占领委员会成立后,中华帝国立即主导联合''占领了南非境内的所有金矿、钻石矿、铂类金属矿等重点地方,然后召开联军委员会商讨瓜分方案。
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各国达成一致,英国得到了卡尔通威尔等六家金矿,年产量110万盎司,法国得到了瓦尔河中上游的克斯道伯金矿区,年产量70万盎司左右,德国得到了位于南非自由州省的奥克尼金矿三处,年产量60万盎司左右,意大利得到了瓦尔河下游的哼司道明金矿区,年产量在40万盎司左右。其他三十多个中小型金矿分别按照在联军内部的贡献率分给其他国联成员国。
而中华帝国则只要求了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这两处金矿一共才年产90万盎司的黄金。
(未完待续)
第510章 【核子工程】之人工嬗变
【今天第二更】
作为出力最大的中华帝国,中华帝国则只要求了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这两处金矿,一共才年产90万盎司的黄金。仅仅只要了这两个不怎么起眼儿的金矿,令各国大跌眼镜。
可以肯定的是,各国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以为中华帝国会至少霸占南非一半的黄金矿区,为此已经做好了打长久谈判战的准备。但中华帝国的意外让步令各国都松口气,尤其是英国得到了最大的金矿区,反而感激其中华帝国来。中华帝国更是趁机宣布此举是为了维护国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和睦友好,对于中华帝国的牺牲,国际舆论也赞美中华帝国的大方,予以高度评价。
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时的约翰内斯堡还不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金城,两个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区只开采了一小部分,这时的矿藏专家都认为这里的金矿只能开采几年就会枯竭,只有王辰浩知道,作为黄金城的支柱姓招牌,这两个不起眼的小金矿的下面,还有一条连在一起的长122公里,宽17公里,深5公里的巨大金矿脉,而且品质也是全球最高的,保守估计黄金储量为1。1万吨,将成为未来五十年内全球最大的金矿。由于跟上面的小矿脉之间隔开了一百多米深的一层砾化岩石才不被发现。
正因为王辰浩的坚持,中华帝国方面别的不要,只要了这两个小金矿和对整个约翰内斯堡地区的开采权利。没有人知道下面的宝藏,因此就没有人反对。直到多年后,中华帝国的这两个金矿分别发展成年产500万盎司和300万盎司的巨大金矿时,各国才知道那里的巨大财富,后悔的连肠子都青了。
当然,除了金矿外,联军也对钻石矿进行了划分。本来中华帝国方面也没有提出要占大头的意思,各国可能都因为在黄金矿藏分配上不好意思,从而在钻石矿分配上给了中华帝国大头。
参战的各国组成钻石投资公司,直接垄断南非的钻石开采和切割销售,中华帝国获得了20%的最大股份,其他三十多个国家将剩下的80%的股份分掉。
当然,南非民国也得到了一些股份,但非常的不满。只不过不敢抗议,因为敌人太多了,一旦惹毛了他们,南非民国将要面对的是四十多个国家,等于向全世界宣战,因此南非民国只好吃哑巴亏,期待一个有利的机会才能翻身。
就这样,国联成员国瓜分了南非的黄金和钻石矿藏资源,同时对南非施行托管十年,十年间联合''将视情况逐步将权利交还给南非民国政斧。
尽管中华帝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隐患,但这并不影响中华帝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华帝国的经济如此强劲增长是资源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融合的美国式的资源爆发和德国式的科技爆发的结果。
经过三十年的掠夺式扩张,中华帝国的资源发展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科技发展经济的道路也是一路畅通。
在战前,全球每年只有30%的科学创造和发明属于中华帝国,基本上都是在华外国人发明或者是中华帝国从国外买断得来的成果,华人自己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只占不足10%。这种结果虽然不尽人意,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晚清的''落后对人才的摧残严重,使得刚刚成立没多久的中华帝国没有多少基础可言。
不过,中华帝国将巨额的战争赔款用于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及十六年本科教育,设立中华宝星奖等巨额奖金扶植科学研发和技术创造,大规模从国外引进高技术人才作为导师来培养华人自己的科研技术团队,三十年磨一剑的苦功终于在战后获得了大爆发。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华帝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口全部实现义务教育,50岁以上的人口也基本上通过重读、夜校等方式接受义务教育,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虽然有大部分只处于识字状态,文化水平最低,但他们基本上都处于退休养老等非工作状态,不对中华帝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中华帝国普及本科教育体制下,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而世界其他国家当中,教育最发达的德国也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之说,国民教育普及率不过70%而已,且小学文化居多,跟中华帝国的普及本科教育差了个天上地下。
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超过300个,在校博士生已超过13万人,博士生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第二位的德国(1。2万人)。中华帝国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36:4。2:1。与欧洲国家相比,教育最先进的德国不过才达到10个硕士培养1个博士的程度,而中华帝国4。2个硕士就培养出1个博士,从而使得博士生的培养规模较大。加上中华帝国聘请的都是全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们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加上巨额资金支持,使得中华帝国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另外,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在校硕士生已经超过20万,而在校研究生超过200万,至于本科、专科生,由于开设的院校上万个,并且普及教育的大形势下,科生的资格考评已经不是那么特别的严格,保守估计每年的在校生在1800万人左右。
中华帝国对于教育的投入是全世界最高的,从最开始阶段的数亿龙币,到光华二十七年时,教育部的财政拨款每年已经高达30亿龙币。这比巨款以前有中央财政直接拨付,不过压力逐年攀升,中央财政已经无法全部解决。为此,从光华二十七年开始,中华帝国将12年义务教育拨款转由地方财政解决,中央财政只负责大学4年义务教育。
即使这样,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也让帝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吃紧,于是内阁最终出台了新政,向国民解释清楚,教育经费的来源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策略,帝国公民纳税项目中增加子女教育赋税项目。该赋税按公民工作的年限计算,每年扣除10元作为教育基金,年收入低于龙币120元的公民个人以及家庭总收入低于240龙币则免征该税。
通过这种方式,中华帝国每年通过收取教育赋税将获得40亿龙币的财政收入,不但可以继续维持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多出来的资金滚入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工资待遇,一举多得。
正因为中华帝国的庞大义务教育制度,使得中华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期获得了巨大的科研学术成就。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占据了全世界70%的份额,庞大的知识积累得到了大爆发,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都得以应用到了经济发展当中,成为中华帝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光华二十六年的中华宝星奖项当中,9个领域的13项发明创造当中,华人科学家第一次将其全部包揽,诞生了16位世界级科学巨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帝国北洋核物理工程实验室的张克林博士。年仅42岁的张克林博士有幸成为居里夫人的首席助手,在核物理工程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克林30岁进入北洋科技物理实验室,最初只担任一个不起眼儿的实验室器材保管员。不过,天天面对物理实验室里的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物理学家们,他虚心学习,很快就成为卢瑟福的助手,并在他的指导下工作。
光华二十年,当时的卢瑟福刚刚接替汤姆逊担任核子物理实验室主任。这一年,张克林从北洋大学获得了物理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北洋科技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张克林在科学上的重要贡献是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和照相技术,创制了自动计数控制的云雾室照相技术,借助于它来研究宇宙射线得到了许多重要发现。在卢瑟福的指导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