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182部分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82部分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把这些骑在大多数人头上的黄带子红带子们消灭掉,几百年的满清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民族裂痕,就永远不可能修复!
        听到旅顺和东三省被出卖的这一刻,孙纲确确实实的动了杀机。
        “绝不能容此等奸谋实现,”张之洞好容易平静了下来,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样,大声对众人说道,“我与坤翁在来时曾有一议,本为国家善后之一策,现在情势紧迫,愿于诸位共议。”
        孙纲正在那里琢磨要不要派一帮杀手去把那些满清王公和残余亲贵全都干掉,听了张之洞的这句话,他不由得一愣。
        对这位和李鸿章齐名的洋务重臣,孙纲一直是很佩服的,他们之间虽然接触不多,但为了让国家强盛这一共同的目标,他们在好多问题上都能不自觉的达成一致,并且配合得十分默契。
        为了支持孙纲的造船工业(也是为了和翁师傅赌口气),张之洞不惜耗费巨资引进德国的炼钢设备对汉阳钢铁厂进行扩建,使原来连生产建铁路用的铁轨都困难的汉阳钢铁厂居然能够破天荒的生产造船用钢了,部分解决了孙纲在造船时的原料问题,使得中国的造船工业所用钢材不再完全依赖进口,从这一点来说,张之洞对孙纲造船事业的支持是极大的。*
        这位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出李鸿章的(后世的伟大领袖就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孙纲之所以请素未谋面的张之洞也来旅顺“共商国是”,也是因为他知道。做为一个忧国忧民地爱国的中国人,他和张之洞之间。应该是很容易就一些事情达成共识地。
        虽然说张之洞和李鸿章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香帅有何倡言,就请示下。”孙纲对张之洞说道,他现在也很想知道张之洞看到国家面临这种险象环生的局面,会有什么好主意。张之洞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刘坤一,两个老家伙交换了一下眼色,张之洞沉痛地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目前两宫罹难。无端宵小祸乱国政,又有人以讨逆为名,窥觑神器,不惜行卖国之举,以致生民涂炭,国将不国,我辈岂能坐视神州就此陆沉,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当此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否则。任由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则亡无日矣!”
        张之洞的话一下子激起了好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议论了起来,而几位重臣却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没有说什么。
        孙纲也听出来了张之洞的“弦外之音”,他说的这个“非常之法”,是指什么呢?
        “可一二王公亲贵不惜卖祖宗之地与异邦,以保一己之尊荣,全不以国家民族为念,再奉此等独夫残贼为国家之主,恕晚辈不能从命。”孙纲想了想,朗声说道。
        既然张之洞帮他开了个头,他干脆就把话挑明了得了。这个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在他眼里,早就该收拾收拾去世了,现在都这个时候了,再让他去伺候什么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门儿都没有!
        他这句话一出口,屋子里立刻静了下来。所有人地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敬茗之言极是。”张之洞看着他。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我中国之命运,决不可交由此辈人等之手。”
        “愿闻其详。”李鸿章好象也听出来了有些不对,他看了看孙纲,又对张之洞说道,
        “眼下之势,莫若效西周共和之故事。”张之洞说道,
        张之洞的这句话一出口,屋子里更静了,孙纲看着有些吃惊的李鸿章,一下子想起了一件事,不由得明白了过来。
        他知道张之洞为什么会这么说了。
        据一些史书记载,当“庚子国变”之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仓惶逃往西安,“八国联军”在后面追击,大有将帝后“一勺烩”了的意思。**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认为北京不保,万一“两宫罹难,国家无主”,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张之洞、刘坤一等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中国差一点就驱逐满清,提前共和了。
        现在,历史的进程已经被孙纲这只小小“蝴蝶”给彻底改变了,“庚子国变”应该是没戏了,可没想到今天在旅顺,张之洞当着群臣的面,又以这种方式把这个事给提了出来。
        看来,历史还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啊。
        张之洞地提议,其实和孙纲的“变天”计划是不谋而合的。
        孙纲为什么救出朝廷众汉臣(一个满人都没有)和各国公使,又以李鸿章和这些重臣地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南方和内地各省督抚前来“共商国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团结最多的人,为以后的“变天”做准备。^^
        他借俄国人可能入侵(现在应该是快变成现实了)的理由,让这些封疆大吏派兵支援北洋,目的是为了一步步控制南方和内地的军权,不给“军阀割据”提供机会。
        至于“变天”后采取什么样的政体,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在让大家公议后,定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做决定。
        因为中国毕竟是从几千年地封建帝制中走过来的,说变就变,只怕会适得其反。
        可只要海陆军权都在自己手里,就不怕有人想翻盘子搞复辟!
        现在,张之洞等于帮了他一个忙,提前把这个“敏感”问题给提了出来。
        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把这个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解决了,对以后他的计划的开展,将是会有很大的好处的!
        “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召公共行其政,周之国脉得存,是共和之肇始,”张之洞说道,“今康有为作乱京城,而诸王公妄兴兵戈,托身异族,不惜卖祖宗之地以求荣,国家有大乱之兆,京中诸公幸赖敬茗救护,方得保平安,如今国将不保,诸公不趁时奋起,更待何时?”
        没有意想之中地吵吵闹闹,孙纲看到许多人居然面露赞许之色。
        孙纲想了想,他们有这种表示其实也很好理解。
        这帮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出来地士大夫“精英”们,“忠君”思想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反对康有为们地“变法”可以说在情理之中,康有为们的“政变”行为是他们根本无法容忍的,而满族亲贵们为了打败康有为而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的行为又让他们感觉到寒心,这些“精英”们的思想行为因为受到“传统固定思维”的限制,本能地有些“排斥”(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西方的政治模式,可如果是一种类似“变通”的“中国模式”的话,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按中国人的说法,“共和”其实并不是西方的首创,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有了。
        西周时期,周厉王暴虐侈傲,专利作威,宠信佞臣,国政日非。国人对厉王非常不满,开始发起了牢骚(叫做“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道路以目”(史称“厉王止谤”)。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流于彘”)。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静才得以幸免于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这段历史,就是后世的中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召公讽厉王止谤”故事,对后世的学生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而大清朝现在的情况,和周朝“当年”的情况还真有些差不多的说。
        孙纲这时在心里暗暗佩服张之洞,您老人家真是太有才了。





    正文 (三百二十三)针锋相对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2 5:11:48 本章字数:4259

        如果张之洞的想法能够实现,由李鸿章以“共和”之名执政中国的话,中国应该可以很快的从混乱状态中恢复过来。
        毕竟,“中兴名臣”李鸿章的个人威望,现在至少孙纲是不能比的。
        而由李鸿章“主持大局”的提议,又是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的张之洞和刘坤一提出来的,地方和中央在这个时候难得能够达成了一致,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形成的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膨胀的局面,很可能就因此而结束!
        而张之洞的这个提议,对孙纲本人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因为,以李鸿章目前对自己的推重和支持,将来的“接班人”,应该就是孙纲自己了。
        想到爱妻马早就说过,希望自己将来能接老头子的班,当时他还以为不可能,能够把北洋握在手里就不错了。可没想到,短短的几年,这就已经快要成为现实了!
        可能马也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将来接手的,会是整个的中国吧?
        “香帅所言甚是,”王文韶说道,“国家靡乱至此,非有老成持重之人主持不可。”
        “舟中之议,原本为万不得已之法,没想到现在却”刘坤一叹息了一声,没有再说下去。孙纲能明白他的意思,他们在来时的路上,可能还没有想到局势会变得如此之快,现在,俄国人的侵略就在眼前,如果不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国家可就真的要四分五裂了。
        “只是,谁人能为周公,召公?”孙毓汶问道。
        李鸿章的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慌之色,因为,他发现。好多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孙纲看着老头子那个样子,心中不由得暗暗好笑。
        这可是真正地“众望所归”啊。
        “少荃,国事艰危如此。你就不必推辞了,”张之洞没等李鸿章说话,抢先说道。“苟利国家身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难道你就真的眼看着国家陷入危境而不顾吗?”
        “百年之后。史官书及此事,当如何评之?”听了张之洞的话,李鸿章地嘴唇哆嗦了一下,颤声说道,
        “大丈夫行事。当求无愧于天地,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张之洞说道,“如此而已。”
        “今日之事,非是我等为难少荃,”刘坤一说道,“主持大局,非君莫属,我与香帅并无强迫之意。少荃若就是不答应。我们另推他人就是,只是。若因此久议不决,国事至不可收拾之境,后世史官,又当如何书及此事?”刘坤一的话立刻得到了好多官员的赞同,他们也开始纷纷向李鸿章进行劝说。
        “此乃公议,万望少荃从之,”王文韶也说道,“不如此,国家灭亡,就在须臾之时。”
        孙毓汶看了看孙纲,微微点了点头,孙纲知道,他是想让自己劝说李鸿章。
        孙纲想了想,说道,“晚辈有一言奉与中堂,请中堂不要见怪。”
        “你这孩子”李鸿章有些恼怒地看了孙纲一眼,似乎在责怪孙纲不该也附合别人逼他。
        “晚辈知道中堂心意。”孙纲说道,“自中堂与文正公扫平发逆,兴办洋务,创立实业,大治水师,国家方才一点点步入正轨,如久病初愈之人,刚刚有些力气,正蹒跚欲起之时,突遭重击,奄奄一息之时,而医者畏人言而不敢一伸援手,若病人就此身死,多年以后,医者忆及往昔,能不悔之乎?而病人已死,又有何人去责怪医者呢?”
        李鸿章毕竟是受传统教育“毒害”太深,自己地这个比喻,他应该能够明白。
        如果国家就此灭亡,大家都是亡国奴了,他自己背上什么“头衔”,又有谁去在乎呢?
        “晚辈的心里,只有强国二字,”孙纲诚恳地说道,“中堂大人和晚辈的心思一般无二,晚辈不忍国家就此堕入深渊,才不惜顶着枪林弹雨,救中堂大人和各位老大人出来,目地就是为了我中国不至为宵小野心家所把持,能有持重当国之人,中堂大人现在还不明白晚辈的心意么?”
        李鸿章呆立在那里,一时间作声不得,孙纲看了看一屋子地朝廷重臣,朗声说道,“国政大计,全在今日诸位,晚辈现在就去布置,防止俄人进犯,晚辈心中,只知有国,此心天地共鉴,若就此战死疆场,即所愿也。”
        他说完,转身离开,将一屋子重臣全摞在了屋子里。
        回到了北洋军情处,他立刻开始着手进行相应的军事部署。
        他立刻让人给在朝鲜的北洋水师提督叶祖圭发了加密急电,通知他立刻以水雷封锁对马海峡,禁止俄国舰队进入黄海,同时电令段祺瑞等将领,一旦俄军来犯,就迎头痛击,马玉昆和刘永福两军刚刚到达旅顺,孙纲将他们和随舰而来的广东水师提督程璧光请了过来,向他们说明了眼下的局势,马玉昆和刘永福立刻表示愿意听从调遣,孙纲随即安排马玉昆部毅军进驻辽阳,刘永福部粤军进驻海城,协助重病在身地刘铭传防守辽东。
        两支外省援军刚一下船,立刻就通过铁路风风火火的出发了。
        护送三大总督前来的南洋和广东的军舰这次也被孙纲“全体征用”了。本来,没有三大总督的授权,他应该是命令不到人家头上的,可现在局势险恶,他现在也根本不管那么多了,南洋来的军舰“南平”号装甲巡洋舰和广东来的“广胜”号装甲巡洋舰及相应的军辅船都被他给编入了北洋舰队,成立了由他直接指挥,刘冠雄、程璧光为副手地北洋舰队“护岸舰队”,担任起来旅顺和威海等地地防务。
        孙纲同时给南洋水师提督林国祥和福建水师提督刘步蟾也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