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丽妮知道了水下撞击试验的结果后也很沮丧,她根本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情况。
这也不能怪她,因为在目前这个时代,全世界对潜艇的发明和改进还都处在“摸索阶段”,设计制造出来的潜艇的样子五花八门,方的长的扁的圆的都有,甚至还有带轮子的(美国人莱克发明的“亚尔古”号潜艇),对比来讲,法国美女设计师弄出来的这款潜艇要先进多了。
孙纲是个军迷,虽然喜欢潜艇,但并不是潜艇专家,中国的技师们在这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弄出这样的笑话,也算正常。对于水下撞击会出现艇首破裂漏水这种情况,孙纲也是很感到意外的,当初他同意丽妮和喜欢冲角撞击作战的技师们的这个设想,其实也是因为小时候看过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对里面描写的“鹦鹉螺”号潜艇成功的实行过多次水下撞击作战“印象太深”的缘故。
现在既然试验证明这个战法根本不现实,那么如何才能加强新式潜艇的自卫能力,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潜艇部队地官兵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潜艇一旦鱼雷用尽。将完全失去自卫能力,所以,潜艇在水面航行时,还是需要火炮作为自卫或者攻击武器的。
对于这级新潜艇的尖弧形艇形,北洋舰队的潜艇兵们认为不必修改,因为尖锐的艇首在水面航行时非常“舒服”,让潜艇能够拥有很高的航速,这说明这种艇形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只要不用再考虑用脑袋瓜子去撞敌船就行了。
这样一来。新潜艇的问题其实就集中在如何布置甲板炮上面来了。
由于这级潜艇地艇身放弃了原先的“半潜舰”式的水面舰艇艇形设计,是尖梭形的。如果装上甲板炮地话,较圆滑的艇身非常不利于火炮的操作,一旦遇到风浪。炮手在上面都没有法子站稳,就更别说开炮了。再说,这一级潜艇的吨位要比上一级“半潜舰”式潜艇小很多,如果加上大口径甲板炮的话,开炮时会不会对潜艇造成什么别地影响。都还不好说。
对潜艇来说,火炮的布置方式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难道说要把这级设计比较成功的潜艇整个推倒重来不成?
但办法永远是人想出来的,在重新设计“海鲲”级潜艇的水面作战武器方面,孙纲这一回见识到了北洋船政局的工程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帮牛人给出的方案是,给新潜艇加装口径为75毫米地火炮用于自卫。||说的具体点,就是利用手头现有的装备,即将北洋舰队好多舰艇上使用的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装到新潜艇的指挥塔部位。
德国克虏伯75毫米舢板炮,为岸舰两用,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炮架。这种火炮主要是为海军陆战队上岸使用,必要时亦可架设在舰上使用。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定远”、“镇远”、“经远”、“来远”,以及日本的“扶桑”、“比睿”等舰都装备了这种火炮。当初王德军在朝鲜解救孙纲脱险时,在岸上使用的就是这种舢板炮。
这种舢板炮上岸时使用的炮架,与当时大清陆军装备地克虏伯行营炮的炮架非常相像,而在舰上使用时,用的是一种折叠式的炮架,军工人员提出的设想是,在潜艇的指挥塔下部同艇身结合处设计一个可以放置火炮的炮廓。在里面安装一个经过改进的类似陆地上使用地地阱炮式地可伸缩式旋转炮架,炮架上是一门75毫米的舢板炮,平时可以缩在炮廓里,战时则伸出艇外,炮手在炮廓里进行操作,既方便又安全。
由于丽妮设计地“海鲲”号潜艇的指挥塔不是象后世的潜艇设计的那种又细又扁的塔台,而是扁圆柱形的类似军舰的圆形炮堡式塔台,因此比较宽敞。增加一个小型炮廓是完全可以的。而且火炮射击时还可以有140度左右的转角。
当孙纲看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图,听明白了他们的讲解。他不由得连声赞叹。
以他从后世学到的知识和对目前世界近代海军武器装备的了解,这完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兼顾了潜艇的各项性能和指标,以及可能受到的影响,考虑得可以说十分全面。
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一旦被激发出来,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
经过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后,孙纲批准了这个给新式潜艇加装75毫米舢板炮的计划。
打捞上来的“海鲲”号潜艇被送进了船厂进行大修,同时开始进行安装75毫米炮的改造。
中国的新潜艇,又有了用于水面作战的火炮。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在潜艇方面的设计制造和战术运用,一直是走在世界前面的,当然了,这一切离不开一只从后世穿越来的“小小蝴蝶”的努力。
而智利海军紧跟着中国,在潜艇技术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智利海军从甲午战后一直在同北洋方面进行潜艇方面的合作,好多智利水兵定期到中国进行潜艇作战技术的轮训,在甲午丁酉两役中,好多智利水兵乘坐中国的潜艇秘密参加了战斗,获得了不少战斗经验,甲午战后,智利人根据中国方面提供的“长鲸”级潜艇的技术资料,也弄出了自己的潜艇,名叫“亚兰德”号,和中国人的最初设计一样,智利人的潜艇也取消了甲板炮,使用鱼雷作为主要武器,总体能性比中国的“长鲸”级要好一些,吨位也更大,智利海军先后建造了四艘这样的潜艇,并利用这些潜艇成功的对阿根廷海岸进行了“威慑”,结果使得阿根廷沿海的居民以为碰见了海怪,阿根廷国内因此发生了恐慌,阿根廷海军也被这几艘“神出鬼没”的潜艇弄得惶惶不可终日,智利海军用潜艇对阿根廷的袭扰行动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孙纲对于屡屡援助日本人军舰的阿根廷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中国虏自日本的军舰有好几艘都是原来阿根廷海军的舰艇,智利人这么做其实是等于间接的帮了中国的忙,孙纲也乐得看到中国在遥远的南美还有个“帮手”。
其实自打甲午战争时智利舰队千里迢迢来中国助战时起,智利就等于是中国的“盟国”了,丁酉战后一直担任北洋舰队总教习的智利海军少将马丁曾经向叶祖圭建议,北洋舰队远征南美,和智利海军联手灭掉总帮助日本人的阿根廷(还有厄瓜多尔),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对两国来说都很“讨厌”的“麻烦”。叶祖圭听他这么说吓了一大跳,他担心这么做会引起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应,是以没敢答应,但这件事也表明,一旦需要,中智两国是绝对有可能进行军事方面的“联合行动”的。
潜艇目前在海战中已经初露头脚,但信奉“坚甲**”思想的世界主要海军大国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国外报纸和媒体已经披露了中国在同日本的两次战争中都“大规模”使用了潜艇这种新兵器,并且战果显著,他们惊呼“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把我们甩到后面去了”,然而这些报导却被一些大国的权威机构斥为“胡说八道”、“天方夜谭”,让孙纲很是奇怪。
看样子这个思维和观念一旦被固定下来,想要改变还真是困难。
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不过,对孙纲来说,这倒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因为中国的关系,世界海军现在就兴起了“潜艇热”,对中国海军来说,可是大大不利滴。
正文 (二百八十六)掌权之思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2 5:11:44 本章字数:4277
中国海军在目前,最好尽可能的保持住在潜艇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进攻,在敌我双方大舰队决战实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潜艇部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好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海鲲”号潜艇的火炮装置终于改装完成了,在孙纲的要求下,进行了海上打靶试射,结果证明效果相当不错,虽然艇上火炮的威力很有限,而且射界还不能做到全方位火力覆盖,但相对于以前没有火炮的情况,毕竟要强得多了。
到这时,中国的第三级作战潜艇才算真正完成了“定形”工作。
改装后的“海鲲”号又进行了多次海试和水上水下攻击演练,证明完全达到了孙纲的要求,孙纲立刻开始让北洋船政局动工建造这种新潜艇,用来装备北洋舰队潜艇分队。
这些新潜艇的加入,再加上原来的“半潜舰”,“狼群”的出现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由于“水下冲角撞击作战”的“试验”完全“失败”,孙纲因此向叶祖圭提议,北洋舰队在作战时,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采用这种“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式的撞击作战方式。
叶祖圭听了他的建议也表示同意,他对“冲角撞击作战”可是深有体会的,大东沟海战中,在邓世昌的壮举感染下,叶祖圭也开足马力用“靖远”撞沉了日舰“扶桑”,虽然说有“打红了眼”的成分在里面,但他事后“理智”地想起来,也还是觉得这种战术并不可取,当时同在舰上的刘冠雄就坚决反对过,现在孙纲又指出来了这个问题,叶祖圭答应了孙纲的请求,并传令北洋舰队全军将士,在将来的战斗中尽量不要采取“冲角撞击作战”。
史书上记载的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是1866年(同治五年)7月20日发生的利萨海战。奥地利舰队的二十一艘战舰(含7艘蒸汽铁甲舰,其余为木壳战舰)在海军上将铁格特霍夫的率领下,排成三个楔形阵,冲乱了由二十四艘战舰(含十一艘蒸汽铁甲舰)组成单纵队地意大利舰队,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的旗舰“斐迪南德”号铁甲舰两次用冲角撞中了意大利舰队的主力铁甲舰“意大利”号,使其瞬间沉没,奥地利舰队因此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可因为邓世昌和叶祖圭的关系。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目前已经被世界海军界认定为是继利萨海战后“冲角撞击作战”的又一成功战例。虽然中国海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孙纲知道,大东沟海战恐怕才是人类海战史上地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了。孙纲在这次新式潜艇地“水下撞击作战”试验“失败”之后。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在以后的战舰设计建造中,完全取消冲角地设计,战舰舰首的设计将以增加破水适航性和航速为主要目的。
这个决定,在目前对中国海军来说,是极为为重要的一步,在世界上来说,也是很有远见的。
以后的海战,将主要以远距离炮战的方式进行,冲角撞击战术。已经到了退出海战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因为。作为一个穿越者,孙纲早就知道了未来海战的主流方向会是什么。
随着交战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在尽可能远地距离上做到有效打击敌人,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个作战理念,直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后世,也一样适用
现在,北洋的海陆军官兵和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在孙纲的指引下,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一理念,并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飞云”1型水上飞机的发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经过北洋军情处“军械司”的“大发明家”赵春泽和他手下的人地努力,中国海军有了第一种可以用于实战的军用飞机了。
这种被命名为“飞云”1号的飞机,主要以木构件为主翼宽2。61米,双翼单垂尾,使用一台经过改进的汽车用汽油发动机。最大升限为16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85千米,可以在60米的空中持续飞行近一个时辰(2小时)。而且可以搭载一名乘客(那位帮孙纲造潜艇的法国美女已经被“找存折”带着飞了好多回了),这种飞机有用于起降的轮子,按照孙纲的提示,赵春泽又发明了给飞机用于在水面上起降地带有船形浮筒地水上起落架和用于在雪地上起降的滑橇式起落架(这些对“先知先觉”地穿越者孙纲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对“找存折”们来说,绝对是“天才”才能想出来的主意),使“飞云”1号能够水陆雪“三用”。
当“飞云”1号飞机正式和“漫游者”号水上飞机母舰进行配合演练时,几乎整个旅顺口的海军官兵和老百姓都过来看热闹,一时间可以说盛况空前。
“漫游者”号铁甲舰经过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多方改造,在舰面上开辟了水上飞机的搭载平台,加装了专门用于吊装水上飞机用的起重吊杆,使她可以搭载三架“飞云”1型水上飞机,还可以搭载四个侦察气球,她的改建成功,意味着中国海军现在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航空兵了!
虽然目前看起来这种“飞云”1型水上飞机在起降时都需要母舰上的人员用起重吊杆将飞机吊起放在水面上起飞和降落,费时费力而且十分笨拙,而这种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水上飞机和它的母舰主要功能也就是用于侦察,和侦察气球配合使用,在真正的战斗中还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对中国海军发展史来说,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的。
熟知战史的孙纲知道,哪一个国家的航空兵,不是从这种艰难的起步开始的!
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的战鹰,也将一样能傲啸蓝天!
当看着水上飞机飞上天空,从战舰上空掠过,围观的人群里不时的爆发出阵阵的欢呼声时,孙纲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
自己在这个时代,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这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
眼看着古老的中国在自己制造出来的“蝴蝶效应”的推动下,发生这么多的变化,他的激动和自豪可以想见。
可越是这样,他越是担心,自己为中国所做的这一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