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无论是每道菜的来历、喻意、典故上,还是吃菜喝酒的讲究上,都都孕育着浓浓的文化情节。这让他相当的不可思议。大明的底蕴太深了,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满族人面对食不厌精这个词。只能说他们还是野蛮人。
现在从种种迹象上来看。大明肯定会向辽东发动进攻了。自从宁远之战后,大明与大金的交战只有四次,三次是袁可立这个老匹夫的偷袭。一次是明皇与金皇在喜峰口的硬撼,但这四次均以大明胜利而告终。当然大金兵不血刃的情况之下。夺去了山海关以东所有的军堡。
鳌拜并不想自欺欺人。当然认识到宁远之战以后。两国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逆转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是战斗人员素质的问题,而是武器。大明目前重视远程武器。他们神弩和竖盾的配合默契可谓是矛与盾的结合,从而让大金的勇士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大金的勇士在于骑射、搏击,但射被人家用竖盾挡住了,而搏击两字那是要冲到敌人身前的事情,在大明的神弩面前,想做到这一点,根本就不现实,所以三次野外的浪战均以大明全胜而大金全败为结局。
现在大金刚刚的面临着一次机会,那就是八牛弩的出现,在八牛弩面前,竖盾也只能成了摆设而已。虽然八牛弩射的慢,与投石机相仿,但石头与巨弩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大金可以在每个军堡制造一万根巨弩,但可能放置一万块石头吗?要知道回回炮用的石头可是要打磨好的三百斤,就算是举大金全国之力也没办法。
有了八牛弩则可以整军的装备,用上一点小手段,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进攻是不行,但防守还是有一拼之力的。但很可惜,明皇没有给大金这样的机会。突然的向天津那里运送军用物质,很明显针对的就是大金了。
“大人,既然如此,打算怎么办?”侯时云紧张的说,侯家一大家子人全部奔向‘乐土’了,但这块乐土马上就要面临着兵灾。这一步到底是对是错,侯时云真的看不清楚,在他看来,族兄的背叛也是无奈之举,皇上就不应该把这个事摆在了桌面之上,更加不应将侯家所有的官职一概的撤销,然后还不让再与军政两线有任何的联系。那侯家能做什么?离开了官和军两字,单纯的去当个地主还是做个单纯的商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侯家一直是临驾于商人、百姓之上的,就是因为侯家世代为官、为将,才有了鼎食钟鸣的世家风范,但现在一切就这样化为了乌有。而且是永世不得为官为将,这种打压的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侯家的幸福,才有了刺君之举。如果成功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通过侯家的运作,还可以搬回这一局,继续当官。但很可惜,刺杀失败了,侯家只能按着自己的方案全家撤到辽东。但现在辽东就安全了吗?
“报信之事,还是由侯家来负责吧,我还要去天津一趟,那里还有我们的人,只要烧了军需,某倒要看看,明皇拿着什么来攻打大金!?”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鳌拜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制止明皇向辽东出征,只有断了粮,机会就有了。
“烧军需?这可能吗?”侯时云一听吓了一跳,这个事还真是胆大啊。
“如何不可能,我以打听清楚了,皇商人是负责给大军提供军需物资,但并不是由军队来看守,而是靠着商人的家丁来护卫着。难度比起来要小的多了。”鳌拜充满自信的说,正如当时一击刺死给大金丢人现眼的二贝勒阿敏一样。“但此事,可一不可二,而且只能拖延明皇出征辽东的时日,希望这个拖延能给大金争取到了,准备的时间。所以侯家务必要尽快的把这个消息送到大金!在下借化献佛,这一杯酒敬阁下!”
鳌拜看不起汉人,这是把心眼里的,这个看不起不是鳌拜自已独有的,而是满族人共有的东西,他们对着汉人有着强兵的优势,特别是投降的汉人。但在大明杀了黄三一家之后,他开始寸步难行,现在又必须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只能靠着侯家了,礼下之人必有所求,所以他的姿态放下已经相当低了。
“足下能将传信的机会给侯家,让侯家能够立此大功,侯家已经是感激涕零,哪里还能不尽心尽力的完成。足下只管放心,在下这就安排好一切,保证在第一时间,将此信呈到大金。”大部队想越过边墙跑到辽东,那除了武力之外没什么别的办法,但只是报个信,只要找个高来高去的人,随便找处没人的地方就能翻越过去。然后关外有个地点接应一上就可以了。但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特别是现在大金的情报系统被连根的在京城被拔起的情况下,这种情报对于大金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是个大功劳,对于刚刚到大金的侯家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样,如此侯时云才如此说。
张掖城,阎应元受陕西行都司黄史缵之邀,在都司府正在会饮三百杯。
菜肴相当的丰盛,阎应元虽然受到了皇上的重视,但一直没有接交地方上的官员,包括在大同的时候,也算是深居简出。在人前人后没有混个脸熟,他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凡有不平的事,就要伸手管管,性格使然,这么多年的打磨还好了一些。但他的身份现在很尴尬,连个象样的官身都没有,倒不如旁边的曹变蛟人家的身份来的瓷实。职务倒是挺让人眼红,征西元帅,管着净军、锦衣卫和天应军。还好,战绩是打出来的,还没有人敢站出来指手划脚,就连天应军里那些老将,也因其在归化城那出色的表现,以及曹变蛟那誓死追随,而不得不买他的帐。净军和锦衣卫当然是看皇上脸色的,皇上的圣眷在谁身上,净军和锦衣卫的笑脸就跟着谁。从岱海开始,皇上就对阎应元高看一眼,这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所以当然得敬着了。
“阎元帅,本官有一事不明,正想请教。”这顿酒席的规格不算底了,黄克缵可以把阎应元当成了‘天使’级的人物搞的接待,眼前这个不如流的小吏,能一飞冲天入了皇上的法眼,让多少人眼红啊,这得是多大的机遇,西北大元帅,虽说统的兵不多,但眼下一二品的武将比比皆是,净军、锦衣卫又绝对的听从。虽然外边都说阎应元走了狗屎运,靠着奴颜婢膝尝粪舔痔,巴结上了皇上,一下子青云直上,但没有底蕴,本身没什么本领,只能当一个弄臣而已,现在靠着皇上的武器强大,才有了这么一点点的小功劳,也只是偶然而已。与武则天时的面首薛怀义一样,带着大兵没有遇到什么敌人,反而凯旋而归了、、、、、、
黄克缵却知道这样的话,无非就是羡慕嫉妒恨而已。阎应元从岱海开始跟随皇上,几番的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皇上的识人之明,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自己以二品大员的身份,几次相邀,放低了身段,但还是被阎应元以各种民务繁忙为由的拒绝再拒绝。(未完待续。。)
第573章军事制度
黄克缵却一心不改,今日有事,那明日,明日还有事,那就后日、、、、、、就这样,阎应元最终起来赴约了,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拒绝了。倒不是阎应元摆什么架子,因为他是皇上的人,所以对于皇上的思想他还是接受的。皇上曾经表示过,对于大明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特别的反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道理,官场之上迎来送往的钱哪里来的?说白了还不是公款吃喝?一顿饭能吃下几个月的俸禄,连想都不要想,就知道钱的来源了。你请了别人,别人就得回请,规格只能比你的高不能比你的低了,所以来来回回的,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之下,没有人能够独立在外,只能被染黑了再去染别人。贪污犯是不一定,但这种行为却比贪污还要严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但这公款难道就不是民脂经膏了吗?谁都知道公款吃喝是错误的,但又有谁愿意停下来从我做起,管好自己的嘴巴?
人是有惯性的,整天的活在风花雪月山珍海味之中,肯定是难以自拔的,当然也不愿意拔。这是生活、这是享受,即满足了口舌之欲,又能结交自已的人脉,还不用自己掏腰包,何乐而不为呢?不吃饭店怎么办?生意不好了厨子、小二都有可能失业,所以公款吃喝是为了创造就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在做贡献。
朱由校的前世就相当的讨厌这种行为,那里的风气太差了,只要不装在腰包里,吃的再多也没有一分的责任。当上面刮起廉政风有检查的时候,为了吃,人民的公仆们开着车不远百里的,跑到山村里的农家菜、山庄里去吃。
所以难免有些倾向性的说这些话,阎应元等一众帝党都知道朱由校这点喜恶,所以对于这种宴请,基本上是拒绝的。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当官的却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这样的人能是好官?
阎应元在请示了皇上之后,盛情的确难却,朱由校许可了,看看人家送的是什么炮弹。目的何在。这不阎应元才带着皇命所来。而行都府里所见。的确让阎应元这等土包子看傻眼了。餐桌上摆的那叫一个丰盛。大鱼大肉在此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了,这里基本都是阎应元没见过的菜式,庖凤烹龙炊金馔玉。水陆俱全是洋洋大观。
而吃饭喝酒还不行,还得弄几个娘们过来在桌子前边绕来绕去,一个个搔首弄姿任君采的样子,也太不会办事了,阎应元一个劲的大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出来的时间不断了,旷日持久,全靠着五姑娘来打发那可怜的生理需要,这来几个姑娘,自己的‘道心’哪里又能承受的了呢?
心里正纠结着,这边听到了黄克缵的话,急忙收回那看不过来的双眼说:“黄大人万不敢如此客气,有话请讲,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阎元帅果然是快人快语,爽快之极。实不相瞒,皇上在大同成立了大同精忠队、在蓟州成立了蓟州铁血队,但不知,没有入选的战士到底如何分配呢?”
这个问题一问出,还真把阎应元给难住了,怎么说这个问题?这事关皇上的事情改革,当然要裁撤大批的没有战斗力的兵将,但大明的兵相当多,连着空饷在内,有着百万左右的兵将。但对于目前的战斗力,却让皇上头疼不已。
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
兵源问题就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也就是军户。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他们被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从神宗开始,又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
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军官问题,想要上升一步,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这是军队军官**的最大根源,也是所有末世最主要的原因,国家是强大的统治工具都毁了与了**之中,一旦遇到了风吹草动,这就是相当危险的。
以上的种种军事制度,就是大明战斗力低下的最大根本原因,皇上当然受不了这种局面,所以自己去组建、训练亲兵。实践说明,皇上的这一步走的相当的英明,直接扭转了大明与异族之间仅仅是以防为主为全部的军事政策,从而能走出城池,可以打野战、打大仗、打胜仗。这让全国均为之一震。
至于皇上如何安排那些没有入选亲军预备役,或者以后也不可能有入选机会的兵将,这样的问题还真不是他一个做臣子的应该说的。大同精忠队剩下的兵,皇上的确是给安排了,要他们去岱海还是归化城,但很可惜,那些兵根本不听。(未完待续。。)
ps: 下周的推荐是,分类图片轮转推荐,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神器。是不是能让梦难成走的再远一点。
各位阎应元这位最大的抗清英雄都不知如何是好了,给个面子,赞一下吧。
第574章西北军户
遇到了大同那样不知好歹的兵,皇上只是一笑置之,而跟随皇上身边的人,也无话可说,无论孙承宗以及张朴,还是总兵杨国忠。大家都选择了沉默,皇上都说了自愿,如果再说别的话,反而落了下乘。
大明的兵实在是太多了,百万左右的兵,连带着他们的家庭,那将是多少的人口。明年由朝廷支付的军费,皇上早早的就支付完毕了。这些兵虽然战斗力弱到了极点,但国境线还要保卫,所以这个政策可不敢随便的说,好在皇上的光报里给了一句百元禁忌,阎应元脑子转了几圈后,不答反问道:“黄大人,下官也有一个疑问,不知当问否?”
“阎帅尽管畅所欲言。”黄克缵一挥手,让侍候的下人,和跳舞的乐师、乐妓都通能的退下,一个大厅里就留下他们二人。
“远的不说,单就此次鞑靼来侵,从这次战斗中,黄大人感觉张掖的守军表现如何?”阎应元花花肠子也不少,单刀直入说。
“实不相瞒,四千军队拒不回援,守军的战斗力直是差强人意。守着地势,竟险些被鞑靼人破墙而入,老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