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古今奸海 >

第29部分

古今奸海-第29部分

小说: 古今奸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人搜刮抢掠已得到不少实惠,也知道这块瘦肉上已榨不出多少油水,就顺水推舟卖他一个人情,答应他免括金银,带了二帝、宗室北归。
    听说徽宗、钦亲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张邦昌心中窃喜非常,但为了收买人心,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仪卫、法驾,脱去龙袍换成缟素,率文武页官及城中的百姓在南薰门摆设香案,面对囚禁二帝的金营遥遥祭拜,哀哀痛哭,声泪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样子。可是,当他到金营与他的恩人话别时却又换了一副颜色,他穿红袍、张红繖,威风“凛凛”,王时雍、徐秉哲、吴拜、莫俦等众星捧月一般簇围左右,俨然一位货真价实的真龙天子爷。
    这一年的春天,金宗望先行一步退兵,他押解徽宗、宁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嫔经骨州向北进发。三天之后金帅宗翰押钦宗及皇后太子随后由郑州向北进发,撤离京师。金人围城时到处侵扰劫掠,甚至挖坟掘墓,把尸体挖出来弃之荒野,用棺材装饲料喂军马。撤兵前夕,又惨无人道地焚毁无数寨栅,当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金兵却在城下鼓乐而歌。金人临走时问张邦昌是否要用留兵保护,张邦昌倒是很想有金人一直撑腰。可权领门下省吕好问却拒绝说:“恐怕北方的兵卒不习南方的水土,不会安心驻扎。”金人又试探;“只留一贝勒怎么样?”吕好问又托辞贝勒是贪人,不敢留住,恐担不起责任。金人只好全军北撤。张邦昌很是恼火,责怪吕好问。吕好问说;“相公对天下人说,忍辱负重屈节金人蹑位登基,实出无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应徐图后举。相公请三思,过去大臣劝进,人心所向都是慑于金人的暴虐。现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风依旧。如今康王是皇室后裔,领兵居外,众所归心,为什么相公您不拥戴康王?为今之计,应迎四元祐皇后,并请康王正位,庶获保全。”监察御史马伸也请求奉迎康王。张邦昌权衡利弊,知道金人北归,大势已去,也应该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于是决定从吕好问之计,王时雍反对说:“而今已是骑虎难下,您应深思熟虑、方作定择,以免来日后悔莫及。”徐秉哲也赞同王时雍。但张邦昌远比这两个目光短浅的家伙狡猾得多,他立刻删元祐皇后为宋太后,入御延福宫,又派蒋师愈带信去见康王自陈:“邦昌勉循金人拥戴,是想权宜一时以救国难,绝无其他企图!”他还恬不知耻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报国的情节:“邦昌得知二帝蒙尘,哀号欲绝,以身投地欲殉家国,绝而复醒,金人却不肯收回成命,实在是口舌难争,邦昌又以首触柱速求一死,无奈金人昼夜监守,求死不能·忽然城中百官联名劝进,推邦昌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与大金抗争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只为百官劝谓:“势已至此,虽死不能使二帝回迁,只有从权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谋后留。若坚持一节而死,一定连累二帝,怎么称得上是忠臣呢?”本来邦昌身为宇辅,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节,还有何面目见天下黎民!然而念及复兴之计,实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国不顾!不久,张邦昌又派谢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宝——王壐献给康玉,又降手书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处资善堂。他又派遣使官奉车驾、衣物以及其他御用之物去南京进献给康王。不久他自己也赶到南京,拜见康壬。张邦昌见到康王时表演得更是生动逼真,他葡葡在康王驾前,伏地恸哭,请求康王赐之死罪。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张邦昌跪倒称贺。高宗封他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不久又擢为太傅,位脐三公
 背祖弃宗赵良嗣
    赵良嗣本名马植,祖籍辽燕(今河北北部),世代都是辽的大族。北宋末年,他在辽任光禄卿。因为人奸诈狡猾,为同僚所不齿。马植一见自己在辽国混不出什么名堂,就想改换门庭,另择高枝。偏巧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郑允中为正使、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马植觉得机不可失,在童贯经过卢沟时,连夜谒府求见,说要向童贯面陈灭燕之策。童贯暗自思忖,马植本是辽国人,反倒要向自己献灭辽之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他吩咐小吏把马植请进来。马植一见童贯,慷慨陈辞,说:“大家本是天朝大国,皇上圣明,万民恭顺,马植心中向往已久,只是无缘表述。今天诈帝荒淫无道,辽已是奄奄一息,马植一心弃暗投明,希望您能明察心迹!”接着又说:“不仅大宋欲除燕保国,女真人对辽也是恨入骨髓,如此宋如派遣使臣从登州、莱州渡海去同金人结盟,与之相约,南北夹击共灭辽国,辽指日可图!”童贯听罢,喜出望外,以为马植是一个深谋远略且识时务的“才俊之士”,立刻约以同归宋朝;并将马植改名为李良嗣。举荐给宋徽宗。
    宋徽宗在大殿召见马植,问他何以去辽附宋,李良嗣赶快又抓住机会表白一番他的耿耿忠心,再陈联金破辽的主张:“辽国已是天年将尽,陛下你心念旧民身遭涂炭之苦,收复中原昔日之疆土,是代天行道,以治昏乱。王师一出,旧地百姓必当壶浆来迎。不过,万一女真人得志,战端一开,那么就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所以臣以为事不可待,陛下宜早作定夺。”当时群臣争议纷纷,多数人以为一百余年以来大宋虽与诸蕃接壤,但一直禁止商贾舟船往来。一旦张开国门,弊端亦会随之而来。又以为虽联金可以攻辽,但金亦非心无杂念之邦,倘使辽一旦被灭,鼎足之势一去,全国没有后顾之忧,统兵南下,叩扰中原,也未可知。但是徽宗皇帝却很欣赏李良嗣的主张,又赐以同姓称赵良嗣。任秘书丞,再迁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加在文殿修撰。
    宜和二年(公元1120年)二月,赵良嗣奉旨出使金国,见完颜阿骨打,商议合兵夹击辽,收复燕云十六州。此后往返六七次,与金人争议颇尽“心力”。最后金人提出,金出兵帮助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宋要把输给辽的岁币如数输给金国。赵良嗣一心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而且更想借两国兵力报自己在辽时不被重用之私仇,所以概不顾国家的屈辱,百姓的苦难,签下了和议,因为宋金使者往返都要渡海,史称“海上之盟”。他得意洋洋地回到汴京,邀功请赏,被进为龙图阁直学士。
    海上之盟签定之后,童贯率军两路攻打燕京(今北京),结果大败而归。后来,辽内部政局不稳,童贯以为有机可乘统文化和价值标准,提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并,再次出兵攻打燕京,又损兵折将。童贯为保住自己的“声誉”,请金人履行和议出兵相助。金人果然一举攻下燕京,并把燕京城烧杀劫掠一空,最后只把空城还给了宋朝,又索要加输代税钱每年一百万贯。然而赵良嗣却因献策复燕“有功”,加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宫,官至光禄大夫。
    赵良嗣由此不免时时“居功”自傲,他装模作样地对徽宗说:“赵昔在北国,曾与燕中的豪士刘范、李爽以及族兄柔吉三个人结义同心,欲破幽州、蓟州以归附天朝。我们三个人曾在北极调下洒洒祈天,发誓如他日大功告成,就挂冠谢事,以表示我等行事绝非为邀取功名富贵。仰仗陛下的神威,今日幸得收复燕京,大功告成。臣怎能不顾前日弟兄之约。希望陛下许臣解甲致仕,躬耕田园。令有识者说:‘那就是平燕献策之人,而今得清闲退居,真是天下美事啊!’陛下如不成全,则有人以为臣既然敢欺神明,以后何所不至呢?”他欲擒故纵,明知徽宗不会准许,还多次上表请归,做出一副只为国家,不为官禄的忠义之状,最后“无可奈何”地留在朝中
 以“莫须有”害人的秦桧
    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秦桧与金人狼狈为奸,一手策划的和约签订了。当时抗金名将岳飞任淮西宜抚使,与金人的多次交锋,使他深刻认识到了金人的狡诈、暴虐,于是,他上疏高宗、言明利害:“如果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与倒悬之苦,用议和来应付一下局面倒也罢了,如果欲使大家统一,议和绝非长远之计。故应时刻准备,以防不测。”这话正触了秦桧的肺管子。
    这年七月,金兀术杀了在宋金议和中主张将河南、陕西归还大来的领三省事宗磐和左副元帅挞懒,和约岌岌可危。岳飞等再次上疏,劝谏高宗有备才能无患。当年高宗怕自己做不成偏安的主子才下令抗金,而今和议已成,偏安有望,因而对岳飞等的疏谏置之不理。
    第二年春天,金兀术果然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分四路大军人侵中原。不出一个月,河南、陕西相继沦陷。高宗这才慌了手脚,急忙调兵遣将,让岳飞出师西征。岳飞率领三军将士先后攻克了颖昌、蔡州、洛阳等地,然后又亲率五万骑兵进驻耶城与金兀术的精锐部队交战。岳飞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全军将士同心协力,上砍敌人,下斩马足,这一战切断了金兵的归路,并几乎活捉了金兀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就在此时,高宗却因畏惧岳飞一将在外,功高权重,日后会威胁自己的皇位而开始动摇北征的决心。秦桧自然更害怕北征大战告捷区别仅仅是“纯粹经验”本身之内的区别;企图超出唯物论,金朝政权一败涂地,从而丧失自己赖以升官发财的有力后盾;于是他力主让岳飞班师回朝,还假借他人之口,说什么“兵做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两个人虽各有所思,目的却只有一个,当即一拍即合。高宗立刻降旨前沿,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接旨,大吃一惊,他知道功到垂成之时突然收兵,千千万万黎民百姓渴望统一的苦心,三军将士多少年出生人死、浴血奋战的战果,“还我河山”的强烈愿望都要毁于一旦,于是请求朝廷不要班师,要增兵添粮,以便一鼓作气收复故土。他越是主战,高宗和秦桧越是心寒胆战,竟然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还朝,岳飞无可奈何,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啸,最后只能含泪领旨。
    令岳飞班师回朝并不是秦桧的最终目的,岳飞多活一天,就对他多了一夭的威胁,他就一天不能安宁。他先与高宗合谋授岳飞枢密副使,明升暗降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又私下里召集党羽罗织岳飞的罪名。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月初,秦桧党羽、御史中丞何铸与殿中侍御史罗汝辑文章弹劾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藐视朝廷、目无君主,要高宗对岳飞“速赐处分,作就闲饲,以为不忠之戒。”并把副本交给岳飞,逼迫他辞去枢密副使。
    然而这仍不能使秦桧罢手,他下了至死方休的决心。十月,秦桧又勾结贪功忌贤的张俊,收买了岳飞的部将王俊,指使王俊诬告岳飞的长子岳云及其部将张宪谋反体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学说肇始于19,把二人逮捕下狱。接着,又派人到庐山把岳飞骗至临安,以谋反罪一下狱;由御史中丞何铸负责审讯。何铸曾受秦桧指使弹劾过五岳飞,可当他真正面对这位精忠报国、凛凛不屈的英雄时,听他义正辞严地谴责秦桧的卖国罪行,终于被岳飞的一身正气所慑服,他掉过头来开始同秦桧据理力争,为岳飞辩解刁白之冤。秦桧恼羞成怒,撤掉何铸,改用万侯成继续审理。
    岳飞自北宋末年从军开始,栉风沐雨、转战南北,不但骁勇善战,还爱护士卒、扶助黎民。他生性耿直、行为端正,不贪财不恃功,秦桧实在找不出足以置之死地的罪状,搜肠刮肚地罗织“莫须有”的罪名:
    首先,诬蔑岳飞曾言“已与太祖皆三十建节”。区区臣子故与开国皇帝相提并论,不是谋反是什么?
    其次,“应诏淮西不救”。他们捏造绍兴十一年淮西战役中,朝廷十五次下“御札”令岳飞进师,岳飞却按兵不动,坐观胜负②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指理性认识。参见“心理学”中的,对圣旨置若罔闻,不是谋反又是什么?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而岳飞面对如此卑劣的行径和一系列惨不忍睹的严刑逼供却从未屈服,拒绝在所谓的“供状”上画押。
    岳飞被关入大理专狱后,韩世忠对这种无端的陷害恨之入骨,他质问秦桧:“王俊告发岳飞有谋反之意,相国可曾查到了真凭实据?”面对这咄咄逼人的质问,秦栓半晌无言,许久才奸笑着:“也许有吧。”韩世忠听后愤愤说道:“‘也许有’的罪证怎么使天下人信服呢?”
    朝野上下正义呼声使秦桧寝食不安,他深感事情拖延越久,自己越难下手。他白天黑夜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那群无耻的党羽也紧张地盯着他紧皱的两眉、阴鸷的双眼。他终于停下来,挥手做了一个“砍”势。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正是旧历除夕的前一天,杭州城的百姓忙忙碌碌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祈盼着来岁的安康,从此不再妻离子散、不再国破家亡。然而就在这一天,岳飞被押上了风波亭。他北望中原,感慨万分,禁不住愤笔疾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英勇就义。
    岳飞被害后,秦桧仿佛扫除了前进途中的最大障碍,从此眼前便是一马平川了。高宗为表彰秦桧,进封他为太师、魏国公,进而再封秦、魏两国公,妻王氏为韩、魏国夫人,连襁褓中的孙子也穿起了三品朝服
 炙手可热的韩侘胄
    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光宗请示退位的太上皇孝宗皇帝,竟遭到孝宗的反对。李后一时生恨,在光宗面前进言说孝宗有废立之意。皇帝也有怕老婆的,从此光宗再也不去朝拜他爹了。甚至孝宗驾崩了,光宗也自称身体不好,不出朝执丧。朝野上下一片骚乱。
    知枢密院事赵汝愚,欲拥立皇子嘉王为帝,但要请示太皇太后,即高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