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63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63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针都听的见的程度,纷纷听听这位实际上的帝师会说些什么,今年朝廷为了赈灾,可没少刮银子,听说户部现在肥得冒油。这徐光启的赈灾方案,杨改革由于事出突然,还没有和徐光启沟通过,还是头一次听到徐光启的赈灾方案。
    这样多?杨改革很好奇,道:,“徐师傅快说说,这都有那些办法?”
    “启禀陛下,这赈济,臣拟定的是,朝廷拨钱粮经运河入黄河,运至开封等沿河城市,再陆路运至受灾各州县赈济,如此,受灾各地,有粮可食,必可减轻天灾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是五月中旬,如果如今下达圣旨,开始赈灾,圣旨到南方,怕最少也得小半个月”在南方筹集、调集粮食,怕又需要一段时间,再把粮食走水路运到开封,陕西各受灾的州县,又要一个月,如此下来,怕至少也要到七八月去了,这,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徐光启早已经有了对策,微微道来,立刻博得不少人的点头称赞。
    “不错,确实不错,如今,这确实是到了该下圣旨大规模赈灾的时候了,如再迟,怕迟则生变啊”。杨改草点点头,这个时间点,确实是不能再迟了,再迟,八月份陕西的老百姓还吃不上朝廷的救济粮怕农民起义,也就是早晚的事。
    ,这赈灾是和以工代赈连在一块的,陛下,可一边在南方调集赈灾粮,可一边派人到陕西各受灾的州县,组织受灾的百姓,组成运粮队,协助运粮,其中的一些则开往运河、黄河等沿河两岸驻扎。一来,这沿河驻扎之后,粮食容易运到,就地食粮,损耗较二来,一些地方水浅不易运粮的地方,可以充作纤夫,快速的助粮船运至陕西。如今已近是五月中旬,派人到陕西各州县把人组织起来,没有一个月,怕是不成,再沿河下至黄河,运河两岸,这几个一起,有一个半到两个月,时间就够了,才好可以接到江南的运粮船队,如此,也不会误了运粮的时间”徐光启的计划,一环扣这一环。时间控制得刚刚好。
正文 第二百一十九章 围湖造田
    “很好,很好,徐师傅,这样的安排,时间衔接得很好,不至于耽误事”杨改革夸奖道,说道这里,杨改革才出了一身冷汗,才想起来,这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那就是一坨渣,远不是二十一世纪可以打电话,调火车,用飞机那样方便,这北京的赈灾圣旨到南方得小个把月,南方筹集粮食又是一个月,粮食运到陕西,又要一个月,这三个月就过去了,要想让陕西的老百姓吃到赈济粮不造反,起码要在四月份就提前下圣旨准备。杨改革那个时候,虽然知道陕西会干旱,虽然也知道陕西要赈灾,但是绝没有想到,要提前两三个月时间去赈灾,杨改革原本以为,即便到了六月份再开始赈灾,也来得及,那里想过,这古代的交通实在太渣,要是六月份开始赈灾,那么,陕西的老百姓起码要到**月份才能吃到赈济粮,那个时候,怕已经造反了。
    更让杨改革惊出一身冷汗的是,杨改革自己把这农历当公历过了,习惯了公历时间,还在用公历的时间月份计算农历的粮食生产周期。杨改革想起来,这古代用的是农历记事,也就是说,如今的五月,端午节刚过,如果用二十一世纪的公历来算,已经是六月中旬了,按照杨改革的理解,这暑假才是收割粮食的季节,应该在七月左右,到那个时候,那些地方受灾才知道,才会开始赈灾,如果按照杨改革以公历当农历过的算法,杨改革以为七月才会收割粮食,实际上,农历在六月就开始收割粮食了,如果农历七月才开始赈济,明显的把这赈灾的时间延迟了一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再赈灾,怕什么都晚了。
    杨改革心里,懊悔不已,自己天天念叨赈灾,天天为赈灾想办法,却没料到,把这最基本的赈灾时间,都给搞混了,如果不是有人今天提起这提前赈灾的事,怕自己会按部就班的把这赈灾的事,搞到六七月去啊,要是到那个时候才赈灾,天晓得
    “接下来呢?接下来还有那些措施?”杨改革惊出一身冷汗,这事,自己可真的够糊涂的。
    “回禀陛下,接下来,臣以为,光是赈济和以工代赈是不够的,还得把陕西的百姓迁移出去,这才是正途。”徐光启接着说自己的计划。
    “迁移出去?迁移到那里去?”杨改革觉得好奇,这受灾了迁移出去,是没错,这陕西那块地,养不了那样多的人,多的人除了迁移,没有别的办法。不过,这往哪里迁移?不会是说迁移到台湾去吧?那里是个好地方,一年三熟,土地肥沃,不过,现在还没搞定郑芝龙呢,怎么迁?肯定是不行啊!人家根本不给我这个当皇帝的面子啊!
    “回禀陛下,是的,迁移,臣的这个对策,是和前两个相辅相承的,沿河运赈灾粮过去,回来,则可把人用船运送出来,这沿河运送,比这陆路要快,要节约时间,也节约粮食”徐光启没有直接回答往哪里迁移,而是解释这迁移的好处来。
    “沿河迁移出来?迁移到哪里去呢?陕西要迁移出来的,怕有几十万户,或者上百万户之多啊!那个地方能容易如此之多的人呢?”杨改革就纳闷了,这台湾根本就没有搞定,根本不可能迁移啊?自己是准备把人口迁移到台湾去,不过,这郑芝龙才刚刚接触,还在招郑芝龙入京呢,谈都还没有谈呢,如何安置?总不能让那些老百姓到江南去耕种吧?要是那样,这江南的老百姓还不和陕西的老百姓打起来。
    “回禀陛下,臣的打算是围湖造田,以供数十万户百姓安居。”徐光启现在才把自己的打算说出来,说到这里,停顿了下来,似乎为是为让君臣有个接受的过程。
    围湖?杨改革纳闷,在那里围湖?“徐师傅,这,在那里围湖?那个湖可以供数十万的百姓安居?”杨改革心目中的湖,就比院塘大一点,上百万人口下去,这湖怕是连水珠子都不会剩下一个。
    不光是杨改革纳闷,朝堂之上,其他人也纳闷,沿河运到江南是比较简单,这坐船,一日千里也不是吹牛,但是,这江南哪里还有地方供这样多的人去耕种啊?能耕种的,人家早就开垦了,还等着你过去耕种?都准备看看这徐光启怎么说。
    徐光启也许觉得自己这个办法过于的异想天开,停顿了一下,才回答道:“围洞庭湖”说完,徐光启就闭嘴了,这个办法,确实是异想天开了点,说完了,就不说了,准备让君臣都有一个适应的时间。
    啊!!杨改革呆住了,围洞庭湖?这这个主意比自己这个穿越者还要能异想天开啊!洞庭湖是那样好围的吗?那洞庭湖多大多深,你能围得了?
    不光是皇帝吃惊,大臣们同样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徐子先的胆子和魄力如此的大,敢说围洞庭湖,这得多么大的胆啊!
    “徐师傅,你肯定,是围洞庭湖?”杨改革弱弱的问道,杨改革十分的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回禀陛下,确实是围洞庭湖。”徐光启说这句话的时候,气定神闲,好似这件事一定能成一样。
    杨改革那个晕,这都是怎么了?这都能行?
    “徐师傅,这能行吗?”杨改革晕乎乎的,只能看徐光启如何的解释,这件事,杨改革又暗暗自责,没有把握好时间,没有和徐光启好好的沟通,否则,也不至于自己如此的被动和不解。
    “回禀陛下,围湖造田,不是臣今日首次提出,古已有之,不光是洞庭湖,这太湖,鄱阳湖,等等,都在围垦之列,大规模的围垦,甚至可远推至宋,当年为了抵挡元军南下,曾经在荆江南北筑院田,开垦过近二十万倾的良田,所以,臣以为,这围湖一事,大有可为。”徐光启微微道来。
    朝堂之上,不少人陷入了深思,听了徐光启的话,不少人点头,这围湖一事,确实,古已有之,不少书上都有记载,有的人觉得,这确实是件可行的事。
    “启禀陛下,臣以为,徐少保所言有理,这围湖古已有之,想洞庭湖烟波浩渺,有八百里洞庭之说,如果能围出一部分作为良田,容纳百万移民,也不是难事,也算是造福百姓的一大善举啊!臣赞成。”一个大臣率先就出来赞成徐光启的计划了。
    杨改革还在为这围洞庭湖的壮举感慨。还在为徐光启那种开阔性、散发性,惊艳的思维感到惊讶!
    徐光启又接着道:“陛下,这洞庭湖素来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臣查阅过不少文牍,发现这洞庭湖有些地方,水只有几尺深,有点不过丈余深,这完全可以筑土围院,改造成院田,这院田不光土地肥沃,而且还不缺水,如果不怕这溃堤,这完全就是鱼米之乡啊!想这移民如果知道是把他们迁移到鱼米之乡,估计很乐意,这八百里洞庭,乃水草丰盛,鱼肥米多之地,别说迁移百万移民,怕是数百万,也绰绰有余”徐光启为自己的计划解说着。
    杨改革被徐光启的围湖造田计划几乎打动了,如果真的如徐光启说的,这围湖出来的田,是良田,又不缺水,是造就一个鱼米之乡,移民们肯定会很容易接受,移民的抵触情绪会很低,便于移民。能容纳百万移民,那往这里移民,则一点问题没有,不必等到自己搞定了郑芝龙,往台湾移民,那时间是在是赶不上,不过也纠结了,这洞庭湖是干什么的,杨改革还是有点印象的,中学课本里就说了,这是长江泄洪的地方,这把洞庭湖围了,那长江发大水咋办?日后的环保人士不会找自己麻烦吧?
    “徐师傅,这洞庭湖是长江发大水时候泄洪形成的,这大规模的围院了,不会对长江泄洪造成影响吧?”杨改革又担心起这个来。不过话还没说完,又觉的自己是多余的瞎操心,这眼下老百姓造反,自己都还搞不定呢,还有心思管长江是不是没地方泄洪?明末的农民起义,可不是发生在江南,而是发生在北方,自己还是先把北方的老百姓搞定吧。
    皇帝的这番话让徐光启很是不解,这长江泄洪和围一点院坝有什么关系?这前人都不是这样干的吗?又不是我们大明朝首创大规模围湖。
    杨改革很无奈,自己不该说这话,这是多余的:“徐师傅,这个,就当朕没说,暂且不管那个什么泄洪的事,先说说这围湖,具体的怎么操作吧。”杨改革是下定决心,先把湖围了再说,至于以后的什么洪水和泄洪,以后再说吧,这眼下,还是以移民,防止老百姓造反为最重要的事。
    徐光启也就没去考虑那个什么泄洪的事了,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陕西受灾地方的百姓,光吃赈济是不行的,这天灾,陛下预测会延绵数年,所以,臣才想出了这个移民的办法,走水路,经黄河,至运河,再转长江,把移民送到洞庭湖,太湖等地,然后组织百姓围湖,所得之地,可分给灾民,如此,陕西延绵数年的天灾,才是解决的正道。”徐光启简短的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杨改革点头,这个,是没错的,这天灾,绝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如果年年都躺在陕西等着自己的救济粮,怕自己也没那个能耐,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赈济粮往陕西送,自己没那个财力,这徐光启说的对,送到洞庭湖,太湖去围湖造田去,然后自己耕种,这个,才是正道啊!否则,连续几年天灾下来,自己怕是有数千万的家产,也给他们吃穷了。
    “诸位卿家,都说说这个办法如何?议议吧。”杨改革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准备问问其他人的意思。
    首辅施凤来又第一个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此事有大作为,想我朝当年,也是迁移山西等地百万移民的,如今再行此举,当真是活人百万的善政啊!陛下,此策乃大善之策啊!是行大功德之事事”首辅施凤来一门心思的投kao皇帝,见皇帝的左膀右臂提议围湖造田,立刻为这件事鼓吹。
    “我朝早年还有迁移百万移民的事?”杨改革这个小白的不足,立刻表现出来?很好奇,这明朝还有过百万移民的事?移民可不简单啊!最是复杂了。要是真有这事,自己现在再移民,似乎也算是有迹可寻了。不经意间,就问出口了。
    好在群臣也不太在意,这皇帝年轻,不耻下问,也不算什么,说起来,还是优良的品德。尽管这问题有点小白。
    首辅施凤来道:“回禀陛下,确实有,那是我朝太祖洪武年间的事了,那时候,河北,山东等地遭受战乱,地广人稀,而山西则地少人多,所以,朝廷下令迁山西的无田者往山东,河北等地,历时数十年,人口百万,乃历史上有数的人口大迁移,也只有在我朝,才会有如此爱民的举措。”
    施凤来能当上首辅,也是有几把刷子的,立刻把这移民的事,简单的说了一下。
    “还有这事?”杨改革很好奇,这古代移民,可不简单啊!那都得kao两只脚走出来,一千里,那可得一步步的走啊!这粮食,更是运输不便,这代价,怕是不菲。不过,这也算是一件好事,这前面有先例的事,现在,自己再做,只需要遵循先例就成,这个阻力就小很多。
    “嗯,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如今,徐师傅也提议移民百万,乃至数百万,那施爱卿,你说说,可有什么旧例可循?”杨改革对这施凤来的好感,上升了。这个首辅,也不是没一点用的啊!
    “回禀陛下,有的,当时的朝廷给的政策是:自寻无主之地耕种,免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施凤来很简短的回答了皇帝的话。
    杨改革不免的对这施凤来高看了几眼,记载这样久的东西,也能倒背如流,也算有点本事,要自己,自己绝不可能记得这样多的东西,把数据背得这样清晰。
    “如此说来,现如今,只需要如徐师傅所言,走水路,把百姓迁移到南方,洞庭湖,太湖等地,让百姓们自己围湖,自己耕种,每户给点银子,这移民,就算是成了?”杨改革听到如此一说,心中大动,这个法子好,要是理想状态下,把这陕西的人全部迁移到洞庭湖,太湖这些地方去,怕这陕西的农民起义,就此终结了啊!没人了你还起义什么?自己可以腾出手来,和野猪皮放对,不用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