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卧底记者 >

第16部分

卧底记者-第16部分

小说: 卧底记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传论学大辞典》),社会新闻一般都用显性采访。社会新闻在任何一家报纸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相对于都市报和晚报而言,尤其显得重要。    
    追求事实的真相,是记者义无反顾的责任。显性采访固然是绝大多数新闻记者最多采用的采访方法,但隐性采访近年来更成为广大媒体记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显性采访,顾名思义,就是公开的、不加任何掩饰的面对面的采访;所谓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遇到采访对象不配合、不支持、阻拦等情况下,记者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无奈办法。这也是以勇于探索、追求真实为天职的新闻记者另辟蹊径,为将采访进行到底而开辟的“第二战场”——隐藏记者身份,乔装改扮,以亲临新闻现场进行切身体验,从而及时揭开事实真相。从新闻采访学的角度说,隐性采访又被称为隐性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不告之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化妆成特殊身份接近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手段,故也被称为“暗访”、“卧底”、“私访”“偷拍”、“偷录”等。此种方式,相对广播电视媒体而言,是“偷拍”和“偷录”。因为广播电视媒体一般都带有偷拍机或微型录音机,能及时从现场获取“人赃俱获”和“铁证如山”的证据,不但大增强新闻的可信度,而且能使被批评对象哑口无言,低头就范;但对纸媒体的记者而言,此种采访方式也叫“卧底”或“暗访”,习惯上统称为“卧底暗访”,此种采访行动无疑带有极大的风险性。相对而言,纸媒体记者比广播电视的记者风险性更大,因为他们无法随身携带偷拍机,更不可能公开地拿出相机开拍,只能用眼睛和思维记录,以亲身经历写稿子。正因为纸媒体记者缺少铁证,一些被批评对象常常是狗急跳墙,死不认账,有的还来个猪八戒翻墙头,倒打一耙,对记者进行诬蔑,有的还公然大摇大摆地走上公堂“讨公道”。基于此,像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30分钟”等名牌栏目,尽管经常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丑陋现象,曝光了一些地方官员的违法违纪行径,但他们很少被那些批评对象告上法庭,而纸媒体记者由于采访条件的限制,常常是有理有据也会被人推上被告席。出现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现象,除了批评对象的狂妄外,还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新闻监督法》,没有合适的法律条文来保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    
    是的,对于情况复杂、事件重大、阻力重重、采访时间较长的暗访,不仅是要求记者以不同身份像路人一样一晃而过,更多的时候是要求记者花很长的时间,隐瞒真实身份,乔装改扮成各成角色,冒着挨打受骂、被关黑屋、生命威胁等各式各样的危险深入虎穴,与狼共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卧底暗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卧底”一词的解释很简单:埋伏下来做内应。我们平时也是从影视书本及报纸杂志中获知,从事卧底的人,大多是英勇无比、胆量超人、身怀绝技的特工、间谍、侦察员等具有特殊性身份的人物。他们不仅经受过长时间的艰苦卓绝的特别训练和培训,而且还有强大的政府机构作后盾。而记者的卧底尽管与他们意义相近、目的一致,但其使用方法却又大有区别,而且所担负的危险更大。这种方式完全是新闻记者为了人间的真理,为了大众的正义而冒险为之的一种采访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卧底的称呼,不仅是警察为了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潜入犯罪团伙老窝,或犯罪现场进行侦察,而更多地用于新闻界了。新闻界的卧底暗访最先始于西方。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世界报》著名女记者勒丽•;蓓蕾获知某疯人院虐待精神病人,侵犯人身权利,但由于当局控制极严,外人无法搞清真相。在普利策的支持下,她一改以往的采访方式,装疯混入里面生活了几个月,终于了解到全部内幕,并设法逃出,将其中的黑幕公之于众,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政府和院方不得不进行整顿,改善患者的待遇。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装疯采访”。美国白人记者约翰•;格里芬为揭开种族歧视,用照射紫外线和化装等方法使自己的皮肤变得如同黑人一样,然后深入社会生活,观察和体验美国黑人备受种族歧视的屈辱生活,并据此写出了反映黑人生活的畅销书——《像我一样黑》。    
    在我国新闻史上,隐性采访的使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使用隐性采访进行舆论监督更是方兴未艾。其中的央视名牌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更是频繁使用:1994年10月,焦点访谈记者乔扮成“倒蛋分子”与走私分子评“龙”品“蛋”,讨价还价,偷拍下了非法交易内幕,并及时曝光,使恐龙蛋化石得到了及时保护,并促使当地有关部门及时打击非法分子;2002年中秋节前夕,“新闻30分”的记者化妆成月饼工人、经销商等,以卧底方式潜入南京冠生园月饼厂,暗访到对方为了牟取不法利益竟然使用过期月饼回笼做新月饼的不法行为,一经曝光,举国震惊,使当年的月饼市场受到很大的震荡。央视记者由显性采访改变为隐性体验式采访,包括采访计划、采访步骤、采访对象的改变等,不但成为各地电视台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全国纸媒体特别是时下为大众喜爱的都市报和晚报的记者经常使用的方法。而用此种方法得到的新闻,很多是独家的,是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特大新闻事件,极受各地老百姓瞩目。即使如此,“焦点访谈”在行使舆论监督过程中,还是面临着种种困难,促使他们不得不增加设备,增加卧底暗访。2003年底,该栏目制片人梁建增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现在有关单位的应付能力也在增长,常常是记者到了当地,当地已经得到消息,封锁事件现场,追查举报人,威胁证人,这样记者工作的难度也在增加。所以我们现在也在采访中运用一些科技手段,采购一些新的设备,增加暗访和卧底查访,为的是把事实调查得更加清楚。”    
    卧底暗访,在国内纸媒体中,特别是在南方早就有好多记者采用。如深圳的“女侠”涂俏、重庆的罗侠,《新快报》的于任飞等,都是目前国内较有名的卧底记者。只不过,我到了《南方都市报》后,成为了当时最多采用此法的记者之一,这也许与我曾是海军陆战队员,与自己平时喜欢冒险有关吧。    
    众所周知,隐性采访是带有风险性的,有时是极大的风险。因为隐性采访大多是用于揭露和批评性报道,其对象有的是大权在握的官员,有的是财大气粗的富豪,有的是劣迹斑斑的犯罪嫌疑人,有的是杀人如麻、作恶多端的黑社会团伙。为了获得真实情况,为了使违法行为更快地得到法律的惩罚,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记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乔装打扮,深入虎穴,随时有被发现的可能。所以,为了使暗访更好地完成,在行动前的策划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不打无准备这仗。在获得消息源、分析出其中的新闻含金量后,暗访记者对采访过程必须进行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面对着无法估计的情况,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最好能在采访前制定出采访计划,拟定采访对象、采访范围、采访重点难点及应变措施等,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计划,有备无患。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位制片人曾说过:我们采访成功率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每一次采访前,都要进行方方面面的调查和策划,把所能想到的情况都提前设计好。


第四章 卧底揭开华才职校骗局第27节 36名学员报社投诉(2)

    暗访毕竟不同与平时的显性采访,此种采访都是在报社的安排和组织下进行的。一般来说,在采访前,暗访记者都会由组织审定选题、组织审定采访方案、遇到危急情况及时向组织报告、事后及时汇报采访情况等,这样才可以及时纠正各种偏差,及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能大大地使暗访记者避免采访风险,保护其人身和生命安全。我在都市报期间,和同事以卧底暗访方式所揭开的黑幕主要有:1997年9月广州华才职校骗人事件、1998年3月广州芳村花地明珠大酒店地下大赌场事件、1998年4月1日广州王圣堂特大黑恶团伙利用色情抢劫事件等,特别是其中的暗访王圣堂事件,如果不是事先报社有关领导进行过多次的周密计划和安排,后果将不堪设想。尽管如此,我还是在此事件中遭受到手持刀枪的黑社会团伙的劫持,曾两次差点成为刀下鬼    
    其实说起来,我在南方都市报做政法记者时的卧底历险生涯,最先是从揭露广州华才职校利用虚假广告骗人钱财之事开始的。通过对此达一周的深入采访,我才算真正开始了我的卧底暗访生涯。    
    1997年8月31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辆满载煤气罐的货车行至广州海珠区某电池厂职工宿舍大门附近时,突然着火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闻讯后,我当即和两位同事奔赴现场,对此进行深入采访。在一片狼藉的爆炸现场,呛人的浓烟尚未消失,肇事货车瘫在路中间,成了一堆废铁,而肇事货车司机事发后已逃跑。路上散落的煤气罐有的已经被炸成一块卷起的钢片,附近住户一楼的铁门、铁窗被炸得变了形,地面上到处是烧焦的电线、粉碎的玻璃。我们到现场后不久,最后一辆消防车刚离开,随后又来了几辆警车,几名交警马上投入事故原因的调查之中。    
    当我们拖着疲倦的步子回到报社时,夜幕已经降临了。到了晚饭时间,由于要赶稿子,我像往常一样,用两包方便面对付了事。忙完回到我的出租屋时,已是午夜时分了。    
    尽管头一天我忙碌到深夜才回家,但第二天一大早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像往常一样,我匆匆地在路边吃点早点,就骑上自行车往报社赶。那个时候的我精力充沛,浑身是劲,对新闻事业是如此的热爱,哪怕每天都忙碌到午夜,我都是乐此不疲,再累我也很开心。除了睡觉,我每天一大早就往报社跑,联系工作,寻觅新闻线索,骑着我的那辆破自行车随时出击。那个时候的我对前途和未来总是涂抹着玫瑰色的憧憬,从来没有对后来接二连三的灾祸和不幸有任何的预知,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此时正是南方酷暑之季,上午还不到9时,头顶上那火辣辣的太阳就把羊城炙烤得像个大火炉,闷热异常。我骑着自行车刚来到南方日报大门口,就在我推着车子刚进入大院时,站在门口的两位保安冲我大声地喊道,“有一群学生到报社投诉,他们指名要找你,已在接待室里等候一个多小时了,你赶紧来看看吧。”我一听,赶紧将自行车推到一边,径直来到报社大门边的接待室。进去一看,好家伙!坐在里面等我的竟有30多人呢!听说我就是石野,这群青年学生忽啦啦全站了起来,不约而同地冲着我招呼道:“石记者你好,我们是广州华才职校的学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向你反映一下,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这是家私营学校,位于华南大学附近。我们是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赶到这儿的”。其中的一个高个子学生边说着边向我递过来一大叠他们早就准备好的投诉材料,气呼呼地说:“石记者,学校在欺骗人!我们交了那么多钱,什么都没有学到,更别说校方以前的种种许诺了。”在他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愤怒话语中,从他们所递交给过来的签名投诉信和有关票据,我了解到了如下有关情况:他们是华才职业学校第10期学员班的学员,大部分来自偏僻的清远、阳江、湛江等贫困地区,也有少数来自外省。不久前,他们从有关报纸和电视广告上获悉,由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华才职业学校,长期与深圳、珠海、东莞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子厂合作,培训高技术无线电维修人才,学员毕业后可全部推荐进厂工作,每月工资900—3000元。颇具诱惑力的广告上还称,为了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凡来该校培训的学员,均由厂方负责支付学员学费,对个别未过关的学员,可免费再学,直至能进厂工作为止。    
    这么诱人的条件,自然令这些年轻人心动了。一周前,当这群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男女,陆续前往位于广州市五山华师科技大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报名时,几名工作人员滔滔不绝地说:“我们这所学校是专门为社会服务的,不像别的学校一样乱收费,我们的主办单位与市委市政府关系不错,是广州市教育部门的指定办学单位。不瞒你们说,我们学校其实就是与华师大联合办学的,只是对外我们不愿这么宣扬而已。不相你们看看,我们的学校就在华师大里面,一切条件均为广东省一流”    
    虽然招生处的几名办公人员说得唾沫四溅,吹得天花乱坠,但还是有人对此半信半疑。当有人提出想先到学校看看时,却被对方一口回绝。几位男女工作人员又巧舌如簧地说:实话告诉你们吧,由于我们这儿来的人太多,招生名额有限,所以对外一律不开放,只有办了报名入学手续的才有资格进入我们学校,如果你们不愿意我们也就不勉强啦。反正我们这个学校不愁没人来学习的有人提出,如果学校里面不像广告上面所说的那样好时,是否可以退学呢?几个工作人员马上不约而同地回答:“你们就一百个放心吧,我们这是政府部门办的学校,是很讲信用的,如果你们认为条件不好,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校可以随时退钱的。”    
    见他们信誓旦旦,几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就没再怀疑什么,赶紧按要求将所有学费一次性交到指定银行,办理了进校的有关手续。可是,当他们要求对方出具正规的发票时,对方却称发票进校后才有,现在只能开收据。一位小姐还说:“瞧你们这些人,就是给你们发票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