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 >

第32部分

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第32部分

小说: 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髦沼谠境龃醋鞯纳焦龋业男闹谐渎讼M涸刚庀髟诤⒆用堑男奶锢锘冻┳帕魈剩唤鋈笤竽瞧仆恋拿妊浚医诮艄獾乃ńβ湓谒悄抢硐氲奶镌啊!�

希望中,溪流清澄的水面上倒映出那记忆犹新的十五年前的日子。 
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是1985年4月22日的一堂语文课——今日这小小溪流的源头。 
早早来到学校,按捺不住心中的期待和兴奋,一节负有神圣使命的语文课,等待我开启那朦胧的帷幕——“什么是爱情”。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令我落入严峻的谷底:省市有关领导今天来听我的语文课。心中的期待和兴奋顿然消失殆尽。怎么办?临时改变授课计划已不可能,我似乎被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干脆,就当他们没来,我上我的课,任人评说吧。此时,天性中的“勇敢”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将杂念驱之身后,便心无旁骛地走上了讲台。于是,我和学生们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忘记了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不速之客,忘记了这是一个当时许多人忌讳的话题。我们在倾听心灵真实的声音,而无须回避也无须讳饰。是的,还有什么比在心灵的自由空间里徜徉更诗意更愉悦的呢?当学生们在语言的世界里领略唯有人类才拥有的美好情感,那语言的魅力,那情感的圣洁不是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他们的心间?当铃声提醒我们时间的概念,我和我的学生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这堂课。但我仍然不敢以良好的自我感觉去推及他人,下午的座谈会,我是将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到零,并准备接受最“残酷”的彻底否定去参加的。但在这次座谈会上,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肯定和鼓励,我的心似在漂泊的海上遇到了同行者,又似在直觉的航程中看到了远处隐约而确实的灯亮。时至今日,回想起那次座谈会,我仍对与会的领导和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激,正是他们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对我这堂现在看来尚显幼稚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对探索中的我是多么的重要,但确实影响了我日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现在,当我珍视地抚弄着溪流,不禁为她有今日的诞生而感到庆幸,如果,当时她就被截流在源头,还会有我今天呈现给学生们的淙淙小溪吗? 
溪流在我的心间漫流,荡去了记忆蒙上的时间的尘埃,清晰的往事再现于我的眼前。 
正值事业的顺境,随夫工作调动,来到一个教育相对后滞的地方。仿佛一个尚未调整好时差的人一下子被无法适应的时间钟摆抛来抛去,面对两地教育现状的差距,我努力寻找着平衡的支点,当意识到眼前自我封闭的教育状况似无形的重力在牵制着我,我不得不放弃了努力的愿望,而终于无奈地随着钟摆的惯性日复一日地晃动。但心底那对教育的美丽向往却时而执拗地探出其触角,拨弄我那还未沉睡的心,并在迷茫的现实感受中给我指点迷津:曲径通幽。沿着这条弯曲的小径,我寻到了向往的宿地——这座古城的图书馆——一个留下历史足迹的地方。在这里,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为久已瘦弱的求知欲补充给养,在历时五年的业余读书生活中,我涉猎的读物已超出了专业的范围,而在拓展的视野中,当我重新审视教育,发现了她却有着如此难以低档的魅力,令我心驰神往。我不再犹豫,也不再彷徨,拥着我心爱的信念,开始继续追寻一度准备放弃的教育梦想。曾有的抱怨,及对人生机遇错失的懊丧,在这新的追寻面前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卸下了一切心头的重负,轻松愉悦地踏上了自己选择的路。还有那座小城美丽的自然山水,一直给予我心灵的抚慰和人生的感悟,她以其秀山的灵气给我注入思维的活力,以其碧水的澄净荡涤我心中世俗的尘埃,置身于青山绿水间,人与自然的融合,真有一种净化的美感沁入心脾!现在,当我追怀那五年的小城生活,心里有的只是深深的谢意。也许,那正是冥冥中安排的一种丰厚的赐与,让我那曾因一时的成功而浮起的心态沉静下来,将我那在热闹中不实的感觉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中来。是啊,如果没有那段时间孤寂中的苦读,我的人生会少了一份丰厚的馈赠。即使今天仍然可能有小小的溪水流于笔端,那也将会显得源头匮乏而缺少生命的活力。 

溪流欢跳着,将我带入了蓝色的世界。 
我离开了那座小城,来到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面对博大的蓝色海洋,我敞开了心扉,尽情感受那微含咸涩的海风,鼓起了心中那沉寂的风帆。十年了,十年的航程,风浪未能改变它的航向,礁石也未能阻碍它的前行。所以,即使是现在,当我将这十年的经历置于人生价值的量器上,我也相信是完全可以经得起检验的。在这十年里,有新旧观念的交锋带来的心力的疲乏,也有科学和非科学的较量中精力耗费的无奈,但这些丝毫没有改变我的执着,因为,此时已步入不惑年龄的我,可以在成熟的心态下坚信自己的方向。可以说,这十年是我教育乐章中的华彩乐段,她不是演奏在华丽的功利殿堂,而是回响在我和学生们的心间,那是用生命的共同感受谱写的属于永恒的音乐。现在,每当我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心中荡起的情感的涟漪就会给我带来幸福的沉醉,与其说我陪伴学生们度过了人生的重要阶段,不如说是他们使我领悟了生存的价值,从而,使我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刻的体验。正是在这深刻的体验中,我愈加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愈加因自己的生命能为之奉献而欢欣。 

非常幸运的是,小溪还在源头汩汩流动时,在东方的海滨——上海——我的出生地,一位年轻的编辑,以她的敏感听到了这远方的声音,并用她热情的召唤催生了这新的生命,使这溪流终于顺畅地流泻出来,带着自己的使命,也带着对这位年轻编辑深深的祝福,向着东方欢快地流去。 

小小的溪流,还带着我对学生们的感谢与祝福,愿她能不负使命而将我的问候带给他们——我亲爱的学生——无论他们走到了哪里。 
拜托了!我轻声向着那远去的溪流呼唤着 
第五部分:爱的沃土 爱情滋养在这里 
第一版后记(2) 
二 
一直想为学生们写书,写几本对他们的成长有用的书。 
当我终于可以抽出点时间来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时,首先想到的是和他们就爱情的问题进行心灵的对话。 
不仅仅是因为我对爱情教育已有了15年的思考和实践,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目前尚少有人涉足的教育课题。 
而是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误读爱情的悲剧屡屡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摧残学生情感萌芽的现象亦屡见不鲜,还有不懂爱情的男女学生面对青春期心理变化的不知所措,以及充斥各种媒体的对爱情的五花八门的诠释,更有当前社会上有伤风化的畸形的男女之情我们的孩子们,那尚未成熟的心灵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招架着扑面而来的各种方式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教育还能继续观望吗? 

爱情,这人世间美好的情感,本应由我们的教育传承给一代又一代,让这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炬,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燃得更旺,不仅照亮人们的心灵,而且给人们生存的世界带来光明。因为,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而是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没有这种复杂,就不能称其为爱情,更不能和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的教育本该负起自己的职能,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但事实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爱情教育,而忽略的后果,不仅仅使孩子们失去了对爱情的正确向往,而且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残缺。而这种残缺的道德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当越来越多的所谓“早恋”出现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中,我们就开始以种种理由去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当一些孩子不满足于精神上的恋情而去追求生理满足时,我们又以性教育来试图阻止这种危害性行为的蔓延。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对性成熟的男女青年谈话时,需要讲的已不是幼稚的生物利己主义的道理(注意,别损害自己的健康!),而是讲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要呼吁他们仔细考虑自己感情的严肃性(“我爱”还是“我喜欢”),考虑自己社会成熟的程度,”(科恩语)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爱情教育远比性教育重要,道德教育的力量也远超过生物利己主义的约束力。当一个人仅仅因为怕得艾滋病而不敢偷吃禁果时,他可能还会因存侥幸心理而放纵自己的欲望;但当一个人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时,他就会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欲望,用理性去护卫心中的那份美好。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那么,联合国派遣纽约医学院博士达瓦奇到乌干达进行的历时15年的儿童教育实验的成果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 
乌干达15——19年龄段艾滋病感染率,1991年为38%,1998年下降到7.3%。 
在目前艾滋病向全球蔓延并以几何数字递增时,乌干达这个几乎是艾滋病的代名词的国家何以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控制了局面?答案是对儿童进行了道德教育。正如达瓦奇博士所说:“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性道德教育,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而爱情教育正是一个多方位教育,因为“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我想,这一历时15年的道德教育的成果不是足以说明爱情教育远重要过性教育吗? 

而爱情教育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 
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这里,将“爱”提高到“成为一个人”的层面来认识,其意义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吗?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她有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浅层生理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于生理冲动的一种感受,所以,爱情才成为人类独享的一种情感,而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这种情感。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她是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她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度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由此看来,爱情教育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懂得爱,而是让他们在懂得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现在,我常看到有些学校将“做人”奉为校训,那么,爱情教育不正应该名正言顺地纳入“做人”的教育范畴吗?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从美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认识爱情,还可以发现她具有另外的一些特质。 
从美学的角度看爱情,她是一种基于男女关系的特殊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不仅以其独有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美,而且以一种近似神奇的力量唤起人对美的敏锐的感悟能力。使人在对世界艺术化认识的过程中,创造人生的美好,享受人生的美好。爱情,就是这样,在美的世界里塑造着人的丰富而敏感的心灵,也给这世界带来和谐与色彩。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爱情,她的社会性更是显而易见的,她在社会关系的根基上挺立起来的身躯,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展示了独特的风采。她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影响。她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不仅仅反映在其必然产生的社会后果,而且也可以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尺,并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其可能范围内的影响。爱情,使人在品味情感美好的同时,也同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所应履行的承诺。 

  当然,爱情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欣赏和认识。 
可见,爱情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情的教育,而是有着更多更深意义的教育,她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情感,去获得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有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我们就不应回避她——爱情教育。 

这就是我为孩子们写的第一本书之所以选择爱情这个教育话题的写作动机。 
第五部分:爱的沃土 爱情滋养在这里 
第一版后记(3) 
三 
怎样去写这本书?我首先闪出的念头是: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书? 
为此,我做了图书市场的调查,也对学生的需求做了一定范围的了解,当然,还要根据教育的原则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 
之后,我确定了本书的写作目标:给孩子们的自我教育提供一种可能。这本书应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描述,也不同于深奥难解的理论著述。她应该是一本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既有教育的科学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的读物,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修养身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有了自我教育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他对自我教育的认识可谓深悟了教育的真谛。 
于是,我将自己15年中所展开的爱情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作为本书的纬线,而将自己对爱情教育的思考作为本书的经线,编织成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我只希望孩子们沿着我叙述的小路,在欣赏那一路风景的行程中,能有所感悟。虽然这路上没有奇光异彩给他们带来惊奇,但他们却可以在似曾相见的风景中寻到自己的那份并不陌生的感觉,并时而从路边的标识中明确自己行进的方向。我只希望如此。当然,如果可能,我还希望他们走在这条小路上,语言的向导能给他们以愉悦的轻松,使他们忘记途中的疲劳,而走完这条虽不漫长但也有一定距离的小路。 

这只是我自己的希望而已,真正的感受还是属于孩子们。但我认为自己的希望还是有意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