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风流探花帅承瀛 >

第271部分

风流探花帅承瀛-第271部分

小说: 风流探花帅承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大人,您提出的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点?”琦善擦了擦头上的汗珠。不过也难怪他会这样子,原来,会谈在马银九一旁翻译下,琦善总算是明白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懿律要求清朝政府负责交还所扣押之鸦片,赔款500万两白银战争赔偿费用,交还所有英国在押犯人,并且租借香港岛作为英国的港口以便停放,大清皇帝对英国政府进行公开致歉,并严惩肇事者以及相关官员。

      琦善越来越感到不安,道光皇帝的抠门他也是略有耳闻的,赔款500万两白银,这且不说哪里来的问题,就是有,皇帝还不怪他个办事不力?!还有让皇帝本人对英国政府致歉?开什么玩笑?这个条件带回去,还不让皇帝把他给活剐了?

     琦善对着懿律低着个头,说道,“其他的没有问题,可是这赔款数量实在是我大清难以承受的,还有就是让皇帝本人向贵国政府致歉一事,呵呵,这...这实在让鄙人不敢答应啊!”

      懿律看向马银九,马银九马上把琦善的意思向懿律转达了,并且说道,“尊敬的阁下,这个让清朝的皇帝向贵国政府公开致歉一事,本人认为不大现实,不说其他的,就单单这一项估计都难以过清朝皇帝那关啊,毕竟毕竟,皇帝是很要脸面的...”马银九越来越在骨子里将自己看成一个英国人了,甚至对皇上的称呼更改为了大清皇帝。在马银九的解释下,总算懿律明白怎么一回事了,就在双方讨价还价的一番之后,英国人总算松了松口,将皇帝公开致歉,改为出示国书以道歉,将赔款500万改为赔款400万两白银,其他一切照旧。

      其实,之所以英国人敢这么嚣张的叫嚣,是因为懿律已经得知本国政府在了解远东战事的详情后,迅速又在印度和非洲抽调了一支军队赶来,毕竟中国近四万万的人口,这么大的市场在重商主义的英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东方金矿。拿下这座金矿的开采权,何愁没有巨额的利润回报呢?所以议会得知消息后的第一瞬间就紧急召开会议研究方案,再后来就是抽调大约6000人的部队开赴远东继续作战。

    在懿律得知这个消息后,估算了一下,估计援军已经开进到了香料群岛了。所以,懿律才放心大胆的漫天开口要价,并且放纵部下烧杀抢掠以激励士气。并且整备军队开进京师,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再劫掠一次,毕竟那里才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啊。

    “混帐东西,这就是你给朕带回来的好消息吗?”道光看着英国人举出的一条条后,怒气冲天,将照会文书扔下殿中。

    “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啊,奴才该死,奴才改死。”琦善像捣蒜一样的叩着头,一个劲地失声说着,“皇上息怒,皇上息怒。此番奴才已经尽力协调,奈何洋人狼子野心,不肯退让半步,奴才距理力争,这才让洋人稍作让步。皇上,奴才确实是尽心了,可...可这实在...。”

    “你的意思是我还要赏你罗?”道光阴着个脸看着琦善。

    “奴才不敢,奴才只求皇上明查啊。”琦善将头都快帖到地上,战战兢兢的说着。

    “哼,你个该死的奴才,失了大清体面不说,还枉自推脱罪责。来人,将琦善的领戴摘了,暂押解刑部听候发落。”

    道光皇帝又调派人马聚集京师,希望彻底打败洋人,以泄心头之恨。

    帅承瀛领着部队行军上路,“报??”一名斥候急忙飞驰而来,“启禀大人,杭州急报!”

    帅承瀛看了报件后,心里立刻涌起强烈的不安,原来杭州林则徐接到广州急件,说广州一带渔民、蛋户有的已经发现外海有大规模舰队出现,估计是英国人的援军,数量不少。帅承瀛陷入思考中,现在杭州、宁波一带兵力稀少,不足抵御,那么要是万一广州战事不利,敌人必定北上支援懿律,则宁波就危险了。所以,帅承瀛立刻下令调转方向,向杭州开进,并加派斥候伪装潜入京师周边,一旦发现徐陪公和韩安国所部,立刻转达命令回撤。同时许炎之领暗影卫除了留下一部分在京师探听消息之外,全部撤退回杭州,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当帅承瀛到达杭州的时候,探子又来报,京师陷落,原来懿律得知清朝政府反复后,大为恼火,就命令所部调集所有力量强攻京师,皇帝的援军还没有到,京师的守备力量就顶不住英国人的强大火力,最后,道光皇帝仓促之间慌忙逃窜向承德,京师因为主力被调往护送皇帝,人心惶惶,不刻便陷落于敌手。结果是古都一夜之间满目沧痍。英国人烧杀抢掠,将古老的北京城变成了又一个人间地狱。

    皇帝在被迫下不得不和英国人讲和,赔偿军费800万两白银,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天津、厦门五处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以及九龙司地区。给予英国最惠国通商条件,严惩不法禁烟官员,退还所有搜缴鸦片,释放在押所有英国人员等。

    

 
   第42章最后才子(长篇连载詹玮著) '本章字数:10745 最新更新时间:2008…10…01 08:24:06。0'
 
 第42章最后才子(长篇连载詹玮著)


  光荫荏苒,岁月倥偬。 
  转眼到了丙辰年(1796年)。 
  这个丙辰年的正月戊申日,清廷举行了最为隆重的庆典。 
  这年的上一年,乾隆皇帝度过了他当皇帝的60年生涯。此时,他要在这个大典上禅位,皇太子永琰要登极继皇帝位。从这个大典开始,乾隆被尊为太上皇,永琰改名为?琰,年号嘉庆,纪元从即日起。 
  这个大典办得极为隆重。 
  此事,在《清实录?高宗实录》第1494卷中有详尽记载。 
  嘉庆元年春正月,乾隆禅位,嘉庆即位,值此千叟宴上,又是宴请宗室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又是宴请大学士、尚书、王公、大臣,又是赐宴蒙古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又是赐食外国使臣,看来着实隆重,显赫,雍雍尔雅。然而,就在这个极为热烈的时候,名为太上皇帝的乾隆和皇帝的嘉庆父子二人,竟然地将与其关系至重至亲至高被誉为“老主同场少主师”的乾隆的朋友、嘉庆的老师鄂东才子、乾隆辛卯科殿试二甲一名进士、翰林院编修、曾扈驾乾隆一次西巡、二次东巡、三次南巡的帅承瀛给忘掉了。 
  那么,此时帅承瀛在哪里呢? 
  正在北京虎坊桥家中,同他的爱妾赵茹倩、赵茹傧姐妹二人一起生活。此时他生活潦倒,家贫如洗,正置身于书院挂笔单卖字画,聊以为生呢! 
  他何以落到此等地步? 
  原来,帅承瀛虽然学识过人,文学尤优,名著书坛,效本二王,且机智颖慧,敏捷过人,但是在仕途上,所担当的官职却一直不十分显赫,也缺少实质性。 
  他26岁时,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取中拔贡第一,未仕;38岁时,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乡试取中举人第一,拟派顺天府平谷县教谕,但候等开缺,未到职;44岁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殿试取中二甲一名进士,即谓传胪,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入仕;45岁时,出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较官,同时为三通馆纂修官。此职一直任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十九日《四库全书》纂修告竣。48岁,出任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会试同考官,主司为兵部尚书嵇璜、刑部侍郎王杰、副宪阿肃。复任内阁侍读。此间最显赫的官职,当是后来的嘉庆帝,即太子?琰御师。此间,他先后扈驾南巡三次,扈驾东巡二次,扈驾西巡一次。他此时的官职,多为闲职。 
  他所任的实际官职,当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出任江南戊戌科乡试主考。按实说,这是个肥缺。但是,他是在乾隆向江南派主考官派不出的情况下被选任的,当时江南士子人才济济,对乡试颇为看重,前此又屡屡发生主考舞弊和士子上告事,乾隆对此很为重视。可以说,这是他在风头浪尖上出任的江南主考。为此,他除掉在学识和才华上表露出一分英姿,压倒了固步自封、看不重江北人才的江南才子,大正了学风,并圆满完成主考官任和博得乾隆赞誉外,再没有获得任何好处。 
  此后,他出任过短时期的陕西道监察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出任浙江巡抚。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出任大理寺少卿。 
  这三个官职,可以说颇有些实质意义。但是,在陕西道监察御史任实任时间很短,不久便放在编纂《四库全书》任上。而浙江巡抚和大理寺少卿,虽为单独实职,但又置身京师地面,压在天子脚下。乾隆帝对于下属贪官污吏惩治又严厉。据此情况,帅承瀛有几个脑袋敢做出意外! 
  在清季,官员想发财,得要外任。尽管乾隆是个英明、励精图治的君主,但是他哪里会管得许多,面面俱到!为此,那些外放的官员,便有了发财的机会。常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指此言,大有人在。 
  再者,人与人不同,官与官有异。帅承瀛生来情性直正,蔑视贪官,主持清白。他有句名言,便是“凭本事吃饭”、“凡事要来得明去得白”。正因如此,他与贪官污吏素合不来,更恨怨那些为非作歹的奸商。 
  传说曾有这样一件事: 
  帅承瀛的家乡寻阳南边,便是扬子江。 
  寻南的人,多以打鱼为生。 
  在寻南的江边上,有着一个外号叫“蜡烛头”的鱼行商。 
  他为什么获取了这个贺号呢? 
  那是因为他既吝墙,又苛刻。据说,他家用蜡,总是点到底为止,有时竟将那流淌下来凝固了的蜡油子拾起来,捏成小蜡头,再点;有时,还上庙堂拔人家送上的蜡头子。而他对于捕鱼的人,却非常严厉,凡事总想占人家的便宜,拔一毛利于他人都不为之。 
  正因为如此,大伙都叫他“蜡烛头”。 
  一日,帅承瀛欲乘船去江西庐山,便来到了扬子江边。 
  那个“蜡烛头”耳朵更长,听说帅承瀛是鄂东有名才子,便找了来,要他给自己的儿子取个雅号,给儿子的书房取个堂号,并要给题写成匾额。 
  原来,“蜡烛头”的儿子得中了秀才,很想再有长进,长大好做大官,享清福。他见帅承瀛的名气大,是个寄托,便要帅承瀛题字。 
  帅承瀛听了后,便欣然为之。 
  他给“蜡烛头”的儿子取号为“海山先生”,给其书房取号为“衡玉山房”。 
  “蜡烛头”看了,高兴得不得了。回去后,镌成匾额便悬了起来。 
  不久,帅承瀛的几个同窗看到了那匾额,便跑来质问道: 
  “都说你厌奸商,恨脏官。可是,你怎么给个奸商起那么好的名号呢?” 
  “啥名号?” 
  “‘海山’、‘衡玉’呗。” 
  帅承瀛听了,笑道: 
  “看来,你等是不甚了解了。” 
  “不甚了解?” 
  “对。” 
  “对?” 
  “我问你,祝寿的对蜡,上面有副常用的联,是啥来着?” 
  “上联:福如东海;下联:寿比南山。” 
  “好。若对蜡燃过前三个字,下剩的字又该是啥来着?” 
  “‘海’“‘山’。” 
  “这就对了。蜡燃此,岂不是蜡烛头!” 
  “那么‘衡玉山房’呢?” 
  “你将‘衡玉’二字拆开看看。” 
  友人听了,想了想,说道: 
  “‘鱼行主’?” 
  “对了。这个鱼商,岂不就是鱼行主!” 
  “好好,贴切,挖苦。” 
  “蜡烛头。” 
  “鱼行主。” 
  大家都叫起好来,都为帅承瀛的才智所叹服。 
  帅承瀛晚年,还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发生了关系。 
  那是由高鹗与程伟元二友所引起的。 
  帅承瀛虽居高位,但不愿结交官府权势。由于此种禀赋的注定,使得他多有贫困友人,尤其久试不第、且有实才的学子,他最喜交游。他在顺天府丞任上时,其在寻阳老家的好友高鹗,以及高鹗的好友程伟元,与他过从甚密,甚至因候考干脆落居于他家。此间,与他交往较厚的好友,还有礼部尚书德保、上书房总师傅窦光鼐。 
  高鹗,字兰墅,又字云士、兰史,别署红楼外史,又称梦觉主人,奉天铁岭人,距帅承瀛老家寻阳仅二百余里地。他小帅承瀛10岁,活了77岁。少年有为,屡试不第。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乡试时,他前来找在顺天府丞任上的帅承瀛帮忙。帅承瀛在翰林院编修任上及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结下的好友、同事德保,此时正好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 
  德保,吉林亮马桥人,满洲正白旗。其先祖为石都图。其父永宁。其兄观保,姓索绰洛氏,字仲容,一字润亭,号定圃,又号庞林,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殿试,与兄观保同登进士,复同授翰林院编修,兄弟二人相继同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不久观保出任工部尚书,德保同时出任礼部尚书。卒谥文庄。有《乐贤堂诗文钞》传世。与帅承瀛同在《四库全书》纂修任上时,德保以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兼管乐部、太常寺、鸿胪寺事务衔就任总阅官第一名。 
  此时,帅承瀛将高鹗参加乡试事与德保说了,并准他在顺天府应试,结果取中举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高鹗参加会试、殿试,帅承瀛又与总裁窦光鼐说了。 
  窦光鼐,山东诸城人,字元调,号东皋。幼有神童之目。乾隆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立朝五十年。风节挺劲,无所阿附,高宗乾隆深重之。历督河南、浙江学政,所取皆为名士,诗文宗韩愈、杜甫。工擘窠书。尤以制举业负天下重名。卒年76岁,有《省吾斋诗文集》传世。在《四库全书》编纂任上时,以宗人府府丞、浙江学政衔充总阅官第十二名。 
  结果,高鹗以三甲一名取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高鹗对于这次科甲得中颇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