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风流探花帅承瀛 >

第104部分

风流探花帅承瀛-第104部分

小说: 风流探花帅承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清廷规定,官员为父母丁忧守丧,准假三年;而他仅在家呆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被提前诏回了。不用说,这是由于编修紧张和急迫,将他按“夺情”处理了。他深知,这是皇上和纪昀对他的信赖;那个位子也实在是重要。在他在京师时,他们就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所在的三通馆纂修职,非他莫属。这些,他是深有所知的,并且早就有所预料的。 
  于是,他收拾了一下,告别了亲友和家人,带上赵茹倩、赵茹傧姐妹二人,乘车一起向北京走去了。 
  但是,他并没有着急。 
  他这个一生中酷爱学识和山水的人,心中还揣着一块事,那就是要借便游历一下医巫四祖山。 
  医巫四祖山,寻阳的东侧,置广济(今田镇)县城西四华里处。它开发较早,早在隋朝开皇十四年(594年),即建有古庙,称广济庙。广济庙西北隅,有一巨石,高六丈,长二十四丈,阔九丈,呈长方形,宛若屏风。传说,为女娲补天时掉下来的石头,故人们以“补天石”称之。 
  由于该石称奇,历代观览者甚众,刻咏者极多,以为寄托情志。最早于石上镌刻的人是明代鄂东巡抚张学颜,他刻下的字是“补天石”。从此,开了刻石之例。而最动声色、最为称著的刻石,则是清乾隆帝的亲笔画《古松图》和诗《镇庙奇松》了。这是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东巡谒祖陵新宾永陵路过广济时留下的诗画。其画己殁,唯有诗尚存。其诗《镇庙奇松》云: 

  镇庙门西似盖松, 
  半枝枯干半枝葱。 
  凝神如见抱朴子, 
  天面渐非陈所翁。 
  立下忽疑晴与晦, 
  眼前可悟色兮空。 
  何当六月其根底, 
  读书仡听谡谡风。 

  补天石下,有一古洞,南北贯通,游人可从其中弯腰爬过。相传,“爬越此洞,腰酸腿疼顿愈”。 
  此外,医巫四祖山还有好多景观,可供游人一览。 
  医巫四祖山及广济,还出产一种梨,皮黄肉白籽黑,多汁,甜脆,香味异常,被列为贡品,每年秋季果熟,都要由当地州府官衙奉献清宫。这种梨,熟期很短,仅半月左右,逾期则糜烂。因此,它颇为珍贵。那还是帅承瀛小时,他在家乡寻阳曾吃过;再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在京师参加辛卯科殿试取中二甲一名进士时,逢皇太后崇庄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钮祜禄氏八旬万寿大典,他被诏见,并赏以此果,才再次尝到。 
  这次,行程中又有赵氏姐妹相随,自是添了不少的兴致,于是他顺便要游览一下医巫四祖山,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他在医巫四祖山逗留两日,甚感惬意。当即,留下题作《过医巫四祖山》的诗: 

  天府有崇山, 
  四祖关外壮。 
  大别遥拱挹, 
  南京此屏障。 
  管领西来峰, 
  朝东各献状。 
  若崩角稽首, 
  后先不相让。 
  乃知开关初, 
  已定今之王。 

  是年秋末冬初入京,他仍在三通馆述职。 
  也许是由于这次游历雷池、医巫四祖山的关系吧,他对金石拓片愈感兴趣。归京后,他曾购得四方金石遗文,尚缺辽代佐证,想予补之,遂修书要求其宗兄帅德纯穆斋协助,然而在得到时,发现乃去雷池雪庵时曾见过。此事在他的《寄穆斋烦榻雪庵碑》诗中有载: 

  丁酉,余服阕入都时,三通馆方赠四方金石遗文,独缺辽佐。余即致书穆斋宗兄,烦其访求能榻之人,共往抚之。既而所榻者非此碑,因前书未言其何处也。乃复寄诗,但其复往求之。诗内确指其他,皆穆斋旧游之所,特未留意于此耳。 

  重烦登徒不乱疲, 
  片石当前竟未知。 
  久剥岁年元易误, 
  忙裁书札致多疑。 
  雷池最古推斯刹, 
  百载何人识此碑。 
  犹忆摩挲苔藓处, 
  墙阴幽翳树参差。 
  龟螭屹立未欹斜, 
  字势轩昂虞褚家。 
  学士头衔耐雨雪, 
  金公篆额足烟霞。 
  远寻空费游山屐, 
  细榻唯成画足?。 
  廊背雪庵碑即此, 
  良心可惜用心差。 
  非关旧事欲翻新, 
  往迹应怜扑面尘。 
  不辨元隋俗士误, 
  何知今古野僧淳。 
  神如相护踪犹在, 
  石不能言字可循。 
  同志于思今暇否, 
  但邀偕往不须询。 
  雅兴应仍在, 
  贤劳已共知。 
  更寻樵径去, 
  相约食瓜时。 
  真面须重认, 
  深根可自披。 
  杨声闻戛戛, 
  泉响和澌澌。 
  秘阁思添帙, 
  邮筒敬奇诗。 
  非君成胜事, 
  属望复谁居。 

  帅承瀛给宗兄帅承纯寄过诗章不久,又接到同邑侯元勋书,请他为其刊刻的《汪氏双节传》一书作跋。 
  侯元勋,世居寻阳城北,雍正五年(1727年),由贡主授曲周(在河北省南部,汉为斥章,隋称?水)训导,在任捐孝廉衔,乾隆初中举人。主修寻阳崇圣祠,重修寻阳学宫,建梓潼阁,先后有多所。布施有条,训士有方。官至河南鹿邑知县,著有政声。 
  汪氏先祖独山汪革,后移寻阳。 
  关于汪氏双节事,帅承瀛在故里时就曾得知,未想今日又有此求,遂感其事,当即以诗志之。诗题为《书汪氏双节传后》,诗云: 

  二女同居多异志, 
  两贤相遇真家瑞。 
  家瑞偏逢变坎坷, 
  贤女空悲共憔悴。 
  汪君同室曰王徐, 
  浙水清门著节义。 
  自昔之子号宜家, 
  厥后良人厄远地。 
  瞻望母兮目岂瞑, 
  哀弱子兮孤谁寄。 
  庄姜戴妫无猜嫌, 
  赵姬叔隗均礼谊。 
  含凄且作未亡人, 
  戮力同肩未了事。 
  风雨冥冥?虎惊, 
  篱壁萧萧魑魅肆。 
  凛冽冰霜足御侮, 
  殷勤针凿还供匮。 
  冬夜夏日寒暑长, 
  机筐书箧无时置。 
  高堂终年子有成, 
  地下报君妾无愧。 
  贤哉患难有同心, 
  嗟乎传闻为酸鼻。 
  福堂应以阴骘酬, 
  弱骨何必鬼神忌。 
  齐年双嫠穴同归, 
  百死孤生空血泪。 
  闺中婴白岂为名, 
  身后鼎牲匪我思。 
  君恩逮下靡有遗, 
  孝子显亲无弗至。 
  吾为贤者叹余生, 
  何以报之为良吏。 

  此诗,后收入《汪氏双节堂赠言丛刊》书中。 
  是日,帅承瀛正在三通馆伏案纂修进献的《四库全书》入选原书,忽有公公来宣: 
  “圣上谕诏:翰林院编修、三通馆纂修官、辛卯科二甲一名进士、寻阳帅承瀛于圆明园‘山高水长阁’进见。钦此。” 
  帅承瀛闻知,即随公公前往。 
  此时,乾隆帝与太后钮祜禄氏正在山高水长阁坐着,旁边有大学士和?相陪。 
  帅承瀛进阁见过太后和圣上后,当即跪倒,叩拜,诵道: 
  “太后万寿,万万寿!圣上万岁,万万岁!” 
  乾隆见后,说道: 
  “爱卿平身。” 
  帅承瀛爬起,在一旁立定。 
  太后看了帅承瀛一眼,笑道: 
  “帅翰林,都是熟人,一边落座吧。” 
  帅承瀛说道: 
  “有太后、圣上在此,微臣不敢坐。” 
  乾隆看了,说道: 
  “太后已赐座,请爱卿坐下述话。” 
  帅承瀛听了,这才答道: 
  “谢太后,谢万岁。” 
  随即,在旁边的一张铁梨木椅子上落座。 
  乾隆道: 
  “爱卿,你知朕请你来作何?” 
  帅承瀛道: 
  “回禀圣上:臣实不知。” 
  乾隆道: 
  “爱卿,朕今天要你来,实则是因为家事也。” 
  帅承瀛道: 
  “圣上历来对微臣恩重如山,有何事相托,只管说来,臣万死不辞。” 
  乾隆道: 
  “爱卿,那就好。我就直说了吧,朕想请你作皇十五子永琰的御师,不知卿可愿意否?” 
  帅承瀛听了这话,瞬间在脑际回旋过好多事情?? 
  乾隆帝共有皇子17人,而留下名的只有13人,他们是:大皇子永璜、二皇子永琏、三皇子永璋、四皇子永?、五皇子永琪、六皇子永?、七皇子永琮、八皇子永璇、九皇子永?、十一皇子永?、十二皇子永?、十五皇子永琰、十七皇子永?。 
  在这有名的13个皇子中,见存的只有6人,他们是:皇长子永璜定安亲王、皇三子永璋循郡王、皇六子永?质庄亲王、皇八子永璇仪侦亲王、皇十一子永?成哲亲王、皇十五子永琰。 
  在乾隆的这诸多的皇子中,其地位的摆布,都是经历着不同的命运的。“虽然同为帝王家,却是前程有二一”,这话是有一定依据的。 
  永琰,系乾隆帝第十五皇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生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殿”。他的生母,为魏佳氏,内管领清泰之女,原属汉军,后转入满洲旗人,并无特殊身份和神秘背景。她入宫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是个普通的“贵人”,仅列在“答应”、“常在”之上,居“嫔”、“妃”之下,更谈不上是什么“后”了。她于乾隆十年(1745年),被册封为令嫔。乾隆三十年(1765年),被晋升为贵妃。她为乾隆生了四子二女,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死去。 
  乾隆生永琰时,已年逾50岁。 
  关于永琰以后的身世,帅承瀛并不清楚。只知道在他之先,有这样几个皇子。 
  元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生有二子。一是皇次子永琏,早在乾隆即位的当年七月,被封立为皇太子,作为嗣子,然而他在乾隆三年(1738年),即已死去。二是皇七子永琮,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出生的,他只活了一年零八个月便死去了。 
  继后孝贤贞皇后乌喇那拉氏,是祜领那尔布的女儿,满洲正黄旗人。当乾隆还是皇子时,雍正帝便把她赐给乾隆当侧福晋。乾隆登极后,被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晋升为娴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太后钮祜禄氏的再三叮嘱下,被立为皇后,赐号孝贤贞皇后。 
  她为乾隆生二子一女。二子中,一是皇九子永?,三岁夭折。一是皇十二子永?。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偕她南巡游杭州,由于她劝进乾隆不要贪花恋草,应以龙体为重,因而触怒乾隆,乾隆就此打了她。她随即剪掉头发,要出家为尼。她郁郁寡欢,于翌年逝去。正因如此,永?一直未能得到乾隆的钟爱,死去后连个封号都未得到。 
  在这些皇子中,只有皇次子永琏,被公开封立为太子,但是他不久便夭折了。 
  永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14岁时,被乾隆秘定为太子,选作为皇储。他的名字,被乾隆秘写好,密封,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由于是秘定,只有乾隆一人知道,他人都不知道,也不能过问。因此,帅承瀛也是不知道。 
  永琰6岁从师傅礼部侍郎奉宽读书,受启蒙教育;13岁通学五经,从师傅工部侍郎谢墉学近体诗,从师傅侍读学士朱圭学古体诗。 
  乾隆对于皇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所选拔的皇子师傅,都是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学士之类的人才。他说:“皇子年幼,但陶冶涵养之功,必从小开始。教导要从严,而不得松懈。严有益而宽多损,此当且记。” 
  宫廷中,每日五更,天头还在麻麻黑时,便隐隐有白纱灯引路,迤逦进入隆宗门,那便是皇子们去书房读书。所学的课业,有满语满文、汉语汉文、作诗为赋、骑射武功诸事。 
  永琰秘定为皇太子后,其书房命名为“味余书室”。 
  乾隆常将自己谕旨,写于纸上,贴于“味余书室”墙上,以为勉励永琰攻读。 
  是年,永琰18岁,乾隆63岁。尽管乾隆尚未有明谕,但是从那种种迹象上看,必立他为太子无疑。 
  而今,乾隆竟然要将这样一付重担加在帅承瀛身上。 
  凡皇子,几乎都是傲慢难教。而永琰,更是个放荡无羁、飞扬跋扈的人,且年龄又大了,实在难以教授。想要将这样一个皇子培养成有作为的皇帝,谈何容易! 
  这会儿,他听了乾隆的口谕后,急忙跪地伏身,竟一时没有说出话来。 
  乾隆看了他的神色,几欲明白了他的心理。说道: 
  “爱卿,此事朕思虑多日了。这次让你提前归宫,其中就有这件事情。觉得这事非你莫属。看来,你尚有些难处吧。说句实话,这事还是?儿所提醒朕才想起来的。不然,朕一时着急,还真有些记不起来了。” 
  和?是乾隆的义子,故以儿相称。 
  这事确实是和?所提。 
  一日,他见乾隆为永琰选择师傅事而着急,便灵机一动,奏道: 
  “启禀万岁,微臣保举一人,不知圣上意下如何?” 
  乾隆听了,大喜,说道: 
  “?儿,何不快快说来。” 
  和?听了,这才近前一步,硬是装着亲热的样子,说道: 
  “此人就在身边,正是万岁爷所器重的当今鄂东才子帅承瀛。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落笔万言,潇潇洒洒,慷慨陈词,大有曹子建之才干,宋祁之智慧,且性情耿直,秉赋忠正。如用此人为皇子之师,岂不万无一失!” 
  乾隆听了,一拍案,说道: 
  “对呀,朕怎就没有想起来呢。他与朕同下科场,几次相遇,多有了解。好,就这样定了。” 
  和?见乾隆已将此事定下,脸上便露出一丝叽笑意味。他想,这个鄂东来的老夫子,遇事动不动地与我作梗,今儿个,我用此法将你拴上。你要教好了皇子,我也有进荐之功;你要是教不好皇子,违背了圣意,我再进一言,吹吹风,收拾你也容易。如此看来,你帅承瀛就是我手中的人了。 
  历来机敏过人的帅承瀛,岂能不识和?的心肠。不过他此时没有说,只奏道: 
  “回禀圣上:承蒙垂悯,才有今日。又降此厚爱,更是感恩不尽。此恩不报,还待何时。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