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袁氏枭雄 >

第30部分

三国之袁氏枭雄-第30部分

小说: 三国之袁氏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旬攸、郭嘉、贾诩、程昱之所以名垂青史,能力出众是一个方面,曹操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却是另一方面。
  若没有曹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荀彧、旬攸、郭嘉、贾诩、程昱未必会有那样的显赫功名,说不定也会成为藉藉无名之辈,反之,袁术若也能给阎象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他的成就未必就会弱于荀彧、旬攸、郭嘉、贾诩、程昱等五人。
  当然,阎象是否能与荀彧等人相提并论,还需要时间来裁量。
  但是,无论阎象能力如何,他至少也是一个极有见识的人物。
  当下袁否长揖到地,诚恳的对阎象说道:“阎公请受某一拜!”
  “公子快快请起。”阎象赶紧抢上来搀住袁否,不让袁否下拜。
  袁否却执意拜倒在地,起身后又肃然道:“请阎公为某筹划大计。”
  “在下断然当不起公子如此称呼。”阎象自谦道,“公子若是不弃,直呼在下姓名即可,或者以表字相称亦可。”
  袁否也没有矫情,问道:“尚不知公之表字?”
  阎象忙道:“在下字子音,寓大象无形、**之意。”
  “如此,某就失礼了。”袁否浅浅一揖,又旧话重提道,“子音兄,如今我袁氏已经到了生存死亡之际,动辄有覆巢之忧,请子音兄教我。”
  阎象笑笑,接着说道:“公子可曾读过唯余马首是瞻否?”
  “不曾读过。”袁否有些郝然的说道,“让子音兄见笑了。”
  袁否两世为人,虽然知道唯余马首是瞻这个典故,却实不知出处。
  阎象道:“公子,这是一则出自左传的典故,周灵王十三年,晋国纠集了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郑等十二国联军,大举进攻秦国,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近郊,秦国顽强抵抗,拒绝求和,并在水井中下毒,联军伤亡极大。”
  “联军统帅荀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荀偃的本意,是让联军在公鸡打鸣的时候集结,然后填平水井,捣毁炉灶,向着他马头指向的方向进攻,荀偃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可惜的是联军并不能做到上下齐心,那么最后败给秦军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第46章 利益

  袁否喟然说道:“子音兄所言极是,人心不齐则必然败亡。”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由于人心不齐导致败亡的例子不胜枚举。
  便是汉末这个乱世也有两则经典战例,那就是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可麾下的文臣武将对于战与否,却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直到最后官渡大战爆发,优柔寡断的袁绍都没能够统一意见,结果就是,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却败给了曹操的区区七万人。
  赤壁之战,曹操挟裹八十三万众南来,江东孙氏集团内部对于战与降,也是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然孙权比袁绍高明的地方就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孙权就成功统一了江东文武的意见,令其上下一心,最终挫败曹操。
  由此可见,人心齐与否对于结果的影响,重如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这则故老相传的谚语绝不是虚的。
  阎象又道:“公子,淮南已是死地,断断留恋不得,但若不事先整饬文武令部众上下一心,就贸然前往河北,只怕凶多吉少。”
  的确,袁否如果带着军心涣散的残部横跨兖州或者徐州,部曲不散架才怪。
  “子音兄所言,可谓是一针见血。”袁否喟然道,“然则,某应该如何去做,才可以整饬部众令上下齐心?”
  阎象看着袁否,似笑非笑的说道:“三令五申公子总该读过吧?”
  袁否忙道:“这则典故某却是读过,说的是孙武流亡吴国,吴王阖闾想试试孙武的统兵之能,就把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简单交待口令之后便开始击鼓传令,宫女们却笑成了一片,根本不听他的号令。”
  “孙武于是召集宫女,说交待不清是主将的过错,于是再一次交待口令,然后再一次击鼓传令,宫女们却仍不听号令。”
  “于是孙武说,主将已经交待清楚口令,而士兵仍不服从,那就是队长的过错了,于是就把充当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给斩了,宫女们看到孙武连吴王宠姬都杀,都噤若寒蝉,此后果然做到令行禁止。”
  “公子读过便好。”阎象接过了话茬,又道,“正所谓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却断然不可以有二帅,一支军队就好比一个人,只需要有一颗脑袋,一个意志就够了,而公子你便是袁氏的脑袋,你的意志便是全体袁军将士的集体意志。”
  袁否由裹的说道:“子音兄所言甚是,然则,治吏与治军终究不同,却不知道,某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官吏群体令行禁止?”
  如果是治军,那么袁否只需按照孙武的法子做就行了。
  这也是袁否刻意调开张牛犊,令徐盛单领羽林卫的原因。
  袁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徐盛控制羽林卫,只要控制住羽林卫,袁否在袁氏集团内部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问题是,袁氏集团除了四千残部以外,还有七八十号官吏!
  这些官吏虽然上不得战场,要命时刻也大多不能出谋划策,但他们在袁氏集团内部的影响力却非同小可,对士林的影响更是巨大。
  譬如说金尚,朝堂之上都有他的党羽、门生。
  这些官吏不仅代表着淮南的士族阶层,从宽泛地域上来讲,这些官吏更代表着整个大汉天下所有的士族,袁否如果恶了这些官吏,那么一传十十传百,袁否慢待士子的恶名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士林,将来还有哪个士子愿意来投他?
  没士子襄助,袁否将来凭什么争天下?
  打天下需要士族,将来治天下更得仰赖士族。
  所以对于这些官吏,袁否是杀不得,打不得,更不能轻易赶走了事。
  阎象却摆了摆手,微笑着说:“治吏者,说难很难,说易却也容易,只需听其言、观其行,而后分而化之即可。”
  分而化之?袁否闻言顿时心头一动。
  所谓的分而化之,其实就是制衡之道。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袁否看过的历史类小说不知凡几,对于制衡之道并不陌生,他之所以令金尚先一步去庐江,就是为了调开金尚这个百官之首,然后对“仲家王朝”的官吏群体进行分化瓦解。
  袁否甚至已经选择好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长史杨弘。
  至于说阎象,却是意外之喜。
  袁否又问道:“敢问子音兄,如何分而化之?”
  阎象微笑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公子欲分化官吏群体或者说淮南士族群体,就必须先弄清楚他们的利益所在,只要弄清楚了他们的利益所在,而后对症下药,则必定药到病除,心想事成。”
  袁否又问道:“那么,淮南士族群体的利益究竟何在?”
  阎象答道:“士子出仕为官,所图无非名利二字,公子若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名利,叫他们知道去河北比留在淮南更美妙,他们就会愿意跟着公子走了。”
  袁否苦笑道:“这个,某却给不了他们。”
  本来就是,到了河北,连他自己都得寄人篱下,又怎么给别人好处?
  “那也无妨。”阎象微微一笑,接着说道,“公子若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名利,则只需给予他们足够的打击,使他们知道留在淮南或者庐江只会越来越糟,最后迫不得已,他们也就只能跟着公子走了。”
  袁否闻言豁然开朗。
  三军将士之所以不愿意跟他去河北,无非是留恋他们在淮南的家人以及故土。
  士族群体之所以不愿意跟他去河北,无非是留恋他们现在拥有的权势和地位。
  这也就是说,只要让三军将士知道,他们在淮南的家人已经死的死,走的走,他们的故土早已化为焦土,他们也就无可留恋了。
  这也就是说,只要让士族群体知道,随着袁术势力遭受重创,他们以前拥有的权势以及地位已大幅缩水,甚至于变得一文不值,他们也就不会留恋淮南的一切了,也就愿意跟着他去河北从头开始。
  这一刻,袁否真有一种明悟有的感觉。
  当下袁否跪坐起身,朝阎象长揖到地,诚恳的道:“听君一席话,诚令某茅塞顿开!子音兄且受某一拜!”
  这下,袁否对于去庐江再没半点抗拒。
  因为只有到了庐江,金尚才会发现他根本就左右不了刘勋的决定。
  只有到了庐江,仲家王朝的文武官吏才会知道,他们什么都不是!
  他们以为在庐江也可以获得在淮南时一样的地位,却是太天真了。
  阎象却不敢受袁否这一拜,赶紧起身抢上前来,将袁否给搀住了。
  (分割线)
  经过与阎象的一席长谈,袁否坚定了去庐江的决心。
  此去庐江,最理想的结果莫过于鹊巢鸠占,将刘勋的庐江郡据为己有,然后设法挑动孙策与刘表开战,再借机攻略荆襄,只要攻取了荆襄七郡,袁否就可以以荆襄为根据,北上与曹操逐鹿中原,这却比去河北寄人篱下强多了。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结果,袁否也知道机会渺茫。
  首先,要想把庐江郡据为己有只怕大不易,刘勋不过是个莽夫,不足为虑,可刘勋麾下的刘晔却是大贤,只要有刘晔在,谋取庐江就难如登天!
  其次,孙策未必会如他所愿,与刘表开战,孙策与刘表虽然说有杀父之仇,但孙策更知道江东根基未固,此时贸然与刘表开战,无疑是智者不为,孙策最可能的选择,还是攻略淮南及庐江,扩大江东孙氏的势力。
  最后,既便顺利拿下了庐江,既便孙策真与刘表开战,谋取荆襄也大不易。
  因为庐江是个小郡,人口少,产粮地更少,养不了多少兵,而荆襄却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人口也多!
  最关键的是,此时的刘表正值壮年,且绝非易与之辈。
  更何况,荆襄文有蒯良、蒯越,武有蔡瑁、张允、刘磐、黄祖、黄忠、魏延、甘宁、文聘等,可谓群英荟萃,人才济济。
  所以,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只是理想而已,理想这东西,想想也就是了,当不得真。
  袁否真正想要的,还是要借这次庐江之行整饬旧部,令上下一心,为后续横跨中原北上冀州创造条件,当然,如果能顺便收取几个谋士、武将,就更好不过,或者,趁机收取两个美人也是不错,大乔、小乔貌似就在庐江,对吧?


第47章 习武

  袁否决定要去庐江,却也不是说去就能去的。
  首先你得确定江东军、曹军甚至刘备军的动向,孙策的江东军在下蔡、龙亢连续吃了两次败仗,而且一次比一次败得惨,甚至就连孙策本人也是身负重创、生死不知,所以短时间内江东军应该是不会来了。
  既便来了袁否也不怕。
  仗都是靠人打的,袁军连胜了两场,现在面对江东军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心理优势,打起仗来再不会像以前未战先怯、束手束脚。
  但是曹军就不一样了,曹军的凶名可是远胜江东军。
  而且曹老大这个人,除了远远强于他的袁绍不敢打,周围剩下的各路诸侯,那是谁的威胁最大,他就要打谁。
  在原本的历史上,袁术根本就入不了曹老大的法眼,要不是袁术僭位称帝,曹老大甚至根本就不会来打他,但既便袁术僭位称帝,曹老大也只是教训了一下就完事了,而没有将袁术赶尽杀绝,因为他知道袁术成不了气候。
  但现在,如果曹老大知道了江东军在下蔡、龙亢迭遭败绩,会做如何感想,那可就是真的说不准了,说不定曹老大会把他袁否视为与刘备一样的大患,这样的话,曹老大就极可能亲自领兵追杀,再不济也会留下一员大将进剿。
  所以这个时候贸然南下,说不定就会一头撞入曹军的怀里。
  当天下午,袁否就派出了数以百计的侦骑,四出侦察曹军、江东军、刘备军乃至吕布军的动向,同时,袁否又命徐盛率领羽林卫筹粮,说是筹粮其实就是抢劫,当然,抢的是附近的坞堡或者啸聚山林的山贼,汝南就是山贼多。
  龙亢一战,虽说缴获了江东军的全部军粮。
  但是仅凭这么点军粮是绝对撑不了几日的。
  等候消息的这几天,袁否也没闲着。
  吃过晚饭,袁否就径直来到了纪灵的帐中。
  “公子想要习武?”听袁否道明来意,纪灵讶然。
  袁否看着纪灵,似笑非笑的道:“怎么,老将军可是不愿意教某?”
  袁否之所以找上纪灵学习武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纪灵乃是袁军首席大将,在整个三国时期,纪灵算不得一流的武将,但在二流武将中排名却是绝对靠前,毕竟,能跟关羽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的,着实不多。
  所以现阶段,袁否也只能找纪灵学艺。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后续解除纪灵的兵权打埋伏。
  纪灵在袁军中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甚至高到了一呼百诺的地步,出于安全考虑,袁否必须解除纪灵的兵权。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吧?
  当然,等将来袁否在袁氏旧部中的威望盖过了纪灵,袁否还是会放纪灵出来、领兵作战的,纪灵毕竟是员良将,对吧?
  袁否似笑非笑的道:“老将军可是不愿意教某?”
  纪灵赶紧说:“公子言重了,只要公子想学,老臣自当倾囊相授。”
  完了纪灵又接着问:“公子,却不知道你是想学套路呢,还是要学格斗?”
  袁否两世为人,都没怎么接触过武术,当下不解的问道:“两者有什么区别?”
  纪灵答道:“当然有区别,学习套路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而学习格斗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杀人,格斗是真正的杀人技。”
  袁否说道:“如此,某要学格斗。”
  “公子学习格斗,可是为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纪灵看着袁否,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又接着说道,“公子若真有此打算,老臣建议公子还是趁早打消这念头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