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普天之下 >

第135部分

普天之下-第135部分

小说: 普天之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昀决定趁热打铁,他想在接见了使者赵诚之后,吩咐有司与赵诚扯皮,好让赵诚知难而退,最后礼送他出境就万事大吉了,因为这是蒙古有求于宋国,所以他不着急。
    赵昀高坐在紫宸殿上,下意识地审视了一下今天有资格参加这次专门会见的大臣们的风仪,朝臣们被皇帝眼神这么一扫,宰执、三省、六部权侍郎以上赴坐,也都挺胸收腹,个个脸上都精神百倍。宰执们为这次接见,也颇费了些心思,循绍兴年间皇帝见金国使者旧议,谓“兵卫单弱,则非所以隆国体;欲设仗卫,恐骇虏情。”乃改黄麾角仗为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十五人于殿廊,蔽以幕,班定彻帷。
    “宣蒙古使者贺兰国王赵诚入紫宸殿觐见”侍从高声呼道。
    一声接一声传达到了皇宫之外,伴使苟梦玉至南宫门外下马,正使赵诚副使刘翼至隔门内下马。
    赵诚初入皇宫,对这皇宫的景物实在是十分兴奋,斗拱飞梁,雕梁画栋,让赵诚大开眼界。以致于引导的禁卫与太监不得不催促。刘翼也一再地提醒赵诚要注意仪态。
    “我就是乡下野人,好不容易来这一趟,还不让人多看几眼?”赵诚却毫不在意。太监在一旁暗笑。
    终于来到了紫宸殿前,赵诚瞟了一下自己的衣着,并无不妥之处,若他代表的是一个礼仪完备的国家。最起码应该有一套官服。很可惜,他没有,若是耶律楚材在此。赵诚倒是想管耶律楚材要。
    在大宋君臣地注视之中,贺兰国王气定神闲地走了进来。煌煌大殿,群臣汇聚,满眼尽绯紫;堂堂大朝,仪仗丰备,黄麾半仗者,乃正旦受朝、两宫上册宝之所设也。仪卫其衣裳、饰带、帽、幞、伞扇、旗帜、兵仗皆各不同。
    “大手笔啊!果然是皇家气派!”赵诚心中赞叹。
    殿中忽然响起了一些嗡嗡之声,甚至有人低声惊呼起来。许多朝臣们相互交换着眼色,只因为这贺兰国王让他们容易想起先济王赵贵和来。他们莫明惊诧,小声地议论起来。
    “咳、咳!”史弥远故意咳嗽起来。殿内立刻安静了下来。就连皇帝赵昀也回过神来。
    皇帝赵昀起初对赵诚也是很好奇,因为想不通这赵诚身为汉人,为何成了蒙古的国王,而且是一位爱钻书铺的外蕃国王,他又听说赵诚在万花楼里居然敢拔刀与刺客对战,赵诚在他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矛盾体,忽而是羽扇纶巾风流潇洒。忽而是虬髯豪爽坦胸露背的关西豪客来。当他亲眼见到赵诚的时候,他地脸色不由得变了变。因为他也想起了那位济王赵贵和来。
    赵昀将目光投向史弥远与乔行简,因为这两人也曾见过赵诚,却没有一人提起这事,这两人眼观鼻鼻观口,不动如山。
    “大蒙古国使者赵诚参见大宋皇帝陛下圣安!”赵诚深深地一躬,高声说道。他没有下跪,因为蒙古不是宋国的属国,他本身还有国王的头衔。
    他用眼睛地余光打量着皇帝赵昀。只见大殿的高处端坐着一位年纪与自己不相上下的龙袍者,看上去模样还算健康,肤色白净,那九五至尊的贵气却是绝无仅有的。
    “贵使何事而来?可有国书?”赵昀按惯例问道。
    副使刘翼当场念了一段文采斐然的国书。然后,有宋国学士出班致答语,虽然也是文采斐然。却是太长了。旁征博引,辞藻华丽的程度在刘翼所述十倍以上。赵诚只听了前后三句。就知道了他到底在说什么。
    然后,赵诚向宋国皇帝进献礼物,刘翼又念了很长地一段礼单,其实早就交割完毕了。他本人一个子没花,全是商人们赞助的,他可以想像宋国皇帝一定会答谢礼物,而且价值绝不会低于自己送出的。自到阙朝见、燕射、朝辞,宋国皇帝一般还会赐大使金千四百两,副使金八百八十两,衣各三袭,金带各三条,其他诸人还另有赏赐。更何况,因为遇刺,赵诚已经得到了一笔巨财。
    这都是客套。
    赵昀坐至尊宝座上,却是有意无意地打量着赵诚。赵诚一身白衣,立在殿中央,虽拱着衣袖,态度谦恭,温文尔雅,却给人卓尔不群之感,他脸上挂着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又仿佛一切皆在他掌握之中之意。赵诚偶尔与赵昀打量他的目光碰在一起,却让赵昀感到一些很复杂的东西。
    在尊敬之外,却有一些平视之意,还夹杂着一些让赵昀百思不得其解的意思。
    见毕,退赴客省茶酒,遂宴垂拱殿,惟从官已上预坐。至于以后去天竺山烧香等等繁文缛节,赵诚婉拒,幸亏不是逢正旦,要不然更是烦琐。在招待贺兰国王宴会的之前,皇帝赵昀去更衣,史弥远跟在后面一路小跑,他对赵昀此刻的心思把握地相当好。
    赵昀怒气冲冲地走在前头,忽然停下脚步,史弥远险些撞上去。
    “史卿,你说说看这贺兰国王到底是什么出身来历?”
    “老臣不知官家是何指?”史弥远道,“苟梦玉曾说这贺兰国王来历有些不明,依老臣看,这贺兰国王怕自己都说不清吧?”
    他知道皇帝心中所想。心说做了亏心事,总是心有余悸的。史弥远很是贴心。
    “民间自会有小人乱说话,要知道这贺兰国王与安吉州那逆贼有些相似之处”赵昀人低声说道。
    “可他终非是那人,天下相似之人何其多也。蒙先帝与官家厚爱,老臣身居中枢,也曾有无耻小民仗着与老臣面相类同。企图冒充老臣行骗。”史弥远毫不在意,“官家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自朕登基以来,朝野总会有人跳出来。旧事重提。朕心中十分厌烦,史卿有何教朕。”赵昀心中稍定。
    “老臣不敢。”史弥远微躬,脸上却带着一丝笑意。
    “史卿,你与朕都是交心之人,卿若有事要对朕说,尽管说出来。”赵昀有些不满。
    “官家,这贺兰国王出使我朝。是为了让我朝与蒙鞑约和,借道、联军和灭金”
    赵昀一耐烦地打断了:“此事,朝中早有定论,一概不允。这是史卿都知道地啊。”
    “老臣自从见了这贺兰国王,心中生有一计,望官家首肯。”
    “史卿有何妙计?快快说与朕听。”
    “回官家。如今天下大势,蒙鞑兴盛,金国已势微,已是明了。然我朝以金屏蒙,若是金国亡了。恐我朝将与蒙鞑当面,蒙鞑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史弥远道,“所以眼下对我大宋最有利的,就是金国仍然屹立不倒,与蒙鞑周旋下去,故我朝对于蒙鞑所谓借道、联军皆不允,让宣和旧祸不复生矣。自从见了这贺兰国王,老臣想。若是蒙鞑内乱起来,则对我大宋朝也是极有利的。”
    “史卿,这与朕方才与卿所言,又有何干系?”赵昀不太明白。
    “回官家,这正与贺兰国王有关啊。”史弥远机警地瞧了瞧四周,赵昀挥了挥手让内侍都退去。史弥远才接着道。“臣命官家圣命,去班荆馆安抚贺兰国王。臣故意与之攀谈。这贺兰国王不仅对我朝风仪文物极是仰慕,却又对蒙主不兴儒学视儒生如草芥之举大为不满,而且其言外之意,蒙主对其有些防备,不让其掌兵。”
    “史卿的意思是说这贺兰国王似有对其主上有不满之意?”赵昀有些不信,“纵是他心有不满,难道他会以夏人故地归复我朝?”
    赵昀地想法让史弥远不禁张大了嘴,心说自己敢想,却没有皇帝更敢想。
    “依臣推测,这恐怕很难。”史弥远道,“但是事在人为。倘若我朝能暗中使间,让这贺兰国王与蒙主生隙,至少也会引起蒙鞑内乱。”
    “史卿将如何做?”
    “待贺兰国王离境,我朝派密间往中原或者西北,散布谣言,就说这贺兰国王乃我大宋皇家之后裔,欲以河西三千里之地献于大宋。”
    赵昀瞠目结舌:“史卿,你你这是何意?”
    “老臣所言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不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只要是蒙主听了,心中定会有怕警觉,定是威逼于他,到时候,他想不反都不行。”
    “史卿怕是说胡话吧?有谁会相信这样的话。”赵昀诧异地问道。
    “官家,要知道,当年徽、钦二帝蒙难,被金人掳至北方,随行宗室无数,倘若二帝留有遗子,也未为可知啊,更何况还有众宗室子弟。”史弥远道,“要知道,他也姓赵。依礼部侍郎苟梦玉言,这贺兰国王生时曾有奇迹,为何单单自称姓赵?怕是蒙人也以之为异吧?”
    “倘若此人坐大,或者逃归我朝,这恐都对我朝有些不利吧?”赵昀有些担心地问道。
    “官家可知建炎年间旧事?”史弥远却是有备而来。
    “请史卿详言。”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辗转温州、台州间。一天忽然有人上奏,说是皇妹柔福公主从金国逃归。先帝便派内侍首领冯益和宗妇吴心儿前往越州(今浙江绍兴)查验。两人回来报告,称确实无差,因这公主言及宫中旧事,均于实事无异。于是高宗诏见。柔福公主见了高宗却毫无拘束之状,大谈她的境遇及宫中旧事,说到伤心处涕泪交流。高宗听了她的叙述,看看她的外貌,深信不疑。可是忽然看到她脚大如船,只管盯住看,这柔福公主哭着对先帝说:金人驱赶俘虏如同牛羊,我从汴京北上,行程万里,脚都变了旧日模样。高宗想想倒也是。即日召入宫中,封其为福国长公主。”史弥远侃侃而谈。
    “此事朕也听人谈起过,先韦皇后南归后,才揭发这公主却是开封府乾明寺尼姑假冒地,真公主早已在五国城病逝。”赵昀也点头说道。
    “官家,此事并非一例,建炎四年有一男子自称徐王赵棣,刚从北方逃归,有司查明此人也是胆大妄为之辈,事隔不久,又有人自称荣德公主地,当然也是假冒的。”史弥远不厌其烦地举着例子。
    “史卿的意思是说,假如这贺兰国王试图攀龙附凤,我朝即有先例,斥之为无稽之谈?”赵昀道。
    “官家圣明。”史弥远很是自负,“一来,我朝在北方散播谣言,蒙主自不会知道我朝乃幕后指使,如此可保我朝无虞;二来,这贺兰国王若是被逼谋反,要么被蒙主杀头,祸起萧墙,要么就攀附我朝,而我朝坐收渔利也;三来,若是万一这贺兰国王真是坐大了,他有何凭证说自己是龙子龙孙?再有,万一这贺兰国王事败想逃亡我朝,我朝当然可以拒之,不让蒙主有可乘之机。依老臣看,这贺兰国王九成九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贺兰国王虽有国王之号,然依卿之意,他不过是一路之文臣,又不掌兵,他能掀起多大风浪?”赵昀眼中一亮,却怀疑道。
    “官家,这秘计总归于我朝有百利而无一害吧?”史弥远道。
    “史丞相,卿真是朕地贤相啊,此事定要机密周详才是。”赵昀面带喜色。
    “老臣愚钝,何敢称贤?自古有明君,然后才有贤相。呵呵!”史弥远变相拍着皇帝的马屁一君一臣一少一老在宫院中窃窃私语,隐隐传来断断续续地诡异地笑声,惹得宫内侍卫与太监们远远地往这窥视。
第五十九章 他也姓赵㈢

           垂拱殿内,皇帝赵昀亲自赐宴。
    赵诚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的座位紧邻皇弟赵与(赐名贵谦)之下,隔着赵与就是皇帝,与史弥远等正对面,通常情况下,他应该坐在宰执之臣对面稍往南的位置。皇帝又命教坊作乐以助兴,仿佛使者前来只是来祝寿的。
    内侍先是摆上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所谓看盘,就是摆样子。而果子如柑、蔗、柿、栗子等。大概是宋人体贴赵诚的出身,仿接待辽史之旧制,以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第四盏下酒是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天花饼、太平毕**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鼋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下饭。如此而已。
    赵昀与史弥远出奇地热情,连连冲着赵诚举杯。就连郑清之、乔行简等人也觉得皇帝与史丞相太热情了。
    历朝历代对礼乐都尤为重视,礼乐不分家,先礼而后乐,礼即封建制度,而乐就是用音乐去教化。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这五音就象征五行,五行乱而万物乱,则国之灭亡无日矣。所以后人说:乐者,通伦理也。
    赵诚是听不懂这乐有什么诀窍,不过在钟吕之声中,他也有些飘飘然,在他听来却是新鲜感占了首位。
    “国主来我临安怕是有半旬了吧?”赵昀问道。
    “回陛下。已经有七天了。”赵诚趁机说道,“关于贵我两国订约之事,不知陛下有何旨意?”
    “这个嘛,枢密院及有司会与国主详谈。”赵昀搪塞道,“我听说国主近来畅游临安内外,不知对我临安风物可还满意?”
    “回陛下。小王十分仰慕,说来汗颜,小王心中却生贪念。将国事置之脑后。”
    “本相与国主一见如故,若是国主有意,本相愿意亲自为国主选一处好风好水好景致之地,置上一处美宅,岂不是一件美事?”史弥远在对面,试探道。
    “若是小王只是一介布衣平民,倒是愿意做个临安人。西湖美景天下绝。小王真有些流连忘返啊。不过国事为重啊,小王不敢耽误。”赵诚道,“关于贵我两国”
    “今天是吾皇亲赐的御宴,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史弥远打着哈哈。
    大宋君臣这一番敷衍,赵诚早就预料到,他也是打着敷衍了事的主意,表面上他还得装出十分焦急的模样来。
    “小王对陛下的厚爱感激不尽,让小王有宾至如归之感。”赵诚举杯高声道,“奈何小王归心似箭,恨不得早日返回贺兰山下。”
    “国主言重了。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国主远道而来,朕也所失察,让国主爱惊了。”赵昀道,“国主难得来我临安,不如多待些时日。”
    “不敢、不敢。”赵诚根本就不会去追究此事,来到临安城,街也逛了,西湖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