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荣耀 >

第211部分

帝国的荣耀-第211部分

小说: 帝国的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的不说。内阁这么多尚书,为什么皇帝陛下在大肆减少直学士名额的情况下。还让礼部尚书挂上这个,非常珍贵的衔?如果说给自己这个,礼部尚书挂“直学士”衔是照顾淮西派诉求以及奖励自己的功劳,那么为什么皇帝陛下要钦定各地地方官府礼事部门主官一定要挂“衔。?这一挂就等于比同一级职能部门高上一级了。
    为什么皇帝陛下会如此重视礼事部门?胡惟庸揣测了很久,慢慢琢磨出味道来。他猜测,可能是北伐和对北元战事已经大致结束,皇帝陛下将注意力放在国内矛盾中来。而国内目前最大的矛盾则是主流思想之争,也就是用那一套理论
    刘浩然在持掌江南就发展了一整套重商重工的理论和制度,并且利用手里的兵权以及各种手段迫使儒家理学暂时屈服。但是随着对外矛盾的结束,被战争压制的诸多矛盾将会逐渐激发,此前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理学不会甘心自己的地个逐渐被削弱,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学派和势力随着其财富和实力的增强,将会谋求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要求国家以有利于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取代理学而成为主流。
    胡惟庸推敲了一下,这种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新学派以淮西派和新兴的太平派为主。他们联合了一大批江淅原本不得势的商人、中小地主,还有少部分见识卓远的世家和大地主;而旧学派则以理学为主,联合了遍布江南各地,坚持着土地为主的世家大地主。
    他们的斗争不仅限于主流思想上,还表现在经济利益上。新派利用刘浩然重工重商的政策,获取了巨大的财富,而旧学派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仅财富没有迅速增长,手里的大量土地财富也在迅速“贬值。”在经济实力上,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但是旧学派有自己的优势。尤其在“农村地区”过于一地的乡伸地主就代表该地的“民意。”官府必须依靠他们才能去治理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农村。而这些乡仲地主却和旧学派的文人名士是息息相关的,加上受到新派的“逼迫”。互相结为一体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胡惟庸看到。皇帝陛下一上台就大力推行“国民教育。”大办官学,甚至大开“扫盲班。”这种十几年普及教育的成果一是让文化不在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百姓不再是旧学文人名士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愚民;二是利用设定官学科目和学校学习的知识等手段,使得新学派此前非常薄弱的思想基础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增强。难怪皇帝陛下一直把学部抓在手里,又连续改革科举制度,将其分为学考和政考。
    不过胡惟庸也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上千万百姓遵从了上千数百年的习惯是没有办法在十几年内完全改变的。国民教育建设了十几年,依然只能普及到各省的城镇和不到一牛的农村,旧派势力在各地的实力依然强劲,乡伸文人依然是大明基层政权的”柱石”。
    胡惟庸已经猜出,皇帝陛下把自己放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就是想让自己争取“民意。”尤其是将让广大乡村百姓的民意从旧学派手里抢出来。
    领悟到这一意思后,胡惟庸当即在内阁提出一项建议,那就是在大明各地加强“忠君爱国。的教育。
    这一建议的主体思想就是要让行有的大明老百姓都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大明王朝的一分子,他们正在伟大的皇帝陛下领导下开创新的历史。
    胡惟庸这一建议一提出来,得到了内阁的支持,旧学派势力虽然看到了这其中的猫腻,但是却不敢反对,还要大力支持和响应,难道你旧学派敢说让大明百姓不要去“忠君爱国”?敢说现在的大明不伟大?敢说皇帝陛下不是英明之君?
    胡惟庸的“忠君爱国。建议第一项就是要求大明中枢、地方官府、司法机构等官署悬挂皇帝陛下的画像。
    旧学派对这一点颇有微词,他们提出,以前只有“死人。才会有画像受人瞻仰,现在皇帝陛下正值春秋壮年,你胡惟庸是不是在诅咒皇帝陛下?
    但是横下心来的胡惟庸却反驳道,国旗代表着大明。那么作为大明的君主难道就不能受百姓军民景仰吗?就凭皇帝陛下的功绩,不仅现在,哪怕将来数百上千年,皇帝陛下的画像也应当悬挂在大明每一个。地方,而且要世世代代挂下去。
    这时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兼军政司录事总长刘存孝代表军方出来力挺胡惟庸,并且建议,不仅各地方行政机构要悬挂皇帝陛下的画像,军队的每一处也要悬挂皇帝的画微
    最后刘浩然出来说话了,他不介意生前就被人家把画像挂出来,但是提出,悬挂的地方应该加以限制,只在各军政单位的会议室悬挂。如内阁就在召开学士会议、内阁会议、御前会议的大会堂悬挂,各地则在召开各参议会议、协赞会议、协理会议的会议室悬挂,军事单位则类似。其余悬挂地方则不作强行要求,完全由各单位和个人决定。
    刘浩然拍板了之后,胡惟庸立即开始执行起来,他首先经过一番精心挑选,选出了四位精于人物绘画的画师,他们中间有一位犹太人,一位阿拉伯人,都有一手可以将人画得惟妙惟肖,形神皆似的本领,然后便开始了今天的绘画。
    此前刘浩然已经身穿大明海陆军大元帅服让四位画师画了一幅画,结果犹太人画师的画被选中,此后将作为军方悬挂的标准。今天的画像则将作为行政单位和民间使用的。原本内阁请刘浩然穿衷服画像,但是刘浩然觉得那样过于严肃玄板了,便决定穿一身常服来画这幅画。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创作,四位画师终于完成了任务。胡惟庸连忙走上去,恭请刘浩然钦定画像。
    刘浩然看了一会,很快便确定由一位苏南画师创作的画像,看来“老外。没有把握好中国“帝王的精大人依然将刘浩然画得威严雄武,充满削历:,是过于“神圣”了。阿拉伯人却依然将刘浩然画得太“人性化”倒是这位苏南画师,不仅将刘浩然的帝王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在充分表现出自信的同时让刘浩然变得非常慈祥,一种平易近人的可亲,一种对大明百姓疾苦的关切从其的眉眼中流露无遗。这正是刘浩然所需。
    选定画像后。画师下去领取报酬去,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大明南京印刷厂的事情,几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傅将根据这两幅画像雕刻“母版”开始印刷大量画像。
    “惟庸,此事已毕,你接下来想如何继续?”刘浩然喝了口水,随意地问道。
    “回禀陛下。我已经向内阁建议,加强对大明官员和司政的忠君爱国教育,翰林院和各省崇文馆均开设相应课程。而内政学堂、各军校也将陆续开设相应的课程。”
    崇文馆和翰林院是大明官员的摇篮,内政学堂和军校则是“警官”和军官的摇篮,胡惟庸从这里下手,可谓是从根源抓起。
    “嗯,只是这课程要好好斟酌,要实事求是,要以理晓喻,空话、谎话就不要说了。这些话一旦破了反而有负作用。”
    “臣遵旨。启禀陛下,臣还要想组织人手编撰《圣言宝录》,让大明文武军民好好学习领会。”
    这不成了“语录了吗?刘浩然深深地看了一眼胡惟庸,摆摆手道:“这个倒不必了。而且我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是天下都按照我的话去做,还要你们和读书人干什么?真理不是遵行出来的,而是探索出来的。”
    “臣明白了。”胡惟庸丝毫不以自己的建议被反驳而沮丧,而是神情自如地继续禀报道:“启禀陛下,根据臣此前建议的大纲,接下来则是加强对百姓们的教育。”
    “臣以为。当从百姓们的喜闻乐见中入手了,除了报刊书籍要加强宣化之外,臣还想整合各地的戏剧,组成剧团,再组织相关人士编写百姓们喜欢看的戏文。臣准备以礼部的名义,向各地剧团征集剧目,并举行一场会赛。选出优胜者,再去各地演出小不仅城镇,乡村也应该去。”
    刘浩然点点头:“这个建议不错,摒弃旧陋习俗。接受新风良习,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记住了,这戏文不要空洞无味,要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这样才能打动百姓,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说到这里,刘浩然州酌了一下说道:“例如宣传先烈忠良小不要把他们写得高大光辉,浑身上下全是好处,这种人有,但是很少。可以写一写这些人原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一样的缺点,这样百姓们才会觉得亲切和真实。在关键时刻,这些先烈忠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高尚,而是他们记住了一点,国之吾国,民之吾民,他们只是迸发出我们大明百姓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网烈和血性。
    “臣明白了。先烈忠良也是从普通人中出来的。”
    刘浩然不由笑了笑,这胡维庸的悟性还真不错,看来自己把他放在礼部尚书的位置还真没错。
    “好好去办事吧。有什么困难就接我。”
    “臣一定恪尽职责,将事情办好。”胡惟庸当即领命道,但是他明白,真遇到困难了他也要迎难而上,不能动不动就去陛下那里诉苦,他知道,陛下的眼睛亮着呢,臣下干的每一件事他都看在眼里。
    “对了,惟庸。越陈那边来了战报,其国主已经降了。只是这此后治理是个大问题。你在贵州干得不错,对治理越陈有什么建议,只管说来听拜”
    “回禀陛下。胡惟庸斟酌了一会才缓缓说道,“臣对越陈情况不是很熟悉,不敢妄呈健言。只是臣想,越陈游离我天朝已久,化外自治数百年,其境内百姓已不知我天朝上恩多年,只怕真心归附的不多,与贵州等地不可同语。”
    “那你的意思是斩草除根?”
    “回禀陛下,臣万万不敢出此建言。杀戮太重,不仅越陈难以安抚,其余各地恐怕会以此为惧,将来我大明开土扩疆恐怕会有大阻碍。而且越陈已平,我大明即将在那里设省治理,那里的百姓也是我大明子民,不宜以杀戮治理。臣的意思是,不如将这些人迁移他地。只要离开故土,又与原来族人分开,就是想闹事也不成,只有安心下来。”
    “只是这南海之地有民千万,要是尽数如此处理,迁往何处?”刘浩然摇摇头说。现在大明自己人口就少,不过数千万,要是南海地区全打下来,恐怕也要接收一两千万人口,要是全部迁到中原来,本土的大明百姓占不到绝对优势,搞不定还会将祸乱带到这边来。
    胡惟庸一听。就知道刘浩然的目光不仅仅在越陈一地,还放在了南海数十国上,只是这问题太大了,他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只好默言不语。
    “唉,让我再想想吧。”刘浩然想了一会,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只好叹了一口气道。*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大陆
    第二百二十二章新大陆
    明惟庸的确是干练点起事情来动作很快。经”刚策戈,大明第一家正式意义上的剧团一南京庆余社于明历七年三月初十成妾,而其第一出戏剧《青衣镇》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于四月二十日正式在南京锦绣楼剧院演出。
    由胡惟庸出面,刘浩然带着皇后薛如云观看了首场演出,李善长、冯国用、汪广洋、陈遇、周祯五位大学士,十位直学士均带着家眷出席,整个锦绣楼被大内亲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而庆余社被人人过关,内外内搜查了五遍。由于这是一出武戏,需要用到“戏剧兵器”结果全部被下令用木头加油漆取代了,严禁任何有“杀伤可能性武器”的武器出现在皇帝陛下和众学士面前。
    《青衣镇》以五代十国末年为时代背景,讲得是徊州的一个地方小、镇发生的故事。主角是该镇一个叫王顺保的猎户,他勇武过人。名震江淮。北周镇淮军慕名请他入伍,却被其以不愿卷入兵戈之乱为由拒
    了。
    时值南唐元宗李螺自恃实力强大,出师灭闽、楚之后,又联合契丹、北汉攻后周,进图中原。而北周世宗柴荣为了避免天下遭受契丹势力入侵和继续陷入分裂。也为了早日一统天下,结束战乱。便纳比部郎中王朴所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进军方略,决定先攻南唐,于是展开了北周南唐江淮战役。
    由于大明所奉的正朔是前宋,而前宋继承的是后周(北周)的“家业”所以北周军队和北周世宗皇帝就被描写为正面势力和人物,进行的战争也是一统天下的“正义战争”军纪也相对较好,造成兵祸的多是南唐的无德之师。
    但是战争一打起来。老百姓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王顺保的伯父王四才带着儿子王三狗上山砍柴,结果路上遇上两军交战,王三狗为了掩护父亲,被乱箭射死。老年丧子的王四才抱着儿子的遗体痛哭道:“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战争打了几个月,昔日繁华的青衣镇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每日都要举办丧事,每户都有未亡人。最后,当北周取得胜利,占据江淮之时,王顺保也幡然醒悟。“裂土分国是那骨肉相割二为儿孙不再受那乱世兵灾苦,王顺保愿轻这七尺之躯。”最后毅然投入北周的镇淮军。
    《青衣镇》吸取了北曲、戈阳腔、江淮小调等曲目和唱腔。以中都合肥“官话”为基准,多用民间俗语俚话,让百姓们觉得非常亲切,而唱腔又多高亢悲凉,充分演绎出乱世中那种生离死别,朝不保夕的痛苦,最后的结尾更是有画龙点睛之妙,充分点出中原王朝只有统一,百姓们才能过上好日子,才有能力对抗外敌的入侵。
    《青衣镇》获得很大成功,在场的所有观众都为之叫好,而刘浩然、李善长等人也看出这其中的深意。一个时辰的演出,刘浩然、李善长等人还亲切“接见”所有参加演出的庆余社演员,让其中三位激动地晕过去了。
    《青衣镇》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正在筹建的剧团,不几天,大明陆军部成立的火云社成立,并推出了以常遇春为原型的《战太平》和《兀鲁回河》,大明海军部也不甘示弱,两日宣布成立了长平社,推出了以海军将领陈氏兄弟为原型的《海津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