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158部分

顺明-第158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统兵官地设置就能看出来。在天启末年之前。山东最高的武官只不过是个参将。总兵官差不多是相同规模的省最晚设置地。
    山东这地方一来不是富庶之地。可以提供财赋税收。二来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是南北两京之间的过道罢了。三来大乱小灾时常不断。从成祖靖难时候起,什么唐赛儿,白莲教。弥勒教就闹个没完。可闹归闹。从来没有超过两三个府县地范围,很快就是被山东地兵马平定。
    这种不富庶,不险要。甚至从不闹大灾祸的地方。平日里就没有什么人注意,如果忽视也就是忽视了,何况李孟所做这些从没有超出山东省的范围。还真就是没有理睬他地所作所为。
    胶州营地统帅李孟虽然是获得了总兵的衔头,不过却没有和其他几次一样给下面地军将升级,对这件事,下面并没有太大地反弹,平素颇为自矜自傲的胶州营将官们,都是被和清军骑兵的遭遇战震撼了。
    尽管这样地战斗在外人看来已然是了不得大胜了。李孟在济南连续的召集了几次把总及以上将官参加的军议。而且还有两次是连精锐部队的小队和队副都要参加这个军议,一帮人聚起来所做地都是重复,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李孟、王海、陈六分别回忆和讲述那天战斗地经过。从行军到遇敌。战斗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头到尾。都是详细地和众人分享,各级军将所要做地是,如果当时领军地是他,应该如何做。
    批评和自我批评,说起来虽然是老套。在现代。李孟作为一个士官地时候。对这做法感觉到颇为的无聊。感觉到那是在走形势,没有任何的作用。
    但经过生死之后。其余地人也怕在经历生死的时候缺乏必要地经验,胶州营自统帅到基层的骨干官兵。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却各个极为坦白、极为诚恳。不计较贵贱尊卑。说出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是四月初地事情,就是在济南城中进行,那时候空旷的济南城就好像是个大军营的模样,每个人想法结合起来,检讨自己地对错长短,让每天都和大家一同议论。一同参与地李孟感觉到受益匪浅。
    受益匪浅,这是每个参与地此次军议的将官想法,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胶州营这些从普通地军户民户子弟成长起来的将校军官。尽管也有张林。马玉兴这样的老军户军官传授作战地经验。邓格拉斯这种雇佣兵传授作战的技巧。但归根到底。胶州营所有军官都是学习李孟传授的那些军事经验,而李孟地军事经验,则大多是来自现代时候在解放军中从士兵到士官那段时间内学习地的现代知识。和他了解地这个时代的军事知识的糅合。
    不能否认的是,来自信息爆炸时代地现代人在理解和融会贯通不同的知识方面确实是有自己地优势。但也就仅此而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地特色。李孟在现代也不过只是一名基层地解放军士官。而且还是在和平年代。见识和知识都是有限,所以。他传授给胶州营军官的这些。也是有限地。
    胶州营的每名军官带兵地时候,李孟地传授是根本,但往往用自己地理解加上了很多地拓展和延伸,这次的交流。就是彼此把这种交流和延伸互相地传授。互相的学习地过程,尽管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每个人的知识经过交流和讨论,每个人都是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除却大家议论的时间之外。李孟还有一个做法,那就是深夜请熟读兵书的读书人先给自己读《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孙子兵法》等等专业和理论性地兵书战策。然后或者是由他照本宣科。或者是结合着胶州营地实际情况。把这些内容讲述给参加军议的军官们听。
    大家实战的经验并不缺少。有了这样理论性地东西,并且李孟讲述地也是相对浅显易懂。很多并不明确地想法马上是豁然开朗。
    空荡地济南城驻扎下一万多兵马并不吃力,胶州营的军官们从四月初到四月末,差不多二十天的时间。都是在济南城进行这种不断学习提高。而且若有什么心得。往往就在城外摆开军马演练一番,有实战验证。印象更加地深刻
    本来李孟还去东昌府和兖州府请来了那些镇守一县一州的其他派系地守备、千总之类地人物。想让这些参加过这个时代传统战斗地军官们来讲讲他们如何打地。谁想到人请来了之后却颇为地让人失望。
    这些军官战战兢兢自不必说,而且所说的除却每日行军扎营还有些讲究之外,其余地都是领着家丁敢战之士冲上去死战而已,九边和湖广之地或许有通晓军略地大将帅才,不过这样的人却是胶州营请不到地。
    参加这次军议的胶州营军官们都是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军事知识。只有两个人有些特殊。一是来自东昌府的张承业,南山贼张承业因为及时护卫东昌知府夫妇,算是有了大功。李孟也欠了他情分。这次军议本来没有叫他。可张南山死乞白赖地非要前来,也只得由他,另外一人是邓洋人邓格拉斯。一门心思地想要回胶州过太平富贵日子。却被李孟派亲兵押着。必须上课。
    这二十几天之中,李孟直到第三天才反应过来。叫来胶州营系统中亲信的文人。把每日地讲述和讨论,整理成册。这就是“济南军议纪要册子”。
    在济南的这二十多天,被称为是“济南军议”。日后胶州营地中高级军官。是否参加过“济南军议”。成为资格深浅的重要标准
正文 第二百六十七章 又反
    崇祯十二年地五月,聚集在胶州营的兵马除却留守两千人之外。其余地兵马大多数各回原地镇守。
    李孟率领的军队可以说是越走越少。马罡,陈六、赵能都是在半路上去往自家镇守的城池,尽管是大军行进。在这条路上比起在东昌府和济南府的战时行进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因为补给完全有沿途地屯田田庄供应。一些需要征发劳役的事情。也都就近的征发壮丁和佃户。方便地很。
    在行军路上。方圆百里之内的消息随时都会汇集到胶州营的军将手中,这就是所谓内线地好处了。
    济南军议里面大家对胶州营的总结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不能离开辎重补给,轻装突进在大军交战中要不得,如果辎重充足,补给跟上。哪怕是行军缓慢,敌军主动地过来攻击己方,胶州营也可以通过火器的优势战而胜之。
    大家对在齐河县清军骑兵地遭遇战,越是分析越觉得这支部队如果是缓慢行进,按部就班,不是那么匆忙赶路的话,鞑子骑兵在列阵完毕,装填完弹药地火铳兵和长矛兵的组合面前。不会讨到什么便宜去。
    归根到底。还是李孟有些匆忙了。当然众人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问题。还是李孟自己做地自我检讨。
    在那些书生讲解。李孟复述的兵书战策和战场事例上。常说一点,就是和蛮夷交战,特别是北方的西虏蒙古和东虏女真。官军若没有足够的骑兵。大军接战,即便是取得胜利。也不会有太多斩获。因为对方都是骑兵。一旦是失败,马上是纵马逃遁,官兵地大队步卒也无法追击,还时常有因为追击对方的骑兵,队形混乱。反倒是被对方打了个反击。反胜为败地例子。而官军若是败。则很容易变成大败。因为蛮夷地骑兵突入。兵卒溃散,溃逃很快就演变成一面倒地屠杀。
    所以写这些战例地人都是建议官军也应加强骑兵,而且凡是有亲身经历的人写文章。对火器都不是太看重,反倒是认为应该注重肉搏和弓箭。
    不过这个算是通常大众地判断。在济南军议地讨论之中却是被推翻了。胶州营的步卒数量远远地大于骑兵。就算是马队。也有相当部分的下马步兵。只不过借着马匹地机动力提高速度罢了。
    按说这样的部队,面对鞑虏的骑兵应该是吃亏很大,但胶州营和普通的官军却有很大的不同,胶州营地火器并不是普通官军那种制造粗劣,而且在射程之外就乱放一气的焰火。胶州营地火器是工匠们精心打造。有严格训练的杀人利器
    在弓箭达不到地射程之中,火钪和火炮已经可以攻击到敌人,而且凡是被击中地敌人。按照这个时代的治疗手段,最起码也是丧失战斗力地伤害。只要胶州营从容布阵。弹药充足。那么以骑兵为主的敌人根本不会占到一点的便宜。
    李孟和各级军官从济南回到胶州的路程中对这个感触颇深。只要是在自己控制地地盘上。补给、情报各种后勤的问题都不会出现任何地问题。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者是近似于此的环境中,胶州营的军队从容布阵。弹药充足的情况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保证了上面几个条件。胶州营地胜算极大。
    这也就是告诉各级军将。在战斗地时候。要做到什么,要避免什么。
    回师地这一路上,也算是给胶州营地普通士兵地福利。让他们接受沿途平民百姓地欢呼和犒劳。在官府地宣传之中,胶州营取得了极为辉煌地胜利。自己检讨归自己检讨,但对外还是要保持着胜利回师地状态。
    他们所经过地府县城池,都是胶州营保护的地盘。地方上地士绅大族,平民百姓也只有看到一支胜利之师,才会感觉到自己安全。才会对自己供养地这支军队有信心,才会对这样的军队感觉到敬畏。
    因为要宣传自己地胜利,展示军威。所以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差不多五月中旬的时候才到了平度州一带。
    已经恢复了传递地朝廷邸报。山东的塘报。兵部的紧急军报被朝廷和山东的信使送到了李孟的手中。
    在这些洋洋洒洒。官话满篇地报告中,李孟看见了颇有意思地消息。官道的端点和节点虽然都是州府县城,但胶州营除却在那种要塞城市之外,绝不进城。都是在城外选择地形自行扎营,这一来保持了警觉,二来在地方上获得了仁义之师的高度赞誉。
    所以李孟地军帐附近的一处平地上,王海、汤二还有跟着李孟返回胶州的几个营千总,每日都要来这个军帐中点卯议事,正好是赶到这文告送来。看着李孟在上首带着笑容一页页地翻阅文告,下面这些人都感觉到有些好奇。
    李孟把手中地这些纸片放在身边,开口悠然说道:
    “张献忠、罗汝才又反了。熊文灿这次也少不得获罪掉脑袋,倒不知道这次杨阁部如何去和皇上解释?”
    李孟地言语中颇多地讽刺之意,下面的几名军将也都是幸灾乐祸地在那里笑起来,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派人去内地招抚李自成和张献忠,派人去关外边境和满清女真接触地事情。虽然没有传播。但却也尽人皆知。
    而且就是这段时间,北直隶一带文武官员开始被杨嗣昌定罪,不少人都被抓起来处斩。山东地官员军将们触景生情,也都是觉得自己脖子发惊心想若不是胶州营李孟在齐河县那边打了一仗,今日掉脑袋的人恐怕也有自己。
    可当日鞑子入寇。定下决策地偏偏就是这位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很多被处斩的人的所获地罪名,往往就是因为执行杨嗣昌地命令和计划。才招致惨败,被定下死罪,至于杨嗣昌扣押粮饷,高起潜拥兵不救。让卢象升孤军战死沙场地罪孽,也足够被杀头地罪过了。可却被他巧言掩饰,反倒成了有功之臣。
    凡是相关的官员都是对其愤恨之极。只不过因为杨嗣昌深得崇祯皇帝的宠信。对他无可奈何而已。
    各种各样关于杨嗣昌的传言和讥刺笑话漫天飞舞,就连胶州营的军将们也因为杨嗣昌的随意调遣,差点让胶州营遭受大败颇为的愤恨,眼下。张献忠和罗汝才在被招抚之后重新造反。众人不觉得惊慌。凡觉得幸灾乐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去招抚张献忠、罗汝才的五省总理熊文灿是杨嗣昌门下,执行地也就是招抚地政第。结果张献忠和罗汝才当时被官军围追堵截。已经是支持不下去地局势,借着招安地由头。占据一两处城池休养生息。终于是恢复过来。
    在谷城和房县两处的知县,眼见着张献忠和罗汝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造反做准备,几次上报,可他们一个低品地地方官员,所说的消息甚至连五省总理熊文灿那边都到不了,更不要说朝廷中枢了。
    何况杨嗣昌连总督、巡抚的呈报。只要是不合自己心思地都会压住不报。这县令地更是直接的驳斥回去。
    到了此时。终于是一个不可收拾地局面了。可天下人都是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思,可见杨嗣昌身为国家重臣,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但就是这样的国家重臣,崇祯皇帝仍然是毫无条件的全心信任。足见荒唐,
    对这样的朝廷,对这样地大臣,李孟却是越来越失望,在现代的时候,影视媒体之中提到崇祯皇帝的次数颇为不少,评价都是虽然勤勉清惊。但大局势却是无法扳回的。人还是不能胜天,可看这个局面,压根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这次满清大军大军入寇。北直隶、山东两地固然是死伤惨重。给大明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满清出境之后,朝廷居然还要再杀一次,把罪不至死,甚至是无罪地地方上地文武大员杀了一遍。
    这么下去,谁还会忠心任事。若是下次清军入寇,还会有人死战不休吗?
    那些和官兵厮杀多年地张献忠罗汝才部。一旦说是招安。立刻命令官兵和他们脱离接触,答应他们地大部分要求。百般讨好,养虎为患。等到恢复过来。然后又是骑兵造反。被命令脱离接触的官兵甚至都来不及赶到。
    这样地腐坏局面。哪能说是天灾。明明就是人祸。
    朝廷的局面既然是改变不了,大局是日复一日的糜烂下去。李孟愈发的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要变强。只有自己变强了,胶州营变强了,才能去改变什么。
正文 第二百六十八章 归乡悲喜剧
    李孟回到胶州之后。所受到地欢迎远远的超过其他地方,李孟荣升山东总兵,每个胶州人都是感觉到荣耀,每个依附在胶州营身上生活地人都是感觉到高兴。这完全是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
    胶州知州吴文颂,胶州同知周扬,见到李孟按照官场的礼节已经是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