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143部分

顺明-第143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孟冲着边上的王海点点头,也是跟着一起走了进去,这次的商议,确实是需要商量一下如何安排德州一带的防务了,李孟自然也要表述一下自己的意见。
    既然是给了公道,德州知州自然不会在跟着进去找没趣,在家人的搀扶下面,踉跄着回到住处休息,其他的德州士绅头面人物也都是一哄而散,今天见到的血腥,恐怕要好长时间才能回复过来了,但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人在心中感觉到了一丝快意,想想德州城中那些家破人亡的人家,想想自焚而死的慈庵诸女,那满目的血腥倒也不是没有几分痛快淋漓。
    那些半蹲在哪里的丘磊亲兵,即便是没被砍杀,但看见的这种场面,还有丘磊那冷淡的态度,无不是让他们一丝一点的勇气和战力提不起来,胶州营可没打算让他们留在城内,直接把这些亲兵押送着从北门赶出城去。
    又有一千名胶州营的士兵进入了德州,开始驱赶每个城门处的守军,由自己的部队来换防,那些守城门的兵卒就算是在山东总兵丘磊的部下里面也属于靠后的序列,完全是老弱之兵,更不要提什么抵抗了,很快德州城的各处城门都已经是被胶州营控制在手中。
    看到总兵丘磊身边的人被驱赶出城,驻扎在城南和城东的济南府人马开始躁动起来,那些丘磊的军将们不知道城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驻守城门的士卒也是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部队开始哗然。
    不过这躁动迅速的安静下来,胶州营的马队和步卒出现在距离丘磊的军营不远的地方,而在城头的垛口那里胶州营的士兵开始把方才斩杀的人头和尸体一个个的挂在上面,有些血迹顺着城墙流淌下来,其时已经是黄昏,可这场面还是让下面的人看的哑口无言,接着就是不寒而栗,至此方知双方战力差距。
    那些下面的守备都司什么的,听到那些亲兵说道丘总兵被请进府中议事,尽管生死不明,但好歹没有明确消息,这也算可以拿来安慰自己的理由,既然大人无事,我等何必如此紧张,不若在城外等着就是了。
    李孟的侦查骑兵和哨探早就是进入了北直隶的境内查探,不过河间府和沧州一带却没有发现清军的动向。
正文 第二百四十九章 这里和那里
    对于如何安排丘磊的几千人马,李孟比总兵丘磊本人还要头疼,把丘磊的兵马放在北面打头阵。
    这六千多土鸡瓦狗一般的草包,拖住清军赢得时间李孟是不指望的,怕是望风先逃的可能更是大些,要是安排在后方驻守,恐怕威胁友军粮道的事情也做得出,毕竟扣押粮饷也是有先例。
    想来想去,李孟也只是很“友好”的建议丘总兵率领自己的兵马去平原,禹城一带驻防,毕竟靠近济南府城也可以就近的策应。
    听到李孟如此安排,在知州衙门大堂上的山东总兵丘磊差点就从椅子上软倒在地上,倒不是害怕,而是那种紧张过后的极度轻松。
    看外面李孟的行事手段,这山东总兵丘磊本以为对方会在这大堂之上,直接动手宰了自己,没想到还有这等好事,山东总兵丘磊眼下的想法就是离李孟这个瘟神越远越好,哪怕是让自己上前线也愿意。
    山东总兵丘磊自然是满口答应,大堂上李孟的位置做的最低,不过经过外面那一场举动之后,李孟说的话就是定策,不会有人有异议,即便是名义上的决策者巡抚颜继祖和监军刘元斌也是假模假式的考虑一番,然后就定下了这个安排。
    这时候天色已经是快要黑下,按照传统最起码也要在第二天的中午才能启程,大军拔营,需要准备的事情可是很多。
    不过丘磊慷慨激昂地表现了一番。说什么军务大事不可耽搁,自己愿意连夜出行。其余三人自然不愿意和他争辩什么,由他去了。
    这丘磊走出知州衙门的门口时候,背后已经被冷汗湿透,被外面地寒风一吹当真是冰冻入骨,不过山东总兵丘磊全然不觉,带着身边仅剩的几名亲兵,一路狂奔出城。原本是作为驻扎之地的德州城,此刻在丘磊眼中,有如修罗地狱一般。
    到了城外一看,这山东总兵丘磊不由得为自己的决定庆幸,胶州营的几支兵马已经是调动完成,做出个围攻的架势,虽是可以突击进来。看见白天那些亲兵战力的比较,丘磊可不认为自己能在这样地战斗中占到便宜。
    万一晚上对方发难,岂不是全军覆没的结局,到时候立身之本荡然无存,如何在这世上活下去,还不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山东总兵丘磊所辖六千余兵马,当晚拔营,前往禹城、平原一带布防,夜晚拔营,准备颇有不便。而且还要对边上的虎视眈眈的胶州营全力戒备,结果在有个别营盘控制不住部队。发生了溃散和混乱。
    但山东总兵丘磊什么也顾不得了,连夜拔营,赶路三十里之后,方才歇下,第二天一早点验兵马,发现有五百余人不知所踪。
    大明的制度是文官指挥,武将带兵。太监监视。平素里都是巡抚指挥,总兵带兵。监军指挥,这才是朝廷的规范。
    可如今地德州城,万事李孟一言可决,巡抚和监军成了个摆设,那两位虽然暗中腹诽,但表面上却还是客客气气,都有秋后算帐的心思,心想等这次的战斗打完,非要找个由头弹劾你这跋扈之辈。
    不过李孟做事也做到了滴水不漏,虽说是一日之内把山东总兵官的几百名亲兵斩首,可这些亲兵做的却是千刀万剐的禽兽之事,而且还都自己承认,杀的光明正大,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至于丘磊兵马的调动,那可是丘总兵自己同意了,李孟这边仅仅是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已,当时可是完全按照朝廷体例,请示过巡抚和监军大人的,大家都是同意地结果,要挑毛病,怎么也找不上李孟。
    这城中已经全部是李孟的人马,白天那些脑袋和鲜血还历历在目,李孟地意见,大家哪有这个胆子不听。
    李孟不会做出这两位高官所想的那种逾越悖逆的事情,此次来德州,李孟是为了民族大义,而不是为了杀官造反。
    他作出这些震慑人心,横行霸道的举动,所为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战阵之中在决策上自己握有完全的主动,而且要彻底消除在战斗中可能出现地易患,在后方隐藏地那些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李孟所做地事情,看着好像是逾越狂悖,但只要是仔细追究,李孟都能拿出足够理直气壮的理由来。
    明末之世,这些有实力的军将做事,只要能拿出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朝廷也就顺坡下驴,不予追究了,何况李孟这证据,苦主都是实打实的。
    有了德州这个中转站之后,李孟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做法来安排战斗,首先是动员民夫在德州城外修筑土垒工事,挖掘壕沟,此时已经是寒冬,土方作业极为的辛苦,但李孟也顾不得这么些了。
    本来战时征发民夫,李孟根本不用掏什么银子,所有的劳役都是地方上来负担,不过为了提高效率,李孟自己也是投入了大把的银子和屯田田庄的粮食,本就是荒年,穷苦人缺少个出路,既然是真金白银和粮食,自然有许多平民百姓愿意过来卖力气。
    防御体系的构建正在热火朝天开始进行,李孟手下的骑兵有四百多名骑兵临时转成了侦查骑兵,开始大范围的在骑兵两天之内的距离内开始侦查搜索。
    但是让李孟有些奇怪的是,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把山东全部能战的兵马都调集到德州这一带抵御,但满清军队始终没有出现在北直隶进攻德州的方向上,反倒是自从入关之后,顺着涿州到保定,一路朝着北直隶的那边打了下去。要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怕是河南要先进行戒备了。
    杨嗣昌的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李孟包括身边的人也没有预先知道敌军动向的能力,满清此次入关劫掠,就是抢掠人口财物,天知道他们下一步到底要去那里,李孟这才发现自己手上的兵丁确实是太少了些,山东和北直隶边界沿线,能够被打进来的地方太多,自己这一万兵马总不能处处布防。
    “卢象升调度有误,特削去兵部尚书衔,降为侍郎,望其戴罪立功,驱逐东虏流寇,已报圣恩”
    宣大总督卢象升在军帐之中看着前几日下来的旨意,禁不住苦笑,白日在官兵面前的时候,卢象升一贯是满怀信心的态度和表情,可深夜在军帐之中,却完全不同。军帐是真定府的一个县城之中,能征用的民房都是给伤病士兵居住,卢象升谢绝了本地县令把县衙或者是某大户人家的宅院让出来给他的建议,在城中寻了一块空地,搭起了军帐。
    军帐之中除却卢象升之外,只有一名年轻人坐在边上,说是年轻人,卢象升倒也才三十九岁的年纪,只是眼下这两个人,卢象升看面相好像是五十岁开外,那年轻人也的是三四十岁的年纪。
    “督师,今日总兵虎大威领兵回营,说是赶到安平县的时候,城池已经被攻破,来不及进城驻防了,只得是回营。”
    卢象升身上的打扮却有些奇怪,头上缠着白色布条,身上披着麻袍,这是丧事的打扮,崇祯十一年五月,卢象升的父亲病死,卢象升本来想要在家居丧丁忧,却被崇祯皇帝夺情留任。
    但这卢象升是大明朝廷里面难得的清醒人,当初借丁忧居丧,未免没有借机避开如此纷乱之际,离开这因为崇祯的刻薄而变得凶险无比的官场的想法。但崇祯皇帝不允许他离开,反倒是把他派到前线,那卢象升身上的孝服不除,未免没有自知此行凶险万分,自明决死之志。
    “虎大威也是宣府打了多少年仗的老人,城池被破就回营,那些鞑子带着人口牲畜,行动不便为什么不追!”
    “督师,这这其实也怪不到虎总兵,东虏强悍,虎总兵也要谨慎而行”
    看着下首那名年轻人吞吞吐吐的样子,卢象升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也怪不得他,听老夫号令能去那安平县,已然算是勇武之人了,可怜我大明百万军马,在京畿要地,竟无能与鞑虏野战之士,廷麟,今日去晋州,粮饷可有着落?”
    听到这话,那被称作廷麟的年轻人满脸惭愧的站起来,开口说道:
    “督师,属下无能,晋州那边答复京师并无粮饷运来,说是而今道路堵塞,难民如潮,根本顾不上这些。”
    卢象升摆摆手,开口说道:
    “不干你事。”
    那年轻人才坐在椅子上,像是想起了什么,又是站起来禀报道:
    “督师,营内的粮草最多也就是半个月有余,就算咱们在各个府县自筹,而今这局面也不会多太多的补给,要不,督师您再写封催告的公文。”
    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是卢象升的苦笑
正文 第二百五十章 敌不在外 相逢不如偶遇
    东虏贼寇进入京畿之地,大明的中枢被鞑子突入,肆意横行。但在此时还有人要和清军和议。
    卢象升清楚记得自己要出军涿州的时候,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居然到他营前劝他不要去战,而要去和,东虏女真乃是虎狼禽兽,入关之后大明的子民无不受其荼毒,已经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这杨嗣昌却谈什么议和,卢象升自然是不会听从,而且反问说道:
    “议和之事,周元忠不是已经去谈了吗,何必在我这里絮烦。”
    周元忠正是杨嗣昌秉承皇帝的暗示派出的和谈使者,可刚到边境,皇太极就领着军队围攻锦州,自然是无功而返。现下想想,皇太极的应该是佯攻,用来吸引大明蓟辽军队的注意力,好让多尔衮和岳托率军从口外突
    杨嗣昌、卢象升这等朝廷的中枢大臣,统治核心最顶端的几个人,把话说到这般地步,明显是撕破脸了,双方的关系视同水火。
    偏偏这次领军的三个人,恰好是杨嗣昌、卢象升、高起潜三个人,提督京师城外禁军的太监高起潜此次是作为监军,高起潜和杨嗣昌都是朝中主和派的首领,对内是招抚闯营以及张献忠部,对外则是和谈让步。
    做高官多年,卢象升自然是知道这些同僚会有什么手段,只得是向朝廷请命分明,自己率领宣大边镇的军兵,高起潜率领关宁的部队,这样好歹不会有推诿命令之类,借故不前的事情发生。
    不过,卢象升领军去涿州,南下保定府,一路追击堵截清军。清军行动迅速。让人摸不到规律不说,卢象升还是无奈的发现,自己的友军同僚们所做的事情,还是远远的超过了自己地预计,高起潜率领的兵马绝不冒进,尽管有州县府城报警求援,也绝不派兵,卢象升兵马到一处,确定没有清军之后,高起潜才在后方扎营。
    而在中枢的杨嗣昌更是狠辣。内阁学士实管兵部尚书,那是很少见的例子,权位更是极重,可以说兵部之事,他一人就能做主。
    自从卢象升离京,应该拨付的军饷就一直在拖延。清军入寇本就是突然之事,朝廷派兵追击堵截,也是火速发兵,卢象升仅仅带了一月粮饷就带兵追击,本来也是以为内线作战,又是在京师周围的北直隶,补给不成问题。谁想到了十二月三日,军内只剩下不到六日的补给,窘迫之极。
    参赞主事杨廷麟在几天前还建言卢象升上奏朝廷,但有些事情这杨廷麟却不知道,卢象升去往京师的书信。都是石沉大海,根本没有得到回应。
    不到六日的粮饷也不是足额,实际上已经有士兵开始饿肚子了。军心有些不稳,好在卢象升在宣大总督任上的时候颇有威信,带兵地三名总兵也听他号令,这才是维持住局面。
    清军入关不过两万兵,却分为八路,纵横来往,攻略州县。卢象升分兵堵截。却没有什么效果,宣大边兵素称精锐。但也不敢和清军野战,按照卢象升和几名总兵合计之后的策略是,赶在清军进攻某城之前到达,依托城池而战。
    但行动速度往往跟不上清军,就和前些日子总兵虎大威去安平县,到达那里之后,发现城池已经是残破,城内的青壮男女已经被掳掠一空,按理说对方带着俘虏辎重,行动不便,正好是去追击,可虎大威根本不敢追击,只能悻悻回营。
    深夜无人之时,卢象升自言自语的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