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七年纪还小,五郎年纪也不算大。这个帮工,就是两家的情分,谁也不会让两个孩子累着,尤其是小七,被吴家兴照顾的极好。
王氏还叫了连枝儿和连蔓儿去家里,帮忙做饭,吃饭的时候,也叫上了张氏。
在吴家吃饭的时候,连蔓儿家就和吴玉贵商量好,要他推荐两个可靠的短工,过些天帮着打谷、扬场。
“早该这样。”王氏对此是极力赞成,“枝儿她娘每天家里、铺子里的活计,就够忙活的了。五郎和小七,多些空闲,不正好念书。还有枝儿和蔓儿,娇娇嫩嫩的俩闺女,下地做那粗活,我看着都心疼。咱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也不是请不起人。人要请,还应该多请俩,也让枝儿她爹轻省轻省。”
“看我婶子这激动的,”连蔓儿就坐在炕上笑,“婶子这是心疼我姐,我们都是连带地。”
两家人就都大笑。
王氏更是笑的前仰后合,将一大块鱼肚子上最嫩的肉都夹给了连蔓儿。
“婶子谁也不心疼,婶子就心疼你。”
…………
秋季,气候干燥,尤其是晌午的太阳,照在人的身上。比夏天还要烤人。连家收完秋后接连几天,凑巧都是大晴天,正适合谷物的晾晒。
这天傍晚,连蔓儿就踩着凳子,从玉米栅子里随便捡了一根玉米棒子出来查看。玉米已经有些干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将玉米粒三角地尅下为。
五天后,一大早,连蔓儿一家就到了打谷场上。连守礼、赵氏、连叶儿、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依旧赶来帮忙。至于张青山,张氏没让他来。一来是因为离的远,二来是因为知道,今天张千户还会带着人来帮忙。
连守信将打谷场又仔细清扫了一遍,吴玉贵等人就将簸箕、大笸箩、小板凳、草垫子等在打谷场上摆开。他们这还没准备完,张千户就带着人到了。
这一次,张千户比收玉米的时候来的还要早,带来的人手,也多了一倍。
连蔓儿就知道,张千户,或者说沈六的意思,是要在这一天,就将玉米粒都打出来。
“六爷带着府里、县里的官员都在后头,咱们先干着。”张千户摆开了架势,说道。
连蔓儿前世,有专门打玉米的机器,但是在这,没有机器,要打玉米粒,完全靠手。其实就在连蔓儿前世,机器化实现的时间也不算长,就在她祖父那一辈,打玉米粒,也是全靠手动,将玉米粒往下尅。
知道今天干活的人多,除了自家的大笸箩和簸箕,连蔓儿家还从村里借了一些来。一共是十个大笸箩。连蔓儿就将所有的人手分派下来,四到五个人围着一个笸箩坐下。凳子和垫子不够,张千户这些人也不讲究,直接一屁股就坐地上了。
然后分派出人手来,用簸箕将玉米棒子从玉米栅子里搬送到笸箩里,大家伙就开始尅玉米。
第一根玉米。是全靠手尅好的,第二根,就有了简便的法子。用用尅掉玉米粒的玉米芯子做助力可以更容易地将玉米粒尅下来。
张千户带来的兵士们都是粗手大脚,手上有劲,干活干的非常快。等尅好一定量的玉米粒,就有人用簸箕,收一簸箕的玉米粒,侧对着风的方向用力地颠,将玉米粒颠起来。这相当于扬场,就是借助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杂质,主要是玉米芯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和玉米胡子,都清除掉。
这样,剩下干净的玉米,都被张千户带来的人装进了麻袋里。
连蔓儿家也准备了麻袋,不过张千户没有用,他这次带来了不少的麻袋,每一只都同样大小,上面还有兵勇的表记,一看就是标准的装军粮用的袋子。
装满了玉米的麻袋,就被张千户带着人都摆放在了一处。
连蔓儿将这些看在眼里,她揉了揉因为尅玉米而有些发红的手心,不由得眼角抽了抽。她有预感,这些玉米,怕是很快就要离她而去。而她还得高高兴兴,不能拦着。
快到晌午该吃饭的时候,张千户主动提出来,他们自带了干粮,只要连蔓儿家帮他们准备些热水喝就行了。
张千户带着手下,离开大笸箩,在旁边的空地上列队排开,一个挨一个的坐下,然后就从口袋里往外掏干粮准备吃。
这个架势,连蔓儿家要准备饭菜,让大家伙好好吃一顿的打算就只得作罢。并且,连带着他们自家人,也不好吃的太丰富了,得赶着时辰干活。
张千户说热水就干粮就可以,连蔓儿家自然不会真的只准备热水。张氏带着人,熬了两大锅浓浓的咸菜丝肉汤,用铺子里早上盛粥和汤的桶给张千户提了过去。
张千户等人自然感激不尽。
连蔓儿自家的晌午饭也俭省了,就是三和面的馒头,就肉汤,菜也只有一道简单的蘸酱菜,就是干豆腐卷大葱。
匆匆的吃过了晌午饭,大家伙又回到打谷场上干活。
未时初刻,一直说要来的沈六终于姗姗来迟。
这么说似乎不对,沈六虽然比连蔓儿估计的时辰晚了很多出现,但是他的出现是不能用“迟”来形容的。
那对车马的速度,也就仅比张千户那队快马稍稍慢了一些而已。而这慢一些,应该还是为了照顾身后跟着的那批官吏。毕竟在辽东府,哪一家也不可能有比征虏前将军、沈大总兵更快、更好的马和车了。
沈六从车上下来,众人都赶忙上前行礼。
“都起来吧。”沈六站在那,四下看了一眼,才漫不经心地摆了摆手,说道。
就有人搬了桌椅,请沈六坐下。至于辽东府和锦阳县城的众官吏,都只能侍立左右。
唯有李大人和另一位中年文官,有人搬了凳子,让他们在沈六的下首坐了。
连蔓儿站在人群里,打量沈六。比起上次见面,沈六的脸似乎清瘦了一些,看来最近他是真的很忙,不过精神头却似乎更好了。
今天的沈六穿了一件宝蓝色织锦的团花袍子,一头乌发用锦冠包裹了起来,腰间玉带,连蔓儿离着好远,都能感觉到那一块块碧玉的清透柔润。
“所有的玉米都在这了?”沈六的目光在人群里飞快地一扫,问道。
“回六爷,是的。”连守信和张千户一前一后,都答道。
沈六点了点头。
“行了,继续干吧。”
众人就回到原地,接着尅玉米。
就有车夫赶着沈六那辆马车往外走,马车后面。还拴了两匹骏马,一匹白色,一丝杂毛也没有,另一匹是青色,比白马略矮,却肥肥壮壮,比周围所有的马,有一匹算一匹,都要肥实。
对这两匹马,连蔓儿是有印象的。白色的那一匹,应该是沈六的坐骑,而青色的那匹肥马,好像是沈小胖曾经骑过?
沈小胖也来了,怎么没见到他?
连蔓儿正这么想着,就看见沈六那辆车的车帘动了动,一张圆乎乎的包子脸从里面探出来。
沈小胖的眼睛细长,但这不影响他的眼神。可以说,他的眼神比一般人还要好。就是一探头之间,他一眼就看见了连蔓儿。
沈谦忙朝连蔓儿挥了挥手。
连蔓儿手里拿着玉米,略微抬了抬,就又放了回去。果然。这小肥尾巴是沈六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就有小厮赶到马车跟前,沈谦跟那个小厮说了几句,那小厮先是摇头,后来似乎很无奈,不过还是将小胖子从车上抱了下来。
沈谦下了车,就抛下那个小厮,跑到了沈六的跟前。
沈六抬手摸了摸沈谦的头,又往旁边招了招手,就有人搬了个凳子,将沈谦抱了上去坐着。
连蔓儿在尅玉米,她心里想,这些人光看着有什么意思,他们怎么不想自己试试尅玉米?
让连蔓儿颇有些失望的是,似乎没人想来试。
她们在这边尅玉米,那边已经有人运了一台大称过来,开始称量玉米。
连蔓儿想了想,就跟身边的五郎耳语了几句。五郎站起身,走到沈六的跟前,低声说了几句话。
沈六点了点头。
五郎就招手叫了吴家兴,两个人抬了一袋子品相略差,不能留作种子的玉米,赶上车,离开了打谷场,直奔镇上的磨坊。
这是她们一家人商量好的,毕竟,大家都只吃过煮的嫩玉米,这完全成熟的玉米是什么味道,大家还不知道。趁着沈六这些人都来了,现磨出些玉米面来,做些玉米饼子,给大家伙尝一尝。
连蔓儿急切地盼着五郎快点回来,因为,她馋玉米饼子了。
(完)
第三百九十三章 吃货
还剩下最后半栅子的玉米棒子没有磕,那边的小吏在忙忙碌碌地将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过秤、记录、五郎和吴家兴比预计的时辰回来的要早,这是因为前一天已经和磨坊定好了,他们一到磨坊,不用排队,就直接磨面。
磨回来的面,分了几只小口袋,先是给沈六等人看过,才过来交到连蔓儿的手上。
连蔓儿就放下手中的玉米棒子给别人。又叫上了张氏、连枝儿、赵氏和连叶儿,将几小袋的玉米面带上,直接奔连记铺子的厨房来。
几小袋子的玉米面,因为磨数和过筛数不同,所以面粉的质地也不同。
最粗的一种,不能称之为面,而应该叫玉米碴子。是采用略嫩和没晒干的玉米,粗磨一遍,不过筛。这样的玉米碴子煮粥,香软有嚼劲,而且甜味足。
然后是粗磨一遍,细磨一遍,过一次筛的粗玉米面。庄户人家一般吃的高粱米面,就是这么磨出来的。这种面略有些粗,庄户人家习惯了吃粗粮,吃这种面最实惠、顶饿。
再然后,就是粗磨一遍,细磨两遍,过一次粗筛,一次细筛的精磨玉米面。周氏最爱吃的大菜包,所用的高粱米面,就是这样磨出来的。精磨玉米面比较细,可以做更精细一些的食物,比如说做面皮包馅吃。
旁边一袋子,那就是磨玉米面筛出来的糠皮。和高粱米面糠皮一样,是喂养鸡、鸭、猪、牛、马等各种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
两个大灶都烧上了火,先是将玉米碴子粥煮上了。
至于玉米面,连蔓儿打算多做几种吃食。
玉米高产,能入口、能顶饿,这样才值得推广。外面那些人怕是都吃过煮的嫩玉米,但是这完全成熟的玉米,他们怕是没吃过。
光听说不行,得大家伙都自己试试。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吃、顶饿。
较粗的玉米面,拿水和匀了,就在大铁锅的锅边做贴饼子。而锅底,可以做庄户人家最常吃的炖菜,主食和配菜一锅就得了,方便、省事。既顶饿,营养又全面,最适合庄户人家的生活。
而那精磨的细玉米面。则是考虑到今天来的这些人,包括沈六,只怕都是山珍海味吃惯了,他们的嘴巴和胃肠。怕是克化不了粗糙的食物,虽然粗糙食物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连蔓儿想的是,要让这些锦衣玉食的人知道,玉米不仅高产,能够解决更多百姓的温饱问题,而且采用略微
一小瓢细玉米面加糖和面、发面,做了一笼屉的玉米发糕。又将一瓢的玉米面和白面、细豆面混合。发酵,做了一笼屉的玉米面三和面馒头,其中一半是实心的馒头,另一半加了剁的细细的咸菜丝和少许肉末做成了咸菜肉馅的包子。
几个人在厨房里忙活,就听见外面纷乱的脚步声,紧接着,就有人掀开门帘。沈谦从外面走了进来。
“哈……”一进门,沈谦就跑到连蔓儿跟前,大喝了一声。
“蔓儿,你在做啥吃?”沈谦轻轻吸了吸鼻子,看向盖的严严实实、正在冒着蒸汽的大铁锅。
“玉米饼子。”连蔓儿答道。“你咋来了?来了,咋不下车?后来咋又下来了?”
沈谦听连蔓儿问他,就微微地撅起了嘴。
“蔓儿,快领着九爷屋里说话去。这外屋烟熏火燎地。别把九爷给熏着。”张氏将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说道。
活差不多都干完了,只剩下看着火候就可以了,连蔓儿就答应了一声,也将腰上的围裙摘下来,就拉着沈谦进了里屋。
那些小厮没有跟进来。他们留在厨房,说是沈六让他们过来给张氏帮忙的。
进了屋,连蔓儿就让沈谦上炕坐了,她从柜子里拿出个装好了点心和果子的攒盒出来,招呼沈谦吃。
“……给你吃这个,新鲜的秋李子,我姥爷前两天帮我们收庄稼带来的。”连蔓儿拿出帕子来,将早就擦洗干净的秋李子又擦了擦,这才递给沈谦。
秋李子正当季,个头不大,因为是熟透了的,通体红润,还没入口,就能闻见清新的李子香。秋李子汁水和纤维质都很丰富,非常好吃,而且还能顶饿。烧锅屯就有一句俗语,说是李子树下吃死人。
沈谦不挑食,接过秋李子就吃。
“……说是来看你,我要来,六哥不带我,说人多、办正事。是我守着六哥,跟六哥磨了好久,六哥才肯带我来的。”沈谦往连蔓儿身边挪了挪,“蔓儿,你说我对你好不?”
说到这,沈谦眯着一双细眼看连蔓儿。
连蔓儿眨了眨眼,沈谦的意思,是说他为了来看她,很辛苦,这是在……邀宠?
“小胖…… 你、最好了。”连蔓儿嘴上这么说,表情、姿态难免就有些敷衍。
沈谦咧嘴,露出一排雪白的芝麻牙,要笑,却还有点不那么满足,一张肥乎乎的包子脸上,表情显得有些纠结。
连蔓儿忙又从攒盒中拿出一个八里香,放到沈小胖面前让他闻。
“香不香?”连蔓儿问。
“香。”沈小胖诚实地答道。
“这是八里香,只有我姥爷那个屯子有。”连蔓儿将八里香擦了擦,递给沈小胖。
“蔓儿,你也吃。”沈谦伸出胖手,也从食盒里拿了一个八里香,递给连蔓儿。
连蔓儿笑着接了,两个孩子对坐着吃梨。
八里香,个头没有鸭梨大,成熟后果皮绿中带红。刚从树上摘下来,一般不会立即就吃,而是要捂起来,等果子变软,香味发酵出来的时候吃,那才最好吃。
之所以叫八里香,是形容这种梨子捂熟了之后,香气浓郁,方圆八里的地方都可以闻见。张氏就爱将八里香放在衣柜里捂着,将一柜子的衣裳都染上果香。
“小胖,你六哥这些天是不是特别忙?”连蔓儿问。
“嗯。”沈小胖点头,“前几天,六哥一直住在兵营里,都没回家。”
连蔓儿就点了点头,看来那天收玉米的时候,沈六没有来,确实是忙的抽不开身。
沈谦晃了晃两条小胖腿,趁着连蔓儿吃犁,没注意他的时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