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传统与变迁 >

第43部分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43部分

小说: 中国:传统与变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后,他建议由中央铁路管理局在中国腹地修建(北)京一汉(日)一广(东)铁路。
慈禧太后发现,康有为对儒家经典和朝廷上下的腐败进行攻击威胁到了自己的整个统治。看到反对风潮日涨,她静待时机,最终在满人军事首领荣禄的帮助下,于1898 年9 月21 日发动政变,挟持了光绪帝,开始第三次垂帘听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了日本,但也有不少人被杀害,其中包括来自湖南的年轻有为的谭嗣同。皇帝就此被软禁,当慈禧太后于1908 年去世时,他也神秘地于前一天死去。
百日维新的惨烈结局使得局势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到了以前的状况,不过,某些比较温和的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如废除几项闲职和建立现代新式学堂。1895 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试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慈禧太后政变之后的10 年中尽管也进行了颇有节制的改革,但这恰恰表明任何真正的革命性变革都必然自下而上地进行,甚至还须借助暴力手段。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然而革命尚有待时日。慈禧太后轻而易举地发动政变,这说明1898 年在整个中国进行革命的时机还未成熟。受到来自西方世界60 年的进攻和刺激之后,中国的传统秩序仍旧十分牢固,足以顽抗西化的进程。
六、义和团起义
义和团运动
1898 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出的勇敢回应。维新失败后,主动权转移到一个具有传统形式之神秘社团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之中。这个组织的名字被西方人粗略地译为“义和拳”或只是简单地译成“拳民”,表明这个组织在“义”与“和”的名义下,还操练着一种中国“拳术”。这种拳术通过一系列的姿势、练习来协调头脑、肌肉以便参加战斗。这是一种魔幻般的修练方法,通过法术和一种规定的仪式,拳民三颂咒语,紧咬牙关大口呼吸,然后就神灵附体而刀枪不人,甚至不惧外国人的枪弹。拳民在半真半幻的戏剧人物中寻找自己的英雄,如《 水浒》 和古代群众暴动中的人物:他们在1899 年初自创的口号是“反清灭洋”。
人们对基督教的敌对情绪是义和团运动的一个明显起因。由于19 世纪90 年代传教活动日益频繁,因而激化了前几十年间遗留下来的全部问题。有些转信基督教的人裹读神圣的家庭关系,拒绝参与地方上庆贺春节和拜祝鬼神的活动,并让传教士介人他们的内部纷争。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天主教教一上甚至能左右中国的地方官。由此,人民中充满了对基督教的恶毒诅咒。义和团运动的勃兴同样有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因素。1898 年黄河泛滥在山东引起了大饥荒。中国北部又普遍于旱,一无所有的乡民流离失所。国外进口的棉制品和原油在某种程度_上: .阻碍了中国本国上二业的发展,同时修建新铁路的计划又威胁到运货工人和摆渡者的生计。事实上,在19 世纪80 年代末,中国到处动荡不安、盗匪横行,18 个省全都爆发了起义,如4O 年代末太平军起义前的情形:总之,全国人民的生活日益恶化,而义和团起义就自接反映了这一情形。
义和团运动在1899 年受到满汉官员的支持,于是转而支持政府。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及朝中的亲王都在宫中受教,儿乎没有真正的统治经验,对外界也几乎一无所知。这些人接受了4O 年前日本武士盲从的所谓驱除外夷的口号。为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外国人,他们在传统思想中找到同西方“民众权力”大致相当的依据,即所谓“天听自我民听”。1899 年8 日,政府军队在山东击败并俘获一些义和团反清拳民之后,仇洋官员和“扶清”的拳民之间开始结成了同盟。义和团的口号从此转变为“扶清灭洋”,同原来秘密组织的抗清战斗口号相比性质大不相同,政府已经认为可以接受
清政府的官员们分成了两派,一派积极支持义和团,并最终成为主流,另一派人数虽众,但常常举棋不定,他们鄙夷拳民们的迷信狂热,同时又全然理解他们的动机。1900年的前5 个月之中,义和团几百人至几千人的小分队遍布直隶乡间,焚毁教堂建筑,屠杀“二毛子”(中国信徒)。满洲亲王使慈禧太后相信拳民们确有不可思议的刀枪不人本领。这时外交使团一再呈交外交照会,要求政府镇压义和团,于是政府于1900年1月和4 月颁发诏令,但含义十分模糊,将攻击传教士及其教众的组织归为“另外的”组织,要求镇压他们的官员必须“识别”好坏。外交使团对西方的优势过于自信,迟迟没有意识到由于西方各国几十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一再获得特权、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最终会有备而发地放任这种群众运动以武力向西方挑衅。
围攻北京公使馆及其后果
政府这种绥靖而非镇压义和团恐怖活动的决定,终于激怒了外国侵略者。中国人早已隐忍了60 年,现在爆发了。对此双方都负有责任自1900年6 月义和团包围了北京和天津的使馆区。西方各国集中海上力量派军解围,于是清政府向他们宣战。北京以外的北方地区约有250 多名外国人遇难,他们大多是活动于山西一带的传教士。中国信徒被杀者更多。尽管全国教民生活社区曾成功地组织过几次自卫活动,但于全局无补。这一盛夏中的疯狂举动震惊了世界。一个月以来没有外交官、传教领袖、赫德以及其他北京公使馆中被困者的消息,因此外界很有根据地揣测他们都已被害。清政府办事松垮的作风同时也证明还是有些实际用处的。不明所以的满洲举子仍在宫中参加考试,老于世故的封疆大吏们则早就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排解这场灾难。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协同南京的刘坤一、武汉的张之洞和山东的袁世凯决心对朝廷的宣战决定置之不理。他们提出,如果洋人不再派遣军舰进入长江地区,该地总督将保证太平无事。结果除了中国北部省份之外,全国都处于中立状态。人们马上开始巧言辩说义和团起义实为“叛乱”,这也是政府一贯的看法,故其活动并未受到政府的支持云云。外国接受了这种说法。
这样,义和团运动这场19 世纪中国的第四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反洋运动被局限在华北一带,西北各省的官员都忠心不二,为朝廷的利益而力求和平。他们通过电报与北京往来消息,使慈禧太后得以左右逢源。她同时施行了两手政策,一方面应朝中满洲大员之请扑灭义和团,另一方面则在驻外使臣和南方官员的强烈要求下,争取和平。清政府政策的这种矛盾性在北京也同样表现得很明显。在围攻公使馆的冲突中有76 名洋人被杀,其他人之所以能够生还,是由于御林军某部的官长尽管领兵叫嚣围攻,却未使用所携大炮,执行任务时打了折扣。外国联军在7 月14 日解了天津租界之围,8 月14 日北京各公使馆也均得以解围。
西方侵略者按照常规在当地人的协助下开始劫掠早已被义和团洗劫过的城市。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乘车逃离了北京。慈禧太后在65 岁的年纪才深深体验到了百姓处境的艰难,人民要安居,要吃饭,要保护自己不受盗匪和无法无天的军队的侵害。朝廷逃到西安后,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此时李鸿章己经77 岁了,人们像往常一样指望他能力挽狂澜。他巧妙地同洋人周旋,使他们相信义和团之乱根本不是向他们宣战,相反,清政府要同西方列强合力镇压这场叛乱。尽管德国公使是惟一被杀的德国人,威廉二世却要求享有任命联军总司令的权利。此人于10 月份抵北京,后不遗余力地侵人中国北部的几十个城市。这一惩罚性活动延续了6 个月。到1900年末,华北约有外国军队4 。 5 万人,其中沙俄单独通过一次战争早已占领了满洲。
1901 年9 月7 日,一位满洲亲王、李鸿章(他于两个月后去世)和11 国全权大使共同签定了有关义和团的议定书(即《 辛丑条约》 )。其中要求处决10 名高官并惩罚另外几百名官员;要求清政府正式道歉;为惩罚士绅阶层,要求在45 个城市中停考,其中山西古了一半;扩大使馆区,在那里修建防卫工程并常设卫戍部队;拆毁炮台,占领铁路沿线各军队驻地以确保外国军队可由海上进入北京;提高进口税5 %,以及数额惊人的赔款等等。
英国试图为贸易和传教活动改善条件,于1902 年签订了商贸条约,但效果并不显著。不过清政府的某些计划也证实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如废除阻碍贸易的厘金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币制、改革某些法律条文以便废除领事裁判权,以及采用19 世纪70 年代日本现代化运动中所用的方法等等。
义和团起义和《 辛丑条约》 标志着清政府的对外关系跌至最低谷,此刻统治已经难以为继。但是,仍未产生能够取而代之的领导核心。
七、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的回应
外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901 年以后,新式的帝国主义统治不仅再限于“势力范围”之内,而是扩展到了清政府的整个财政结构上来。1893 年中国政府代理机构通过国外渠道借到约25 项贷款。但是欠款全部要以海关收人作为担保,其金额之大是不可想像的。中日战争的赔款(2 。 3 亿两白银)大约相当于1 。 5 亿美元,1895 年、1896 年和1898 年3 年中清政府从外国银行获得了巨额贷款,但是条件十分苛刻:中国实际得到的贷款会小于面值(例如,是面值的94 % ) ,还必须交付很高的利息,为期长达45 年之久,同时还须按照当时的金银比价用黄金支付。义和团事件的赔款为4 。 5 亿两白银(约3 。 33 美元),以黄金支付,年息4 厘,到1940 年本息折合将达9 ; 28 亿两白银(7 。 39 亿美元)。
以上两项赔款不同于有偿借贷,对于中国完全是一种损失。这两项赔款消耗掉了清廷海关的外贸税收,而这些钱以前是用来提供军备和现代化所需资金的。由于物价上涨,1858 年制订的关税利率降低,这一本来有限的税收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因此除海关收人之外,还需加上大量各省的税收、厘金税及盐税收人才能勉强偿还赔款。
帝国主义有时确实不像表面上那么厉害,这可用义和团事件的赔款来证明: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皇俄国和日耳曼帝国衰落,英美等国减少了赔款金额,再加上其他变化,实际上中国最终所付的赔款不到原来的1 / 3 。同样,日本打算通过1898 年4 月签署的利益均沾协定在福建得到一块势力范围,但是协定并未落实。1899 年3 月,中国成功地拒绝了意大利在浙江划取势力范围的要求。外国19 世纪90 年代末获得有关修建铁路的一系列特权,但是从未积极地加以利用。列强未能“分裂中国”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对这种方法还缺少研究)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虽然如此,在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时代,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无休止地相互竞赛,另一方面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地计划要超越前几十年不够积极有力的商业渗透和经济增长。于是爱国的中国人对整个条约体系恨之入骨,视之为“帝国主义的枷锁”。
美国的扩张和门户开放
19 世纪80 年代,许多美国人都充满了正义感,为自己的政府感到自豪,认为本国政府与欧洲列强不同,从不寻衅挑战,也未在亚洲攫取过殖民地。实际上,美国传教士和商人大部分是在英国海军的庇护下在亚洲享受特殊权益的。但至少在美国人眼中,美国确未染指东亚的“帝国主义”活动,正如它在欧洲没有卷入纷乱的局势一样。借助英国首创的最惠国待遇和机会均等思想,美国从英国的自由贸易帝国中获得了利益,同时又不必承担恶名和责任。然而,随着欧洲争夺殖民地的竞赛不断升级,新的扩张趋势连同某些历史事件使美国作为一个强国也出现在了东亚这片土地上。美国人之易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染,实际上超出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美国的扩张同欧洲列强的扩张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就美国而言,主要是由于生产廉价外贸商品工厂的兴起、国内边疆荒地的消失以及在国外传教传统的影响。正如大力倡导发展海上力量的海军上校马汉(A ; T 。 Mahan )所云,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北欧人种优越说为寻找市场、殖民地和海军基地提供了合理化依据的时代,美国一直在放眼展望未来。马汉寻求海外基地的倡议同议会及美国公众的意见不谋而合。1890 年议会打算建立一支第一流的舰队,美国公众鼓噪不已,要求修建穿过尼加拉瓜的运河,以便舰队在两个大洋上发挥效用。同时,美国长期以来对夏威夷抱有商业兴趣,此地生产白糖的种植园主也一直向美国靠拢,并希望加人合众国。
1898 年关国同西班牙争夺古巴的战争促始美国同时在东亚进行扩张。海军助理秘书西奥多? 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抽调司令官杜威及其香港的美国亚洲海军部队,进攻在马尼拉的西班牙舰队。杜威于5 月1 日黄昏发动了进攻,次日午时西班牙舰队大败,舰只非沉即焚。看到战局再无反复之虞,美国在1898 年夏天占领了马尼拉,驻军1 。 1 万人。同年12 月与西班牙签署和平条约后得到了菲律宾,并且马上开始镇压菲律宾人酝酿已久的独立斗争。夏威夷通过美国国会于该年7 月被兼并,西太平洋的关岛也从西班牙人手中转给了美国。美国获得的这些领地超过了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所获,从而可以在珍珠港、关岛、马尼拉以及夏威夷群岛和整个菲律宾群岛建立起海军基地。正是在此期间,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 年9 日首次发表了他的“门户开放”论。
海约翰曾任美国驻伦敦公使,英国政府早在1898 年曾向他咨询,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情况,应如何保持贸易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平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