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传统与变迁 >

第19部分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传统与变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古的官兵显然难以负此重任,因此,元初的成功完全要归功于忽必烈的领袖才能及他所推行的儒家政策及其合作者的才智。
除了语言和社会地位之外,蒙古人和他们的臣民还有很大的不同。服装方面,他们偏爱牧人的皮衣装束;饮食方面,他们喜欢马奶和奶酪。由于草原严重缺水,蒙古人没有洗浴的习惯。他们甚至没有姓氏。他们的道德准则与汉族不同― 在汉人看来,几乎是不道德的,因此蒙古妇女便享有更多的自由。蒙古人的这些异族特性,在他们与中国之外的民族和地区的接触过程中甚至还得到了加强。他们是唯一建立了王朝的纯粹游牧民族。可以说,蒙古族与汉族在文化上差异极大,在政治上更是相差很大。此外,南宋知识分子出于对异族统治者的憎恨,往往拒绝入仕,这就更进一步拉大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距离。后世的中国史官大都把以前的蒙古征服者描绘成只知烧杀掠劫和淫逸放荡的原始野蛮人,甚至说他们体臭逼人、以尿浴身等等。
由于受到汉人的敌视,元朝的蒙古人大量任用外国人,尤其是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马可? 波罗写道:“你会发现大汗并不是通过和平方式继承震旦的王位的,他通过武力征服才获得了这一地位,这样,他就难以信任汉人,而是将一切权力交给了鞑靼人、撒拉逊人或基督教徒,后者亦作为外国人而向元朝皇帝效忠,为大汗服务、”蒙古人建立了社会地位由高到低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四民制度,地位最低的“南人”人数最多。同时蒙古统治者对蒙汉人民推行不同的法律,从而把他们的生活与汉人生活隔绝开来。大汗本人夏季驻哗上都(柯勒律治称之为“Xanadu 〃 ) ,其统治又在中华帝国的传统中增加厂高度专制集权的色彩。
元朝的社会生活
忽必烈上台伊始即下令保护孔庙,并很快恢复了儒家在前代的崇高地位,稍后他又免去了儒生的赋税。但在关键的开科取士问题上,忽必烈未能获得“南人”的响应。在北方,科举制度于1237 年后废行,南方亦于1274 年后废止,后来直到1315年才又重新得到恢复。元朝的官府中自然有不少汉人官吏,但身为儒生而升至高位者则寥寥无几。
由于蒙古人对外来宗教进行保护,这也引起了知识阶级的敌视和反对,在波斯的许多蒙古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中亚的蒙古人则信奉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在中国,佛寺、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和孔庙都是不纳税的。金元时期在中原还曾出现了一些新的道教教派。这种宗教的多元发展显然是对程朱理学的一个反驳。
原先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此时又纷纷改信一种末流佛教,即在西藏发展起来的喇嘛教。据说西藏的佛教是在8 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传入的,传入西藏后又受到当地宗教信仰苯教(Bon )的影响,结果便产生了喇嘛教〔 “喇嘛”(lama)意为“上人”〕 。13 世纪时喇嘛教迅速传入了蒙古和中原地区,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扶植。
忽必烈被中国的佛教僧众视为理想的护法君主。在他的提倡下,全国的佛寺(包括著名的五台山佛地)总数达到4 。 2 万座,僧尼人数有21 。 3 万人(其中许多是喇嘛)。在儒家学者看来,尽管忽必烈推行儒家的礼仪制度,但他扶植异端外教的行为仍是不可原谅的。忽必烈未能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相反,不同于前代的精英统治,在蒙古人建立起的世界性政权中,汉族士大夫儿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忽必烈亦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并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成效。他废除了南宋的土地所有制,同时又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徭役和政府专卖等各项制度,另外贸易也大大得到了发展。像阿拉伯和波斯的商贾常常由海路来到广州和泉州做生意,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商人则经陆路到中国来开展商业活动。他们的商团不仅扩大了元朝皇帝的海外贸易联系,也给后者带来了可观的赋税收人。这些内部成员相互具保的商团,在转销元朝的剩余谷物、扩大元朝的商业资本方面发挥看重要的作用。另外,他们在贪污腐化的元朝政权中也扮演了推波助斓的角色。后来元朝在全国发行纸币,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当时欧洲在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纸币的使用还大大让马可? 波罗惊叹了一番。
忽必烈将外蒙古的大汗国都迁到了北京(大都); 这里是从长城南下华北平原的主要通道,蒙语称为“汗八里克”(即马可? 波罗所说的“Cambaluc 〃 ) ,土耳其语意为“大汗之城”。大都的城墙为双层建筑,城内宫室壮伟,皇城内花园遍布,有山有湖(见第208 页图)。为解决新都的粮食供应问题,元统治者又拓展了大运河以将长江下游地区的粮食运到大都。运河沿岸以石铺地,成为从杭州到北京的骤道。骤道全长达1100 英里,走完全程需要4O 天。
忽必烈于1294 年去世后,其孙铁穆耳继位,推行强有力的大一统统治,但当他于1307 年去世之后,蒙古人对中国的统治很快就削弱了下去。元朝在接下来的26 年中换了7 位皇帝,1328 年更爆发了争夺皇位的内战。同时,由于无节制地发行纸币,纸币已不能抵作赋税并渐渐贬值。黄河又连年发大水,冲毁了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的大量良田。元朝在财政上、道德上、政治土的统治一起都破产了。
与西方的首次直接接触
蒙古帝国控制了从欧洲到中国的中亚商道,欧洲人得以直接从“震旦”〔 Cathay ,源出契丹(khitai )一词,尤指中国北方〕 获得第一手信息,马可? 波罗不过是其中一员罢了。从1240年到1340 年的这100 年间,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直接接触的唯一机会,因为在此前后阿拉伯一土耳其人都阻碍了东西方的交流。元时欧洲的旅行者大多从以下几条路线到达中国:上)取道南俄罗斯、伊犁,这条路非常难走;2 )从黑海出发,经中亚绿洲地区(即古丝绸之路),意大利商人像马可? 波罗一家走的就是这条路线;3 )从海路到叙利亚和十字军东征时创建的拉丁族国家,然后取道巴格达和中亚;4 )从海路经印度洋绕东亚到中国南方港口,由于阿拉伯人的作梗,这条路也不好走。按照这儿条路线,不少欧洲人到达了中国,有些人还留下了旅行日记和游记。在这些书中他们都提到大汗的宫廷里有许多希腊正教教徒,其中大部分是被俘的俄罗斯艺人或士兵。
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的聂斯脱利宗(即景教)在此之前已从波斯传入了中国,这为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与东亚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尽管景教在中国已经消亡,但在契丹人和女真人那里获得重兴并广泛传入回鹘土耳其人和一些蒙古部落。忽必烈的生母即是一位聂斯脱利派的基督徒。聂斯脱利宗在全世界有25 个主教教区,1275 年该派驻巴格达的教主在北京也设立了主教教区。聂斯脱利派虽有异端之日,它的教会却与罗马保持着联系。
同时,当时西方的基督教国家正进行着狂热的十字军东征。这样,西方基督教国家、蒙古人与伊斯兰世界就取得了外交上的联系。撒拉逊人为遏制蒙古人在近东地区的扩张,曾派遣使节到法国和英国寻求援助;在蒙古人灭掉帕息亚和巴格达后,他们的伊利汗曾在1267 年至1291 年之间不下7 次向西方派遣使节以求共同对付穆斯林的入侵。尽管未能达成协议,教皇的使团却终于在遥远的中国建立起以蒙特科尔维诺的约翰(John of montecorvino ,旧译孟高维奴)为首的大主教区。在大汗的保护下,他在北京开展传教活动,又在一名意大利商人的捐助下修建了一所教堂,并且还培养了150 名唱诗班男童(据说大汗很喜欢听他们唱诗)。1304 年北京地区发展了以6000名天主教徒并且为他们施了洗,其中很多人都不是汉族人。罗马天主教传教团在元末继续不遗余力地来华传教,但后来却被拒于国门之外。当时来华的商人肯定远远多于传教士,但留下文字材料的只有马可? 波罗一人,他在1271 年随父亲与叔叔(两者均为意大利商人)第二次入华,到达上都和北京后,他在中国留居了17 年(1275 一1292 年)之久,在宫庭中为忽必烈做事,后于1295 年返回威尼斯。在热那亚的监狱中他撰写了一部《马可? 波罗游记》 并献给当时的一位罗马史作家。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而是一篇有体系的科学论文,材料丰富不说。而且持论公允。(此书原搞已失,但尚存120 本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和其他语种的手抄本,各本文字颇有出入。 )没有其他旅行者能像马可? 波罗那样讲述如此奇妙的一个故事;这本游记首次将中国的地理、经济和政治情况呈现在欧洲公众的面前。这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因为这本书竟然说13 世纪晚期的中国不仅面积大于欧洲,而且在文化和技术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因此,“马可? 波罗”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成了“难以置信”的代名词。但他的影响一直未曾消逝。哥伦比亚就有这本书,并且还在上边做了批注。时间为这位威尼斯人做出了证明。例如,他所讲的可以燃烧的“黑石”其实就是煤炭。到了19 世纪,这本游记中记载的路线细节也得到了证实。
东亚也有一位马可? 波罗式的人物,他叫拉本? 索马( Rabban Saurna )是一名出生干北京的聂斯脱利派教士。他于1278 年穿越中亚抵达伊儿汗的宫廷,之后又被派往欧洲联络基督教徒共同对付穆斯林。1287 年索马经康斯坦丁堡抵达那不勒斯、罗马和巴黎。他见到了当时法国和英国的国王,并在红衣主教学院宣讲聂斯脱利派的教义,还在教皇御前主持了祝圣仪式,以此向后者表明语言虽然有异,仪式却是一样的。
元时中国与欧洲的接触远远不及与西亚接触之频繁。蒙古人征服亚洲为阿拉伯人的贸易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阿拉伯人的商队从巴格达经陆路到达北京,或走海路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到达泉州等中国南方的港口。尽管大多数中世纪时的阿拉伯人不为欧洲人所知晓,他们实际上与东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蒙古时代最为详细的游记是由伊本? 拔图塔(Ibn Batuta )所撰写的,他在1325 年至1355 年之间漫游南亚地区,在阿拉伯人的商道上旅行时,曾多次在当地娶妻成家。他自称在中国遇到了一个阿拉伯人,并几在撒哈拉沙漠上还遇到过后者的弟弟。
在蒙古的强盛时期,俄罗斯、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冲击,中国在技术上领先世界l000年后,此时中国的文化开始涌人西方,如火药、纸币、印刷术、瓷器、纺织品、纸牌、医药和艺术题材等等。波斯和阿拉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经过他们之手中国文化又辗转传入了西方。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阿拉伯、土耳其文化的很大影响。伊斯兰教在中国扎下了根,而基督教却未能做到这一点。伊斯兰教在甘肃和云南一直都有很大影响。在泉州和广州等地阿拉伯人并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律并在其首领领导下在中国生活。
元代的中国文化
尽管元时中国与西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和蒙古人的统治一样仅仅触及到中国的表层,像科考等传统制度未能全面发挥其作用,可是也没有找到可以取而代之的制度。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许多中亚人,像党固人、回人、聂斯脱利派僧侣和穆斯林,后来都成了儒家学者或完全汉化的书法家和画家。在蒙古人的主持下,元代史官编撰了《 宋史》 、《 辽史》 和《 金史》 。此时中国学术并未取得多么辉煌的发展,但也没有衰落下去。另外,元代山水画的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着白话的兴起,元代产生了两种新的文学样式:杂剧和小说。这两类文学作品为了接近当时的都市观众或读者,均采用了门语体的创作方式。元朝政府的浩令亦使用类似口语的文体,以便于没有文化的官员能理解浩令的意思。汉族官员由于仕途渺茫,其文学修养无有用武之地,于是他们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上来、金时的北京和南宋时的杭州在12 世纪时都是戏剧创作的中心,当时创作的剧本流传至今的犹有近l000部之多。元代以后的许多杂剧都印刷成了剧本。杂剧的主题均为典型的中国风格,大都涉及感情与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的冲突。
 
中国的戏剧类似歌剧,在乐队伴奏下载歌载舞进行表演。像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戏剧一样,杂剧的布景和道具十分简单,为弥补这种不足,杂剧演员创造了大量程式,通过手、眼、衣袖来表示登山、下楼或上一马等动作。剧中女角多由男演员饰演,他们的假嗓演唱,妙曼的舞姿和优雅的手势格外受到观众的欢迎。浪漫的情节,出众的演技,幽默的对活,华美的行头,再加上激烈的打斗,便形成了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都市艺术形式。
杂剧是大都市的产物,而小说却是由说书人向下里巴人讲述的故事。唐代的宝卷、传奇渐渐演化为历史故事或纯系想像的爱情、惊险故事,在说书先生那里又发展为长篇大沦、结构松散的“萨伽”( saga )式故事。这些游方说书人的提词本便是这些章回小说的最早成文形式,后经不断加工逐渐成为早期的小说。这些话本小说多为鸿篇巨制,主人公往往为下层百姓或军人,其语方通俗易懂,' J 当时的自话f 一分接近)后期的话本小说大多为文人的个体创作,不过他们往往用化名的方式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身份。尽管儿部成熟的重要作品大多出现于明清,但其雏型却可上溯到元朝或更早的时代。小说后来成为中国有阅读能力者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尽管正统学者对此不屑一顾,它却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其中蕴含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杂剧和小说在元代的兴起,不仅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何等强大,同时也反映了在蒙古人统治下上大大阶层的没落。
第08章 明代的国家和社会
一、汉族文化中心主义
明朝(1368 一1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