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追忆似水年华 >

第57部分

追忆似水年华-第57部分

小说: 追忆似水年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象一股清香、一次搂抱那样迷惑他,缠绕他的,他终于意识到那个收缩了的、冷冰冰的甘
美之感得之于组成这乐句的那五个间距很小而其中两个又不断重复的音符;可事实上他不知
道,他这番推理并不是从这小乐句本身得来,而是得之于在首次听到那个奏鸣曲的晚会上认
识维尔迪兰夫妇以前,由于懒得动脑筋而用来解释他所探索的音乐这个神秘实体的简单的标
准。他也知道,在他回忆之中的钢琴的乐声就越发歪曲他观察与音乐有关的事物的观点,而
且展现在音乐家面前的天地并不是仅有七个音符的可怜的键盘,而是一个无限宽广的键盘,
几乎还完全未为人所知,只是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千千万万表现温柔、激情、勇气和安谧的琴
键,中间被层层从未被我们探索过的黑暗所阻隔;这些琴键彼此之间有天地之别,只为少数
伟大的艺术家所发现,他们在我们心灵深处唤醒了跟他们发现的主题相应的情感,告诉我
们,在我们原以为空无一物的心灵这个未被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黑暗中却蕴藏着何等丰富
多彩的宝藏而未为我们所知。凡德伊就是这样的音乐家中的一个。他那个小乐句虽然为我们
的理性设置了一层薄膜,但我们还是可以感到它如此充实、如此明确的内容,它又给这内容
以如此新鲜、如此独特的力量,使得听众把乐句和凭智力获得的思想一视同仁地保存在心
中。斯万每次想到这个乐句,就仿佛是想到了爱情观和幸福观,马上就能从中体会到它的特
点,就如同一想起《克莱芙公主》和《勒内》①这两个标题就知道它们的特点一样。即使在
他不想到这个小乐句时,它也跟一些无可替代的概念(例如光、声、凹、凸、肉欲这些概
念)处于同等地位,潜伏在他的心灵之中,而我们的内心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彩多姿,绚丽斑
斓,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假如我们一命归天,我们也许就将失去这些财富,它们
也许会自行消失。但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不可能不认识它们,正如我们不可能不认识一个
具体的物体一样,也正如当我们的房间里点上了灯,虽然屋里的物体都变了样,对黑暗的回
忆也已不复存在,我们却不可能怀疑灯光的存在一样。就这样,凡德伊的这个乐句,正如
《特里斯坦》②的某个主题(它为我们表现了心灵的感受)一样,也歌颂死亡,也体现了相
当动人的人生景象。这个乐句的命运,日后是要跟我们的心灵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我
们心灵的最特殊,又最各不相同的装饰物之一。也许只有虚无才是真实的东西,而我们的梦
幻并不存在,然而那时我们就会感到,那些与我们的梦幻相关连而存在的乐句和概念也就不
复存在了。我们终究会死去,但是我们手上有这些神奇的俘虏作人质,他们将在我们生存的
机会丧失时继续存在下去。有了他们,死也就不会那么凄伤,不会那么不光彩了,甚至不会
那么太肯定了。
  ①《克莱芙公主》作者是法国十七世纪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
心理小说杰作。《勒内》则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作品。
  ②全名为《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是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所作歌剧,歌颂死亡
和黑暗,充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色彩。

  斯万相信那个乐句的确存在着,他没有错,当然,从这个观点来看,它是人间的东西,
然而它却属于一种超自然的创造物的世界;我们虽然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创造物,但当有某位
探险家探索这不可见的世界,捕捉到一个这样的创造物,从他进入的这个神奇世界中带到我
们这个尘寰的上空闪耀出片刻的光焰,我们看到时是会欣喜若狂的。凡德伊用他那个小乐句
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件工作。斯万感到,作曲家只是以他的乐器把它揭露出来,使它成为清晰
可见,以他如此轻柔、如此审慎、如此细腻、如此稳健的手忠实描绘出它的轮廓,使得音响
随时变幻,有时变得模糊黯淡以表现一个幽影,而当它必须勾勒奔放的轮廓时又重新活跃欢
腾起来。斯万相信那个乐句确实存在,这有事实可以证明:如果凡德伊看见那个乐句,把它
的形式描绘出来的能力较差,而竭力在一些地方凭他臆想添上几笔来掩饰他观察的不到和技
巧的欠缺,那么,任何一个耳朵稍为灵敏一点的音乐爱好者就会发现他的骗局。
  乐句消失了。斯万知道,它还将在最后一个乐章的结尾出现,其间要隔着很长一段乐
曲,而维尔迪兰夫人家中那个钢琴家老是把这一段跳过。这一段里有一些美妙的思想,斯万
在第一次听时未能辨认出来而现在却发现了,仿佛这些思想在他记忆的衣帽间中突然把掩盖
着它的新颖之处的外衣脱掉了似的。斯万听着那分散的主题组成乐句,正如三段论法中的前
提演绎为必然的结论,他亲眼目睹这乐句的生成。他心想:“噢!凡德伊的大胆敢情跟拉瓦
锡①和安培②一样,都是得之于天才的启发!他试验并发现了掌握着那未为我们所知的力量
的规律,把他信赖不移但永不能见的无形的巨车,驶过从未探测过的地域,奔向那唯一可能
的目标!”斯万在最后一段开始时听到的钢琴与小提琴之间的对话是多么美啊!虽然摒弃了
人间的词语,却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让幻想主宰一切,恰恰相反,这里却排除了幻想;从
来也没有象这里这样更迫切需要对答的语言,然而问题从来也没有象这里这样提得如此贴
切,回答也从来没有象这里这样明确。首先是钢琴独自哀怨,象一只被伴侣遗弃的鸟儿;提
琴听到了,象是从邻近的一株树上应答。这犹如世界初创的时刻,大地上还只有它们两个,
也可以说这犹如是根据造物主的逻辑所创造,对其余的一切都关上大门,永远是只有它们俩
的世界——这奏鸣曲的世界。钢琴紧接着又为那个看不见的、呻吟着的生灵倾诉哀怨,可那
生灵到底是什么?是一只鸟?是那小乐句还是不完整的灵魂?还是一个仙女?那叫喊声来得
是如此突然,提琴手得赶紧抓起琴弓来迎接。真是一只神奇的鸟儿!提琴手象是想遮住它,
驯服它,抓住它。它已经深入到他的心灵,由它召唤的那个小乐句已经使得提琴手那当真着
了魔的身体象通灵者一样颤动起来。斯万知道这小乐句就要再次向他倾诉了。而这时他自己
早已分裂成为两人,以至在等待他即将面临这乐句的时刻到来时,不禁哽咽起来,就象我们
在读到一行美妙的诗句或者听到一个伤心的消息时那样——而且并不是当我们只身独处的时
候,而是仿佛在把这诗句或这消息告诉给我们的朋友们的时候,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我们
自己成了一个情绪能影响他们的第二者。乐句又重新出现了,但这次是高悬空中而且一动也
不动地仅仅持续了片刻,立即又消逝了。它延续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斯万的眼睛连眨都没眨
一下。它还象一个完整充实的虹色水泡那样悬着。又象一道彩虹,光泽逐渐减弱黯淡,然后
又升腾起来,在最后归于消失以前,大放前所未见的异彩:它原先还只露出两种色彩,现在
又添上棱镜折射出的所有绚丽多彩的琴弦,奏出动人的曲调。斯万不敢动弹,他也希望别人
也都象他那样安安静静,仿佛稍有动静就会破坏这随时都会消失的美妙脆弱的、神乎其神的
幻景。说真的,谁也不想开口。那一个不在场的人(也许是一位死者,因为斯万不知道凡德
伊是否还在人世)的美妙得难以言传的话语,在这些祭司们的头上回荡,足以吸引住在场的
三百人的注意,把这个召唤阴魂的乐台化为举行神奇仪式的庄严的祭坛。就这样,当乐句终
于结束,只剩下袅袅余音在随后取而代之的旋律中回荡时,斯万先还为那愚蠢得出了名的蒙
特里安德伯爵夫人在奏鸣曲还没有完全终止时就俯过身来对他讲说她的感想而恼火,后来却
禁不住微微一笑,也许是为在她的话语中发现了她自己所未曾体会到的更深的含义而高兴。
伯爵夫人对演奏者的高超演技赞叹不已,冲着斯万嚷道:“真是奇怪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
么神的”她怕把话说得太绝,又找补了一句:“只有招魂时用的灵动台才是例外!”
  ①拉瓦锡(1743——1794):法国化学家,建立了化学命名法,发现氧在燃烧中的
作用,提出物质守恒定律。
  ②安培(1775——1836):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从这次晚会以后,斯万明白奥黛特往日对他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恢复了,他过幸福生活的
希望是再也不能实现了。有些日子,她偶尔对他亲切温柔,多少对他表示一点关心;他把她
这些回心转意的表面的、虚假的表示一一记下,就好比那些侍候着身患绝症行将离世的病人
的朋友们,怀着那种充满温情和怀疑色彩的关切以及毫无希望的欢乐,记下这样的话当作无
比宝贵的事实:“昨天他都自己会算帐了,指出了我们计算中的一个错误;他还高高兴兴地
吃了一个鸡蛋,如果消化得好,我们明天想给他一块排骨试试,”尽管他们自己也明明知
道,对于一个死亡已经不可避免的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毫无意义。斯万心里当然也明
白,如果他现在离开奥黛特生活的话,他对她就会越来越淡漠,就会乐于看到她永远离开巴
黎;到时候他自己就会有呆在巴黎的勇气,可是他却没有勇气先走开。
  斯万原也常有这样的想法。现在他已经恢复对弗美尔的研究,他至少应该再到海牙、德
累斯顿、不伦瑞克去些日子。他深信,在哥德斯密特拍卖时由毛里茨博物馆①当作尼科拉
斯·马斯②的作品买去的那幅《狄安娜的梳妆》,实际出自弗美尔之手。他很想就地进行一
番研究来加强他的信念。然而当奥黛特在巴黎的时候(甚至当她不在的时候),要她离开巴
黎,在他看来可是一个如此残酷的计划,他是明知自己永远也下不了决心去实现,所以才能
经常放在心里盘算的——换到一个新地方,我们的感觉还没有被习惯冲淡,我们随时都会唤
起原有的痛苦,使它加剧。不过他有时还在睡梦中萌生外出旅行的打算(全无影响根本是不
可能的),居然还得以实现。有天他梦见他要外出一年,倚在车厢窗口冲着站在月台上哭着
向他道别的青年,劝他跟他一起上路。列车晃动,他也惊醒了,意识到他并没有出家门,而
且当晚,第二天还有以后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奥黛特。那时,梦境依然萦回在他心头,他赞美
自己那些优越的条件,使他生活不必依赖他人,能以呆在奥黛特身边,使得她允许他有时去
看她;他把他这些优越的条件列举一番,其中有:他的社会地位、他的财产(她时常有迫切
需要,所以不能同他破裂,而且耳闻她有跟他结婚的意思),他跟德·夏吕斯先生的交情
(虽然其实并没有使他从奥黛特那里得到多大好处,但他是他们俩共同的朋友,奥黛特对他
很是敬仰,有这样一位朋友在她面前说他的好话,他想着也不无温馨之感),还有他自己的
聪明才智,他是全部用来每天安排巧计,使得奥黛特觉得有他在身边陪伴虽不一定是赏心快
事,至少是必不可少的。他想,要是这些条件全都没有的话,他会变成什么样子;他想,要
是他象许多人那样贫穷、低微、一无所有,不得不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或者是依赖父
母或妻子,他早就不能不离开奥黛特,心有余悸的那场梦就会变成现实。他心想:“人总是
生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也决不象他们自己所想的那么不幸。”但他又想,他现在这种生活已
经持续了好几年了,他所期望的也就是这种生活能持续下去,继续牺牲他的工作、他的乐
趣、他的朋友,最后是牺牲他的一生来每天都期待一个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幸福的约会;他
还想,他这样做是不是错了,凡是促进他俩的关系,防止其破裂的一切是不是在毁坏他的前
途,他所应该期求的是不是正是他现在庆幸仅仅是梦中发生的事情,也就是他的离去?他心
想,人总是生在祸中不知祸,他们也决不象他们自己所想的那么幸福。
  ①在海牙。
  ②尼科拉斯·马斯(1632——1693):荷兰画家。

  有时他盼望她在意外事故中没有痛苦地死去,因为她是从早到晚总在外面,在街上,在
大路上的。当她安然无恙回来时,他不禁赞叹人的身体是如此灵活和结实,总能驱避摆脱一
切灾难(自从斯万有了这个隐秘的念头以后,他觉得这样的灾难是数不胜数的),使得人们
天天都能几乎不受惩罚地从事他们撒谎、追求欢乐的勾当。斯万对由贝里尼作肖像的穆罕默
德二世深表同情,后者对他的一个后妃爱得发狂,就用匕首把她刺死,据为他作传的威尼斯
人不加掩饰地说,这是为了求得他心地的宁静。然后斯万又为他只想到自己而深自愧恨,觉
得他居然把奥黛特的生命视若草芥,自己感到痛苦也是活该,一点也不值得怜悯。
  既然他不能义无反顾地离开她,那么,假如他继续见到她而不分离的话,至少他的痛苦
终将减弱,而他的爱情也许终将熄灭。既然他不愿永远离开巴黎,他就希望她永不离开。既
然他知道她每年离开巴黎时间最长是在八九两月之间,那么他眼前还有好几个月的余暇来把
这苦涩的念头溶解在他脑子里遥想的时日当中,这些时日和当前的时日一模一样,在他饱含
哀愁的心中流逝,透明而寒冷,然而并不引起他过分强烈的痛苦。但这心中构想的未来,这
条无色而奔放的长河,奥黛特的一句话就把它击中,象一块寒冰似地把它堵住,阻止它流
动,使它整个凝冻起来;斯万突然感到心里堵满了一块巨大而坚不可破的东西,挤压他身体
的内壁,直到使他全身爆裂:原来奥黛特带着狡黠的微笑对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