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

第14部分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第14部分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气蓬勃地创造历史的共产党人,以铁的纪律、意志和信念,把种种可能化作现实。
  日本宣告投降时,国民党400 万军队的主力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而中共领导的130 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220 余万民兵,则遍布于同东北海上联系和陆地接壤的华东、华北广大地区。不仅如此,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早已在东北生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极有利于中共向东北的发展。鉴于上述有利形势和东北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迅速发展东北的方针。
  毛泽东确实看好了关东,还在8 月10日他就电示山东罗荣桓、黎玉等,令关东子弟兵“万毅部东北军人数、战斗力与干部配备状况请查明,即告并待命调动”。
  苏联出兵东北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发出准备进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指示。第三天,朱德一口气发出七号命令。
  与关东直接有关的第二号命令指出: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投降,我命令:(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朱德1943年8 月11日8 时同日,中共中央又做出新的指示:晋绥分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本日延安广播总部命令第二号系为对外宣传,抢先取得国内外公开地位而发,除李运昌部队外,并非要吕、张、万等部马上开往东北四省,而应依中央的指示,动员全军执行当前任务勿懈。惟山东万毅部,应准备待命出发。
  中央1945年8 月11日毛泽东及其中共中央核心层的领袖们眼睛盯住了整个大东北。然而消息传来,苏联8 月14日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两国政府还互换了关于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的照会。这些条约和协定,保证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作为交换条件,苏联政府承认国民党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确认在东北“一俟收复区任何地方停止为直接军事行动之地带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好担负管理公务之全权”,准备把占领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交给国民党。苏联的此种以己利益为中心的对华政策条文犹如一盆凉水泼到了中共领袖们头上。仅从条文上理解,形势对中共很不利。决定变不变?东北还去不去?
  久经腥风血雨斗争考验而又经验丰富的中共领袖们认准了大东北这块宝地,几乎没有丝毫的动摇,不管你“老大哥”如何态度(此间斯大林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直未直接联系,中共对苏联的态度一时不十分清楚)。
  为了关东,中共中央动员了全党和全国各个解放区的力量。
  8 月17日,政治局委员、中央候补书记彭真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晋察冀晋绥分局和太行太岳区党委,指出:“你处所有东北籍及曾在东北工作过之干部,凡可能调出者,望立即集中待命;其工作不能立即离开者亦望即找人接替,准备第二批集中待命。”
  8 月18日,毛泽东致电罗荣桓、黎玉,做出具体部署:万毅支队即调东北,经河北至热河边境待命。该支队现有2500人,汰去老弱及开小差者外,能有1500人到达目的地即好。东北干部凡能调动者,尽可能调至万部。万电台与军委联络。
  为适时发展东北,中共中央继电令冀热辽军区和山东军区万毅部率先北上之后,由毛泽东拟稿,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各地布置挺进关东事宜。毛泽东指出:红军占领东北,国民党力图争夺东北。我方除李运昌率三个大团深入辽宁,冀东、冀察两区各有一部深入热河之外,中央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一个团,冀中调一个团,共四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山东之两团,限在10天内准备完毕,即行出发,经河北会合冀鲁豫及冀中之两团,开至热河边境待命。
  另有陕甘宁边区配备一个团,晋绥军区配备三个团,中央配备一个干部团,共五个团,由吕正操、林枫率领开赴东三省。
  依地理位置而言,从山东进入东北最为便利,故毛泽东对于八路军山东军区出人出枪进入关东寄予的希望和托付也最大。
  8 月22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派人打人满洲开展地方工作给山东分局的指示,要求:为迅速争取满洲起见,分局应即抽调大批干部在红军占领旅顺大连之后,穿便衣到满洲去,进入建立地方党、地方政权,发动与组织群众,如果红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从山东抽调部队用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
  毛泽东不仅战略眼光过人,而且十分善于集中政治局请成员的智慧。8 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陇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我们占优势。
  东北行政大员由国民党派,我们去干部,一定有文章可做。如果这些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红军不入关,美军不登陆,形势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意中国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根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决定先派千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万毅(原系东北军将领)等所率部队仍需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以造成强大的热河根据地。
  8 月2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中又以正式文电的形式强调了以上思想,该电文指出:东北四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能否派军队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没有问题。
  但时隔3 天后,具有远见卓识的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袖们就已经作出了对形势的进一步判断,并消除原先只能派干部暂不能派部队的顾虑,而大胆地向关东派遣部队了。
  8 月28日,朱德在延安为即将去东北开辟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时就重申了中共中央的决心。朱德说: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作。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他占城市,我们占乡村。
  有同志这几天看到苏联和蒋介石订了条约,有些灰心。过去以为苏联会大大帮我们一手,现在失望了。这是因为过去希望过奢。但是要知道虽然有个条约,东北的工作还大得很。苏联三个月撤兵,中国要归中国人自己管,东北要归东北人管,我们当然可以管,条约上没有规定不要我们去,不要我们管。现在要派五万部队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这是很长远,很巩固的路。
  朱德的上述讲话,是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后讲的,代表了中共中央领袖们的一致意见。刘少奇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东北“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八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走公路。
  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博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当然必须承认此时中共中央对于东北究竟能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尚未有很大的把握,但并未停止发展东北的部署。
  8 月29日,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向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山东分局发出指示。指出:由于中苏条约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如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的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最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苏联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
  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还指出:晋察冀与山东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到苏联红军后方了解情况,随时报告。中共中央在给各地的电示中还要求“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该电示中还要求晋察冀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但要用东北地方军和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发表消息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接洽与联络”这说明,中共中央虽然早已有争取东北的预案,但由于对东北的情况不大了解,又考虑到条约的限制和不明苏军的态度,因此尚未最后定下派大部队前去争取东北的战略决心。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央对于东北的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
  10.抗联是关东抗日的主力军
  在东北坚持抗战的领导力量和部队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这支人民武装在这片黑土地斗争最英勇,人民最拥护,牺牲最重大,坚持最持久。一提起抗联来,关东大地上不论男女老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把张学良的几十万东北军撤到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战,自1931年10月起,陆续派出中共满洲省委、省军委负责人杨林。杨靖宇、赵尚志、童长荣、冯仲云、夏云杰、王德泰等赴南满、东满和北满等地组织抗日游击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孤悬敌后14年中,东北抗日联军始终高举抗日救国大旗,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给日伪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推迟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在东北牵制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全国抗战,为全民族的御侮打下了基础。全国性抗战爆发后,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阶段,而他们的斗争却更加坚决。1945年8 月,抗联部队又协同苏军进军东北和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为中共创建东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东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关东大地的白山黑水是抗联将士浴血抗敌的战场。
  1933年秋,在东北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至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最盛时期发展到11个军3 万多人。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从1933年到1944年,抗日联军同日伪军作战1199多次,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给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义勇军和东北同胞发来慰问电,称赞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 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毛泽东还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人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抗日战争到了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逐渐将作战中心转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日军在大举进犯关内各解放区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东北抗日游击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从原来屯驻在东北的7 个师团增加到11个师团,日军70万人,加上伪军总兵力号称百万。他们集重兵于东北各战略要地,并动用大批精锐部队采取“蓖梳式”、“踩踏式”战术,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残酷的“大讨伐”。日军还推行“集家并屯”政策,搞“集团部落”,施行“保甲制”、“连坐法”,严密控制人民群众的一举一动。制造无人区,隔离人民群众同抗联的联系,使抗联队伍的处境极为艰难。不仅如此,东北地处高寒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在异常艰苦的斗争中,抗联队伍英勇战斗,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仅1938年一年中,抗联官兵就伤亡1600多人。同时,也涌现了许多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率领部队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鸭绿江畔,为光复国土,战斗到最后一息,被日军包围壮烈殉国。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宁死不屈,赴刑场还昂首高唱“红旗歌”。赵尚志、苗可秀等抗日英雄,面对日军的屠杀和诱惑,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他们血沃北国、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抗联指战员前仆后继,战斗不止。
  从1941年开始,东北抗日联军除留少数部队在东北境内坚持游击活动外,大部分队伍转移到苏联境内,成立南北野营进行休整。1942年8 月,南北野营合编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称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旅长周保中、副旅长李兆麟。部队集中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同时,还不断派出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军事侦察和游击活动,做群众工作。
  总之,在14年东北抗战中。抗联先后歼灭日本侵略军达10余万人之多,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尽早解放东北,驱逐日本关东军,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还在1945年7 月下旬,抗联教导旅就组织290 人编成小分队,乘苏军飞机空降到牡丹江。海林、磐石、海拉尔、满洲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