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苏联的元帅们 >

第4部分

苏联的元帅们-第4部分

小说: 苏联的元帅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元帅中有6人当过沙皇军队的军官,7人出自骑兵第一集团军:布琼尼(骑兵第一集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政委)、库利克(炮兵主任)、铁木辛哥(第6师师长)、叶廖缅科(第14师副团长)、格列奇科(列兵)和莫斯卡连科(列兵)。   
    卫国战争前有5位元帅,1945年5月9日已增加到12位。苏联元帅最多时在1968年4月15日至5月10日,那时苏军中总共有20位苏联元帅,他们是:伏罗希洛夫、布琼尼、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索科洛夫斯基、巴格拉米扬、格列奇科、叶廖缅科、莫斯卡连科、崔可夫、扎哈罗夫、戈利科夫、克雷洛夫、雅库鲍夫斯基、巴季茨基和科舍沃伊。   
    苏联元帅大多数是俄罗斯人,属于乌克兰族的有:库利克、格列奇科、叶廖缅科、莫斯卡连科、巴季茨基、科舍沃伊;属于格鲁吉亚族的有:斯大林和贝利亚,贝利亚严格来说是米格列尔族(格鲁吉亚的少数民族);属于白俄罗斯族的:索科洛夫斯基和雅库鲍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是波兰人,巴格拉米扬、伊萨科夫是亚美尼亚族,马利诺夫斯基是犹太人。     苏联历史上的44个苏联元帅中(含斯大林和3位苏联海军元帅),除3位死于战前的元帅外,其他37位全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其中在卫国战争中成为元帅的9人,另有11人在战后10年之内晋升为元帅,除贝利亚和布尔加宁两位政治元帅外,其他9人都是因为战时的卓越功绩而当上元帅的。这些战时元帅和准战时元帅在苏德战争前夕的地位是千差万别的,高的像朱可夫已经是大将总参谋长了;低的如巴格拉米扬只是个军区的上校作战部长;大多数是少将或中将,属于刚刚迈过高级指挥员的门槛。在卫国战争中他们都是在40多岁的鼎盛时期。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1945年3月16日在他的日记中曾经满怀羡慕地写道:“参谋总部给我送来一本介绍苏联将军和元帅们生平的书,书中还附有照片。。。。这批苏联元帅和将军都较年轻,几乎都不超过50岁。他们都经历过丰富的政治、革命活动,是信仰坚定的布尔什维主义者,而且精力及其充沛。他们的神情显示出十足的民族气质。他们大多出身于工人、铁匠、小农等家庭。总之苏联军事领导集团是由一个比我们好的阶层所组成,这使我们感到难堪,因而不得不信服。”   
    苏联国防主管部门的名称几经变化,1918年至1939年称“陆海军人民委部”,1940年至1947年称“国防人民委员部”,1947年至1949年称“武装力量部”,1950年一分为二成“军事部”和“海军部”,1953年两部合二为一,始称“国防部”。担任过苏联国防最高负责人的苏联元帅依次是: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斯大林、布尔加宁、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马利诺夫斯基、格列奇科、乌斯季诺夫、索科洛夫和亚佐夫(伏罗希洛夫之前的伏龙芝和托洛茨基在任时还未设立军衔)。   
    纳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都在德国派驻军队。先后担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的苏联元帅是: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崔可夫、格列奇科、扎哈罗夫、雅库鲍夫斯基、科涅夫、科舍沃伊、库利科夫和库尔科特金。其中科涅夫、雅库鲍夫斯基、库利科夫等担任过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   
    总参谋部出的元帅是较多的,如叶戈罗夫、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索科洛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他还只是一个少将,但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晋升到了元帅军衔。  在数以千计经受过空前激烈、残酷战争考验的红军高级将领中涌现出数量如此之多的杰出军事统帅并不足为奇,正如苏联著名作家康。米。西蒙诺夫在1965年所写的“。。。他们(指红军将帅)的行动表明,他们同样是曾经培育过图哈切夫斯基、乌博列维奇、雅绩而这些干部的那座苏维埃军事大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而且最终他们做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敌人和盟友都未曾料想到的壮举,成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的胜利者。”   
    西蒙诺夫还写道:“战争后来的进程使几位最杰出的将领的名字受到人民的爱戴。但是在这些将领中,朱可夫依然是我们的命运处于最悲惨时刻赢得最高因而也是最强烈爱戴的人”,“在民间,早在伟大卫国战争过程中就承认朱可夫是一位人民英雄”,“他的名字在人民的记忆重视同拯救列宁格勒和拯救莫斯科联系在一起的”,“在其他各方面军的参加下,正是朱可夫的方面军占领了柏林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帝国总统府和帝国国会,正是朱可夫受命接手德军无条件投降,—这是人民都理解的完全正确的做法,人民认为就应当这样办。”   
    俄罗斯政府在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时宣布设立“朱可夫勋章”,同时为竖立在莫斯科的朱可夫元帅骑马铜像揭幕,再次证明了这位被誉为“胜利象征”的苏联元帅在苏联军民心目中、在现代战争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元帅生平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任期间,他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他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实施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同时斯大林也以树立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对政界和军队中的大清洗、对少数族裔的压迫流放闻名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和盟军共同击败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东方集团,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冷战中与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
    斯大林  16岁的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西部的哥里城。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及后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其母语是格鲁吉亚语,10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哥里的神学学校就读,他在该处学会了俄语,但讲俄语时仍带有格鲁吉亚口音。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其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最终的考试,被学校开除。随后他供职于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亦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不久斯大林就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为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不久后就为他生下首个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  
    1907年6月26日,斯大林和手下在第比利斯市内的广场伏击帝国银行的护送队。枪战中,自制炸弹爆炸杀死了40人,而斯大林和手下则劫取了25万卢布脱逃。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斯瓦尼泽却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世,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渡过了几个月,最后他选择了把孩子雅可夫交给了娘家抚养。来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包括暗杀极右翼民族主义团体“黑色百人团”的成员,并参与绑架、抢劫等。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并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革命时期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圣彼得堡),与列夫·加米涅夫、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 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了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的一员,最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了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谢苗·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时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为了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逼迫农民服从和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在斯大林掌权后,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他严厉的把红军的逃兵当作叛徒而集体处决。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举却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的政治把戏促使第一骑兵军的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叶戈罗夫违背中央的命令,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地指责了他。

掌权

    1921年红军入侵格鲁吉亚,建立了格鲁吉亚苏维埃政权,斯大林在其中举足轻重 。由于此时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分歧,于是列宁重用斯大林与之抗衡。在加米涅夫襄助下,1922年4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5月列宁突然中风,开始减少政务活动。在处理格鲁吉亚事件时,斯大林要求削减格鲁吉亚的地方自治权,主张格鲁吉亚苏维埃应并入南高加索联邦再并入苏联,引起当地布尔什维克的不满。他和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于是对反对派使用了粗暴的高压政策,列宁对此非常反感,称他们的行为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同时,斯大林要求放松外贸垄断的建议也跟列宁发生了分歧。列宁于是在遗嘱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同时列宁寻求与托洛茨基再次合作。斯大林得知后,在电话里辱骂了列宁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列宁之后曾愤怒写信给斯大林,并以绝交威胁他道歉。斯大林选择低头认错最终事情平息。
    在列宁健康恶化时期,斯大林和列夫·加米涅夫、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建立了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党内威望较高的托洛茨基。在列宁逝世后,克鲁普斯卡娅把列宁的遗嘱交给了中央政治局。在苏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的遗嘱没有被公布于众,而仅仅是在中央委员会的高级领导人中传达,斯大林根据列宁遗嘱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的批评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与斯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不久之后,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意见亦见分歧:斯大林支持尼古拉·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张,他们形成“新反对派”,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倾”集团斗争。斯大林充分利用中央权力打压反对派,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   
    1927年末,苏联谷物短缺,斯大林认为其为富农囤积之果。他力求迅速消灭富农阶级,并始推农业集体化政策。而布哈林等人则认为谷物收购危机原因不在于富农,而在于不合理的收购价格和工业品之不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