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黄昏 >

第14部分

帝国的黄昏-第14部分

小说: 帝国的黄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建设

  除了花蕊夫人外,孟昶似乎只能算一个一般的亡国之君,没什么特点。其实不然,他在文化事业上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他爱好文艺辞赋,广政三年(940),他命卫尉少卿赵崇祚收集当时“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名为《花间集》。这年四月,翰林学士欧阳炯为之作序。后人视为文人词曲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年(941),孟昶诏令史馆编辑《古今韵会》五百卷,工程浩大,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广政十六年(953),孟昶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尽依太和旧本,历时8年才刻成。又怕刻石经流传不广,就刻为木板,以便于流传。后世用木本刻书,即是始于后主孟昶。

  孟昶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延请蜀中著名画师50多人住院作画,如花鸟大师黄荃父子就在被邀之列。孟昶在音乐上也有创造,今天流传在台湾的“南管”音乐,被外国人称之为“唐音”,其实也是孟昶命人制作的。

  虚待斋曰

  孟昶和李煜,实在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亡国之君,但都不算昏聩,更没有一点残暴,而且都是文化名人,只是孟昶更加全面,但没有太多有影响的个人作品传世,而李煜的亡国诗词则非常打动人心。这与孟昶到开封后很快被毒死有关,历史没有给他时间去创作“亡国诗篇”,而李煜则在开封活了几年,有充裕的创作时间。

  孟昶有花蕊夫人,李煜则有大周后、小周后,都留下了佳话。倘若不亡国,他们与女人的故事就不会是令人回肠九转的悲剧,就没有多少感人的因素,而只能给人淫靡的口实。是亡国的悲剧成就了他们二人,但李煜说到底只是个文人而已,孟昶则因为首制文人词曲集、首开画院、大规模勒石刻经和保留下“南管”音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更显赫的位置。   


南唐后主李煜:爱情圣手词学宗师

  唐朝末年,庐州刺史杨行密占据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建立吴国。杨行密死后,政权落到大将徐温手中。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执掌国政,他废掉吴国末代皇帝杨溥,自己称帝,建立南唐。他说自己是唐玄宗的子孙,改名李昇。南唐后主李煜是他的孙子。

  历史的安排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按照一般的继位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走向衰落,他的父亲李璟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形成隔长江对峙的局面。

  在北宋建立后,李璟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璟病逝,李煜继位,年仅25岁。他即位在北宋建立之后,到开宝七年(974)南唐亡国,在位13年,历史似乎专门安排他来为南唐陪葬。

  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赵匡胤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募人为僧,使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们诵佛,然后赦免。赵匡胤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更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整天念佛。

  李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书法、绘画和文章也都很出色。书法独具一格,后人称为“错金体”。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对于军事不感兴趣,根本不想用兵。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辞的计划,他也没有同意,只知念佛、填词,似乎在静候灭亡的到来。

  北宋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大周后小周后

  李煜是个情种。后周显德元年(954),18岁的李煜同南唐重臣周宗之女娥皇(大周后)结为伉俪。娥皇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特别擅弹琵琶,并凭借残谱复原了已经失传2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李煜与娥皇结合后,不仅找到了生活中的知己,也找到了艺术上的知音。在月明之夜,两人常常相拥相伴,浅斟低吟,或在悦耳动听的江南丝竹声中翩然起舞。李煜填词,娥皇点评,犹如琴瑟和谐:“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愁,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对多才多艺的恩爱夫妻,和谐美满地共同生活了整整十年,并有了两个天资聪慧的儿子。可惜好景不长,北宋乾德二年(964),娥皇突患重病,终日昏睡,形容槁枯。刚开始时,李煜对娥皇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希望她的病情能有所好转,但娥皇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重,李煜有些绝望了。也就在这时,比娥皇小14岁的妹妹闯进了李煜的生活,她就是小周后。在她的身上,李煜仿佛又看到了昔日娥皇的神采。通过频繁的鱼雁往来和多次的谋面交谈,李煜和小周后的感情越来越炽烈。在李煜看来,她们姐妹二人就如同古时一同嫁给舜帝的娥皇和女英两姐妹。

  于是,在一个树影婆娑的夜晚,李煜与小周后偷偷在移风殿幽会。小周后为了放轻脚步,一只手还提着她那双刚刚脱下缀着银铃的金缕绣鞋。第二天,李煜写了一首赞美小周后大胆追求爱情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小周后和李煜终日耳鬓厮磨,忽略了娥皇,但病中的娥皇早有察觉。恰在这时,李煜的次子仲宣意外夭折,这一连串的打击,将娥皇迅速推向死亡。临死前的娥皇原谅了李煜对她的冷淡和疏远,并留下“请薄葬”的绝笔,凄然地离开了人世,时年29岁。 

  娥皇的病逝,使李煜十分悲痛,亲自草拟了一篇署名“鳏夫煜”的《昭惠周后诔》,长约两千言,命石工镌刻在娥皇陵园的碑上。通篇追述了娥皇的端庄娇美和出众的才华,文中连续用了14次“呜呼哀哉”的感叹词,寄托了他对娥皇“茫茫独逝,舍我何乡”的哀思。

  懦弱难安定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改南唐皇帝为江南国主,自己把政权降格,中央的行政机构都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减轻赋税,放宽刑罚,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说明南唐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能励精图治,南唐抵抗的时间一定不止一年。但李煜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借酒浇愁,写下《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还有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开宝七年(974)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知道请去就回不来了,就推说有病,没有去。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封了他一个违命侯。

  亡国之音哀以思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失去了自由,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写下了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词成就了李煜,也将他送上了黄泉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赵光义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仅42岁。

  李煜死后,被葬在洛阳北邙山下。不久,悲痛欲绝的小周后也离开了人世,并实现了她誓与李煜同葬一穴的遗言,“只有北邙山下月,清光到死也相随”。

  虚待斋曰

  李煜继位伊始,就是一个窝囊的皇帝。他对北方的宋朝忍辱屈从,纳贡称藩,不仅不敢堂堂正正地称皇帝,甚至在接见宋朝的使者时,还要将皇袍脱下,换上紫袍。书呆子气十足的李煜竟天真地认为,只要他事事恭顺、不出过错,赵匡胤就会碍于面子,不会同南唐兵戎相见。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说明他根本不懂政治,赵匡胤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煜个人的悲剧,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个喜剧。南唐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统一永远是民族的大势。历史的前进总是以许多人的牺牲为代价,李煜死了,中国又重新统一了。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北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北宋是我非常喜欢的朝代,它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民主的一个朝代,是知识分子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包拯拉着宋仁宗的衣服据理力争,一定要他答应自己的主张才肯罢休的事情,在别的朝代中是没有过的,哪怕是魏征也没敢对唐太宗这样做。但北宋的历史也是汉族的一部屈辱史,中国历史上汉族皇帝对少数民族最屈辱的一幕,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而扮演屈辱角色的正是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

  军事“积弱”的北宋

  宋徽宗赵佶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要是把北宋亡国的历史责任都算在他头上,那是不公平的。北宋的灭亡是一个“积弱”的历史过程,赵佶不过是刚好赶上了那最后灭亡的时刻。在北宋灭亡的问题上,要负主要责任的不是他,而是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想坐稳帝位,不仅自己坐稳,还要让子孙后代永远坐稳,不让别人篡位。一个人再伟大,也管不了身后事,可赵匡胤却管到了,解决了臣子篡位的问题,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发生过将相篡位的事。所以说,赵匡胤不是伟大,而是特别的伟大,在我看来,应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为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采取了许多办法。其一,“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当时将领们的兵权。但这只能管用于一时,如果不改变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杯酒释兵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其二,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负责军事。这一方面将军权与相权分离,宰相再也不能管军事;更一方面,枢密院负责指挥调动军队,但不掌握军队,掌握军队的是各地宣抚使,但没有调兵权,其实是将掌兵权与指挥权分离。掌握军队的人,不能指挥军队,指挥军队的人,不能调动军队,互相牵制。其三,文人统军,军队正职全由文官担任,武将只能任副职。其四,将精锐军队集中在首都周围,称“禁军”,老弱病残散布在边境,称“厢军”。其五,频繁调动将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领们难以培植亲信势力。其六,“崇文抑武”,降低军人地位,普通士兵大多是罪犯,被称为“贼配军”。文人通过科举很容易爬向高位,而武将升迁如同登天。终北宋一朝,只有狄青一员武将当过副宰相,还很快就被免职。其七,军人终身服役,有60多岁尚在守卫边疆者。其八,将造反起义的农民全部收编为军队,“招安”政策由北宋开始。后两条导致军人数量庞大,到北宋中期,军队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军费沉重,到北宋中期已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60%

  这些还只是从军事上谈,其他相关配套的政治措施还有许多。说清这个问题得另写一本书,本书只能点到为止。总之,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将相篡位问题,使赵家天下从此稳如泰山。北宋的皇帝有多半最后都得了遗传性的精神病,但谋朝篡位的事却从未发生。五代时皇帝轮流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