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普京传 >

第11部分

普京传-第11部分

小说: 普京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民已经在文化宫坐了6 个小时,索布恰克意识到,如果他根据准备好的发言稿
照本宣科的话,肯定效果不佳。他灵机一动,按照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的
开头,开始他的竞选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果然,这个不同寻常的开场白,引
起了选民的注意。成功地引起选民注意的索布恰克,感受到选民的期待。他们是
来自列宁格勒各个角落的普通老百姓,渴望通过来之不易的选票,作出自己的选
择,而再不是由上面决定决定什么人可以成为人民代表。可能正是这种交流和互
动,使索布恰克信心大增。

    他接着说:“是的,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个不必再召开区选举会议
和事先决定候选人的的时代;我梦想有一个选民可以自己决定候选人,而不必在
纠察队和民警小分队严密监视下拥挤在紧闭的大门前的时代;我梦想有一个我们
的生活不再被卖身投靠的无能的部长们伙同和他们一丘之貉的领导人随意蹂躏的
时代。我梦想有一个时代,把几十亿卢布偷偷埋进地下的土地改良和水利资源部
长。向人们隐瞒巨大的国家财政赤字的财政部长和靠打小报告往上爬的最高法院
院长不再占据高位。我梦想一个我们的国家成为法制国家的时代——这个法制国
家不允许一个人靠侵害他人利益而获得特权和和政权。”演说并不长。会议室起
先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索布恰克知道,自己成功了。
他打动了选民,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他获得了这个选区的第二名。索布恰克好象
脱胎换骨一样,在妻子柳德米拉的帮助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竞选。从2 月到4
月,他脱离了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和支持者一道奔走在列宁格勒的大街小巷,
或是张贴竞选政纲,或是对市民发表竞选演说。这时候正是列宁格勒一年当中最
寒冷的季节,在户外如此奔忙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索布恰克却越战越勇。

    这位教授在地铁的瓦西里耶夫斯基站设立了竞选俱乐部,这里从此成为列宁
格勒的政治角。他还在电视举行竞选辩论,影响就更大了。在第二轮选举中,索
布恰克曾经独自三小时内连续不断地在荧屏上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始终
从容不迫,应答如流。他在电视发表的竞选演说中,提出了应该修改苏联宪法第
六条(苏共为唯一执政党),主张实行多党制。这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观点。索
布恰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各种集会发表了一百多场演说,回答了选民提出的
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后来回忆说:“我在这两个月的选举期间经历的事情,是我
50年的生涯中从未见过的。”

    从政治中学习政治,从苏联最早的民主选举中,法学教授索布恰克积累了政
治经验和技巧,也可以说,间接地把现在的俄国最高领导人普京带上了从政之路
;如果索布恰克不竞选苏联人民代表,他就不可能进入莫斯科的最高权力机构,
也就不可能参加后来的列宁格勒苏维埃主席和圣彼得堡市长的选举并且获胜,普
京也就不可能跟随索布恰克进入市苏维埃和市政府,也就不可能引起丘拜斯的注
意,而正是丘拜斯介绍普京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的总统府工作的。不过,在这
个阶段,普京还没有回国。4 月20日凌晨,睡眠中的索布恰克在家中接到了电话,
他对妻子幽默地说:“亲爱的,咱们至少赢得了一瓶白兰地。”——他当选苏联
人民代表了,从此列宁格勒少了一个大学教授,多了一个政治家。

    1989年初夏时节,莫斯科的气候逐渐回升,政治气候则升得更快。

    5 月25日至6 月9 日,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在首都举行。这是一次改变
苏联历史的会议,也可以说,苏共的垮台从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索布恰克是这次
会议的明星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叶利钦以此为契机,走向戈尔巴乔夫的对立面,
他们两人在苏联/俄罗斯政治舞台上的对抗开始了。在人民代表竞选活动开始之
前,叶利钦已经和戈尔巴乔夫闹翻,但还没有到决裂的地步。叶利钦在担任莫斯
科市委第一书记期间,大刀阔斧地换班子。整顿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现象,直
接面向市民,使莫斯科出现了新气象。这本来是戈尔巴乔夫派他去莫斯科的目的。
但是叶利钦并非工具式的人物。政治局多数人对他不满,戈尔巴乔夫受不了叶利
钦的直言不讳,叶利钦在政治局很孤立。1987年年底,他被解除了莫斯科第一把
手的职务,翌年2 月连政治局候补委员也当不成了。叶利钦一度远离权力中心,
也远离政治舞台,当了建筑部长。但是他没有倒下。这是他在政治道路第一次重
大的挫折,但决不是最后一次,而每一次他都能反败为胜。人们没有忘记叶利钦。
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苏共党内改革力量的象征。叶利钦参加人民代表竞选,
在莫斯科的选区获得了几乎九成的选票,他立即辞职,成为职业政治家,并且成
为反对派的棋手。

    在人代会上,索布恰克以他的法律知识,帮了叶利钦的大忙,使叶利钦得以
进入最高苏维埃。索布恰克。叶利钦、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和波波夫(后来的
莫斯科市长)等人组成了跨地区议员团,形成反对苏共的政治力量。1989年是东
欧动荡巨变的一年,东欧的变化鼓舞了苏联的激进改革派。苏联国内死水一潭的
局势出现了突变,社会矛盾加剧,政局一日数变。罢工风潮遍于国中,到处是游
行示威,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大批政治组织自发成立。苏共中央内部形成了
强硬派、叶利钦为首的民主纲领派和中间派。戈尔巴乔夫以妥协。平衡来维持他
的地位,其实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1990年2 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走
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建议修改苏联宪法第6 条,亦即放弃苏共
的一党执政地位,为实行多党制从法律上创造了条件;纲领还建议苏联设立总统
制。

    1990年举行的苏联第二次人代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首任苏联总统(实际上也
是最后一任,而且这位总统在位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而且索布恰克在主张由人
代会而不是全民直选的辩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索布恰克站在
戈尔巴乔夫一边。

    回到列宁格勒之后,索布恰克就投入了市苏维埃主席(相当于市长)的竞选。
他在人代会的表现已经由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而名扬全国,成为民主派的重要人
物。列宁格勒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也是民主派的土壤。这里产生了索布恰克,
也产生了安德列耶娃和什莫诺夫这样的人物。在第一章已经提到安德列耶娃。她
是列宁格勒工学院的教师,1988年3 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她的文章
《我不能放弃原则》。在文章中,她严厉批评了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11月7 日纪
念十月革命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严厉批评了当时的改革。此文引起了轩然大波,
赞成和反对安德列耶娃观点的人针锋相对,在媒体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戈尔巴
乔夫让《真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改革的原则:思维和行动的革命性》,将安
德列耶娃的文章定性为“反改革势力的思想纲领和宣言”。后来支持安德列耶娃
的声音就逐渐消失了。

    什莫诺夫是列宁格勒郊区一个小镇的青年,曾经是改革的拥护者,后来对苏
联局势的动荡和食品供应的每况愈下深感不满,迁怒于戈尔巴乔夫本人,决心以
十二月党人刺杀沙皇为榜样,行刺苏联总统。1990年11月6 日什莫诺夫乘坐火车
来到莫斯科,在红场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一夜,翌日红场举行十月革命53周年的庆
典和阅兵式。什莫诺夫将特制的猎枪藏在大衣里,混进红场的人群之中。上午9
点,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从列宁墓方向走来,什莫诺夫掏出猎枪准备射击之际,
即被已经注意他的克格勃人员制服逮捕。这个青年的刺杀计划名扬成功,却成了
一时举世闻名的人物。

    列宁格勒重新成为圣彼得堡

    如果说,安德列耶娃和什莫诺夫都是列宁格勒昙花一现的人物,索布恰克却
将自己的名字和列宁格勒的改变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了,虽然他后来的政治命运多
舛:在连任市长的选举和国家杜马代表的选举中都以失败告终,下野后被指控滥
用职权被迫流亡巴黎。但是,他主导列宁格勒的改名,他邀请自己的学生但又是
克格勃军官的普京担任自己的助手,从而在俄国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0年春夏之交,列宁格勒举行了第一次市苏维埃主席的选举,列宁格勒市
民可以在候选人当中作出选择。索布恰克挟其在人民代表选举和人代会振臂一呼
的余威,顺利当选,从一个议政的人民代表进而成为一个大城市的行政长官。索
布恰克具有知识分子型政治家的特点,他思路敏捷,善于演说和鼓动,能够直接
和人民对话并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也善于在议会这样的场合估计形势,合纵连横。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索布恰克是苏联反对派的一面旗帜。1990年11月7
日,民主派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反布尔什维克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他们的标语是:
“打倒列宁主义!”“打倒苏共!”“十月政变是俄国的悲剧!”“叶利钦、波
波夫、索布恰克拯救俄国!”由此可见当时索布恰克在俄国政坛的地位。波波夫
后来当选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则统治俄国10年,索布恰克则主持圣彼得堡市政6
年,三人均在当代俄国历史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当然分量和程度不同。而叶利钦
选择的接班人,竟然就是索布恰克以前的助手,这不能不说似乎是一种宿命。

    索布恰克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政治斗争的建议,但是,当市长和做议员不同。
议员是“务虚”的,特别是当时苏联的人民代表,主要是就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
议,索布恰克以其法律的知识和口若悬河的政治鼓动能力,在人代会如鱼得水。
但是成为列宁格勒苏维埃主席之后,面对的却是不同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务实
的职位,是必须作出具体成绩,必须能够让市民得到实惠。他不能像在人代会那
样和其他精英联合作战,而必须有自己的班子,必须有可靠而能干的助手。正是
在这个时刻,从德国丧魂落魄地回到祖国、回到列宁格勒的普京出现在索布恰克
面前。1990年年初普京回到故乡后,回到母校谋到了一个职务:副校长的外事助
理,显然学校当局认为他在国外的经历有助于大学的对外联络,当然学校也了解
普京的背景。虽然克格勃的名字引起许多人不愉快的联想,而且1990年克格勃本
身也受到冲击并且也在改革,但是在列宁格勒,克格勃仍然在运作,普京当年的
同僚,也都在这个城市各个部门为克格勃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从外国回到苏联
的克格勃情报军官,仍然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继续其情报职业。普京的情况应
也是如此。

    有西方的报道称,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时期,还在为克格勃执行监视各种反
对派组织的任务。至于具体的日常工作,则是各种事务,包括接待外国客人,以
及经济活动,当时苏联的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启动市场,各种国有事业单位都在利
用自己的条件办企业,普京参与了学校筹办合资企业,学到了过去所没有学过的
一些技巧,主要是经济活动有关的谈判和实务。

    这时的列宁格勒的各种政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政治形势非常动荡。公
开性和民主化极大地冲击了克格勃在苏联国内的工作。过去即使是发发牢骚,都
有可能被克格勃打小报告,受到处罚。持不同政见者更是克格勃的眼中钉,他们
受到严密监视和控制,如果某一持不同政见者在国外有影响,克格勃会根据苏共
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将其驱逐出境,断绝他和祖国的联系。例如,19401 年出生
于列宁格勒的约瑟夫。布罗茨基,双亲均为犹太人,虽然天资聪明,却不喜欢在
苏联的正规学校读书,而是以社会为大学,浪迹苏联各地,一面自学,一面工作,
尤其喜欢诗歌。但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这位苏联青年诗人的诗作在本国不能出
版,文学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但是克格勃知道他,并且经常骚扰和破坏他。1964
年布罗茨基被克格勃控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强迫劳动5 年,列宁格勒著名
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娃。阿赫玛托娃发起救援,据说当时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
波夫发了善心,其实也是因为当时的策略如此,即驱逐持不同政见者出境,布罗
茨基在1972年被解除了强迫劳动,离开祖国,先在维也纳居留,后移民美国,47
岁那年(1987)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震动了祖国。后来这位情系俄罗斯的诗人又
回到了圣彼得堡,当然,克格勃再也不骚扰他了。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
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诗人之一,在1946年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整肃,她的儿子
曾经三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克格勃逮捕。阿赫玛托娃以无数次在列宁格勒监狱外
排队探望儿子的感受为素材写出的《安魂曲》,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瑰宝。

    克格勃对苏联知识分子的骚扰和监视是这个情报机构名声不佳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被它监视和破坏的众多知识分子中,有许多是俄罗斯的精英,例如布罗茨
基。列宁格勒是俄国文化首都,监视知识分子是克格勃在这里的重要任务。这种
滥用情报特务机构对付知识分子的做法,使许多苏联知识分子产生逆反心理,索
布恰克之成为苏共的反对派,这也是一个原因。然而,这位列宁格勒市苏维埃的
第一任民选主席,也是苏维埃最后一任主席,这位在布尔什维克主义发源地张起
反布尔什维克大旗的教授,却在从政之后找了一位克格勃军官普京作自己的助手。

    1990年初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