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东唐再续 >

第267部分

东唐再续-第267部分

小说: 东唐再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能将他们野兽一般的战斗力凝聚在一起,就很有些势不可挡的威风了。
  耶律阿保机在其族中的崛起,是李曜无法遏制的。为此李曜甚至曾经想过要派刺客装作商队之人,趁与迭刺部进行大型交易时,找机会将阿保机干掉。但经过几次商队交易的刺探,发现这计划无从实施:阿保机是牙兵主将,如果区区刺客就能干掉牙兵主将,那岂不是连他们大汗都能一锅端了?显然这根本没法办到。
  那么也就是说,想要遏制契丹崛起,还是需要从幽州方面想办法。
  原先的历史上,刘仁恭对于契丹的遏制在后人看来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久辱于外夷的宋人,对刘仁恭更是钦佩不已,如晃无咎便曾叹服刘仁恭“内困太原之讨,且惮其力以求附梁,虑亡不暇,而犹能外病契丹。”以晃无咎为代表的宋人还从其中反思本朝悉废藩镇之失,或以为过犹不及。然而李曜却对以宋人为代表的后世学者多只是称赏刘仁恭能“外病契丹”的一些事绩,而忽略仁恭父子与契丹相抗的整个过程一直处于被动表示不屑。
  宋人对刘仁恭身处危患之中而犹能“外病契丹”是颇为赞赏的,他们由刘仁恭而反思藩镇的作用,以为本朝悉废藩镇,大权尽收,过犹不及了一些。
  李曜嗤之以鼻的是,宋人只注意并夸大了刘仁恭能使契丹乞盟纳贿这一点,而有意忽略了那时的幽州在与契丹相抗的整个过程中实处劣势的基本事实。
  其实刘仁恭迫使契丹乞盟纳贿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契丹对幽州的侵扰从未停止过。契丹不但曾大败赵霸数万兵马,在与李克用结盟后,阿保机更是数掠幽蓟,刘守光自立后,亦出兵千预刘守文与刘守光的内争,刘守光受册之日,契丹还攻陷了平州,平营蓟北几无宁日。幽州在与契丹的长期对抗中,大部分时候是处劣势的,可以说是仅有防御之力。造成幽州与契丹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契丹虽屡屡进犯,但一时尚无能力灭亡幽州,还不是刘仁恭父子所面对的主要威胁,其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来自汴州梁王朱温与河东晋王李克用父子。
  其时梁、晋两强在河朔地区相争激烈,而燕蓟尤为其争夺之重点,因为燕之存亡,其实关系梁、晋双方成败。时魏博、镇、定多被迫附梁,梁若再得燕地,则可一统河朔,或再结契丹攻晋,灭之也易。晋亦自知若失强燕为邻,固难独存,形势所在,故燕地不可不争。
  而刘仁恭父子得以利用当时之形势,左右于梁晋之间以图苟存,确实是“虑亡不暇”,自然也就没有太多余力去对付契丹,仅有防御之力。至于刘仁恭父子对契丹的防御过程,可以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刘守光囚父自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刘仁恭当政时,幽州于契丹之防御基本上是成功的,且一度有关外烧荒等主动防御之行动;后一阶段,即自刘守光囚父自立后,契丹不但屡犯境内,还直接干预刘守文与刘守光的内争,幽州于契丹的防御能力大为降低,多属被动防御。
  当然刘仁恭父子为遏制契丹犯境,还是颇为用了些心智的。他们对契丹不仅是进行一般的军事防御或运用一些常规的战术及策略,而且还往往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常常能收到非常之效果,每为后人(特别是宋人)赞赏。这些非常手段之运用尤多见于刘仁恭当政时,也就是对契丹防御过程的前一阶段。
  刘仁恭明白,以幽州镇有限的力量来对付日兴之契丹当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他联合与利用了一些可能的力量,尤其是与契丹相敌对的力量。比如刘仁恭与黑车子室韦的联合、与奚的联合等等。
  当然,李曜虽然觉得刘仁恭父子对契丹的遏制不够,但毕竟,终刘仁恭父子两世,幽州既未曾失陷,刘氏亦未曾降服,契丹终不得南下。只是,阿保机那般契丹雄主,为何不能制伏仁恭父子,进占幽蓟,竟坐视其为李存勖所有,此中原因如何?这些原因,能不能在河东底定幽州、遏制契丹之时加以利用?
  李曜当时由于很多事情尚未发生,因此不便将此事分析给李克用听,但他心里却是仔细分析,并思索过对策的。
  在李曜看来,以耶律阿保机之雄才,之所以没能灭亡刘仁恭父子,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其时契丹诸事草创,内部统治还不巩固。阿保机代遥辇后,内部权力斗争更为激烈。尤其是自911年5月起,刺葛诸弟等三度叛乱,与阿保机争夺皇位,历时近三年。阿保机之终不肯出兵救刘守光,恐怕便与当时刺葛诸弟等爆发第三次叛乱有关。叛乱使契丹受到严重打击,“自诸弟构乱,府之名族多催其祸”,阿保机慨叹:“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所未尝有。”这种损失,自然使契丹没有余力顾及幽州的事务。
  其二,北方诸部的制约使契丹不敢无所顾忌地大举南侵。此时的契丹,在西北、西南等方向尚有突厥、室韦、阻卜、吐谷浑、党项等草原部落存在,尤其东北的渤海实力仍然强大,阿保机把着力于解决这些来自后侧方的威胁视为要务。如阿保机在即帝位初就于元年(907年)二月征黑车子室韦,降其八部。秋七月乙酉,其(刘守光)兄平州刺史守奇率其众数千人来降,命置之平卢城。冬十月乙巳,讨黑车子室韦,破之。二年夏五月癸酉,诏撒刺讨乌丸、黑车子室韦。冬十月己亥朔,建明王楼、筑长城于镇东海口,遣轻兵取吐浑叛入室韦者。
  此时契丹在北方用兵频繁,故无力大举进犯幽蓟。此次刘守奇之奔契丹,似为求兵以攻守光,然契丹竟令其失望而转投河东,这也与其时契丹在北方的用兵有关。而渤海国经营已两百年,国力雄厚,契丹暂还未敢轻易与之为敌,阿保机的征服渤海,更在西征蒙古高原诸部之后。《辽史·太祖下》记: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乙亥,诏曰:‘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乃举兵亲征渤海。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尧骨皆从。”此番阿保机乘西征之胜,乃决心倾力攻渤海,而令他自己都颇为意外的是,这次出兵竟然势如破竹,末出一月,即攻克忽汗城,灭亡渤海。
  其三,契丹欲趁幽州与汴、晋诸强混战不休之机坐收渔人之利。要说阿保机此人,李曜虽然忧其雄才,但也知道此人素来唯利是视,不顾盟誓。在原先的历史里,天褚二年(905年),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约为兄弟,誓复唐室,共击仁恭,后又因为朱温势大,复通好于后梁,可见其唯求自利,全无信义。明代王夫之论阿保机之“变诈凶狡”曰:“克用短长之命,阿保机操之,而东有刘仁恭与为父子,南有朱温遥相结纳,三雄角立,阿保机持左右手之权,以收其垄断之利,以其狡毒,不难灭同类世好之七部,而何有于沙陀之杯酒?”
  正是阿保机要在晋梁燕三雄角立中收渔人之利,故而不急于攻灭刘仁恭,否则其与晋梁之间更无缓冲,实非有利。阿保机于燕地多有干涉,久欲图之,然晋攻刘守光,阿保机竟不救,其中主要原因,应该不是恨刘守光无信,而多半是因其困于内乱,元气未复,若与晋争,实无胜算,故借口缓图之。
  想明白这几点,李曜的应对之策就很容易出来了,无非六个字:趁你病,要你命!
  但要做到趁他病而能要他命,当务之急就是要先坐稳幽州,若无幽州在手,怎么起兵北上去击败契丹,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使其无法因为耶律阿保机这个杰出领袖的带领而顺利崛起?
  这也就是李曜为何如此关注河东之于幽州得失的原因。如果仍如历史上那般,刘仁恭得了幽州,以他们父子那样的残暴统治,将幽州的基础弄得一塌糊涂,纵然河东最终拿下幽州,却也失去了以幽州为基地遏制契丹崛起的良好基础和最佳时机。
  然而今天的消息,却让李曜失望之极。自己那般提醒李克用,李克用却仍如历史上一般,在安塞因为大意轻敌而败北。如今最关键的是,李克用败北退回,李嗣昭、李嗣源二人却仍率孤军困守幽州。
  他二人是河东集团内对李曜最为支持的将领,是他相处最好的结义兄弟,同时也是今后可以大有作为的将领,万一他二人因此有失,对李曜本人乃至整个河东军中李曜派系而言,都不啻为一场灾难。
  李曜就这么一言不发地沉着脸走进了河东节度使府白虎节堂,孤独地坐在上首,默默等待李袭吉、史建瑭、郭崇韬和冯道的到来。

  

  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二)
  河中节度使府,白虎节堂。
  李曜已经向李袭吉等三人说明了幽州局势正面临崩溃的情况,而“亲传弟子”冯道则在一边如往常一般安安静静地坐着,只是今天他的面色也格外沉重——他是瀛洲景城人。
  让人压抑的寂静充斥着整个节堂,呼吸声清晰可闻。
  李曜用手指敲了一下面前的横案,淡淡地道:“幽州虽重,今日失之,明日或可复得,然嗣昭、嗣源二位兄长,乃从我计而北上夺燕,若然失陷刘仁恭贼手,则某心中岂能自安?”
  李袭吉苦笑道:“节帅心中所念,仆等如何不知,只是幽燕远隔千里,这战报自幽燕而到太原,又从太原转发蒲州,其间已是十天半月过去。刘仁恭既然侥幸得胜,必然趁势耀武扬威,回师再攻幽州。如今晋王大军不胜,必已回转太原,嗣昭、嗣源二位将军在幽州,已是寡军孤城,节帅纵然即刻起兵,怕也救不得了。”
  李曜忽然转头朝冯道问道:“可道,你是瀛洲景城人,可曾去过幽州,知晓幽州城防情状?”
  冯道见老师动问,微微躬身,答道:“幽州累世重镇,楼高城坚,若然足兵足食,可称深固不摇。”
  李曜微微点头,手指一下一下敲打着桌面,道:“当日我随大王同入幽州,也曾见过幽州城防,今日再问可道,两相映证,可做定论,幽州城防当足御敌。如今只是担忧二位兄长手头兵微将寡,城中粮食又是否可堪食用,若是如可道所言足兵足食,以二位兄长之能,又有高思继兄弟相助,料来幽州一时不至失陷。”他忧色又起:“怕就怕幽州缺兵缺粮,那可就难办了。”
  郭崇韬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妙策,只好道:“节帅,幽州孤城难守,若无援兵,失陷只是早晚之事,不如传讯二位将军,领兵突围,才是道理。”
  史建瑭皱眉道:“某亦这般看法,只是幽州周遭十万大军,嗣昭、嗣源二位将军即便养精蓄锐,寻一良机突围而出,杀刘仁恭一个措手不及,可他们又如何能逃出卢龙二千里辖地呢?”
  郭崇韬道:“若要刘仁恭不敢追,除非二位将军杀一次回马枪,打得刘仁恭疼了,方有一线希望。只是数千兵马,要破十万,何其难也?”
  李曜听到这里,忽然眼前一亮,道:“不错!只须突然将刘仁恭打懵了、打怕了,他便不敢再追!”
  郭崇韬与史建瑭一脸呆然,李袭吉则是面有讶色:“节帅难道打算动用火那玩意?”
  李曜哈哈一笑:“都不是外人,说来无妨。国宝、安时,某命军械监研制了一种嗯,一种火器,名曰‘火神液’,此番倒有机会一用。”说罢将火神液之事对他们简单的解说了一番。
  郭崇韬眼前发亮:“有此物在,足可一下将刘仁恭打得不敢紧追!”
  史建瑭则深皱眉头:“此物虽好,但闻节帅之说,却是太过危险,这万里迢迢运送过去,可是半点出不得漏子。此外,幽州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东西也没法送进城,更别说送进城之后二位将军也不可能在亲率骑兵突围之时带上这般危险之物如此来看,此物必须放置在二位将军突围后必定经过之处,然后事前与二位将军约好,待二位将军引着刘仁恭到达,再使其发作,如此刘仁恭必败,败了不算,必然大惊,不敢追赶。”
  李曜闻之大喜,笑道:“国宝此言,正合我意!既然如此,此事就这般定下,只是此事派谁去为最好呢?”
  史建瑭觉得既然是自己出的主意,自然自己去跑一趟便是,谁知他正欲请命,冯道忽然从旁边起身,拱手道:“节帅,冯道请命。”
  李曜一愣,冯道如今其实都尚未成年,虽然李曜收了他为弟子,一直悉心教导,冯道平时言行举止也堪周详,为人处事也都不错,可这次任务,事关李嗣昭、李嗣源二人生死,交给冯道李曜就算再宠他,也有些犹豫。
  冯道见李曜沉吟不决,再次拱手道:“老师曾教导弟子,说‘玉不琢,不成器’(注:出自《三字经》。据考证,《三字经》此书最初应是宋时初步成稿,经过后来历代文人逐渐完善而编辑成书。总之唐朝想必是还没有出现的,因此这句话是被李曜剽窃了。),冯道不敢自认玉质,然则顽石亦有可雕之处请老师许之。”
  李曜叹道:“你非轻易之辈,既这般说,想来心中以有成算,此番便委你此任,装作商队模样,将火神液送往幽州城外。具体如何安置,某会命细作与你商议定计,最终与二位将军约定幽州城中,有某密探,这一点你无须担心。另外,你仍将阿蛮带在身边憨娃儿,你命阿蛮在近卫军中挑选二三十名好手,与可道同往。”
  憨娃儿用力点头:“节帅放心,这事情俺理会得,绝不会找些软蛋与可道、阿蛮同去。”
  这事刚商议出个大概,忽有牙兵匆匆前来报告,说绛州方面传来消息,说晋王三子李存勖竟然到了绛州。
  李曜连忙唤过信使细问,才知道李存勖并非不想来蒲州,而是他匆匆而出,王抟那好友也没料到韩建居然没死心,派了伏兵在外监视,结果一出庄园便只能亡命地逃,结果一来二去,也不知从哪里过的黄河,没到蒲州,却到了蒲州以北的绛州。不过好在仍是河中镇内,因此绛州方面立刻将他临时安置,并快马飞报节帅府与闻。
  李曜一听,暗道:“我自出任大行台左仆射,还未曾回过太原,正巧河东军械监那边的金蚕脱壳也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事最好由我亲自安排一番再者,颖儿这边也实在有些不知道怎么处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