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东唐再续 >

第247部分

东唐再续-第247部分

小说: 东唐再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建瑭目前没有直接带兵,而是被李曜辟举为河中马步军都虞候,负责全军纲纪,同时被授命主持这次全军整编,因此李曜开口便向他发问。
  史建瑭泰然出列,抱拳道:“回节帅,各军整编事宜已于五日前完成。”
  李曜又问:“战力如何?”
  史建瑭摇头答道:“各军兵士新老混杂、胡汉混杂,作战能力良莠不齐,若以类比而言,某以为不足此前开山军三成。”
  李曜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许久不曾开口。李袭吉见诸将面面相窥,便出言问道:“节帅,莫非近期有甚用兵之处?”
  李曜环顾众人一眼,缓缓开口道:“今日这白虎节堂之中,俱是我河中之中流砥柱,有些话,某便放开说了。”
  众人闻言,无论是久随李曜,还是新入门下,均是精神一振,抖擞肃立。
  李曜这才道:“方才天使宣谕陛下制敕,其中任命某为河东四面总揽后勤诸事调度大行台尚书左仆射之事,算是题中应有之义,暂且不去说它。另有一事,便是陛下予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某为使相,这无功受禄尔等有何见解?”
  众人微微一怔,心头皆暗暗诧异。这年头不比肃宗之前,自打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日渐势大,尤其是宪宗朝之后,藩镇几乎已经无可压制,这时候只要实力略强的节帅,无论有功无功,得拜使相都是寻常之事。更何况河中护国军镇守中都,坐控两池,节帅手握雄兵五万,还有河东为靠,如此实力,得佩相印又算什么稀奇?
  李曜见众将如此神色,不禁微微蹙眉,再看李袭吉,却见他端坐不动,垂下眼帘,眼观鼻鼻观心,似乎根本未曾听见。
  这时,郭崇韬忽然道:“节帅既然担心无功受禄,必是料定这相印来之有因。”
  李曜抬起头,见他已然出列,便问道:“何因?”
  郭崇韬道:“方才节帅先问我军整编事宜,然后才问得拜使相之事,岂非已经告之我等,乃是关中有变?”
  李曜微微露出笑容,却仍然追问:“有何变故?”
  郭崇韬闻言,略微思索,断然道:“必是陛下有求于节帅而且,恐怕还希望节帅能够出兵相助。”
  李曜哈哈一笑:“好,说得好,安时果然多智。”他赞了一句,又问众人:“安时已然给了这许多提示,如此你等以为,陛下为何求我出兵?”
  谁知这次说话之人大出李曜意料之外,竟是憨娃儿。只见他大大咧咧地道:“这还能有什么别的么?指定是皇帝陛下又打了败仗,想来想去,仍是无兵可用,只好来找俺们河中。其实这也不怪他,谁叫他每次一来找俺们,俺们就巴巴地敢过去帮忙,不仅从来没说半个不字,连军粮都是自掏腰包?这要换了是俺,俺也这么干啊!”
  这话一出口,诸将忍俊不禁,一齐大笑。李曜也有些哭笑不得,但他这话其实也没错,只好瞪他一眼。
  憨娃儿见大伙全笑了,郎君又瞪他一眼,还当自己又说错了话,顿时就像个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嘟嚷道:“节帅叫你们说,你们偏不说,偏等俺来出丑,哼”
  众人听了,笑得更欢,李曜也忍不住笑起来,摇头道:“你这夯货其实你这番话,话糙理不糙,陛下那边,确实是吃了败仗,担心长安不保,找我来搬救兵了。”
  诸将一听,俱是一惊,憨娃儿也诧异了:“还真是又吃败仗了?”
  李曜点头道:“不错,李茂贞认为陛下新募安圣、保宁等军,是为讨伐他而去,因而带兵逼近长安,陛下遂派覃王领兵相抗,结果在三桥战败,诸军溃散。如今李茂贞屯兵休整,即将进犯长安。陛下无法可想,欲幸北都,求我河东庇护,然则李茂贞贼军逼近,神策军又阳奉阴违,只得来请我出兵相迎,以为护卫。”
  李承嗣皱眉道:“这时机却是碰得巧了,若是整训之前,哪怕只有开山军一军西奉圣驾,料那李茂贞也不敢抵近相逼,偏巧我河中此番乃是全员打散重编,如今七军之中,唯有朱押衙的近卫军编制还算齐整,其余六军皆是混编,良莠不齐,根本难经战阵如此却又怎生是好?”
  史建瑭作为这次整编的直接负责人,虽然之前已经汇报过一次,说如今这六军全无磨合,根本不堪一战,此时仍不得不再次强调:“节帅,如今这六军,实不足以上阵杀敌,还请节帅慎重。”
  李曜沉默数息,问诸将:“你等身为指挥,又如何说?”
  诸将闻言,尽道不可。
  李曜皱起眉头,扶额思索片刻,道:“各军情形,某已尽知。然则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面色淡然,道:“我军新编虽是事实,然则李茂贞未必知晓,若我出兵三万,诈称五万,以迎天子,李茂贞定以为我所领仍是河东精锐,未必敢与我战。再者,神策虽日渐败落,仍有三四万人马,我若出兵西进,号称五万大军,加上神策二军,李茂贞兵力至多与我相若。前次我受命拔城梨园,所用不过两万兵,便一举荡平邠宁,勤王功成。而此番护国、神策共计,看似有八九万大军,李茂贞如何敢战?因此我军虽未练成,却也不惧再往关中走上一遭。”
  李嗣恩道:“别说李茂贞不敢一战,便是他真吃了雄心豹子胆要与我军一战,我护国军又有何惧?某还记得节帅当初曾说过,光靠训练,永远练不出最强的军队,只有实战,才是对军人最好的锻炼!某这些日子一直在忙整编之事,但对我开山右军的训练,也未曾放松,如今这开山右军虽然较之当初的开山军大有不如,但若说面对李茂贞的凤翔兵,却也无惧一战!说起来,某还真想来他一场实战,给那些新兵蛋子长长见识!”
  别看李嗣恩年纪比李曜还小一岁,其在军中却呆了足足六七年,说起这话来底气十足。
  他这一说,其余诸将也都不甘示弱,纷纷表示,如果拿现在自己麾下的新军去战朱温,或许颇有麻烦,但若说是去关中会一会李茂贞,那却是问题不大。唯有前河中牙将,现摧城左军都指挥使张训有些迟疑,道:“诸位同袍皆是河东悍将,看不上关中诸蕃也不足为奇,只是有一遭:前次节帅随晋王平定关中三藩之乱,说是三藩,其实只与同华、邠宁二镇交了手,并未与李茂贞的凤翔兵过招,如此便将凤翔兵看得如同华、邠宁二军一般无二,是否过于草率?某意李茂贞之凤翔军虽不及沙陀精锐,却也当略胜同华、邠宁二镇才是。”
  张训这话虽然听来有些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但李曜知道,其实这话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李茂贞自出镇凤翔以来,这些年也算是一直在东征西讨,若是没点战斗力,如何掌控了五镇之地的?他如今可不仅仅只有一个凤翔军,天雄、武定、山南西以及新占的邠宁,这四镇可也都是他的地盘,这些地盘的周围,也都还有别家藩镇,若是没点真正的实力,光靠扯着嗓子充威风,能站得住脚么?
  但张训毕竟不是老开山军的底子,这话说出来,李曜的老部下们自然不服。别说老部下,就连从李曜出使淮南之后才跟随他的史俨也不服气,轻哼一声道:“李茂贞再强,强得过朱温么?当初节帅只领三千骑兵,便可横行中原,打得朱温三十万大军只有应付的份儿。如今节帅坐拥雄镇河中,手控劲旅五万,莫说只是西进关中迎奉圣驾,便是要领兵去踏平凤翔,我史某人也毫不担忧,愿为节帅先锋!”
  咄尔现在是摧城左军副都指挥使,也就是张训的副手,他自从升任这个职务之后,一直对自己成了河中旧将的部下有些不乐意,此时听了史俨这话,更觉得这个军使太没胆魄,当下哼了一声,不冷不热地道:“这话俺信!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史军使乃我河东骁将,自然说得起这话。可怜俺这摧城左军里也分了两千多号开山军的老弟兄,却竟然连仗都不敢打了”
  张训闻言,脸色瞬间涨红,脖子上青筋凸出,强压着怒气道:“拔塞干将军(拔塞干是咄尔的姓),节帅召我等议事,如今尚未决断,岂不正是某等各抒己见之时?你若自认有理,只管将某说服,却不必这般指桑骂槐!”
  咄尔冷笑一声,正欲反唇相讥,忽见帅位上的李曜面色一冷,双目之中厉光如刀一般刺来,顿时心中一寒,不敢再开口相争,只好别过脸去,一言不发。
  李曜这才收回冷厉的目光,面色恢复如常,对张训道:“训之,你方才有一言说得甚好。某召尔等白虎堂议事,只要尚未决断,要的便是各抒己见。”
  他微微一顿,忽然转头,出人意料地朝一名面白无须的中年人望去,问道:“张监军有何高见?”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八)
  李曜口中的张监军是一名四十上下的中年宦官,着绯色官服,容貌端方,可能因是宦官之故,整个人看起来偏于文弱。他名居翰,字德卿,乃是前掖庭令张从玫之养子。此次来河中之前本已被下令前往幽州做监军,走到蒲津渡,恰好遇上李克用与朱温的河中争夺战,因此前路受阻,盘桓在李克用军中。后来李曜接手指挥权,内查防务时才发现他的存在。后来河中收复,李克用直接将李晔所赠的那张任命河中节度使墨敕上填进了李曜的名字,李曜便开口向李克用要人。
  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足:幽州局势尚不明朗,如果监军此时去范阳,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虽然陛下未必怪罪,可说出来却是折了我们河东的脸面,人家会觉得咱们河东连监军都保不住。再有就是,监军走到一半又掉头回去,兆头未免有些不祥,正巧大王既然命我镇守河中,那便留下张监军在蒲州便是,幽州方面等局势稳定了,朝廷再派一名又有何妨?
  李克用根本不知道李曜为何要留下这位张监军,反正在他看来,朝廷的监军制度基本上已经是徒有虚名,谁来监军不是监军,不就是个宦官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自然不会为这点小事让自己的爱将心有芥蒂,当下应承下来,回头就给皇帝陛下上疏一道,说了这事儿。皇帝这时候正感激李克用归还邠宁,更不可能为这早就名不副实的监军问题驳了他的面子,连想都没想,御笔一挥就批了一个“可”字了事。
  对于“监军”这个词,李曜作为曾经深受某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历史电视剧毒害的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十分厌恶,特别是对唐朝和明朝的监军,有一种莫名的愤恨,因为一看到这俩字,他就联想到宦官专权,而宦官专权,在他的印象中,就没哪一回是好事。
  宦官专权其实是唐代中后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相比于东汉和明代的宦官之祸,唐代宦官的专权无疑更加了得,因为他们不仅间接掌握了部分“皇权”也就是中央权力,而且独以掌控兵权为标志。有唐一代,宦官对内掌握禁军,对外出任各藩镇的监军。自李辅国起,每一朝权势最强的宦官必然掌握禁军,发展到后来成为“权阉四贵”,就是两神策军中尉和两枢密使。
  事实上宦官监军早在东汉时已有先例,延喜五年,由车骑将军冯绲上书请设监军。当时主要是为防止猜忌陷害的权宜之计,与军权无关。而唐代起初袭隋制,则是以御史监军。这个时期的监军,也仅是以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常驻方镇“监视刑赏,奏察违谬”而已,既不是常设机构,也没有参与指挥军队。直到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才开始出现以宦官监军。
  比如天宝六年,高仙芝军出讨小勃律,就由宦官边令城监军。不过,虽然当时宦官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还属于一种临时制度。但到了玄宗末期,由宦官出任监军就开始渐渐普及,并且初具规模。到了德宗贞元十一年,开始“铸监军印”。监军置印代表着宦官监军有了法律保障,宦官监军也由此制度化。
  制度化的表现之一,是宦官监军由临时任命改为常设机构,在朝称之为监军院或监军使院,设有监军使和副使。监军使直接听命于皇帝,与地方藩帅互为统属,互相制约,部下有副使、小使、判官若干人,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亲卫兵,也就是牙兵。这一点,李曜在穿越唐朝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他的印象中,监军宦官不就是那些个捏腔拿调、打着皇帝招牌胡作非为的阉竖么?却不知道唐代的监军宦官,不仅地位高、权力大,甚至还有自己的一支军队。
  正因为监军有军队,又是代表中央利益,因此经常会与节度使发生冲突,所以反过来说,他们组建自己的牙兵也带有一定的自卫性质。
  至于为什么一开始是御史监军,而后来则慢慢发展到了宦官监军,理由当然是很充足的。按照李曜学生时代教科书的习惯性说法,那是“有着历史的必然”的。'注:详见附文。'
  如果只说藩镇方面,应该说宦官在藩镇监军的作用,正面作用要大于负面作用。安史之乱后,大唐陷入分崩离析,朝廷为了满足平叛的需要,广泛下放原属中央的部分权力,使得地方权力迅速集中,藩镇的势力随之膨胀,成为“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一元化实体;但是,集地方诸权于一身的藩镇统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权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必须与藩镇内的另一巨头——监军使共同分享决策权与管辖权,即在藩镇的内部,其管理实为“一元双头”共治的政治模式。在该模式下,监军使的存在对藩镇而言,它既是肩负着抗衡、制约藩帅的“中央代表”,同时也是调和藩镇内部关系、协助藩帅管理的“合作伙伴”。
  首先,宦官监军发挥了在中央和藩镇之间进行传达和沟通的作用。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天下分裂而无纪”,监军使作为连接中央与藩镇的纽带,包括“上传”与“下达”两方面的内容。下达是指监军使将中央的“关怀”传达给藩镇;而上传则是监军使将藩镇内的重大事务及时上奏朝廷,是皇帝在通过进奏院途径之外,了解藩镇情况的另一方法,为中央的决策提供资讯上的补充,防止因为信息来源单一而造成中央的决策错误。'注:详例见注释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