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27部分

科幻纵览-第27部分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是交流的方式。

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威尔斯细致地描写了昆虫状态的外星人社会。在鸿篇巨制《沙丘》中,作者赫伯特以阿拉伯文化为素材,创造了一个植根于沙漠中的“亚拉基文明”。

当然,在太空剧式的科幻小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外星人社会。不过,它们多半只是人类社会的扩展,没有特色。故不在此介绍了。

第四节:“生命大同”思想

“会看门道的朋友,自然都看得出一点寓言的意味──时代在进步,人的眼界在拓宽,若干年前,张家村和李家村的结合,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事,渐渐地楚国和赵国的结合,才会使人吃惊,再接下来,不同文化不同种的结合,也逐渐为人接受,时至今日,应该可以讨论星际混血儿的心态了。”

这是倪匡写在科幻小说《血统》前面的一段话,因为小说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混血儿。在外星人题材中,生命大同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超人、神明、魔鬼……这些都包含着种族间不平等的色彩。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定要分出高下吗?早在五十年代,这类“众生平等”的外星人观念便出现在西玛克的《中继站》里。在那部小说中,银河系里大部分智慧生物已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宇宙组织。人类属于尚未开化的种类,一时半会还不能接他们加入银河联盟。这个联盟便在美国的某处农村里建立了中继站,方便过往外星种族。一个地球农夫幸运地获得了看守中继站的任务。这个中继站的长远目的,正是引导人类进入“宇宙大同”的文明体系里去。

到了科幻巨片《星球大战》中,“宇宙大同”的观念彻底建立了起来。五部“星战”系列影片里,出现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外星人。他们和人类一样,是银河国家体系的一员。或者更准确的说,人类只是各种智慧生命中的一员。无论在银河议会还是在杰迪武士会中,人类都混在各个智慧种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电影里人类角色之所以比较多,完全是为了拍摄上的便利。

美国素有文化融炉的称号,一些科幻电影更把这个特点反映到人与外星人的交往中,把人类社会当成外星文化的融炉。科幻片《黑衣人》(Back in blacs)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影片里,来自许多星球的外星人隐居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政府专门安排“黑衣人”作为特殊的执法者,保护这些和平的移民。

与偏重特技效果的《黑衣人》相比,科幻电影《浴火重生》对文化融合的探讨更深入一些。影片中,二十五万外星奴隶乘一艘飞船偶然地降落在地球,最后被归化为美国国民。五年后,他们已经融入美国社会。但是,一部分美国人反感他们,成立了“纯洁人类组织”,试图用基因武器杀死他们。而外星人中,也有一些人宣传坚持自己的传统,不愿融合。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1)

第二编:技术奇观

第二编简介

第一章:民以食为天

第二章:资源开采

第三章:带你去远方

第四章:永远时髦的IT技术

第五章:古代科技

第六章:天气控制

第七章:其它技术奇迹

第二编简介

科幻从来不是大众文化,以后可能也不会是。它为这样一群人所写,为这样一群人所读:当他看到一本科学技术专著时,他能从中看到人性、看到激情、看到爱与恨、看到美与丑,而不仅仅是看到一堆公式、定理、数据、符号。

所以,如果他们谈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总把自己的热情倾注了进去,而绝不是站在外面,以功利的角度看待它们。

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在接下来的这一编里,笔者主要介绍科幻作家笔下的科技进步。但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这些技术描写不是宣示奇技淫巧,而是在展示作者们的激情。

本章主要按照科学技术的分类去介绍。民以食为天、第资源开采介绍的是第一、二产业的技术。似乎土了一点。但谁能说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产业就是夕阳产业,它们的技术就是低科技呢?带你去远方主要介绍运载工具,这是科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技术设想。永远时髦的IT技术介绍科幻中的信息技术,它总能给人们带来梦想。古代科技这一章很奇妙,它产生的时间不长,作品数量不多,但笔者认为这个方面似乎很有挖掘的潜力。除此之外的其它技术奇迹合并在第六章里进行介绍。

第一章:民以食为天

B一章简介

第一节:大自然的新贡献

第二节:人类的新朋友

第三节:人造食品

B一章简介

这一章介绍科幻中的农业。

农业?第一产业?这么老土的领域,难道能进入科幻作家的法眼?是的,一方面民以食为天,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整体科技进步的一部分。不要以为美国比我们领先的只是CPU和大功率火箭。不,他们还有高超的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在大自然的新贡献里,我们可以发现科幻作品里“生长”着新的经济作物。在人类的新朋友中,畜牧业的范围也被扩大了,人类不再只有猪牛猫狗这些“老朋友”。当然,在农业这一领域,最能显示科技之伟力的,莫过于人造食品了。

第一节:大自然的新贡献

读过《海底两万里》的科幻爱好者,对那艘“鹦鹉螺”号一定印象极深吧。其实,那部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海洋食物和经济作物清单。尼摩船长和他的部下厌弃陆地,甚至不食用陆上的食品,这样,大海就成为他们获取食物的惟一来源。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这个海底小部落的食物来源:一盘“牛肉”,其实是海鳖的里臀;一盘炖猪肉,其实是海豚的肝;用鲸奶制作的奶油糕;从北极海藻中提取的糖;用海洋生物“秋牡丹”制造的果子酱。

除了食品外,尼摩船长还用一种贝类的足丝制造衣服,从地中海海兔中提取染料,从海产植物中提取香料,用大叶海藻制成床垫。尼摩船长平时用鲸鱼须制成的笔,蘸着墨鱼汁写字!

不仅如此,尼摩船长还发展了海底养殖业:培育巨型珍珠,再卖给地面上的朋友,把收入用来资助各国民族解放事业。甚至,闲暇时间中,尼摩船长还带着伙伴在海底森林中打猎。可以说,陆地农业提供的一切,尼摩船长都可以在海底世界模拟出来。

第二节:人类的新朋友

畜牧业将人类历史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上千年前,人类饲养对象的名单并没有多大改变。科幻作家不甘寂寞,去寻找新的人类朋友。

除了蜜蜂、蜗牛等极少数例子外,为人类所训养的动物,总要有一定的灵性。所以,鲸鱼便成为科幻作家在这个领域的首选。迟书昌在《大鲸牧场》中,就描写了对鲸鱼的人工饲养。当然,鲸鱼经济价值极高,也并不只是用来作食品。在宋别离的《海精灵》中,生物学家专门饲养抹香鲸,是为了人工培育龙涎香。这样可以避免商业性捕鲸带来的危害。

第三节:人造食品

从野菜野果到今天的农作物,人类经过数千年的良种选育才获得了今天的亩产量。但是,科幻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慢腾腾的脚步了。他们希望用人工方式制造出新的食用物种,大大丰富人们的餐桌。

早在三十年代,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就创作过科幻小说《永生粮》。这是科幻中少见的一部描写食品科技的佳作。科学家布罗依尔发明了“永生粮”。它是一种菌类,只要放在空气里,受阳光照射,就会通过合成氧而生长。而且,吃起来有果酱的味道。不过,布罗依尔彻底解决饥饿问题的宏愿却被市场经济淹没了:“永生粮”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全面地描写了一种新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

前几年有报导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现了大型“粘菌团”。每块重几十斤,形似肉团,泡在水里自然生长,而且吃上去非常可口。如果不是它生长速度太慢,几乎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永生粮”了。

前不久,贫困的非洲和富裕的美国打了一场“捐助官司”。美国人把转基因食品列入赠送非洲的救灾物资里。而受援的非洲国家则坚决抵制,宁肯挨饿,不吃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的转基因食品。这是当今社会给予转基因食品的最强烈的怀疑。

然而,转基因食品早早便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笔下, 并且还是作为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之一被展示给大家。在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未来市的居民给小灵通品尝了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的蔬菜。它实现了七十年代末还堪称奇迹的梦想——反季节载培。

几十年过去,时代改变了。对科技的热情被怀疑所取代。在《替天行道》(中国王晋康著)里,MSD公司在他们的种子里埋伏了自杀基因。这看起来更无可厚非:MSD花了几十亿搞出这么个高产品种,如果农民们自己留种子,公司迄不要破产。但是由于技术问题,自杀基因蔓延开去,杀死了大批农作物,导致了一场生态灾难。

或许是中国人在物质贫困时代生活太久的原因吧,早年的中国科幻作家非常喜欢设想新型食物的产生。五十年代,迟书昌创作的中国早期科幻代表作《割掉鼻子的大象》,更描写了一只二万五千斤的肥猪。它是被通过电波刺激脑垂体的方法育肥的。这个预言有部分得以实现:如今的饲养场里确实在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但这样得到的肉食对人体是有害的。

一九七六年,叶永烈在文革后中国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中,设想了从石油里提练廉价蛋白原料的图景。

在迟方的《机下蛋,鸡生……》中,人们已经可以用机器合成鸡蛋,并且可以随意配入各种添加剂。养鸡场生意日渐萎缩。后来,通过某种技术合成新饲料,鸡吃后可以生产APT塑料,又使活鸡派上了新用场。

读到上面这些小说,其中的时代观念差异令笔者唏嘘不已。如今成为国际矛盾小小热点的转基因食品,曾几何时还被科幻作家大力呼吁过。而市场上虽然还没有机器蛋,不过“土鸡蛋”的价格总要压着饲养场出来的鸡蛋。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新的潮流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2)

第二章:资源开采

B二章简介

第一节:采掘技术

第二节:太空矿业

B二章简介

和农业一样,矿业在今人的眼里似乎也属于低科技,但科幻作品并未忽视过阴暗狭窄的坑道和荒凉的矿山。在采掘技术里,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资源开采的新形态。而太空矿业则树立了第一种似乎有存在前景的太空经济形态。

第一节:采掘技术

工业革命以来,采煤业成全了全世界最早的工业化。煤炭不仅提供能源,而且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使用。但它从来没有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暗无天日的巷道、矿工们粘满煤粉的面孔,更有那一次次吞蚀生命的瓦斯爆炸。即使在今天,每发生一次来自地狱深处的爆炸,都会使我们的心再度揪起。煤矿,它什么时候不再吞蚀生命?

虽然采煤已经被视为“夕阳产业”,但在可见的未来,人类还是需要煤的。它可能不再是主要燃料,但依然是化工工业优秀的原料。那么,可不可以使煤不再染血?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短篇《地火》中,设计了气体采煤法:把煤矿变成一个巨大的煤气发生器,使煤层中的煤在地下就变成可燃气体,然后用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地面钻井的方式开采这些可燃气体,并通过专用管道把这些气体输送到使用点。这样,矿井将消失,煤炭工业将变成一个同现在完全两样的崭新的现代化工业。”

当然,作者也知道,煤的地下气化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只写到这一步还算不上前瞻性的预言。他进一步设计了地下气化煤炭的全过程:开采通过在地面向煤层的一系列钻孔得以实现。它们向煤层中布放大量的传感器,点燃地下煤层,向煤层中注水或水蒸气,向煤层中通入助燃气体,最后导出气化煤。

郑军的长篇科幻《寒冰热血》也是以开采技术,而不是开采对象为题材的作品。从南极拖运冰山到热带,解决那里的干旱,这种设想早已有之。不仅出现在一些科幻作品里,而且沙特某富翁曾经进行过实际策划。在致冷机没有发明的十九世纪,也曾经有美国人因为将极北地区的冰贩卖到温带城市而发了大财。不过,以往此类设想都是以传统的船运为主。而用船运冰缺乏经济规模这一点,将永远限制南极采冰真正走向现实。

在《寒冰热血》中,“冰山快递公司”运用了可控漂流技术。他们在方圆几平方公里,总重量几亿、甚至十几亿吨的冰山上安装大功率液氢推动器。将冰山缓缓推入固定的洋流,由洋流传送到目的地。这个过程长达几个月,途中要经过热带,甚至赤道。冰山会融化近一半。但剩下的一半仍然能够提供一个小国一年的用水量。

第二节:太空矿业

虽然每年地质学家都给人类汇报出某种矿物的新储量,但远远不足以减轻人们的忧虑:它们采完了怎么办?毕竟许多矿产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千万年,甚至亿年的结晶。所以,太空往往成为人类寄托资源梦想的地方。

以笔者愚见,在可见的未来里,太空中真正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或许只有太阳能一项。因为采矿业务要有很大的能量补给,而太阳系中可能的矿产资源都在地球轨道外,需要人类将能源运输过去。更何况其它各种生命维持资源。不过,这些实际困难并不妨碍科幻作家大量描写星际矿业开采,其中涉及五花八门的内容,甚至被视为人类开发宇宙的主要动力。

太空矿业很少成为主题,但却是许多科幻作品的背景。在科幻片《全面回忆》中,主人公奎尔要在迷宫一样的火星矿场中追跑打斗。在《九霄云外》(Outland)里,主人公身为矿警,在火星的一颗卫星上主持正义。那个矿场出产钛矿石。《异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