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防止这颗彗星击中地球。但邪教首领托马斯培纳则认为,这正是《圣经》中宣示的末日审判来临了,人类不能阻挡上帝的判决。于是他派信徒们暗中破坏雷神系统。前警察马德里斯受命潜入培纳的教派里,夺会关键资料。
除了开始、结尾有几处小规模的特技外,这部“小片”基本是一部惊险片。而编导对培纳的刻画尤为深刻。培纳和妻子相信彗星属于上帝,于是便带着几个孩子,全家盛装以待。这里完全没有世俗的动机,只有走火入魔的迷信。而那正是许多发达国家里存在着的现实。
可以说,由于投资限制,“科幻小片”的制作者只能更多地挖掘剧情本身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这些影片中间,反而更能找到科幻艺术的原始魅力——奇特构思和超凡想象。只不过“科幻小片”的宣传费用有限,你必需拥有一双擅于发掘的眼睛才能找到它们。并且,你还需要不为宣传炒作所动的主见和鉴赏力。
《隔世救未来》是一部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片。和其它类似题材不同,在这里,能够“旅行”的只有电磁波。由于太阳黑子大暴发,干扰了地球附近的时空秩序。生活在1999年的警察约翰和他生活在1969年的父亲通过自制无线电步话机取得联系。由于父亲应该在次日于火灾现场中死去,知道前因后果的约翰便及时提醒对方。父亲活了下来,却干扰了正常的时空,导致一系列混乱。约翰和父亲又不得不在周围人无法理解的情况下,相互合作,弥补这些损失。最终,父亲竟然活下来,与1999年的儿子相见。整部电影完全在父子情深的主线下展开。集中展示了“科幻小片”在情感、情节方面的优势。
“在科幻电影中,已经不可能有小片了,而只能是大片。”这位网友的评论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但并不正确。只不过是当他没有努力去搜集和研究时,他更多地会遇到科幻大片。
从艺术角度讲,科幻小片永远有生命力。大片虽精彩,但难免有“炫技”倾向:A镜头是用几百万资金,大量人力物力制造的特技,B镜头是普通演员的表演。最后下剪刀的时候,你会把哪部份保留得更多?答案是很容易想象的。即使大腕导演,也经常心痛金钱,而保留超过叙述需要的特技镜头。
同样,观看大片,观众也会有“特技晕眩现象”:一个眩目的特技镜头过去后,观众要有一段时间沉浸其中,回不过味来。如果全片有那么几个精彩豪华的特技场面,除了它们本身占用的时间长短外,“特技晕眩”还占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于是,演员本身的表演,以及其它电影手法的运用就会不受重视。
再从构思角度讲,小片投资少,所以更容易试验一些新构思、新理念。许多科幻大片都有小片的前身。这方面以“施瓦辛格科幻片”为代表。他主演的《铁血战士》、《第六日》、《奔跑的人》等等都是大制作。但以前都有过别人主演的,情节相同的小片子。那些小片为投资人作了观众反应实验,后者才敢投入巨资。而观看仿制品和观看原作,尽管后者更豪华,但从创意角度来讲,哪个更开心一些呢?可以说,如果没有诸多小片作了先期实验,读者耳熟能详的许多大片根本就不会被立项。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五章:世界各国科幻电影(1)
五章前言
第一节:前苏联科幻电影
第二节:法国科幻电影
第三节:日本科幻电影
第四节:其它各国科幻电影
五章前言
除了美国,世界其它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于科幻电影上都未臻成熟。由于没有形成传统,形成套路、模式,仅仅是偶尔为之。在编剧、导演、特技、剪辑等多个环节都缺乏积累。不过,研究世界各国科幻电影仍然很有必要。中国本土科幻影视要想发展,美国科幻片更多是从艺术本身角度提供范本。而其它各国电影界制作科幻片的经验,或许与中国电影界的实际更接近一些。
前苏联是世界电影大国,蒙太奇的发源地。电影技术和人才基础曾经与好莱坞并列。这是苏联科幻片需要被介绍的首要原因。另外,苏联也有自己优秀的科幻小说原创作改编基础。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前苏联科幻电影。法国科幻电影无法搞出大制作,但以构思精妙著称。一些好莱坞科幻大片都是翻拍了法国的科幻片。日本科幻电影离我们最近,可以提供的借鉴也不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其它各国科幻电影,以收博采众长之功。
第一节:前苏联科幻电影
1924年,苏联梅兹拉庞电影制片厂将阿托尔斯泰的科幻小说《阿爱里塔》搬上银幕。这是笔者查到的最早的一部苏联科幻电影。当时,整个电影业正值青春期。后来成熟的好莱坞巨片尚未存在。而苏联电影正是这群“电影青少年”中的大块头。这部科幻电影讲了一个太空剧式的故事,让科学家和苏联军队一起去火星探险。
1941年,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把凡尔纳的《神秘岛》搬上银幕。由于苏联电影人一惯的严谨作风,以及他们对艺术和科学的忠诚,这部电影比凡尔纳小说的西方改编本更接近于原著。而苏联人能够把异国他乡的科幻小说搬上银幕,也折射了一个大国在文化上的自信。
1962年由列宁格勒科普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金星上的宇航员》,是不多的苏联原创科幻电影。也是苏联制作的最好的太空科幻片之一。稍后于1968年,叶菲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被多夫任科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这是一次失败之作。原著的的冒险风格和精彩故事被大大抽空了。
1972年,波兰科幻作家列姆的经典《苏拉利斯之海》被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这是这部经典第一次被改编。与前不久好莱坞的第二版改编电影相比,《苏拉利斯之海》画面效果虽然稍逊,但更忠实于原著。
1979年,斯特鲁格斯特兄弟的科幻小说《路边野餐》被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科幻片《追踪者》。斯特鲁格斯特兄弟是别利亚耶夫之后最有世界影响的苏联科幻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颇具时代性。改编电影将原作中的美国背景变换成不知名的国家。1989年,他们的经典之作《成神颇难》被多夫任科工作室和苏联电影出口公司合作改编成电影。这几乎成为前苏联科幻片的绝响了。
如果说,改编凡尔纳的小说,还因为凡氏作品的普适色彩的话,那么,改编来自冷战对手的科幻佳作,则更显示了苏联晚期的文化包容性。1981年,前苏联的乌兹别克电影制片厂把布雷德伯里的科幻小说《细雨欲来》搬上银幕。后来又在1987年将《大草原》搬上银幕。布雷德伯里在苏联很有影响。戈尔巴乔夫就是他的读者。布氏科幻小说多是怀旧美文,属于不受电影商重视的票房毒药。但对于在艺术上有古典倾向的苏联电影人来说,他的作品比海因莱因等人的作品更容易理解。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业随着“休克疗法”一起,暂时休克了。不过,前苏联本来就有制作大成本电影的传统。从解体前八十年代的《机组乘务员》,以及刚刚上演的《守夜人》来看,俄罗斯电影人完全有能力把电影制作得与好莱坞大片一样宏伟、豪华,一样的特技高趣。如果俄罗斯电影得到复兴,仍然是世界电影的重要一极。让我们期待国际电影界的王者归来,并给我们在科幻片方面也带来惊喜吧。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五章:世界各国科幻电影(2)
第二节:法国科幻电影
电影出生在法国,法国也有凡尔纳这样的世界级科幻宗师。但法国最好的科幻小说几乎都是由外国人搬上银幕的。相反,法国电影人倒也能够制作一些精巧的原创科幻片。自从梅里爱开始,他们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就不断地在银幕上涌现出来。如果单从创意上讲,法国科幻片真正可称得上不落俗套。
1923年,法国钻石影片公司拍摄了《疯狂的射线》。描写一束射线将整个巴黎的人都陷入沉睡,只有呆在埃菲尔铁塔上的人得以幸免。他们在一片安静的城市经历了种种冒险。后来,有许多科幻电影电视都翻用了这个构思。实际上,这个梦想——自由出入无人之境——向来存在于许多青少年的脑子里。
1931年,法国艺术电影公司拍摄了《世界末日》。这是以后无数部描写彗星撞地球的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中,独裁者利用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慌上台。这在法西斯威胁迫近的时代被容易被观众理解。
1965年,法国当代帕西和肖缅电影工作室拍摄了《勒梅科普历险记》。这是一部星际背景的科幻片。主人公制服超级计算机的武器令人捧腹:输入无逻辑的诗歌!
与美国科幻电影相比,法国科幻电影基本都是小制作。由于付不起大成本,法国科幻电影便以创意见长。这突出体现在《死亡游戏》中(又译《危 3ǔωω。cōm险的奖赏》)。这部影片制作于1983年,由法国布伦特沃克,斯旺尼、托普电视一台和南斯拉夫的阿瓦拉影片公司联合制作。《死亡游戏》虚构了某电视台一个“真人秀”节目。这个恐怖的节目以杀人和突围为内容,并向全社会直播。传媒界反人性的倾向被夸张地渲染出来。1987年,这部电影被“美国兰克和勇敢世界影片公司”翻拍成大片《奔跑的人》。其实,这两部电影都在中国公演过。但前者给中国观众留下的印象更深,而那部由施瓦辛格主演的美国大片反倒没有多少影响。
1986年,蓝海豚海豹影片公司、和高蒙影片公司合作,拍摄了科幻片《神风》,又译《电视杀手》。该片也曾经在中国公演过。在这部电影里,一个生活无聊而又极端讨厌电视的发明家在自己的家中制造了一台电磁波发射装置,可以通过电波将拥有杀伤力的信号反射回电视台。杀死直播节目中出现的人。凶手以此取乐。而当他的阴谋被发现时,军方却夺走了该装置,准备用作战争武器。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五章:世界各国科幻电影(3)
第三节:日本科幻电影
二战之前,日本没有成熟的电影业,更没有拍摄过科幻片。日本最早的原创科幻片,就是大名鼎鼎的“哥斯拉”。这个巨怪在1954年被东宝和恩伯塞影片公司制作出来。哥斯拉是高达一百米的巨型恐龙。在地下沉睡了千万年,被一枚核弹的爆炸惊醒,在东京横冲直撞。《哥斯拉》电影一共拍摄了十几集。后来被好莱坞购买改编权,制作了美国版,并从此走向世界。
在《哥斯拉》之后,日本电影人拍摄了一大批怪兽片,成为日本科幻片的传统。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1961年东宝电影公司的《飞蛾》、1966年的《照相机》(主角是巨型乌龟),等等。这些电影和《哥斯拉》系列一起,形成了日本风格的怪兽片。不过,严格来说,这类怪兽片只能说是科幻电影的入门之作。
当然,日本也制作了其它题材的科幻电影。1957年,东宝和米高梅合作,拍摄了《地球防卫力量》。外星人来到地球,并秘密与日本妇女通婚。1981年,东宝电影公司制作了《时间误差》。这是日本版的时间旅行故事。影片里,一班日本士兵穿越时空,来到十六世纪的幕府武士时代。
1973年,东宝电影公司将小松左京的经典《日本沉没》搬上银幕,大获成功。电影忠诚于原作,在渲染民族危机时没有过多的民族主义情绪。迄今为止,这仍是日本最成功的科幻片。该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原创把科幻艺术的规律吃得很透彻,故事完整,科幻构思系统。并且拥有大量的视觉元素。不久,日本又改编了小松左京的《首都消失》,描写日本首都东京被连电波都无法穿透的浓雾锁闭,日本科学家寻求解救办法的故事。这部片子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色彩均不及《日本沉没》。
1997年,佐藤纯弥导演了科幻片《北京猿人》。香港女影星王祖贤出演片中的中国女情报人员。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时期,日本军方将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盗运回去。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科学家将化石中提取的DNA残片送上太空,希望借宇宙幅射的力量使它们恢复活力。结果,飞船坠毁在荒岛上,三个猿人诞生,被日本科学家秘密保护下来。中国情报人员潜入日本,试图将猿人夺回大陆。影片的科学线索有些荒诞离奇。但主题思想还不错。最后,中日双方约定不再追踪猿人,而是将它们和一只复活的猛犸象一起放归大自然。因为那是猿人们真正的家园。
日本导演北野武主持的《大逃杀》,则是社会题材科幻电影的典型。在影片里,未来的日本经济崩溃,由某个独裁政府统治。他们将青少年送入荒岛,让孩子们互相残杀,最后活下来的人才能离开。影片将暴力和血腥强调与十几岁的青春少年结合在一起,令人毛骨怵然。
最近,日本科幻片在技术上已经能够与好莱坞科幻片并户。如新版《哥斯拉》,星际旅行式的《拯救宇宙》,以及灾难片《天咒》,技术水平都很出色。不过,这些电影的艺术色彩以及思想内涵都很有问题。在新版《哥斯拉》中,再次袭击日本的哥斯拉被描述成“太平洋战争外国死难者脑电波凝聚而成”,抗击它的则是日本神话中的“护国神兽”这不仅是借用科学词汇的胡说八道,在思想上更有典型的右翼倾向。
《再造人卡幸》也是日本一部达到好莱坞大片标准的科幻巨片,改编自七十年代的卡通剧集。未来时代里,“亚洲联盟”击败“欧罗巴”,占领“勒几亚”。科学家东博士研究用人体细胞再造肢体的技术。结果天降奇石,将那些单独的肢体组合成人类。实验室外面的警卫对这些新人进行大屠杀。四名“新造人类”脱逃,在一处深山里建造基地,向人类复仇。东的儿子铁也在镇压叛乱的战争中死去,又被父亲复活,与“新造人类”进行战斗。
影片场面浩大。结尾处“新造人类”的机器士兵和“亚洲联盟军团”作战场面,完全可以和《星战前传——克隆人出击》的战争场面相比。影片营造了一种“蒸汽朋克”式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