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宗室-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弥平建奴之患,设立河套省、蒙古3省,辽东4省,朝鲜省,两瀛省,在位3年1路打下来的疆域,立下的武功直逼2祖。威望高隆到1种极致,可依旧震慑不住人心对钱财的贪婪。
南巡,是逼着江南人真正低头的重要举措。
可太急了,袁可立认为3、5年后才是好时机,现在全部担子都压在皇帝身上。南巡路上出个意外,整个大明9真的完了。
他没办法阻止,相府也是倾向于南巡,他们也想在任期内解决江南问题,由他们来操刀。江南的问题没那么好解决,畸形的种植业,人文环境,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网,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
其中种植业以经济作物为主,这也是土地不断开垦,而大明始终缺粮的根本原因。
人文环境更复杂,对皇权失去敬畏心里,不顾忠孝礼义眼中只有钱,除了钱还是钱。如张溥这类人,袁可立根本不看在眼里,只是喉舌旗帜而已。他眼中,问题所在是江南的豪族士绅。
人文问题9出在这里,这些人不是因为是本地豪族才发达起来的,而是这些人在国初开始,91直传承着教育体系。可以源源不断给朝廷输送官员,是因为世代当官才有的权财。1个个成功的例子摆在面前,江南文风日益炽烈。再穷的人家,都会尽可能的让孩子去读书,先试试是不是这块材料。
比如陈子龙的父亲,家中世代都是农户,有读书的天分,不仅家里咬牙供读,宗族都会凑钱过来支持。这种例子,在大明实在是太多了。
优秀的贫寒学子,是十分抢手的,抢着收为学生,抢着收为女婿。
眼界低的商人养瘦马挣钱,这些掌控着经济命脉,当着官,还有士林影响力的家族的眼界9高,他们培养贫寒学子。都是1样的,投资,然后获得回报。1个看重眼前,1个看的长远。
所以,这种人文情况才是大问题,使得江南人对朝廷的控制,2百多年下来,已经深入到骨子里去。
靠文官根本不行,皇帝靠的是军队,这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
至于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9是人文历史因素沉淀所致。
相府看中的是南巡后,9近威慑、治理江南,真正将税制铺下去,将潜藏的税源挖出来。这是1笔很大的钱,也是1笔很大的政绩。也是给皇帝,给天下人的答卷。
当官的都不傻,除了读书读傻了的文人,所有有眼睛的知识分子都知道,大明的税制,现在的税制根本不合理。可这种不合理的税制下,他们是受益人,没道理去反对。
9这种不合理的税制,朝廷权威竖立后,依旧收到了远迈大明历朝的数额。可想而知,税制改革后,到时候能收多少!
改税制是关乎国本,动摇人心的大事情。根本不在首届相府考虑范围内,他们不敢动手,皇帝也不敢。
张居正已经倒下了去,不管他的种种是非,他敢朝商税下手,敢得罪权贵阶层,他9是伟大的。
现在的文官已经没有力量和皇帝掰腕子,失去兵权能取代他们的人太多了。以前兵部在文官手里,地方军权、财税在督抚手里,9边将门又被文人踩在脚底下,被塞外走私喂的饱饱。皇帝除了净军外,真没什么力量。
至于锦衣卫,万历中后期9废了,站到了文官那1边,否则诏狱也不会长草。
税制早晚都是改的,袁可立愿意干这个差事,他也有信心干好这个得罪无数人的差事,也敢干这个差事。
他有1种使命感,他是纯阳吕祖座下道童转世,他的朋友亲族部属相信这个传说,他也相信,也亲身经历过,吕祖救过他与随行的水师部队。
他反对南巡也有税收上的问题,江南人自己种植什么属于民事意愿,朝廷不方便强行管理,江南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也要慢慢梳理。江南唯1的要害9是地方偷税漏税严重,走私成风。
这9是整治江南人的要害,以这个为切入点,皇帝坐镇南京,两瀛省血战归来的大军,足以1举将江南从头往下梳理干净。
作为此时最有军事天赋的文官,袁可立很清楚皇帝手里的兵权,意味着什么。
相府左右两相是不管民政税收和建设的,右相监督,涉及到军事才有左相开口的权力。国相叶向高是广东人,次相史继偕是宁波人,他有理由相信相府促成、支持南巡的动机。
可他还是无法阻止,他有资历,然而没有这个权力。
相府的动机很简单,缓慢治理江南,避免过多的杀戮,保存江南人的元气。否则按律来办,光江南要流放抄家,受牵连的人口将是1个极为骇人的数据。而这些人,毫无例外,都是读书种子,是进士的预备役的预备役,基数非常大。
因袁崇焕而爆发的清洗,江南地区杀的也只是有官身或士林中的名士,对于各大家族没有下手。因为,不敢动手,也不适合动手。杀的最多的还是北方,被皇帝直接控制在范围内的士绅,整个北方已经理顺了。
军队的威慑范围有多大,清洗范围9有多大。
这也是南巡中军队比例骇人的原因,算上计划中山东整编的6韬军团,皇帝抵达南京时,光北方的军队9有2万之巨!
杀戮是粗暴的,可对付盘根错节,人心摇摆浮动1切向钱看的江南,最省力,最能见成效的法子还是杀。
说真的,袁可立很担心皇帝的安全问题,矛盾实在是太过尖锐。
为了钱,那些人什么都敢干。为钱而卖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怀着沉重的心情,袁可立抵达西苑钓鱼台。
钓鱼台,再次看到袁可立,朱弘昭难免感慨:“袁公老了,幸苦袁公了。”
入座,袁可立摇摇头,笑道:“国朝日益兴盛,臣未觉老态,只觉得浑身,有着1种蓬勃朝气。”
“有朝气9好,敬袁公。”
朱弘昭感叹1声举杯,袁可立举杯,本该是锐气十足的皇帝,现在也被国事打磨的钝了下来,眨眨眼睛有些湿润:“让万岁看笑话了。”
笑着摇摇头,举着杯朱弘昭对列席的另外两人袁枢、余煌示意,仰头饮酒。
钓鱼台只有4人,这里将初步议定下届相府的根本大策。
第450章 议定国策,宝钞新法()
距离下届相府更替还有两年半,看着时间很长,可真要准备几套贴合实际成体系的策略,不是1件容易事。
说来可笑,现在所需要的策略根本不需要用脑子想,将万历以来,甚至是嘉靖百年前至今的档案翻出来,通过对比取舍,总能找到不少适合眼前改革的。
为什么?
因为以前的6科官,翰林官这些清贵的在京官员,都有潜在任务。6部的名声比6科大,看着6科官才67品,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权高职卑。
在京的官员,按惯例来说都要上折子,很多清养的官员如翰林、詹事府,都会研究时弊提建议进行改革。1来是表示自己没混日子,2来是展现自己的能力所在。
拿现在的刑部尚书周应秋来说,这人是万历23年3甲进士,与他同科的2甲进士顾秉谦、李长庚在地方上官运腾达。而这位却在京里混了7、8年,没有上1道这类折子,成为1时笑话。
也因为这个原因名声不好,被下派下去做知州历练,还是宅男性子。有能力归有能力,9是不想惹麻烦,去得罪人。
这些前人是怎么个提意见?如卷进袁崇焕事件被流放西南教书赎罪的解学龙,这位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跟着前辈了学史、修史。学的是1切史书,修的是本朝的史,经手大量的资料最能历练人。
这位1看本朝的实录是编年体,1些官员资料不好找,如果旧档销毁,要找的话只能去地方上找。所以上折子,请修纪传体类的史。
然后看编年体的实录有了心得,立马上折子请朝廷裁员。武官膨胀3倍达到9万多人,文官也是如此,3万多人。9提议天启裁员,认为俸禄可以1年省出百万两之巨。
9这样,口1张说这不好,该如此办。具体怎么办,能不能办,都不考虑。
所以,这些积存的改革积弊折子多得很,只能提供思路。
具体怎么做,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都没有,只能重新修正更改,根据实情再行拟定。
叶向高这届相府属于赶鸭子上架,核心9是盐税、铁路和炼铁厂。
施政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东西,袁可立没有口述,朱弘昭也不听口述。原因很简单,口述时因为语言的艺术,会存在误差。
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是什么9是什么。这种根本国策,容不得疏忽。
厚厚的5封折子握着手里,朱弘昭缓缓看着,看的很快,时间都耗在思索衡量中。袁可立也是5条大策,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后两条,改制宝钞和兵役法。
大明的宝钞9不用说了,基本上是被人当书签来用的,朝廷年年都发,用宝钞折算部分银子当俸禄发,又没有回收措施,而且滥发的厉害。国初开始1路贬值,本身价值还不如印刷成本,另1层价值9是可以折算1部分银子掺在俸禄里,节省朝廷开支。
这方面,朱弘昭深有感触,宗室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宝钞这类东西,朝廷不会给当兵的发,给当官的也只是占两成俸禄,给好欺负的宗室,宝钞占俸禄1半有余。
袁可立的意思是发行新钞,新钞可以当成银子抵税,朝廷自己发,也认新钞的面额,那新钞的信用9能起来。
别说宝钞这种坑人的东西,9说铜钱吧,有当5、当十、当5的大钱。这种实实在在的大钱,在偏远地方信用极低,人家不收,不敢收。1来是担心是假钱,2来是大钱泛滥时,衙门收税时,都会对大钱进行折算。
相对于小钱,铸造大钱成本低,十枚1文钱能铸1枚当5的。相同的铜,铸造大钱的利润更高。别说用铜矿,9是收购小钱,铸造大钱都是有的赚的。导致大钱信用提不起来,民间经济极端依赖大量的小钱和货真价实的银子。
而缺铜,始终是朝廷头疼的问题。外面走私来的铜,朝廷很难得到消息,这些铜都被地方上悄悄铸成钱,胆子小的人铸造足称的钱足以以假乱真,或者是铜含量,金属配比1样,铸造出来的9是真钱。胆子大1点的,铸的钱品相9差。
比如毕升,9宋朝搞活字印刷术那个,被抄家了。这位相对于印刷技术,更喜欢捣鼓冲压技术,比如把铜锡合金冲压成大宋的钱
还有白银,这东西9大明周边当货币,西夷人搞白银开采,纯粹9是为了拉来白银换大明的产品,人家更认可黄金。因为大明需求,拉动整个世界,使得白银由1种稀少金属,变成了贵重金属。
西夷人过去、现在、未来3年,开采白银的手段绝对说不上文明,运往大明的白银,每1两都染着各地土著矿工的血。
如果白银是1种西夷人的产品,那彼此9是以物易物。白银不能吃,大明缺白银纯粹是因为货币短缺。而江南海贸运出去的东西,茶叶、丝绸等等,可都是占着肥沃土地生产出来的。因为这些经济作物,农业作物只能让道,进而导致缺粮。
白银稀少,如果像铅那么多,大明绝不会稀罕这东西,也不会拿白银当货币。充其量,9是贵重金属,失去货币的属性,白银9是1种装饰用金属。那么,西夷人开采的白银,只是1种货物,不再是钱。
这是袁可立的意思,朱弘昭稍稍思索9能想明白,纸币势在必行,功在千秋。只要大明的纸币流通于世界,大明掌握着印刷权,整个世界的财富,9在大明手中。而不是像眼前这样,让人拿不能吃的白银,换走挤口粮挤出来的贸易品。
侍从司内部提议的金属货币改革,还有增发铸币,格局还是小了些,远远比不上袁可立的心思。
黄金的开采量和白银开采量极端不平衡,最典型的9是大明随着贸易银储量增高,现在大约1两金换十两银,而日本是1两金换4两、5两银。其中倒运的利润惊人,毕竟日本那边也不是吃素的,这个买卖实际上也不好做,要两头分润才行。
但,其中的危害可见1斑,1旦大规模的白银涌入或流出,大明9麻烦了。
再说,拿贵重金属做货币,实在是太危险,有1种太阿倒持的感觉。西夷人低成本采挖的1船白银,在大明却是天价,让他有1种被抢劫的感觉。这种白银,在他看来是非法财物,真想全部没收掉。
光1个货币,9够头疼,朱弘昭只能先放下兵役改革法,将名为新宝钞法的折子递给余煌,先讨论这个。否则再想下去,天都黑了。
端着茶,朱弘昭饮着,等着余煌、袁枢两人看完再商量。
果然把皇帝镇住了,袁可立总算心安了,没有重量级的核心大策,他也坐不稳国相位置。如果东施效颦,能代替他的人太多了。
萧规曹随,皇帝要的是萧何,不是曹参。
余煌也被袁可立的见解惊住了,货币革新1事如果做得好,真的是解决眼前的货币不足的问题外,还是真正造福华夏千秋,子孙万世的大功绩。
袁枢也是诧异,侍从司里,游士任是自家老子半个学生,陶学瞻也是自己人。忙碌白银铸币1事,他只是询问了1些关于货币的问题,没想到老头子整出这么个骇人的东西。
说的简单了9是重新搞宝钞,朝廷担保信用。可立意极高,要将白银、铜钱1巴掌拍死!让无数趴在这个行业上见不得光的人,赔死,亏死,气死。
见都准备好了,朱弘昭说出自己的疑虑:“袁公,国人对宝钞抵触心理深植。贸然发放,恐不稳妥。其中让朕为难的也在这里,宝钞信誉1时难立,宝钞与钱币1起流通,彼此必然要挂钩绑在1起。初步的信誉9能立下,宝钞流通后再取消银币,恐怕会引发大动荡。”
大明的宝钞,早把信用丢到月亮上去了,人人都见不得了。
这步子迈的说大能扯蛋,说小9是重新恢复宝钞信用。可袁可立的立意太高了,只要运作的好,以后朝廷9没缺钱的说法。而且,靠着宝钞这类纸币,能绑架全球经济。1本万利不说,更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