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宗室-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弘昭紧步入殿,他的脚步声永远都是那么的清脆,浑身挂着各式玉制礼器清脆作响。
“臣弟拜见皇兄、皇嫂。”
“成了,坐近些,朕有话要告诉你。”
天启坐在桌案前,左臂搭在桌上,右手搭在大腿上紧紧扣住,双目被崭新的白布条包裹,却扬着下巴,面部肌肉不时抽搐跳动。
他是个孤高的人,是个要脸面的人,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人。
老魏搬来板凳,与1众直殿监的太监躬身离去,守在寝殿入口。
“自昨日大雨以来,朕越感不适。御医们尽挑好话给朕说,朕自个儿的事情朕心里难道还不知道?事已至此,有些东西也该传给你。”
“臣弟洗耳恭听。”
“武祖皇帝壮年而崩,世系转至兴王1系,也因1些动乱兵戈,使得1些传承断了脉络。等辽东战事平息,你去代州故宅搜寻1番,说不得能得到了那些失传的机密。另世祖时,世祖皇帝通读永乐大典,以宫女2百余人誊抄1部代替原版,原版现保存于永陵。”
朱弘昭入宫后几次请求天启要看看永乐大典的隐藏几部,被天启很果断的拒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似乎这部永乐大典后几部只能由皇帝观研阅读。
永乐大典可以算是1部明国的百科全书,朱弘昭至今连供翰林借阅的公众版十分之1都没看完。
“世祖曾言,说是天下没有万世1系,千古永存之江山,而我大明只有两样能冠绝历朝历代。其1是太祖高皇帝北驱蒙元,复我华夏衣冠礼仪;其2则是这部永乐大典。前者不容质疑,而后者却会随朝代兴替而毁灭,甚至代我大明者会大肆搜刮大典,以期毁灭这部成祖时期朝野大儒汇聚呕心沥血编纂的旷世奇书。”
“是故,才有所谓的壬寅宫变,宫变之女子皆是参与誊抄之人,为保住大典机密,书成后这些宫变女子都遭到灭口,并陪葬永陵。若日后宫中失火,两部誊抄大典烧毁,世祖许后人启陵取书,但有两个要求,厚葬当年的宫女并立碑;其2,取书之人要誊抄两部预防万1。”
现在北京城中的永乐大典有两部,1部是嘉靖皇帝光明正大让人誊抄的,放在文渊阁由翰林们阅读学习。另1部是秘密誊抄的,存在宫中作为前1部的补充。
至于原版永乐大典,已经在宫里失踪了,说是被大火烧了,却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可以说是手不释卷,甚至将朱棣由太宗文皇帝追谥改为成祖文皇帝,这也和‘大礼议’有1些关系。
万历皇帝是神宗,此时却被称呼为神祖,世宗嘉靖与武宗正德皇帝也被称作祖,是因为他们跟随朱元璋的灵位1起立在太庙。
只要灵位还摆在太庙正殿,那9是祖。
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7庙,3昭3穆,与大祖之庙而7。”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7庙。”
这个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7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1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亲尽”9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3昭3穆的关系了,9要被“祧”。
所谓的“祧”9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1般是供奉9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9要去祧庙。
嘉靖是正德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他的爹兴献王并没有当过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为了认爹,嘉靖还和大臣们结结实实的闹过1场,死了不少人,杨慎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倒霉了,史称“大议礼之争”,不详细说了。
9说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还不够,还想把他也弄进太庙去。但是那时候,太庙中的9个名额已经满了,要是再塞进去他爹,9得祧1个出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所以如果要祧的话,无疑该把朱棣祧出来。
可是太宗文皇帝何等牛气冲天,9算嘉靖敢祧1个祖宗出来,也不敢祧他他。这点自知之明嘉靖还是有的,于是嘉靖十7年9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这样,被祧的9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9该轮到仁宗朱高炽了。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5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29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朱棣1生杀人无算,死后能得1个‘文’的谥号,全靠这部永乐大典!
也因为这部永乐大典和前所未有的彪炳战绩,以及靖难给燕王系带来的好处,嘉靖不敢不能也不想将朱棣的灵位从太庙中请出去。
所以只要牌位还在太庙中供奉,称呼起来必须用祖。
以朱弘昭此时的势头发展下去,将来盖棺定论,天启估计也会是1个万世不祧的‘祖’。所以他多少有些羡慕,如果皇位再传6代,他的牌位将会从太庙请出去。
说完永乐大典的事情,天启又说出1串名字,不多也95个人,其中9包括毛文龙,这5个地方督抚军政大员,竟然是锦衣卫出身!
除了毛文龙是自己争气,天启扶了1把外,另外4个都是神宗皇帝拉起来的。
天启昂着的下巴放了下来,他觉得自己该说的也说完了,他相信朱弘昭不会亏待他的子女。
可还有1件事,让天启有些难以启齿,又放心不下,低声道:“附耳过来。”
朱弘昭探头过去,还以为天启要说什么神宗皇帝的宝藏,神宗皇帝顶着压力收矿税,家底应该有1些。
“太弟,给朕1个准信,朕大行后盖棺定论,谥号谥号这事你1定要帮朕!”
前面语气稍软,后面天启几乎是用命令的语气来要求。
盖棺定论,选出的谥号是对皇帝1生的功过评定,天启亲政满打满算正好3年,可发生了太多的战争和政治清洗,他怀疑会有给他弄个‘灵’这样的下等满是恶意的谥号。
朱弘昭沉吟片刻,张张嘴吸气,实在不忍心吐字:“中宗恭皇帝皇兄若有子嗣,臣弟征1国相封以为大明藩属,可保皇兄血食不断。”
“中宗?恭皇帝?”
天启陷入思考,史上中宗皇帝总共有9个,几乎都是执政数年死亡。中,是中兴的意思,除了汉宣帝担得起中宗的评价为,其他的都是没有合适的庙号给了1个‘中’算是安慰奖。
而且诡异的是,很多的中宗皇帝,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比之熹、灵好,9这样吧,朕该知足了。”
至于谥号恭,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还是贴切的,天启算是满意了。
别看唐以后的皇帝那么长1串谥号,只有最后1个字是关键。
第328章 压抑()
天启再次昏迷,人事不知。
作为宫里唯1能掌事的,朱弘昭安顿好天启,安排好夜里值守大臣,还要安慰哀伤的张嫣。
他非常的累,从天启遇刺至今过了这个晚上9满了十天,这十天他谁都不敢睡。每日9那么稍微躺1会,在乾清殿闭目养神,才敢微微小睡1会儿。
每次吃的都是李守道兄弟从宫外带来的饭菜,宫里的东西他碰都不敢碰。时时刻刻身边带着十余名发小宿卫,警惕着每1个将会经过的宫人,甚至年轻力壮的朝臣他都要小心,从不主动接近。
1切忙完后,朱弘昭回到乾清宫偏殿寝宫,躺在那里浑身发软发酸,无数的压力从4面8方里里外外朝他挤来。
没出这事前,他和天启1起扛着,朝臣们的压力是天启、老魏抗着的,他则有些小清闲。甚至还有时间去勾搭成妃,有时间去算计天启。
可现在,实在是太忙了。
辽东的军情他需要时时刻刻关注,与军机处的大臣评议留档作为战后评功的标准和参照。比如宣大军团前军王朴3人带着两万余骑的异常行动,9让朝堂炸开了锅。
除了辽东的战事上心外,他还要与叶向高、韩爌、史继偕、崔景荣进行着不断的试探、交流。同时要不断阅读各地5品以上的文官,3品以上的5官的档案,对这些人进行分门归类。
能用的留下,不能用的则要借京察大计之手铲除。
每1名爬上来的文武大员,背后都是错综复杂的。要与朝中的重臣不断试探交流着利益交换,贸然下手极有可能在这个敏感的时间引发不可预测的变动。
他完全可以等辽东大胜或自己正式登基后来处置,可他不敢等。必须要在登基前完成紧要地方的梳理,这些地方只有被自己人掌握着,他才能安心登基。
现在忙碌,为的是登基后能全心全力投入战兵改军与西北抗旱的工作中来,现在的大明,实际上已经很危险了,因为朝廷掌握的粮食储备并不多。
别看抄了晋商前后资产能上亿,其中近半的不动产,如房契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大面积抛售会引发大明朝的房市崩坍,所以不能动。
还有银子,自隆庆开关以来,海外白银涌入大明,却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这不是幸运,这是埋下的大炸弹。
扼住通货膨胀的力量有两个,首先是国人的思危思想,有钱的时候不露富,喜欢藏起来以备将来的意外,或是直接埋土里给子孙留下活命钱。
宗室、贵戚、豪商、大地主都是这么干的,用种种生产换来易储存的金银藏起来。所以涌进来多少白银,都这么化整为零的被大明中产以上的阶层给无意识消化了。
第2个原因则是朝廷的俸禄发放方式,除了坑爹的宝钞外,俸禄以钱粮为主,布匹、香料等等值钱货为辅。而朝廷发放时,1两银等于两石米是固定死的,官员可以申请用银子还是用米来发俸禄。
这种不符合此时形势,由朱元璋建立的俸禄体制很好的抵御了通货膨胀,毕竟民间粮价浮动,也有朝廷铁标杆来稳定粮价。
而此时,通货膨胀已经初步显露征兆,起因9是北直隶各大仓的储粮吃紧。
今年的漕运船只多调拨登莱练习海航,北上的运粮效率9荒废了近半,全依赖粮商调度。而往年漕运运粮也是走私货物居多,粮仓缺额由京中勋戚负责填补。
他们占据了北直隶3分之2的良田,今年因为漕船东调赴海,勋戚们没有按照市价将粮食填入粮库,等着入冬朝廷储粮不足时卖个高价。
而现在天启不行了,朱弘昭即将登顶,这次勋戚们在朱弘昭手里吃了1个大亏,成国公朱纯臣的两个堂弟在入宫救火的时候被拦截的宿卫击毙,弹雨之下死的勋戚名单更是写了厚厚的1叠。
勋戚之间世代通婚,沾亲带旧1次死那么多人,所有的勋戚几乎都有亲人死在玉河桥,心怀怨气还怎么会卖粮食给朝廷?
朱弘昭已经是这个国家除了军队之外,所有士绅、豪商、地主、勋戚乃至是卫所世袭将门的敌人。
慑于他的威势,他拉拢了朝臣,用丞相府稳住了老东林人;用大将军府拉拢了杨肇基为首的在京武将集团,可依旧改变不了彼此对立的形势。
朱弘昭是坚定的复祖派,借着恢复明初制度与祖先宗法规矩的名义,改革着已经衍化为畸形的朝堂。
没有几个文官愿意看到1个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那样的强势铁血皇帝出现,到那时他们的垄断利益必然会被开刀。而朱弘昭已经开刀,根本性的原则冲突很难调和。
好在朝中不少大臣还是接受这种情况的,愿意得罪士绅亲族,与朱弘昭开创1个盛世,而盛世之前,必须要将身上的腐肉割除。
而卫所世袭军官将门更简单,因为朱弘昭要整顿卫所。这两年从兵部档案削籍的大同宣府、山东登莱、太原、延绥诸镇的将门9是前车之鉴。
谁也不知道下1家会不会是自己,他们被文官调教成了狗,文官被朱弘昭收拾成了狗,他们失去了主人却对新的主人各种怀疑。
9万多家的世袭军官!
每1家都从卫所军制的开创者演变成了卫所军制里的吸血鬼,因为他们的堕落,强大的卫所军制轰然倒塌。失去了军户与愿意上战场的军户子弟后,卫所军的战力消解的1干2净。
没了傍身的家伙,这些军官自然更不值钱。可看着各地重整后的卫所军爆发出来的骇人战斗力,他们又觉得自己脑袋上的卫所官印还是很有含金量的,更加舍不得。
他们明智的想参与进来,担心入局太晚被清洗出位置;看不透的心里只有自家那1亩3分地,朝廷要收回他们侵占的军田,那他们9是钉子户中的钉子户。
聪明人始终是少的,所以这些钉子户,还是手里握着兵权的钉子户9成了朱弘昭的潜在对手。
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通货膨胀!
前线储备军粮的警戒线最低是3个月,朝廷没粮食只能从粮商手里收购,价格虽然高1点,但并不重要,因为从经商那里抄来的金银实在是太多了。
市面上流通的以铜钱为主,落后偏远地区还是以物易物。银两只在贸易发达的城镇才会普遍使用,更多的作用是在朝廷与大商人集团内部流通。
民间流通的金银并不多,这次为了抵制粮商的高粮价,山东、河南粮食都是从民间林散收购的,这9导致大量白银在这两地流通,银价贬值,物价上涨。
幅度不大,可这9是危险的信号!
等征辽大军撤回来后,其中拿了高军饷和战后奖赏的战兵会被遣散,这些人身怀大笔银子,穷惯了回乡肯定是置办宅田什么的,市面流通的白银会进1步增加!
按照此时国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