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丈夫-第5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内阁权力越大,皇帝就越难受,而且皇帝只有一个人,哪里对付得了这些老油条,于是皇帝开始找帮手,帮手就是太监。
要知道内阁送上来的条陈奏折,要是没有皇帝的批示是不能执行的。这就是批示权,也叫批红。
不过皇帝的事情太多,这么多事情要他自己亲自批示,他肯定批示不过来,再遇上偷懒耍滑的皇帝,那就更不愿干了,于是皇帝就找太监帮着批示,这帮太监叫秉笔太监。而且秉笔太监不是一个人,是一群。
秉笔太监权力很大,但权力最大的并不是秉笔太监,是掌印太监,因为批示完以后要盖章,不盖章屁用不顶。印只有一个,因此掌印太监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掌印太监才是太监中的老大。
后来威名赫赫的几位太监,基本都是掌印太监。
有这帮太监帮忙,皇帝终于可以制衡内阁和大臣了。
这招挺好,内阁权重,太监有皇帝撑腰,双方势均力敌,基本上是平手。
但是要想真正平衡,关键还是要看皇帝,要看皇帝信任谁。
很可惜,皇帝终究是信任太监要多一些。
于是大明王朝倒霉了,每当太监掌权的时候,大明王朝就要丧一次元气。
但是要说大明朝是因为太监才完蛋的,那又错了。
比太监还要操蛋的是言官。
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他们的品级极低,一般都是七品。
言官们的品级虽低,但是权力却是极大,从中央到地方,上到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他们的监察和言事的范围之内。
尤其是都察院的御史们。
都察院就像是疯人院,一旦大门打开,让御史这帮疯子钻出来,那真是见谁骂谁,逮谁咬谁,见谁灭谁。
言官敢这么嚣张,是因为以前的皇帝立下的规矩,不得杀言官。
有这么个规矩在那放着,言官自然无法无天,看皇帝不顺眼的话,也是毫不客气,说骂就骂,然后皇帝还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明朝中前期还行,由于有一帮强力大腕镇场子,言官们虽然整天找茬儿,大抵还干些了正事,还不算太过嚣张,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东林党东山再起以后,算是彻底完了。
这帮人在朝堂上整天啥事儿不干,就是跟人掐架,你要干这个,他说不行,你要干那个,他也说不行!
有这么帮玩意儿整天在朝堂上捣乱,要是还能办成事儿那真是没天理了。
你要说他们没事儿找事儿,这点完全正确,但你要说他们一点目的没有那就错了,要知道朝廷里一共就那么些位置,想上去就必须有人下来,不把上面的人弄下来,他们怎么上去?
要是把上面的人弄下来他们还没上去,那就接着骂。
朝廷上的这些弊病很多人都清楚,但是谁也没办法改变,也不敢改变,包括皇帝在内。
因为这些规矩是祖制,是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定下来的。
通过刚才的那些书信,再加上自己耳闻目睹,杨柳风和周衡臣这时也已明白,要改变这个国家必须先改变现有的制度。
而改变现有的制度靠皇帝是不行的,靠朝堂上那些大臣也不行。
这些人非但不会同意改变现有的制度,反而会阻挠变革,因此,在改变制度以前,要把这些绊脚石统统打倒。
这时二人也终于知道李景要干什么了,眼前这个人要造反,而且是真正造反的那种!
流寇造反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饱饭,因此当朝廷拿出钱粮,他们就毫不迟疑地投降,而这个人却是要推翻大明王朝!
两人心中骇然,偷偷地看了一下对方,目光一碰,随即避开。
杨柳风和周衡臣的小动作自然逃不过李景的眼神,李景也知道这两人想了这么长时间是在想什么,因为李景提的问题原本就是准备让他们想这些。
表面上看,袁可立和李景两人说话时似乎都没有明确说明济世军的宗旨到底是什么,但袁可立的高明之处就是,由他先开口进行引导,铺垫,最后由李景总结发言。而李景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把问题提出来,让这两人自己去想。
等杨柳风和周衡臣两人想明白了,自然就知道济世军要干什么了。
第165章 贼船()
袁可立和李景能配合的这么好,不是因为李景,而是靠袁可立。
在跟李景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袁可立发现李景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非常之精明,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似乎完全不明白,比如说如何做一名首领,如何树立首领的威信。
袁可立知道,作为领导者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更不能说错话,李景要是说错话甚至做错事,那会降低他的威信。
既然收下李景这个学生,这样的事情袁可立岂能不教?但是这种事情不是说教了之后就能学会的,主要靠李景自己领悟,袁可立要做的就是让李景领悟如何做一名领导者。
袁可立历经四朝,更曾为帝师,他非常清楚如何让领导把握场面局势。
袁可立知道,有的时候,有些话由他来说远比李景更合适,就算他说错了都不要紧,因为最后拍板的人并不是他,是李景。
袁可立当然知道虽然他是李景的先生,也被李景任命为军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服他,他经常在李景要说话的时候提前说话,甚至代替李景说话,很多人心里都有些不满。但是袁可立并没有在意,只要能把李景培养成才,他就满足了。
实际上,李景起初也很不理解袁可立为什么总在他要说话的时候先开口。但是过了几次以后,李景发现,当袁可立先说完以后,他再说话就非常舒服,做定夺的时候更加容易。
这时李景终于明白袁可立的用意,袁可立这是在教他如何做一名领导者,作为领导者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而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再做决断。
渐渐地李景跟袁可立配合地原来越好,越来越默契,有时双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
对李景的表现,袁可立十分欣慰。
李景虽然不通诗文,但绝不是文盲,而且悟性极高,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的领悟能力,几乎是一点就透。
看到李景逐渐由一名讲义气的土匪首领向一名老到的政治人物转变,袁可立老怀大慰。
不过袁可立知道,李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李景的手下才几个人?而且这些人对李景都绝不会有二心,这些人争得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
只有随着李景的势力越来越大,各色人等开始粉墨登场,那时才是考验李景政治手腕的时候。
现在杨柳风和周衡臣这两个人就是考验李景的试金石,李景表现的好,这两个人就会成为他忠实的部下,李景要是表现得不好,那只能把这两人杀掉,然后重新物色陵川的管理人员。
对于杀人袁可立跟李景的表现又不一样,袁可立比李景果断得多,只要你挡着我的路,该踢掉就踢掉,该杀的就杀掉,下手的时候绝不手软。
而李景则经常讲人情,尤其是对红山岭的老兄弟们,只要他们不是犯了非死不可的大错,一般不轻易杀人。
对此袁可立也说不上自己跟李景的做法谁对谁错,因此两个人在这一点上经常出现分歧。
这个分歧直到红山岭的律法正式出台以后,才慢慢消失。
红山岭的律法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废除了许多酷刑,增加了许多惩罚。
比如说大明律当中有很多罪行都是株连九族,连坐等等,李景看了以后就取消了连坐这一规定,李景认为一人做事一人当,跟老婆孩子亲友没关系,除非这些人也参与其中。
至于凌迟,剥皮,腰斩等等惨不忍睹的酷刑也统统取消,不过是一死而已,整这么多花样干嘛?难道说杀千刀跟杀一刀威慑力不一样么?
对于贪污罪,李景的处罚是达到一定数额,直接杀掉,然后罚没其贪污的财产,另外关于贿赂罪,李景的规定是不管是受贿还是行贿,达到一定数额全部处死。
贪污贿赂数额不致死的,按贪污和贿赂的数额五倍进行罚款,同时处以各种刑罚,比如杖责,徒刑等等。
对李景的这一规定,红山岭诸人看了是目瞪口呆,这也太狠了吧?行贿跟受贿一样的处罚?
李景的解释是,就是让人不敢行贿,没人行贿自然就没人受贿。
但是对于行贿受贿李景也有严格地定义和规范,并不是拿人钱财就是行贿和受贿。
比如说一个官员穷的叮当响,他的朋友或者亲眷对他进行资助,只要这个官员不为这些人谋利或者是脱责,那就不算行贿受贿。
难不成这个官员的亲友不能救济自家的亲友了么?
实际上李景也知道加了这个规定以后,可能会给别人钻空子,不过世上的律法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
红山岭制定的律法跟大明律相比,很多处罚都轻了许多,但是又有很多方面更加严格,当初看到李景颁布的律法,很多人都是暗暗咂舌。
但是他们很快就体会到这种律法的好处来,那就是在红山岭的管辖范围内,所有的人没有敢行贿受贿还有贪污的,而且一人犯错,全家不必跟着受累,不会出现家破人亡这种情况。
随着律法的颁布,李景又开始制定新的制度。
同样还是把大明的制度拿过来,然后进行修改,不妥的地方去掉不用,不足的地方添加,在这一点上,袁可立真正是出了大力。
因为对明朝制度的利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六部制,其中内阁首辅的权力最大,大到连以前的宰相都比不过,至于次辅以下的内阁成员则根本没有多大权力,基本上唯首辅之命是从。
这样一来,如果首辅是个庸才,那么整个国家基本就不会有任何发展。
袁可立和李景等人商议之后,根据明朝的制度架构进行了改进。
红山岭也成立了一个类似于内阁这么一个架构,主要成员为:李景,袁可立,沈正,高奇,马五,孙猛和张鳌。
其中李景相当于首辅,剩下六个人相当于内阁成员。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李景主管全面工作,其余诸人分管具体工作。
然后在这个架构的下面,也设置了各个机构,主管就是上面这些人,当然大多数都是空壳子,有的机构还一个人没有。
山上虽然所有的事情都由李景说了算,但是辅助他的人权力都是极大,比如高奇不但管士兵的训练,执法队也归高奇管。
只要有人犯错,执法队直接就可以拿下,可以不跟李景请示,只需事后汇报,当然执法队是没有权力进行处罚的。
比如沈正,所有涉及到后勤的事宜全部都由沈正负责,沈正发现问题同样可以直接处理,然后事后告诉李景。
再比如马五的情报部门也是一样,全部由马五自己负责处理。
李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做法告诉大家,权力不能由一个人掌管。
当然,也不能任由大家胡为,如果这些人犯错,那么就由袁可立提请大家商议如何处置,然后李景来拍板决定,或者由李景直接拿出意见,征求大家同意。
这种做法确实很民主,无论谁犯错都要得到处罚,当然前提是要征得李景的同意和其余几个人的同意,如果李景自己不同意,但是别人都同意,那这个事情就要重新再议,或者是李景同意,其余几人不同意,那也要重新商议。
李景弄的这个东西只能算是雏形,毕竟红山岭管辖的范围有限,人口也少。
但是李景希望为以后打下基本,李景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把这些做好,以后就不会乱。
应该说红山岭弄得这个东西还是很有效果的,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红山岭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不过现在红山岭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山上管事儿的人太少,几乎就这么几个人在干活儿,要是总这么下去,这几个人得累死。
因此大家都知道,人才是眼下最急需的。
这也是李景和袁可立等人为什么急着要把杨柳风和周衡臣拉进来的原因。
另外,济世军在陵川做的事情是瞒不了这两个人多久的,与其让这两个人自己看出来,还不如早一点告诉他们,早一点让他们抉择,对大家都有利。
看到李景刀锋一样的目光,杨柳风和周衡臣心里暗暗叹了口气,既然已经上了贼船,啥也不说了,跟着干吧。
随即两人起身躬身施礼道:“下官(晚生)明白了。”
李景点点头道:“明白就好,你二人现在全部的工作就是稳定陵川的民心,我岳父已经安排人手下去清丈土地,土地清丈出来以后,把那些无主的,还有那些被强取豪夺的全部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这件事情你俩一定要处理好。”
杨柳风奇道:“还让我们做朝廷的官员?”
李景点点头道:“那是自然,慎行,我很看好你,希望你能跟周县令好好学学如何治理地方,以后我要交给你们的恐怕不止一个县城。先生,把咱们制定地律例拿给他俩看看,可别让他们犯错误。”
袁可立点点头,招呼虎头到自己的房间把律例拿来。
听说济世军还有律例,周杨二人大奇,心里不住盘算李景制定的律例会是什么内容。
第166章 购买牛马()
过了一会儿,虎头带着两名亲兵抱着厚厚两大摞书进来,在李景的示意下交给周杨二人。
二人接过一看,只见封面上赫然写着大明律三个大字。
在明朝,读书人必读的书籍就是大明律,不懂大明律,根本就无法做官。
看到李景让他们看大明律,周衡臣和杨柳风暗暗苦笑,大明律他们都快要背下来了,还用得着看?
看到两人的表情,袁可立笑道:“回去仔细看看,不然以后要吃亏的。”
“是,先生!”周衡臣和杨柳风急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