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美人记 >

第266部分

美人记-第266部分

小说: 美人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想而知唐家的显赫了。

    小唐大人交际颇广,就像沈素这样没啥后台平平常常念书升上来的寒门子弟,俩人认识的时候就早了,那会儿小唐大人他爹就是总督了,小唐大人也没觉着沈素出身低啥的。俩人一直谈得来,故而,沈素颇知小唐大人的性子,就喜欢人夸他有学问。

    所以,沈素一说小唐你学问学通了,小唐大人颇是欢喜,就问起沈素烤鸭铺子的事儿来,道,“可是你家开铺子做烤鸭了?铺子开哪儿了?我也去瞧瞧。”

    “还没开呢。正在寻铺面,帝都城开铺子哪里有这么容易,想找个合伙人都不好找?”

    “这话怎么说,这手艺还怕开不起铺子来?再说,你家又不是个穷的,难不成本钱不够?”

    沈素道,“不是我开,外甥女想开

    。”

    “唉呀,菊仙姑娘啊,这可得好生去捧场。”小唐大人一听就乐了,他对菊仙姑娘很有好感。当然,也知道人家姑娘嫁人,小唐大人自己也有妻有儿,这种好感并不是男女之情那种好感,就是一种纯粹的感觉。小唐大人又包了个鸭肉卷,道,“阿素,这可不是我说你啊,你做舅舅的,菊仙姑娘要是一时手紧,你可不太抠门儿啊。”

    沈素白他一眼,“不是这个事,你也知道,在帝都城,甭说想把生意做大了,就是想站住脚都不容易。我这小小翰林,我姐夫和阿念官儿也小,没个合伙人撑腰,怕是铺子难开。”

    小唐大人十分灵光的问,“菊仙姑娘不会是想跟我合伙吧?”

    沈素笑,“你大忙人,也不晓得生意上的事,不知尊夫人意下如何?”

    小唐大人答应的十分爽快,道,“要是你,那是没门儿,要是菊仙姑娘,就没问题。”小唐是知道一些□□的,此事说来十分复杂,当初小唐大人也是凑巧帮着何家打听谢莫如何许人也,这才知道前太子妃今皇后娘娘还有一位嫡嫡亲舅舅方昭云方先生在世。

    至于方昭云先生的来历,那就更复杂了,这位先生不论母系还是父系,都能在史书中找着名字的。当初,菊仙姑娘做了方先生的信使。小唐大人并未多想,但当时先帝对太子妃成见颇深,太子殿下册封一年了,太子妃的正式册封还没动静。再加上颇有些太子妃的政敌做祟,太子妃的处境很是艰难,都搬出东宫住回藩王府去了。但先帝对菊仙姑娘却是不加掩饰的另眼相待,菊仙姑娘竟还得太后娘娘的召见。这里头的事,小唐就不大清楚了,但后来太子妃顺利晋封,如今又做了皇后。起码,菊仙姑娘从未对前太子妃今皇后不利过,事实上,小唐还怀疑菊仙姑娘是不是给皇后娘娘在先帝面前说过好话什么的。

    当然,这些都是小唐大人的怀疑了。

    不过,菊仙姑娘开个烤鸭铺子罢了,他自然要给菊仙姑娘这个面子。

    小唐大人将事应下,沈素还谢了他一回。小唐大人道,“这么点儿小事,有何可谢的。”

    在沈家吃过酒,及至下午,小唐大人就告辞了,还约了那烤鸭师傅说下次去闻道堂给他师祖北岭先生烤一回,说是老头儿现下年岁大了,一改先时的清淡口味儿,就爱吃个鱼啊肉的。

    沈素自然应承下了。

    小唐大人回家就同妻子说了,铁氏道,“哦,就是何姑娘啊。”笑道,“何家倒是动静不断,先是把书卖的举城皆知,现下又要开烤鸭铺子了?”

    “嗯,你什么时候有空,着人过去说一声,菊仙姑娘过来,你们商量商量,银子如何出,分子如何算?到时赚了算你私房。”小唐道。

    铁氏抿嘴笑,“什么私房不私房的,我的还不就是相公的。”

    “那是,以后都是咱儿子的。”小唐大人这等出身,家里却很是分明,就一媳妇,通房妾室皆无,可想而知夫妻二人的情分了。夫妻二人说了些私房话,第二日铁氏就请了何子衿过府说话。

    铁氏嫁给小唐,完全不是下嫁,两家是门当户对,铁氏的父亲是当朝正二品左都御史,虽未入内阁,也是数得着的高官,家里全是做官的

    。铁氏两位姐姐,就她嫁的最差。大姐是嫁给了先帝六子,二姐嫁的是先帝唯一胞妹今上唯一姑妈文康大长公主的二子平远侯。而平远侯这个爵位,并非祖上传下来的,而是平远侯战功累积,直至封侯。可想而知铁氏一门的显赦了。

    所以,哪怕铁氏现下无诰命在身,也是帝都一等一的贵妇人。

    铁氏这样的出身,教养亦是不差,手里更不缺商铺银钱,实际上,想跟铁氏搭伙的商人不要太多,只是哪里就有这个门路呢。铁氏也是个干脆人,见何子衿铺子都未定下来,铁氏干脆道,“我在通济街有个铺子,正不知道要用来做什么,不若就用这铺子入股,咱们五五分成。你看,可使得?”

    何子衿求之不得,笑,“这可省了大事。”

    铁氏道,“我出铺子,剩下的伙计人手经营就是你的事了,这些我是一概不懂。”

    二人便将此事说定。

    何子衿其实也打听过了,帝都居大不易,其实,在帝都做生意也是大不易,像这吃食铺子还简单些,如那典当、珠宝、银楼、钱庄,这种生意,必有极大靠山方得经营呢。

    何子衿与铁氏商量定了这烤鸭铺子的事,跟着唐家的伙计去瞧铁氏的铺子,位置自不必说,就这面阔三间的铺面儿,上下两层,后面还带一小院子的地段儿,何子衿赚钱的压力简直是大的了不得啊。

    有压力才有动力,何子衿胡文三姑娘就在这压力面前开始了第一步的装修工程,除了铺子要装修,还要拟定菜单,训练伙计,同时,何子衿还在郊外借他舅庄子的地方给鸭子催肥,沈素还问外甥女要不要也买些地。何子衿道,“帝都的地不是很难买的么?”历来买地,可不是想买就能买的。像在碧水县买的地,也不是现成就有的买的,都要等,有人卖,才有得买。碧水县的地还不算难买,但帝都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土地虽发不了大财,但贵在稳妥,而帝都又是出了名的官儿多,谁家不想置几亩好地呢。何家在阿念何恭翁婿进了翰林就打算置些田地了,可一时哪里买得到。

    沈素道,“先帝临终前处置了于李两家,他们的家产已经籍没发卖,第一手自然轮不到咱们,但专有人倒卖第二手赚银子的,你现在手里有多少现银?”

    何子衿道,“能动的有一千两,我再去问问我娘跟祖母,可以一起买。”

    沈素笑,“去吧。”

    沈素儿子多,自家也要趁机置些田地的。

    何子衿就去问她娘她祖母了,沈氏正抱着三儿子跟婆婆、冯二太太闲聊,待到傍晚用过饭,何子衿才跟她娘她祖母商议的。

    要别个事情,何老娘兴许还得犹豫,但置地什么的,一惯是何老娘过日子的常用手法,何老娘道,“前番丫头片子成亲,我这里活钱也不多了,能挤出七百两来。沈氏道,“我这里还有一千两。”

    何子衿道,“那就拿出两千五百两,先置两百五十亩地,祖母那里也得留二百银子做日常花用呢。”

    何老娘道,“多二百两就能多置二十亩地呢。”

    何子衿道,“眼下我爹跟阿念刚做官,家里小弟弟还小,何况,现下家里人多,开销也较往常大些,宁可多留些活钱,别到时捉襟见肘

    。”

    何老娘因是当家人,想想也是这理,便应了下来。

    于是,何家一共买了二百五十亩地,虽然二百五这词不大好听,地也不算多,但到底也是在帝都有了恒产,而且,有一样便宜可占,再过一个月就是秋收,除了跟佃户那里要有个交待外,秋收这季算是赚头。

    自买了这地,何老娘的心算是踏实下来了,还亲自去沈家跟沈老太太说了回话,笑道,“以往觉着日子越发好过,如今得了三孙子,就有紧迫感啦,可是得好生过日子多攒银子。”

    沈老太太笑,“可不是么,咱们家里虽不是大富之家,可以后怎么着每个孩子也得给攒下份家业呢。或多或少,得有这一份儿。”

    何老娘颇为赞同,“是这个理。”

    何家买地的事也不是什么机密,那二百五十亩地与沈家的地是一道买的,买了地就让何恭阿念翁婿趁着休沐过去了一回,见过租种田地的佃户,换新东家,佃户们倒不担心,他们担心的无非就是每年的租子罢了。原本东家定的是三七分,东家拿七,佃户拿三,这样的分法,不客气的说,就是在帝都,也显得有些苛刻了。何沈两家因是地连在一起的,两家已商量过了,给佃户些实惠,四六分,东家拿六,佃户拿四。佃户们见新东家这般大方,纷纷称道。

    沈家买了足有一千七百多亩地,沈素自己派了个管事过来管着庄子。何家只有二百多亩地,拢共是十来家佃户租种,便没定庄头,翁婿二人细致的瞧了一回地,待秋收时再打发人过来则罢。

    何老娘沈氏已经开始打算秋收后种麦的事了,何子衿道,“秋收后不妨支几间屋,盖个院子,我想着把鸭子移到那院子里去,明年再种些豆菜,反正饭铺子也用得着。”

    沈氏道,“是这个理。”

    何老娘种地这些年,也是极有经验的,道,“要不要再种几亩花田。”自家丫头片子会种花,甭小看种花,花在含苞时醅干了,卖银子比种稻麦还强呢。

    何子衿道,“待秋收后,我去瞧瞧地怎么样,看适不适合种花。”

    何老娘也应了。

    一家子商量着种田的事,何姑妈知道后还问她娘,“可是家里买地了?”

    何老娘道,“买了两百多亩。”

    何姑妈与何老娘是亲母女,自然也知道她娘在买地上的热情,自小何姑妈学的理财方式也是买地啥的。见她娘买了两百多亩地,何姑妈问,“娘你手里还有钱不?”怕她娘把钱都用来置地,手里紧巴。

    “有!放心,尽够的。”何老娘是不肯要闺女私房的,怕被女婿知道不高兴。

    何姑妈又问买的哪里田地,何老娘说了,“跟小舅爷家一道置的,就在京郊,骑马半日就能到,都是上等肥田,十两银子一亩呢。”

    何姑妈笑,“眼下阿弟阿念都在帝都,置些田地也好,自己吃用便宜不说,每年还能赚些。”

    “是啊,要不我说,有银子就得买地。”何老娘深觉自己买地是千古功业。

    何姑妈又问了问何子衿烤鸭铺子收拾的如何了,何老娘道,“见天儿的没闲过,阿文每天早出晚归的,前儿又从我这里拿了一匹天青的棉布给伙计们做衣裳呢

    。”

    何姑妈知道何子衿是找的唐家合伙,深觉这个侄女有本事,唐家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大户人家哪。当然,这也多亏了沈素帮忙。想到弟弟结的这门亲,彼时老娘颇多挑剔,哪里想到人沈家说旺就旺起来了呢。何姑妈道,“子衿三丫头都是会过日子的,只管让她们去张罗,我看这铺子不错。”

    何老娘也笑,“随她们去吧,天天唧唧咕咕的就念叨这铺子。赔了赚了的,反正也是她们的。”

    母女俩说些闲话,何姑妈与丈夫道,“子衿真是会过日子的人。”

    冯姑丈道,“人哪,有的人就是见天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有的人呢,是见人日子好就眼红。”想着岳家日子兴旺,倒不是岳家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人才,主要是,岳家心齐啊,念书的认真念书,当官的仔细当官,养孩子的养孩子,开铺子的开铺子,就是岳母性子有些刁的,如今亦是大改了,非但不会给晚辈们添麻烦,还得空出了好几本书,自己档次也上去了。甭小看出书这事儿,冯姑丈做了这些年的官,他家日子好过,冯姑丈近来越发注意名声,岳母能在帝都出书,跟官宦家的老太太太太奶奶们打交道,就很有面子了。想想自家,冯家以前也就是与何家相当的小地主,冯姑丈完全是凭自己一己之力把冯家撑起来的,家里弟弟虽帮不上忙,但在家里打理田产,侍奉老父,也是极好的。四个侄女,三个都嫁人,嫁的人家也不错,原本也是太太平平的好日子,冯姑丈自己娶了何姑妈,夫妻俩情分亦好。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娘死的太早了,冯老太太在的时候,冯家日子顺溜着呢,亲娘一死,爹就要续弦。原是要正经娶作二房,彼时冯姑丈已中进士,焉能再添后娘,日后岂不生是非。

    冯姑丈何等手段之人,在族里请了族长族老们出面,总算把冯太爷劝住了,那孟家,原也不是什么很正经的人家,倘换个人家,突然之间续弦变二房,肯定是不嫁的。孟家不一样,照样让闺女进了门儿。

    彼时看着还算稳当,不料这十来年不见,竟纵大了孟老姨太太的心。

    冯姑丈有些感慨,只是因着何家买田之事叫孟老姨太太知道了,又在冯太爷耳边吹枕头风,硬说何家置田的银子是他给出的。

    冯姑丈给气的……

    这叫什么事!

    冯姑丈必要在自己赴任前解决了孟家的。

    何姑妈听丈夫这话,就知道孟家又惹闲气了,也是发愁这家子人,道,“太爷是个什么意思,咱们要得了新差使,太爷是不是要跟着咱们一道赴任。”

    冯姑丈道,“我是长子,父亲跟着咱们也是应当的。我已与父亲说过了,我的缺也快下来了,估计是在闽安州。”

    顾不得问公公的事,何姑妈皱眉,“闽安州?是不是闽州港那处?”

    “就是那里,虽有些远,却是一等一的好地方了。”冯姑丈笑,“今上为藩王时还曾就藩闽地,当时的王府就在闽安州,这闽州港还是今上就藩时建的,听说繁华的了不得。咱们去了,也开开眼界。”其实,闽安州当官委实不是特别好当,无他,闽地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都在闽安,可想而知,这知州脑袋上两层婆婆呢。只是,因今上是自闽地起家,且朝中颇多大员都曾在闽地为官,就如小唐大人的父亲,如今的户部唐尚书,便曾任闽地总督。故此,人人都说闽地风水好。就是这闽州知府这么个上头两层婆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