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风流-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宗的别名很多,又称为秘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等。
再说说真言,这是密宗特有的心咒。
密宗有六字真言,就是大家熟悉的“唵嘛呢叭眯吽”。咳咳,显宗僧人可千万不要念这个呀,那一定是穿越了,噗~~
密宗还有九字真言,就是“灵镖统洽解心裂齐禅”,是不是看得晕里晕乎?嚯嚯,其实就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呀!是不是很熟悉?日本神道教常用。
这个密宗真言其实源自道家,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篇登涉篇,云:‘祝曰:‘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常当视之,无所不辟’。意思是说,常念这九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
往日本传过去的东密受到我国道教的影响(使用护咒法),可是在抄录这九个字时,把‘数组前行’ 误抄成‘数组在前’或‘阵裂在前’,而沿用至今。而日本所传的九字究其根本是出自于密宗的“九会坛城”,即“灵镖统洽解心裂齐禅”啦。
哦哦,还有真言手印。密宗僧人在念诵经文时常配以不同的手势,被称为“结印”或“结手印”,他们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自己的修行且能够和神明沟通。这种结印的方式就叫真言手印,所以大家一看到神马真言咒、真言手印这种功夫,那肯定就是密宗的啦。
最后说说密宗九真言的意思:
临(灵)
表示临事不动容,保持不动不惑的意志,表现坚强的体魄。
手印:不动明王印
咒语:金刚萨埵心咒
兵(镖)
表示延寿和返童的生命力。行动快速如镖。
手印:大金刚轮印
咒语:降三世明王心咒
斗(统)
勇猛果敢,遭遇困难反涌出斗志的表现。
手印:外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埵法身咒
者(洽)
表现自由支配自己躯体和别人躯体的力量。万物之灵力,任我接洽。
手印:内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埵降魔咒
皆(解)
表现知人心、操纵人心的能力。
手印:外缚印
咒语:金刚萨埵普贤法身咒
阵(心)
心电感应/隐身。透视、洞察敌人心理。
手印:内缚印
咒语:莲花生大士六道金刚咒
列(裂)
分裂一切阻碍自己的障碍。
手印:智拳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在(齐)
五元素控制,就是金木水火土啦。
手印:日轮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前(禅)
光明/佛心。我心即禅,万化冥合。
手印:宝瓶印(或隐形印)
咒语:摩利支天心咒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资料章,请在正文更新替换后再回看:)
第一一O章 灭蕃之战(四)()
初唐时,唐军是府兵制;为什么叫府兵呢?
唐朝初期,没有大量的常备军,那打仗的时候怎么办?打仗的时候,把那些农户武装起来,让他们上阵去打;就这么办。所以为了能使农户们快速的、麻利的集合起来;唐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几百个军府;这些军府的名字,叫折冲府,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征兵办。一旦战争来了,或者防卫的任务来了,本地折冲府就该发出命令了;命令本地农户,武装起来,准备出发。
当时唐朝总共有634个折冲府;而这些个折冲府;又分为三类;1200人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这些军府所征的兵,就叫府兵。这些个府兵平时都是农户,主要任务:种地,国家给你田地,什么永业田、口分田,给你这个,你种桑种麻种植谷物。一旦到了打仗的时候,你扔下锄头就得跟我上阵。
那么这些人平时都是农户,打仗的时候他扔下锄头了,谁给他发装备呢?
没人给他发,自己带。这些人虽然是农户,但是,农闲的时候,就得练武,不像现在,农闲的时候打打牌啊,摸摸麻将啊,甚至说去旅游啊,那时候都没有,农闲了,你就练武,时刻准备为国家献身,农忙了,你就耕地,尽本分,那么打仗了,这些个农户首先要自带装备,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武装好了之后,再去打仗。【某西注:本文的设定不同,折冲府相当于地方治安军,武警这类,又是战时的后备军。是职业军人,不是农民。武器装备都由国家发。】
那么都有什么装备呢?
这些个农户,每十个人,就要准备六匹马,这六匹马主要是用来运输,不是骑的,如果你们这十个人比较穷,准备不起六匹马,驴也行,准备六头驴。那么这六匹马拉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铁马盂,痰盂的盂,这马盂可不是喂马的,是给人吃饭用的。之所以叫马盂,是因为它的个头很大,能装很多米。然后是生火的工具,途中吃饭、取暖都得用它。接着就是帐篷,安营睡觉用它。然后是布槽,布做的马槽,也就是给马吃饭用的,行军途中马要喂啊。然后是铁锹,挖土用的,安营扎寨、挖战壕、挖坑都得靠它。然后是(jue),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镐头,刨土用的。再后是凿子,还要带个东西,这个东西叫碓(dui),这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东西在农村用得到,我们在电视剧里也经常看到,估计现在的农村也有,就是专门舂米用的,把谷子的外壳去掉,带着这个东西,方便做饭,要不然全是糠怎么吃啊?带完了这些还要带个筐,装东西的,特别是打胜仗了,装战利品。接着还有斧子、钳子、锯子,一样一个,开路的时候用,还有两把镰刀,两张床,这些,都是生活工具,每十个人,就得带这么些东西。
接下来,就是战斗工具了。战斗工具是这样的,每五十个人,带一个火钅赞,这种东西,是一种短矛,打仗的时候,在上面缠上布,浇上油,点着了往敌人那边扔,专门烧敌人的,然后是胸马绳一套,马笼头、脚蹬子三套,这是每五十个人要带的。
那么具体到每个士兵,都带哪些呢?
一个士兵,一张弓,三十枝箭,箭袋一个,大横刀一把,磨刀石一块,大觿(xi)一个。觿是象牙做的一种锤子,一般带在身上作装饰用,但当兵的带这个玩意可不是做装饰,有实际用途,比如撬开箱子、瓶子、石头、解开绳子、布匹打的死结等等,还有军帽、军装,这都得自备,还有绑腿,这就是一个单兵的装备。
那么这些装备带全了就可以了吗?不是的,还要带九斗麦饭,两斗大米,自带干粮。那么我们经常看电视剧电影,那里面的唐军动不动就全身披甲,而且那甲胄做得还特好看,实际是不是呢?实际不是的,甲胄,在那时候是很贵的东西,不是谁都置备得起,所以府兵们不需要自备甲胄。甲胄由国家发,但是,可不是一出动就发,那要看看你这次出动要去干什么。比如说你们这次要去远征,要去打吐蕃,打突厥,九死一生,那可以发给你,但如果你们这次只是去皇宫值班,轮流护卫,那不能发给你,你只要带着横刀、弓箭就可以了。
光一个士兵,就得六种器具,还要自备军装,每十个人,要带十三种工具,马要六匹,每五十个人,要带八种装备,这些都要自备。因此我们每次看电视剧,都是每个士兵盔明甲亮,轻轻巧巧,手里就拿着一支长矛或者一把短刀,这和历史是很不相符的。
那么都带齐了,该去打仗了。
打仗之前,要分建制,就好像我们现在,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要分好建制才能动手,那府兵制的时候怎么分呢?三百人,是一个团,团长不叫团长,叫校尉;团下面分队,五十人为一个队,领头的也不叫队长,叫队正;对下面分火,十个人为一火,领头的叫火长。那么如果是三万人,就是一百个团。
出征的时候谁带兵呢?
可不是折冲府的将军带兵,他也就相当于一个征兵办公室主任,他没这个权力带兵,当然也没这个能力带兵,那么谁带兵呢?朝廷派谁带兵,谁就去带兵,比如李世民派李靖做总管,去讨伐突厥,那就是李靖去带兵,但是李靖决不能说大模大样跑到折冲府,说你把兵给我吧,那人家折冲府的将领绝对不给,得怎么办人家才给你兵呢?
就像现在一样,你得有手续,有凭证。比如说李靖,他要带兵去打仗,首先就要去兵部,得兵部给了你领军的证明,你才能领军,这个证明,在唐代叫做“鱼符”,那么李靖拿着鱼符,直奔折冲府,说我要领兵,折冲府和当地的刺史要检查这个兵符,检查之后没问题,才给你兵,但如果说,这个战事非常大,比如灭突厥的战争,灭吐谷浑的战争,那么折冲府的负责人,你也要跟着一起去,如果战争的规模不大,那么就是果毅都尉,也就是副手去,战争规模再小一些,那就是果毅都尉的下属再去,以此类推。
那么要出征了,这些府兵的年纪都多大呢?
现在的征兵制,年龄都很小,一般到了二十二、三岁,那就是老兵了,可那时候不是,那时候,你二十岁当兵,六十岁才免除兵役,也就是到了二十了,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了,一直到你六十岁,你才能退休,名副其实的老兵。如果你会骑马射箭,太好了,立刻去做骑兵校尉,这类骑兵校尉叫做越骑,属于最厉害的骑将。不会骑马的,或者会骑马但是不能在马上射箭的,有的做步兵,有的做骑兵,慢慢训练。可是打仗之前,这些人总得训练啊,前面说过,农闲的时候,他们就练武,可是练武,只是个体的演练,群体的演练搞不搞呢?当然搞。
每年到冬季,一年到头了,庄稼也收完了,有时间了,折冲府就把这群农户找过来,命令他们,开始训练,怎么训练呢?折冲府都尉令左右两个校尉,各带步兵十个队,也就是五百人,骑兵一个队,五十骑,相距百步,严阵以待,之后听角手,也就是号手,吹第一通号,列队,二通号,偃旗息鼓,三通号,举起大旗,听到鼓响,两队呐喊着向前冲,接着其中一队鸣锣,锣声一响,那队人马就退兵,另一队人马继续前进,然后前进的一方队伍中突然也鸣锣,则那队人马也退兵,反复如此,这就是练兵了。
唐朝前期的时候,唐军所向无敌,经常打胜仗,那么除了平时训练得好,军纪严明也是个很重要的保障。唐军的军纪有多严明呢?举几个例子,让大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出征的时候,各府府兵悉数到来,开始行军,途中如果发现有得病的,立刻通知军医调治,如果病人不能走路,骑驴,连驴都骑不了的,给两头驴,中间搭个床,驮着走,谁要是敢丢弃病人不管,斩首。
谁要是捡到东西了,比如丢失的器械、钱物、牲口,谁要是捡到了,一天之内交公的,以交还物价值的五分之一赏此人,比如你捡了一匹马,值20两银子,你一天内交公了,尚你4两纹银,那么你贪小便宜,一时没交,好,三天之内要是被发现了,治你重罪,打板子、关禁闭,反正要惩罚你一下,要是三天过了,你还不交,一旦被发现,立刻斩首。
谁敢克扣军饷,斩。
还有,用于拉军需的驴马,不准骑,放牧的时候,必须把驴放在外围,马放在内围,为什么呢,一来防止马跑了,二来防止有人偷马。有驴马死了,必须得核对驴马身上的记号,然后才准处理尸体,如果记号不是你这个队的,那就是偷的,立刻斩首。
随后就是什么临阵脱逃、误了行程、泄露机密等等等等,都斩首,包括把妇女带入军营,都得斩,打仗的时候见死不救,全队都斩,丢了旗帜,全队都斩,滥杀无辜,斩,毁庄稼砍树木,斩,等等。
光纪律严明也是不够的,会打仗、能打仗也是很重要的,那么能不能打仗首先要看什么呢?要看武器好不好,如果你那刀都生锈了,枪都没尖了,那还打什么仗呢?所以临战之前,先要取几副甲胄,往上面射几箭,砍几刀,试试武器好不好使。试过武器之后,再用土堆成十二匹假马,注意啊,用土堆的马,和真马一样大,干什么呢,让士兵骑在上面,舞刀弄枪,训练在马上作战。因为马上要打仗了,比如说明天就要打仗了,今晚再练练本事,那你不可能说真的骑上马去操练,所以就做个土马,临阵磨磨枪。
这是战前要做的准备。
——未完待续
第一一一章 灭蕃之战(五)()
上回说到战前准备都做完了;那么第二天开战了,唐军又该怎么做呢?
先布阵。
假设此战;出动20000人;上战场的有14000人,还有伙夫、医官等等,不能都上战场;那么这14000人;总共就有280个队;骑兵80队,步兵200队;接着列阵;分左中右三军;中军36队;左右共六个军;合计164队。
一旦打起来了;不是像电影里我们看到的那样,一个主帅大喊一声冲啊大家就往上冲,那是找死;打起来之后;首先不是攻,首先是防,防守是第一。一声令下,左中右三个军立刻分散,分别组成两个战阵,各85队,前一个85队的大战阵立刻向前迈进,这叫战队,换句话说他们先上,后85队人马,向后撤,这叫驻队,预备队,前面打完了,他们才能上,那80队骑兵呢?他们在预备队的左右站立,没命令不准出击,而且不准骑在马上,要站在地上,出击的时候才准你上马。
因此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看古代片,那骑兵都在马上神采飞扬的,虽然很好看,可那是错的,为什么骑兵要下马呢?一来迷惑敌人,让你不知道我骑兵在哪里,二来,防止骑兵成为箭靶子。
好,阵已经布完了,防守工作已经完毕,下面开始出击。
出击,也不是电影里那样,一声令下全体往上冲,冷兵器时代打仗是决不能瞎冲的,那怎么办呢?首先是擂鼓,鼓一响,弩箭手先上。古代打仗决不是像电影电视里那样,人手一杆红缨枪,或者一把钢刀,说打抡着红缨枪就往上冲,那是纯粹的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