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峡谷-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筒,以及防止雨淋的塑料布。在此之前,我一直纳闷他们一路上以什么为食,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们总是先把装粮食的车子推到前方不远的地方,再倒回去磕头,然后再去推车,再倒回去磕头,如此循环反复,直到拉萨。他们一行三人中,另外一人戴着礼帽,穿得较为整洁,是专门负责看车的。
我又从他们口里得知,他们早在头一年秋天就开始为此次远征储备粮食,并做好车辆准备。一路上靠吃糌粑生存。这是一种把青稞和豌豆炒熟磨成面,吃时加水或麻油茶揉成团,再配佐料的即食品。他们还带有少量风干的牛羊腿,因为光吃糌糅体力上难以支撑,需要用肉类来补充些营养。至于饮用水,他们都喝溪流里的水。他们的身体已适应了生水。我问那位21岁的年轻人,天天反复地磕长头累不累?他说一点都不累。我想这是他们的真心话,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作为山民,他们本来就拥有好的体力,加上他们对佛的虔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是最低限的,从不住店,一般在马路边或山崖下宿营,只要能避风躲雨,不受自然灾害侵袭即可。如果不是信仰的力量,这风餐露宿的生活是难以维持的。
后来我问为我们开车的扎西师傅,是否也磕过长头?他连连摆手,说:“哦,没有,没有。”我想,他已经把对佛的崇拜外化为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从他车内后视镜下悬挂的用红黄两色带子编的吉祥结可以看得出来。
第四部分 无比虔诚第17节 共赴艰难
我们能够比较顺利而又安全地完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考察,民工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从排龙到扎曲的行程,一路上不仅行在这惟一的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上,还要过吊桥、爬栈道、走滑坡。这就决定我们既不能使用汽车,也没法用牲口驮东西,只能依靠民工背我们必备的粮食、帐篷、煤气罐及每个人的行囊。没有他们,徒步到达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是不可能的。
每个队员平均配备了两个民工。他们把我们的行囊放在他们的背篓里。看得出,这些背篓有一定的承重力,加上常用,其高度、背带松紧度,对民工们是极为适用的。我们随身携带的主要是自己路上的工作用品,如照相机、挎包、岩石锤等。对比而言,我们负重轻些,但我们沿途要不停地考察、拍照,加之体力明显弱于民工,所以行动起来并不轻松。
一些格外负重的民工,让我们看了很是同情。他们所背的煤气罐、粮食,虽体积不大,但分量很沉,累得他们直不起腰,气喘吁吁地淌着热汗。特别是快到扎曲的那个累得几乎让人断魂的坡上,他们已经没了一开始上路时一路小跑的冲劲,而是衣衫被汗液浸透,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可谓步步维艰。但是,不管怎样热,这些民工没有一人敞开衣衫,露出肚皮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文明,即对外人不袒胸露背。
宿营时,他们就住在我们的帐篷附近,砍几棵小树随便搭一个两三米宽的简易棚架。然后在棚顶披上塑料布,使其遮些毛毛雨或露水。民工几乎不带行囊,夜里就在篝火边坐着,困了打个盹。过度的劳累,加上得不到有效的睡眠,有的民工因此患了感冒。我们私下议论,考察队下次再来的时候应该考虑民工的帐篷,因为民工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考察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民工当中有个叫贡桥次仁的,38岁。这一次他把他在林芝上中学的14岁的儿子也带在身边。他走路一拐一拐的,总是落在队伍的后边。宿营时我跟他聊天,问他走路怎么一瘸一瘸的。他说,前不久,他与同伴上山狩猎,打死了一只野牦牛,抬着胜利品返回时,不幸遇上雪崩。冲下的雪堆把包括他在内的三人压在下边,其中一人当场死去,他和另外一个被埋在雪里。要不是没受伤的另外一人吃力地把雪扒开,救出他,他肯定也没命了。这些天他的脚肿得很厉害,走路就疼,才一瘸一瘸的。我估计是骨折,叫他去医院透视。他无知地问我什么叫透视。我跟他解释说,就是医生通过一种仪器可以看得见人的骨骼是断了,还是完整的。但我看他好像没有听懂,更没有要上医院的意思,就只好作罢。不知道贡桥次仁如果硬是不去医院就诊,会是一种什么结果,会自愈吗?我不懂医,因此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需要强调,这些山民的身体格外强壮,是很我们城里人比不了的。
还有一个门巴族女孩会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她叫次仁卓嘎,只有16岁,正在念中学。赶上这两天学校放假,趁机出来揽活,挣点钱。她当时穿着一件牛仔上衣,梳着两条马尾巴,面颊红红的,圆圆的,模样纯真而又善良。为了进一步了解她,我有时替她背起她的背篓,边走边跟她聊天,并希望她好好学习,长大了到林芝看看,再到拉萨走走,见见世面。休息时,她与她的同伴围坐成一圈。我觉得我应该给次仁卓越嘎小姑娘一点小礼物,以示我对她的友好。于是,我喊道:”“次仁卓嘎,过来。”她听到喊声,高兴地飞跑过来,我把随身携带的一支高级圆珠笔、飞机上发的钥匙串、一袋大白兔奶糖等几样物品送给她,她愉快地接受了。我们请她唱支歌,又是这个可爱的次仁卓嘎腼腆地站起来,很深情的唱了一支门巴族歌曲,很是动听。
一路上,民工与我们风雨同舟,为我们分担不少辛劳,同时也为我们相互了解提供了机缘。尽管市场经济的春风已经吹到这个闭塞的地方,但是当地还保持着相当纯朴的民风,从这些民工的身上可窥见一斑。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脸狭长,留着齐耳长发的民工。当时我正爬山,双腿乏力,累得走都走不动,不时站下喘口粗气。这位负重的民工经过我旁边时,看我十分疲累,提出帮我提个包。我看他本身背着一大堆东西,同样吃力地喘着粗气,便谢绝了。一个人处在艰难的境地之下,旁边有个人扶你一把或哪怕是一句善意的话,在听者,都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而对这位试图助我一臂之力的门巴族兄弟,使我真真地看到了他的善良和无私。
第四部分 无比虔诚第18节 几点忠告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这是庄子的话,也是庄子的追求。渴望将自己的身心融于大自然,今人和古人的思想往往一脉相通。比如自雅鲁藏布大峡谷被发现和确认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以来,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企望置身其中,一睹它的雄姿。
对于一般的旅游者,限于时间、资金,我觉得能够到达雅鲁藏布大峡谷标志点——扎曲,就足以使其欣慰。为此,我想舍弃其它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路线不谈,专门介绍从内地到拉萨,再从拉萨——林芝——排龙——扎曲一线,沿途能看到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从北京、成都、重庆都有飞往拉萨的民航班机。自这些低海拔的地方直飞拉萨,然后再赴大峡谷,首先要适应高原生活环境。拉萨的海拔高度为3700多米,这样的高度,对那些血压不正常者和患有眩晕症者是不适合的。即便身体健康的人初上高原也要特别注意休息,争取做到少吃、少动、少说,以便为下一步从拉萨到林芝八一镇蓄积体力。
探险旅游者到了从拉萨到了林芝的八一镇,多会对这里产生亲近感。这就是呼吸从憋闷转向顺畅,没了”生存“的困难。除了这里海拔比拉萨低以外,还因为八一镇四周有大量的植物生长,空气中含氧量剧增,使人呼吸正常。八一镇是一个富有现代色彩的城市。宽敞整洁的水泥街道、设计新颖的楼群;用地砖铺就的花格广场、造型独特的街灯;高楼顶端的报时钟、城中小河上精致的拱桥,无不展示着现代城市的韵致。这里的商业氛围也是浓浓的。各个等级与规模的旅店、饮食店、商店基本可以满足游人的需要。与外界沟通信息的电话、传真,随拨随通,更是拉近了林芝同世界各地的距离。
林芝地区辖林芝、工布江达、朗县、米林、墨脱、波密、察隅7县,总人口14万多。林芝地区东部和北部与昌都地区、那曲地区连接;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相邻;南又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处米林、林芝、墨脱三县境内。随着世界第一大峡谷科学、生态、旅游价值逐渐被世界人民所了解,八一镇会越来越受到倚重。这是由它与雅鲁藏布大峡谷较近的距离、统领整个地区的行政能力,以及比较完备的城市功能决定的。不管是赴雅鲁藏布大峡谷实施探险旅游的准备工作,还是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大峡谷返回休整,八一镇都是最佳的选择地。
从八一镇启程,有六条路线可以赴雅鲁藏布大峡谷。
乘车越过雅鲁藏布江上的冈嘎大桥,到达米林的派后,就有两条路可通往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是东行,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二是南行,翻过多雄拉山,赴墨脱峡谷段。
沿川藏公路东行,沿线排开有四条路线大致向南延伸至雅鲁藏布大峡谷:
——从排龙村出发,沿帕隆藏布大峡谷前进,可抵达世界第一大峡谷标志点——扎曲。
——从波密县古乡出发,渡过古乡湖,翻越隋拉山口,可到达雅鲁藏布大峡谷边沿的加热萨。
——从波密县城出发,沿已经毁损的波墨公路行进,可到达墨脱。
——越过架在帕隆藏布江上的达兴桥,穿行金珠拉山口,最后到达大峡谷边沿的达木。
具体说说排龙——扎曲一线。
过去的几次组队赴雅鲁藏大峡谷探险都曾把排龙作为大本营,这是由排龙距雅鲁藏布大峡谷腹部——扎曲仅仅30多公里,以及便于行走决定的。两者之间虽然山高路险,一般两天便可到达。身体强壮者,一天走个单程的亦曾有过。扎曲不仅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腹部,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标志点。一些书刊报纸新闻照片来显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方,基本就是壮丽的扎曲大拐弯。
从排龙村到扎曲,一路上基本穿行在帕隆藏布峡谷,或者说紧临帕隆藏布江而行。帕隆藏布峡谷的幽深、险峻摄人魂魄。一条小径沿着起伏的山崖,时而上上下下,时而蜿蜒曲折,给人以无尽无休之感。最危险的是一路上经过的几个滑坡区。滑坡没有小径可言,只有宽约20厘米略为踩实的一串脚印。行者一旦踩不稳,倒下的身体立即会从五六十度的陡坡滚落帕隆藏布江。失足者不会有存活的可能。帕隆藏布江水太猛烈,每个河段都是急流滚滚,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去。1993年10月,日本考察队员武井义隆就葬身于帕隆藏布江。曾与武井义隆共事的队友分析,如果不是帕隆藏布江水流过急,以及从冰川消融不久的水水温过低,泅水能力较强的武井义隆断不会为帕隆藏布江所吞没。日本著名登山家中村进先后在珠穆朗玛峰和南迦巴瓦峰一显身手,留下美名。然而就是这位经过大风大浪的探险家,却在小河沟里翻了船。1993年,他在帕隆藏布江大峡谷行进时,不小心从崖边小路跌倒,落到下面近二米高的阶地上。摔得鼻腔凹进,坚持几天后仍流血脓不止,不得不中止探险返回日本。一处处老虎嘴也是险要之处。它是当地的门巴族人在峭壁上凿出的路,仅一米宽左右,也可视为栈道。所谓老虎嘴即山体的急拐弯处。顺着山崖伸展到半空的路到了这里,便形成老虎嘴。由于这样的地方三面临崖,稍不留神即会坠入深渊。
有的书中称从排龙村到扎曲有一条骡马大道,这不是事实。行走者沿途要经过4座架在帕隆藏布江上的钢索吊桥。对第一次踏上吊桥者,即便徒手前进,也怕坠落江中,不时伏下身以减轻桥的摇动。
帕隆藏布峡谷有没有野猪之类的猛兽?我想,以峡谷的山高林密,应该是有的。但是,从这条峡谷走过的人很少说到猛兽的袭击,话题主要集中在让人厌恶的遍布峡谷枝枝叶叶上的小动物,如旱蚂蟥、草爬子等。有鉴于此,所有想去大峡谷的人,都应该有这个思想准备。
前文已涉及到旱蚂蟥,这里不再赘述。
草爬子学名叫蜱,形如小螃蟹,典型的吸血鬼。只要它贴上人的肌肤,很快就将头扎进肉内,撅着屁股边哄动边吸血,疼得人如同身上被钻螺丝钉。此时揪它揪不动,即便揪断了,头部留在人体内也是后患无穷,极易诱发感染,有的探险队员就因此住进林芝医院动手术。
误入毒蜂窝附近也会招来毒蜂之害。在人蜂大战中,探险队员从未全胜过,不是落荒而逃,就是被叮得头部肿胀,睁不开眼睛。每次大峡谷探险,这是必有的一段故事。
为安全计,赴世界第一大峡谷作探险旅游的朋友,宜注意下列事项。
一是结伴而行。独来独往,是探险的大忌。独行侠虽然给人以天马行空的印象,但危险性太大。探险家余纯顺死在罗布泊,其教训是值得记取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林密路险,加上有野兽、毒蛇和马蜂出没,一旦遇到不测,若有旅伴同行,可得到及时的救助。
二是带上准备野营的食品与装备,如帐篷、睡袋、手电、干粮、洁净水等。宿营时,一定要选择干燥、平坦、地势高的地方。目的是防止雪崩、泥石流、洪水的袭击。这些自然灾害在这个地区发生频繁,不可轻视。
三是防雨防旱蚂蟥。为防旱蚂蟥,除了要穿高腰白色袜子外,其他衣着也尽量以浅色为主,以便随时发现黏附在身上的旱蚂蟥。休息时要找土石裸露的地面,尽量离开植被。手提包不要挂在树上。宿营时,一定要彻底检查行囊上有没有旱蚂蟥附着,免得把这吸血鬼带进帐篷。
四是要考虑到雇佣民工。大峡谷山高路险,探险旅游者依靠自己的力量负重是难以长时间维持行动的。雇佣当地民工,除了可以帮助负重,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