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农妇 作者:女之水晶(晋江银牌vip2013.6.11完结,种田文、布衣生活)-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嘿……媳妇儿。”声音中带点撒娇的意味。
不用说这又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夜晚。
14一日闲聊
一大早起来吃了早饭,王琳看堆在堂屋里的辣椒和生姜晒得差不多了,打算把它们分类装好,“大石,你到杂物房去拿三个干净的篮子,好装辣椒和生姜。”
“好的,媳妇儿。”
王琳将嫩辣椒和老的分开,老的晒干了可以做种子,明年开春可以种几垄在菜地里,嫩的就可以留来吃。把李大石拿来的三个篮子挨着放好,将老辣椒放进靠近自己的一个篮子里,对李大石说:“大石,我选辣椒,你来选生姜,把嫩的生姜和老的生姜分开放在你旁边的篮子里。你用手掐很容易掐进去的就是嫩的,不容易掐进去的就是老的,老的可以用来做种,来年咱把它种在咱家菜地里,这样咱们就一直有生姜和辣椒吃。”
“我晓得了,媳妇儿。”李大石边说边照着王琳教的方法分选起生姜来。
最后分选出7、8斤老辣椒,10来斤老生姜,老辣椒晒干后可得3、4两辣椒籽,来年生姜和辣椒应该能种5、6垄,王琳边想边对李大石说:“大石,快把簸箕拿出来,把老辣椒在太阳底下晒干。我把老生姜拿进杂物房去好好放着,不能让它干了,也不能让它发芽,不然来年就没法种。”
“好的,媳妇儿。”
从杂物房出来,又想起嫩生姜还没有处理,“喔,对了,大石,你把嫩生姜留2、3柄新鲜的,其他的也拿簸箕来晒干,这样好保存。”
“好,那我把留下来的新鲜生姜也放进杂物房去。”
“可以啊。大石我们留一斤嫩辣椒晒干,其他的都做成辣椒酱吧,只要不沾油,用点烈酒,保存一年不成问题,你看行不行?”买来时辣椒有30斤左右,给了王刘氏5、6斤,选了7、8斤的老辣椒出来,剩下的嫩辣椒大概有16、17斤,再留一斤出来,大概有15斤左右的辣椒可以用来做酱。
“媳妇儿,是不是上次你叫我研的那个?你想做就做吧,我来帮你研辣椒,我们成亲时买的酒还有,那酒好像就挺烈的。”只要是王琳说的,李大石一定不会反对。
“是的,那我去把辣椒洗了,你去把研窝搬出来洗干净,再到杂物房拿一个大小合适的陶罐,洗干净后再用烈酒里里外外都洗一洗,然后放在太阳底下多晒一晒,记住千万不要沾油啊。”
“嗯。”
等辣椒上的水干了后王琳就开始让李大石研辣椒,因为辣椒不用研的太细,半个时辰后辣椒就研好了,又研了点生姜和蒜,研好后把它们放进辣椒酱里,再放适量的盐巴和少量的酒,一起混匀。王琳才将混匀的辣椒酱装进陶罐里密封保存,如果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辣椒酱就可以开封食用了,在取陶罐里的辣椒酱时,陶罐里的辣椒酱也不能沾油,取后应立即将陶罐密封好。
“大石,来把陶罐搬进杂物房的角落里放好,杂物房比灶房要阴凉干燥些,等辣椒酱做好后,要吃去杂物房里取就行了。”
王琳又进屋去拿线想将嫩辣椒一小把一小把的用线绑起来,绑成一串,挂在房梁下晒干,取用干辣椒时方便。
做好辣椒酱才巳初过了一刻(即早上9点15分),他们卯正(即早上7点)就开始收拾辣椒和生姜,大概干了一个多时辰,自己现在真是太勤劳了,王琳感叹。
“大石,辛苦你了,现在没什么事,你去找李大哥耍耍吧,我等一下也去找嫂子。今天咱们晌午就不吃饭了,晚上做好吃的,你把李大哥叫来咱家吃饭吧。”
“好。”
刚把家里收拾好,李张氏就带着李小花和李小河来了,“嫂子,来了,快屋里坐,我正说到你家去找你呢。”
李小花和李小河乖巧的叫人:“婶子。”
王琳看见两个小萝卜头高兴的说:“今天晚上就留在婶子家吃饭吧,婶子给你们做好吃的,好不好”
李小河听见王琳要给他做好吃的高兴地不得了,“呵呵,好,婶子你真好!”
李张氏看自家小子这样,不好意思的说:“弟妹,这怎么好意思。”
王琳不在意的说道:“看嫂子说的,我们两家还分什么你我,就这么说定了,今天晚上嫂子一家就在我家吃饭,我已经叫大石给李大哥说了。嫂子要是不答应,那就是怪我这么长时间没去找你耍。”
李张氏听后嗔了王琳一眼,“看你说的,嫂子知道你们忙,我家也忙着种麦,今天才可以歇一天,明天又要开始秋收了。”
王琳笑笑嘻嘻的说:“只要嫂子不怪我就好。”
“那就不好意思了。”
李小花听娘答应了,也高兴地笑了,但还是乖巧的和李小河坐在李张氏身边,也不去玩。
看李小花和李小河很是乖巧,从不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到处去疯玩,王琳奇怪的问道:“嫂子,小河和小花怎么不去村里找伙伴耍啊?”
李小河听后,立刻气呼呼的说:“我才不和他们一起去耍呢,只知道打我,嫌我跑的慢,我只和狗蛋耍。”
李张氏闻言摸摸李小河的头,向王琳解释道:“村里那群孩子一个比一个皮,见咱家小河斯斯文文的,就喜欢欺负他,所以我就不准他在去和村里的孩子耍了,他自己也不去,他就喜欢和咱们对面的王嫂子家的狗蛋耍,狗蛋这几天去他外婆家了,所以小河就整天呆在家里。”
李张氏想起王琳还不知道王嫂子是谁,便说道:“王嫂子她们一家就住在咱们对面,山河对岸不是还有5、6户人家嘛,从桥上过去第一家就是她家,咱们住在山上的人家平时磨面磨豆腐都去王嫂子家磨,她家有个石磨,每次磨了给个一文钱就行,山下村里也有一个磨坊,但咱们都觉得远不想去。”
“喔。”
见王琳不说话又转移话题,“弟妹,你是不是给大石兄弟做了几身新衣裳和新鞋子?”
王琳奇怪的问:“是啊,怎么了?”
李张氏想起李大石那得意的样子,就笑出了声,说:“呵呵,你不知道昨天大石兄弟穿了身新衣裳到咱家去找小花他爹耍,他向小花他爹炫耀说你给他做了几身新衣裳,怎么怎么的好,还时不时的掸掸身上的衣裳问娃他爹见没见过这样的衣裳,好不好看,把娃他爹酸的不行。大石回去后,小花他爹直嚷着要我也给他做一身那样的衣裳,说也要去酸酸大石兄弟。今早我来时看见大石兄弟穿着一双新鞋到我家去了,那样式我也没有见过,这衣裳和鞋子你是怎么做的啊?”
“都是我自己瞎捉摸的,嫂子要是想学,我教你就是。”
其实那衣裳王琳是照着前世中山装的样子做的,只不过做成了休闲装的样式,没有那么正式,胸前也没有那两个口袋。这个时代的农村男人的衣裳和前世陕北汉子穿的那种衣裳很像。
鞋子王琳就是照着前世老北京千层底棉布鞋的样式做的,只是鞋帮里面没有塞棉花(冬天穿的棉布鞋王琳才会塞棉花),把整个脚背都包着,这样脚不冷,不像这里的布鞋不管天冷天热脚背都露在外面。
李张氏爽快的答道:“那就麻烦弟妹了,等秋收后我就来学。”
王琳点头答应。
王琳和李张氏一直说到申正(即下午4点)才去灶房准备晚饭,李张氏帮忙看火,李小花和李小山被王琳叫去叫李大石和李河回来吃饭。
等李大石和李河回来时饭已经做好了,一大碗红烧五花肉,一大碗生姜炒瘦肉,一大碗红烧茄子,一大碗素菜汤,一大锅大米干饭。
李河看今天的菜特别丰盛,不好意思的说:“弟妹,破费了,随便做两个素菜就行了。”
“李大哥,哪里话,我怕做的没有嫂子好,不和你胃口。”
“弟妹做的闻着就香,肯定好吃。石头都和我炫耀了好多次了,说他媳妇儿做的饭是最好吃的。”说罢还取笑似得看着李大石。
李大石不好意思的说,“咳,嫂子、媳妇儿快吃饭。”说完自己就将头埋在碗里猛扒饭,偶尔还很不好意思的觑王琳两眼。
大家都装作没看见的动筷吃饭。
李小河吃了一筷子红烧肉,激动的说:“婶子,你做的饭真好吃。”
王琳又给他加了几筷子红烧肉,才说:“好吃小河就多吃点,好快点长高。”
李小山天真的回答道:“嗯,婶子我知道。”于是猛吃饭。
李张氏也说:“弟妹,你做的饭比我做的好吃多了,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
李河也赞叹道:“真的很好吃。”
李大石见众人都夸奖王琳,得意的说:“我就说吧,我媳妇儿做的饭好吃。”说完一副神气样,好像大家夸的是他一样。
大家见李大石这样都笑出了声。
饭后,李张氏帮王琳收拾好了碗筷才和李河带着李小花和李小河回去。王琳和李大石也洗漱干净,早早的进房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去地里收玉米。
15秋收
早饭后,李大石正想去准备收玉米用的背篓,王琳便叫住了他:“大石,等一下,到堂屋来我给你说件事儿。”
李大石依言到堂屋坐下,问道:“媳妇儿,什么事?”
“我想咱们收玉米时能不能将玉米棒子大,玉米粒饱满,玉米杆又壮又矮的玉米包分开放着?这种玉米粒做玉米种子最好,它的杆长得又矮又壮就算吹大风时也不容易倒,大石,你看怎么样?”
听后李大石惊奇的说:“媳妇儿,你怎么想到的,我看这样肯定能行,咱们就这样办吧,以后吹大风时我就不用再担心咱家的玉米被吹平(即全部被吹到)了。”
“好,那我就专门来掰这种玉米包,你来掰其他的,呵呵。”
“行,媳妇儿,你把你掰的玉米包倒在一边就行了,我来把它们背回家。”
“嗯。我就把我掰的玉米包都倒在地边堆着,你把它们背回家单独倒在堂屋里堆着,到时候我再来整理。”
“媳妇儿,没问题。”说完就去杂物房拿背篓去了,专门给王琳找了个小一点儿的背篓,看来应该给媳妇儿专门编个小背篓,这些背篓对媳妇儿来说都太大了。
两人背着背篓就向玉米地去了,到了玉米地王琳和李大石就开始分工合作。
两亩地的玉米王琳一共找了大概有2石多的粒饱满,杆又壮又矮的玉米包,晒干的话应该能得五斗左右(100斤左右)的玉米粒,这些玉米种子种两亩地那是绰绰有余了。
酉正(即晚上6点)时就掰完了两亩地的玉米,王琳他们没有将背回来的玉米包直接堆在院子里,而是堆在了堂屋,主要是怕掰回来如果来不及把玉米棒子收拾好就下雨的话,那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可是关系口粮的大事啊,马虎不得;还有就是害怕晚上被有些个手脚不干净的偷了,那也是得不偿失啊。
两亩地的玉米将要做玉米种子的和不做种的分开堆着,占了大半个堂屋。
吃完饭,两人就坐在堂屋里就着油灯开始剥玉米,两人先剥要做种子的玉米,剥的时候留着穗子,这样可以十几个玉米棒子捆成一小堆,方便屋里屋外拿出拿进的晾晒,这样将玉米棒子晒干就算来不急把玉米粒脱了,也不怕玉米会发霉会坏。
不做种子的玉米,应王琳的要求这次也没有将玉米粒又大又饱满的玉米棒子(即上等玉米)、玉米粒不怎么好的玉米棒子(即中等玉米)、玉米粒实在不好的(即下等玉米)和玉米壳还是绿的的玉米包都分开单独放着。王琳叫李大石把上等玉米也留着穗子,方便晾晒。
李大石将捆好的一小堆一小堆的玉米放进小卧房,要做种子的就堆在炕上,上等玉米就堆在炕旁边,等秋收后有太阳时就拿出来晒。中等玉米就放进背篓里,等背篓装满后就背进小卧房,倒在小卧房的地上摊开晾着。下等玉米就放在箩兜里,等有时间了再处理。
玉米壳还是绿的的就选出来,单独堆在堂屋的角落里,等有空了就可以从这些玉米里面选出嫩玉米棒子,脱了玉米粒磨成玉米浆(磨嫩玉米粒时不用加水,所以磨出来的玉米浆比较干),在玉米浆里加些糖就可以做成水粑馍馍,也可以直接用油炸熟了吃。
玉米壳就背去倒在院子里摊开晾着,等晾干了再背进猪圈里堆着,这些玉米壳可以用来引火,等以后喂猪喂鸡时也可以给猪和鸡做窝,冬天时还可以用来喂牛。
剥到亥初两人就没有再剥了,赶紧洗漱睡了,明天还要收黄豆。剩下大半的玉米包就每天晚上剥一点,大概再剥个一两晚就应该剥完了。
***
第二天王琳和李大石很早就到地里去收黄豆了,收黄豆比较简单就是将黄豆连根拔起,然后一小把一小把的用野草捆好,这样就可以直接背回家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把黄豆粒从壳里脱出来,将黄豆粒晒干后就可以装袋储存了。
一亩地的黄豆很早就收完了,两人又拿了锄头、篮子,背着背篓去收花生和红苕。一亩地的花生和红苕王琳和李大石收了一天多,第二天末正(即下午2点)才收完,收回家的花生和红苕就堆在院子里,方便晾晒。
刚从地里收回来的花生和红苕千万不要用水洗上面的土,不然花生和红苕不好保存,容易发芽、坏掉。
“媳妇儿,现在咱们把地里的粮食都收回来了,据我观察这10来天都要晒太阳,不会下雨,所以我们可以慢慢地收拾这些粮食。”
“嗯,好。”王琳有时真的很佩服古人随便看看日头就能知道是什么时辰了,晚上随便看看天空就知道第二天是什么天气了,比天气预报都准,这是一项多么牛逼的本事啊!
两人刚进堂屋剥了一两个玉米包就听见外面王刘氏的声音:“小琳,大石。”
王琳和李大石赶忙迎了出来,看王大山也来了,王琳高兴地说:“爹、娘,你们怎么来了,家里的庄稼都收完了吗?”
王大山放下扛在肩头的链架才对王琳和李大石说:“我见小琳你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