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唆都战袍之袖子亦受到火苗波及而燃起火焰。正当唆都慌乱地打算拍打袖子熄火之同时,马匹却受到火焰的惊吓而抬起了前足。就在敌我双方的注目之下,唆都难看地被甩到了地上。宋军从城墙之上对着混乱的元军射出豪雨般之弓箭。
超过干名的元军士兵在大火与烟雾之中死亡。唆都的头发和胡须也全被烧光,脸部及手腕都受到了烧伤。虽然只是轻伤,但是唆都激愤的情绪却令部下们战栗不已。
“我军近来过于宽容,才会助长南人之气势。这次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教训,让他们知道反抗我军会有什么下场。”
翌日早上,当陈瓒到城墙上察看敌阵的时候,只见数十支军旗随风飘扬,完全看不到人或马的踪迹。为了慎重起见他还特地派兵侦察,得到的回报亦是周围山野之间完全找不到元军踪影。
该不会是元军打消攻陷兴化军之念头,将军队转往潮州去了吧。年轻的陈瓒如此情测。士兵和居民们顿时放松了紧绷之情绪,这一天就这么平稳地度过了。
到了半夜。城内之一角忽然发生大火。伴随着叫喊之声,无数的元军从火焰和烟雾之中冲了出来。原来唆都将全军集结在半包围着城墙的河川上游之处,砍伐山中树木扎成了数百艘巨大的木筏,然后乘坐木筏顺流而下,发动夜袭。陈瓒立刻出阵奋勇作战,但是后来却因为大腿中枪而落马,以致终被擒获。
唆都将城内居民连同婴儿在内全数杀光,但是仍然无法平息头发胡须被烧光之愤怒。当负伤的陈瓒被拖至他面前之时,他大骂道“乳臭未干的小子,胆敢违抗天兵”。“什么天兵,不过是不知分寸的侵掠者罢了”,陈瓒亦激烈地顶撞回去。唆都命士兵牵来两头水牛,将陈瓒之左右两脚分别绑在水牛身上的皮带之上。接着鞭打水牛,令其往左右奔驰。年少陈瓒之身体在一瞬间被撕裂,鲜血有如红云一般覆盖了整个惨剧现场。
“北虏虎狼之性,动辄大肆屠戮,残害忠臣,实令人憎恶至极。”
《通俗宋元军谈》以如此之记述批评道。
这个唆都后来也并不长命。他陪同着忽必烈汗第九子镇南王脱欢一同远征,踏入了安南之热带雨林。饱受酷暑及豪雨之折磨,就在通过河上之浮桥打算离去的半途之中,受到安南军的袭击。安南军对着桥上发射火箭,浮桥立即燃起熊熊大火。唆都在全身着火的情况之下惨叫着跌入浊流之中。这是在李恒死后三年所发生之事情。亡宋大功臣中的两位都战死在安南。
顺道一提,当时的安南军队之中有许多都是原本隶属于宋军之将领子弟。这一点在《十八史略》及《元史,卷二百九·安南传》中都有记载。他们的手腕上都刺有“杀鞑”二字。意思就是要“杀尽蒙古人”。他们对于元军之憎恶程度可想而知。
将兴化军沉入血海之中的唆都,好不容易恢复了平静,于是便继续率领大军朝着宋军根据地之潮州前进。此时唆都之麾下有个名为孙安甫之男子。他是张世杰之旧识。唆都派遣孙安甬前往劝说张世杰投降。
然而孙安南却没有回来。或许是亲眼见到陈瓒被杀之惨状而心怀厌恶,投奔至张世杰阵营去了吧。总之他就这么的消声匿迹。
Ⅲ
正当文天祥遭受李恒毁灭性之打击,陈瓒为唆都残酷地杀害之同时,潮州的海上朝廷亦面临了新的危机。
海上朝廷之基本方针原本就是以守势为主。在拥立年幼端宗皇帝以维系宋朝存续为目标的情况下,毫无理由贸然地从事军事上之冒险行动。当然,在抵挡元军攻势之同时,也期待着旧南宋之各个领地能够发起叛乱。
然而这一年的七月,张世杰还是带领着船队,北上讨伐蒲寿庚所在之泉州。
蒲寿庚献出了泉州城以及一千艘之大船队面成为元朝之臣。他残害宋朝宗室三千人之恶行也已经调查清楚。这样的恶人岂有不加以惩治之道理。
张世杰的船队有一千艘。苏刘义、方兴、张达、梁窕等武将们全都随行攻打泉州。
泉州这边根本料想不到南下而去的宋军会北上回来攻击。在海上巡哨之小舟发现破浪而至的大船队时,立刻慌慌张张地向泉州紧急通报。然而恶耗还不止这一项。泉州支城所在之邵武在宋军猛攻之下,仅仅一日就陷落了。邵武守将张才被追逼至城墙之上,中了张达一刀而跌落海里。
蒲寿庚立刻紧闭泉州城门,向无军请求救援。就在使者出发之后不久,宋之船队就闯入了泉州湾。先锋正是苏刘义。
围绕着墙而展开之死斗延续了一个月。在宋军极尽激烈的猛攻之下,泉州城内的粮食早已吃光,弓箭及弹药也几乎用尽,眼看就在陷落之际。
然而,某天早上,走到城墙之上的蒲寿庚发现了港湾之中的宋朝大船队全都消失无踪,他顿时呆住了。倘若被攻陷的话,蒲氏一族肯定会全数遭到斩杀。每当想到此事他便恐惧不已,没想到一夜之中复仇者之船队竟已乘着海风离去了。
这中间当然是有原因的。元之兵力和宋比起来可谓压倒性的强大。当蒲寿庚所派遣之求援使者到达时,元军方面立刻命令唆都之大军前进泉州;李恒之大军则从陆路攻击潮州,并追捕端宗皇帝,水军也同时配合行动。在接获“潮州危急”的急报之下,张世杰不得不带着船队折返。
“再多五天,不,只要三天。”
苏刘义虽然遗憾地愤恨不已,但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此时由刘深所率领之元朝水军正打算从海上攻击潮州,但是却反被张世杰所击溃。
张世杰火速赶回潮州,在安排了端宗皇帝、卫王、杨太后、陈宜中、陆秀夫等人之座船逃离之后,便与元军展开一场激战。
“张世杰虽然是陆战英雄,但是却完全没有水战的经验和知识。只要将他除掉,宋军就无人可指挥了。今日一战一定要把他解决掉。”
刘深向麾下将兵训示之后,便正面迎战张世杰。
海上不时吹来强风,令两军船只激烈地摇晃。灰色的波涛不断地卷起,帆柱也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声响。宋元两军之船队在海浪之中激烈地战斗。
宋军之战斗意志被刘深过度低估。眼看即将攻陷泉州、诛杀那可恨至极的蒲寿庚,然而却在前一刻不得不将船队撤回折返。未军将士心中对于清寿庚之愤怒与憎恶,全部都转移到对刘深的攻击之上。
宋军技巧性地切入了上风位置,向元军发动攻势。宋之军船和元军的比起来又大又坚固,而且在船首还有冲角设计。乘着风浪之势以船身进行冲撞,元之军船立刻在远雷般的轰然声响之下破裂溃散,并且将元兵们抛入了海里。
刘深损失了五十艘以上之军船大败。之所以免于全灭之命运,主要是因为张世杰担忧着端宗皇帝之现况,因此在适可而止的情况之下便撤回攻击。
张世杰等人追赶着先行之端宗皇帝船队,心中的不安果真发生了。整只船队在暴风及波浪的肆虐之下,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宋朝之大型船,在技术方面领先欧洲约六百年,早已具备“密水隔舱”之设计心由于船体内部有着元数之防水隔板加以分隔,因此能够有效地限制浸水区域,非常不容易沉没。虽然知此,但是却无法避免摇晃。船身一会儿右倾下会儿左斜,一旦被巨大的波浪推向了顶端,紧跟着就会被拉向波浪与波浪中间。被称之为“帝舟”的皇帝座船也不例外。宫女和宦官们在船舱里翻滚呕吐,到处都是半死不活的呻吟之声。被母亲杨太后抱在怀里,哭泣叫喊着的端宗皇帝渐渐地连声音或呕吐都发不出来,只能虚弱地痛苦喘息。
一夜之后暴风终于平息,海面上之安静与平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再次组成的船队之中一沉船都没有,全体暂且先从广州湾的东方位置位进入了硐洲港。构成海上朝廷这些船只的坚固程度实在令人惊讶。
上了陆地终于感到安心的陈宜中,从乘坐别艘船的妻子那里听到了恶耗而错愕不已。刘声伯之妻在暴风之中走出船舱,从此之后就不见踪影。很明显的,她是为了追随丈夫而跳海自尽。陈宜中只能默默地为他们祈祷而已。
上陆不久之后,端宗就发高烧了。
即使是成人也会因为长期的海土生活而感到疲累,因此端宗皇帝的衰弱也是在所难免。相对之下,其弟卫王能够长保健康,实属相当难得之事。
“据闻丞相精通医术,不知可否为皇上诊断一下呢?”
对于杨太后之请求,陈宜中起先相当犹豫。端宗皇帝身边不是应该有一群太医随待在侧吗?况且陈宜中的本业根本不是医生,就连刘声伯之性命都挽救不了,过度的期待实在令人困扰。可是在听见杨太后从帘幕后所传出之啜泣声后,陈宜中实在无法拒绝。
景炎二年结束,进入景炎三年。这年为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二七八年。端宗之病情陷入了时好时坏之状态。不知元军船队何时出现,在张世杰的命令之下,苏刘义对于海上巡哨从来不敢有所懈怠,然而元军始终未曾出现,令人不快的寂静就这么持续着。
由于哥哥卧病在床,只能一个人独自玩耍的卫王赵景手抱着一只竹编的笼子。里面有一只白色的鸟,有时热烈地鸣叫,有时拍动着身上的羽毛,看起来像是雉的一种。这是陆秀夫依照约定,抓来送给卫王的小鸟。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一直陪伴在端宗皇帝和卫王之身边,对于他们拥有深厚的个人情感。他无法像文天祥一样,在某种意义之上对于抽象式的国家和朝廷当成一种理念地来为其效忠。无论如何,他都得拯救这两名小童免于受到元军的魔手摧残。
不但土地狭小,港口也不大。就长期而言也没有一处适合建造行宫的地点。元军的来袭似乎越来越见紧迫。不立即选定建置行宫之地是不行的。
“总之先往崖山移动吧。那里是一个天然的要塞,而且从海陆两面都很容易防御敌军。”
张世杰如此主张,其他大臣们都相当赞同。然而崖山总归不是长久性之根据地,因此陆秀夫同时提出了将行官迁至海外一案,并说道:
“我想占城应该是个合适的地方。”
占城是位于越南南部的一个国家,自古以来透过海陆和中华帝国之关系相当深远。南宋首都临安府也常有占城之外交使节、留学生以及商人来访。从广州循海路大约十天左右就可抵达占城首都占婆城。
占城在文化方面受印度之影响也相当强,同时信仰佛教和印度教,文字上亦采用梵文。他们在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势力很强,甚至曾经进犯中国本土。刘宋王朝之将军檀和之以及隋朝之将军刘方都曾经讨伐过这个地方而威名远播。
“向占城借地之后将行宫迁移过去,接着在那个地方把兵养好的话,相信不久之后一定能够夺回本土。不如先派遣使者与占城王室交涉,大家以为如何。”
这样的意见之所以能够被归纳出来,主要是因为跨海与诸外国交流对于这个时代的宋人而言并非什么稀奇之事。不论是杭州临安府或者是泉州,随处都可见到不少的外国人。宋、尤其南宋,原本就是个开放于全世界的海上通商国家。
重臣之中,陈宜中由于曾经照顾过从占城前来留学之王族,所以和对方的关系较深。
“那么就有劳左丞相了。”
事情就这么决定了。原因之一是陈宜中就算留在行宫之中,也无事可做。
政事方面有陆秀夫,军事方面有张世杰,宫中则有杨亮节分别处理一切之事务。陈宜中根本没什么发言机会,枯坐的时候相当的多。至少让他在外交上出点力也好。
陈宜中本人亦无丝毫的不悦。行宫之内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在他慢慢地体会到从福州离开之文天祥的心境时,能够得到前往占城这样的机会,反而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
只不过,他实在不愿意听到“这么艰苦的时期里,那个人又潜逃了”的批评。别人会以这样的眼光看他也是因为有前例可鉴,他无法去憎恨别人。然而对于陈宜中而言,实在不想再次受到误解。
“我会尽可能早日回来。请你让大家事先做好准备,以便随时都能够率领船队出发到占城去。”
“知道了。希望你早日传回佳音。”
陆秀夫和杨亮节异口同声地回答。
杨太后之许可也简单地颁布了下来。对她而言,最值得信赖的莫过于陆秀夫、张世杰、杨亮节,若是送三人之中的任何一人要离开朝廷的话,就算是多么温和文静的她,想必一定也会面有难色吧。文天祥和陈宜中对于杨太后而言,似乎是到最后为止都相当疏远的人物。
准备工作紧急地进行着。为了这趟行程一共预备了六艘船共二百四十名人员。不管怎么说,这可是大宋之左丞相以国使身份出使任务,而且对于占城王室也必须备妥合适之礼物才行。数量庞大的黄金、白银被装上了船。陈宜中的书籍也包含在内。不光是儒教经典而已,还有医术、陶磁器制造法等等,是这个时代之中对于中国周边诸国而言,极为贵重之书籍。由于陈宜中之家人也一起同行,所以船上还装载了每个人的衣物及财产。
正确的时间虽然不祥,但应该是在三月底左右。陈宜中领着六艘船前往占城。连续平稳地航行了四五日后,来到了海南岛北岸之琼州。一行人在那里补给水和蔬菜,并且稍事休养地停留三天。陈宜中向琼州官衙形式土地通报过后,正打算步行回船上之时,随从们忽然骚动了起来。陈宜中的面前出现了一名男子阻挡着地的去路。
Ⅳ
这名男子看起来约有三十五岁左右。个子很高体格健壮,相貌相当精悍,脸颊及手背上游走着一道道泛白之刀疤。目光锐利得令陈宜中之内心不觉地感到畏缩。绝对不是商人或是渔夫,陈宜中忍不住地猜测起这名男子之来路。此时男子忽然一拜,并以汉语明